怡亨当代艺术会馆结构设计

引用文献:

赵博尧 徐福江 盛平 冯岩 张沫洵. 怡亨当代艺术会馆结构设计[J]. 建筑结构,2018,48(20):102-107.

Zhao Boyao Xu Fujiang Sheng Ping Feng Yan Zhang Moxun. Structural design of Yiheng Modern Art Centre[J]. Building Structure,2018,48(20):102-107.

作者:赵博尧 徐福江 盛平 冯岩 张沫洵
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怡亨当代艺术会馆项目为大跨度复杂连体结构, 地上部分由两栋塔楼及两个空中连廊组成。两栋塔楼均为单跨结构, 在7~9层、15~17层分别设有3层高连体结构, 将两栋塔楼连为一体, 使塔楼和连廊共同受力、共同工作。上连廊主要受力体系由两道连接于塔楼之间的两道空腹桁架组成, 跨度约为38m;下连廊与上连廊相比, 体型基本一致, 但向外旋转了9°左右。根据风洞试验数据, 对整体结构计算分析并取包络进行设计, 对整体结构进行了小震、中震、大震等多工况下静力分析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对关键复杂节点进行了节点应力分析, 结果表明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怡亨当代艺术会馆 大跨度复杂连体结构 空腹桁架 抗震性能化分析
作者简介:赵博尧, 硕士, 高级工程师, Email:zhaoboyao@biad.com.cn。
基金:

    

1 工程概况

   怡亨当代艺术会馆项目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巽寮湾M-10-05地块, 巽寮湾海滨旅游度假区南段西侧, 总建筑面积7.26万m2。项目地上由两栋塔楼组成, 其中A栋塔楼 (简称A塔) 地上26层, 建筑高度99.8m;H栋塔楼 (简称H塔) 地上22层, 建筑高度85.55m。在7~9层、15~17层分别设有3层高连体结构, 将两栋塔楼连为一体, 主要功能为高级住宅和精品住宅, 同时也设有少量的商业。地下2层主要功能为车库及设备用房。建筑效果图及剖面图见图1, 2。

   结构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 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场地类别为Ⅱ类。50年一遇基本风压为0.80kN/m2, 由于本工程体型比较特殊, 为确保结构安全, 本工程进行了风洞模型试验, 以获得更为准确的风荷载, 计算取规范荷载值与风洞试验结果进行包络设计。

图1 建筑效果图

   图1 建筑效果图   下载原图

    

2 结构布置

   本工程采用钢管混凝土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框架柱为钢管混凝土柱, 框架梁为H型钢梁。利用楼梯、电梯、隔墙位置设置支撑, 加强了结构的侧向刚度。楼面次梁两端与主梁铰接, 楼板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本工程地上由两栋塔楼和两个连廊组成, 塔楼平面狭长, A塔柱网平面尺寸 (不含悬挑部分) 为63m×9m, H塔柱网平面尺寸 (不含悬挑部分) 为50m×9m, 典型无连廊标准层平面布置图见图3。

图2 建筑剖面图

   图2 建筑剖面图   下载原图

    

图3 典型无连廊标准层平面布置图

   图3 典型无连廊标准层平面布置图   下载原图

    

   两栋塔楼均为单跨结构, A塔高宽比约为11.1, H栋塔楼高宽比为9.5, 均远超《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JGJ 99—2015) [1]建议值, 抗侧刚度不足是塔楼设计的难点之一。为此, 在楼、电梯核心筒周边设置支撑, 以增强结构整体抗侧刚度。核心筒分布在塔楼两侧, 基本保证了塔楼刚度的均匀性。为满足建筑专业的要求, 同时也为了提高核心筒的刚度, 核心筒周边框架柱均采用了矩形钢管混凝土柱, 截面 (长×宽×壁厚) 由底部的□1 400×800×80向上渐变至□600×600×20, 斜撑截面由底部的□600×500×36×36向上渐变至H500×300×25×25。核心筒之外的落地框架柱均采用圆钢管混凝土柱, 截面由底部的ϕ1 200×40向上渐变至ϕ600×20, 直接支撑连廊的4根框架柱截面由底部的ϕ1 400×50向上渐变至ϕ1 000×20。所有落地钢管柱内均灌注混凝土, 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60。框架梁均采用H型钢梁。为增强侧向刚度, 适当加大梁高, 截面采用H750×300×14×26。横向钢梁则根据建筑要求控制梁高, 截面主要为H600×350×14×26。楼面次梁也均为H型钢梁, 主要截面为H500×300×10×26。由于塔楼均为单跨结构, 结构平面为扁长形, 需要特别关注水平力在楼面中的传递。为此, 塔楼楼板均采用双层双向配筋, 配筋率不小于0.25%, 以保证楼板的整体性和水平力传递的可靠性。

   塔楼两个核心筒之外的框架柱在部分楼层为跃层柱, 如1~3层, 7~9层, 15~17层等。设计时对其进行屈曲验算, 确保大震下不发生屈曲。同时, 在底部的跃层柱设计过程中, 将跃层柱的内力值按照同等条件的非跃层柱的内力值放大, 确保跃层柱的安全。

   塔楼端部有悬挑结构, 悬挑长度约为5~11m。由于房间均为公寓房间, 无法加设斜撑等构件, 悬挑部位均采用空腹桁架结构体系。典型端部悬挑结构示意如图4所示。在房间分隔墙位置设置3层贯通柱, 使整个悬挑区域形成空腹桁架。根据建筑专业要求, 上层的梁高控制在600mm以内, 最下层梁根部受力最大, 梁高从1 200mm渐变至600mm。空腹桁架的竖腹杆采用矩形钢管柱, 截面由底部的□500×800×40向上渐变至□500×500×20。

图4 典型端部悬挑结构示意

   图4 典型端部悬挑结构示意   下载原图

    

   上连廊位于15~17层, 平面布置图见图5 (a) 。上连廊主要受力体系由两道连接于塔楼之间的空腹桁架TR1, TR2组成。TR1, TR2分别支承于两侧塔楼的4根大柱子上, 跨度分别为38.33m和28.395m。外侧空腹桁架TR1穿过支撑框架柱后继续向两侧延伸, 通过拉杆BR支承于塔楼核心筒框架柱上。连廊的竖向和水平荷载通过楼面梁传递到两道桁架上, 再传递至框架柱及核心筒上。

   上连廊桁架TR1, TR2的下弦杆截面主要为□1 200×600×40×100, 竖腹杆截面主要为□600×800×40×30, 中部各层弦杆截面主要为H750×500×30×80, 上弦杆截面主要为H1 000×500×30×80, 拉杆BR主要截面为H700×400×40×40。上连廊桁架TR1, TR2立面见图6, 4-14轴拉杆BR立面见图7。

图5 上、下连廊平面布置图

   图5 上、下连廊平面布置图   下载原图

    

图6 上连廊桁架TR1, TR2立面图

   图6 上连廊桁架TR1, TR2立面图   下载原图

    

图7 轴○4-14拉杆BR立面图

   图7 轴○4-14拉杆BR立面图   下载原图

    

图8 下连廊桁架TR1, TR2立面图

   图8 下连廊桁架TR1, TR2立面图   下载原图

    

图9 轴○3-1拉杆BR立面图

   图9 轴○3-1拉杆BR立面图   下载原图

    

   下连廊位于7~9层, 平面布置图见图5 (b) 。下连廊与上连廊相比, 体型基本一致, 但向外旋转了9°左右, 造成外侧的空腹桁架TR1无法直接搭接在塔的框架柱上。为此, 增设了两道斜拉杆, 将TR1拉结在框架柱和核心筒上。由于连廊向外旋转, 造成连体右侧区域为悬挑结构。此区域采用了与端部悬挑区域相同的空腹桁架结构形式。连体左侧为3层上空区域, 为保证建筑效果, 仅在最端部设置了拉杆。

   下连廊桁架TR1, TR2的下弦杆截面主要为□1 200×800×40×100, 竖腹杆截面主要为□800×1 000×40×80, 上部各层弦杆截面主要为H750×500×30×60, 拉杆BR主要截面为H700×400×40×40。下连廊桁架TR1, TR2立面见图8, 3-1轴拉杆BR立面见图9。

   为了保证连体结构的整体性, 将上、下连廊的顶板、底板厚度均增加至150mm, 双层双向配筋, 配筋率为0.3%。同时设置了楼板水平支撑, 确保连体结构水平力的传递。

   本工程地下室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 在对应的上层钢支撑部位设置剪力墙, 以保证水平剪力的直接传递和抗侧刚度上下连续。主楼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裙房基础采用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同时兼做抗拔桩, 解决地下室区域的抗浮问题。

3 结构超限情况及对应措施

3.1结构超限情况

   本工程由于建筑造型要求, 连体两端塔楼高度不同, 连体跨度38m, 属于特殊类型高层建筑。平面呈八字形, 属于不规则平面。连体结构采用空腹桁架形式, 主楼两侧部分楼层外挑4~13m, 采用空腹桁架悬挑, 属于大悬挑结构或竖向构件不连续。结构在考虑偶然偏心情况下, 扭转位移比最大值为1.36, 大于1.2, 属于扭转不规则。同时部分楼层还存在局部的跃层柱及楼板不连续情况。

   综上, 本项目为连体复杂结构, 同时, 也存在着扭转位移比偏大、平面形状不规则、楼面开大洞、悬挑构件长度过大、竖向构件不连续、相邻层承载力变化过大等多项不规则情况, 属于特殊类型的超限高层建筑。

3.2超限措施

   针对本工程的超限情况, 提出以下措施:1) 采用钢管混凝土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和承载能力;确保框架作为二道防线的作用。2) 采用SATWE, YJK和MIDAS/Gen三种软件对结构进行分析、对比, 同时按照整体模型和分塔独立模型分别进行分析、对比, 在承载力设计时进行包络设计。3) 将1~3层的框架柱、支撑的抗震等级提高为一级, 按照中震弹性设计, 并控制大震下的塑性发展程度。4) 连廊空腹桁架及与连廊相连的塔楼竖向构件在连廊高度范围内及上、下各一层, 抗震等级提高为一级, 按照中震弹性、大震不屈服设计;连廊结构拉杆按照大震弹性设计。5) 端部悬挑空腹桁架及与其相连的塔楼竖向构件按照中震弹性、大震不屈服设计。6) 对端部悬挑区域, 楼板双层双向配筋并适当加大配筋率。在进行承载力分析时, 忽略楼板对钢梁的有利作用, 即将楼板厚度取为0, 将楼板重量作为荷载施加, 并与弹性楼板模型包络设计。7) 对连体结构的底层地面及顶层顶板板厚加大至150mm, 双层双向配筋并适当加大配筋率, 并设置楼板水平支撑, 确保水平力的传递。8) 对跃层柱进行屈曲验算分析, 确保结构安全。

4 计算分析

4.1弹性分析

   分别采用SATWE和YJK软件对结构进行了整体弹性分析, 并采用MIDAS/Gen软件进行补充计算分析。结构自振周期及主要计算结果见表1, 2。结构的周期、位移角指标均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2] (简称抗规) 的要求。

   结构自振周期     表1   

    

振型 SATWE YJK
周期T/s Ux Uy Rz 周期T/s Ux Uy Rz
1
2
3
3.198
2.851
2.349
0.05
0.66
0.44
0.86
0.19
0.37
0.09
0.15
0.19
3.271
2.926
2.445
0.05
0.67
0.43
0.86
0.18
0.37
0.09
0.15
0.19

    

   小震下主要计算结果     表2    

    

项目 SATWE YJK
X Y X Y
基底剪力/kN 11 540 11 628 11 704 11 807
剪重比 1.37% 1.38% 1.39% 1.39%
基底总倾覆力矩/ (kN·m) 1 536 189 1 469 593 1 550 725 1 502 729
最大层间位移角 1/715
(H塔)
1/512
(A塔)
1/673
(H塔)
1/493
(A塔)
最大层间位移比 1.23
(A塔)
1.24
(A塔)
1.18
(A塔)
1.36
(A塔)

    

   A, H塔基底剪力计算结果     表3    

    

荷载工况 X Y
Vx/kN 与规范反应谱
之比
Vy/kN 与规范反应谱
之比
A塔 规范反应谱 6 716 7 317
时程平均值 6 803 101% 6 896 94%
H塔 规范反应谱 5 977 5 541
时程平均值 5 794 97% 5 217 94%

    

   进行小震弹性时程分析时, 根据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等选取5条天然波和2条人工波。峰值加速度调整为35gal, 地震波的持续时间为30s, 时间间隔为0.02s。各塔X, Y向基底剪力Vx, Vy计算结果见表3。7条地震波作用下结构基底剪力均大于反应谱法基底剪力的65%, 平均基底剪力大于反应谱法基底剪力的80%, 表明地震波选取满足抗规要求。弹性时程计算结果与反应谱法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4.2风洞试验分析

   根据广东省地方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DBJ 15-101-2014) [3], 巽寮湾基本风压w0取为0.80kN/m2 (50年一遇) 。本工程进行了风洞模型试验, 在统计风洞试验结果时将A塔和H塔分别统计, 设计时也将按两栋塔楼的风荷载分别输入。风洞试验提供的等效静力风荷载最不利组合见表4。

   根据风洞试验提供的等效静力风荷载最不利组合, 计算风荷载工况下的基底剪力、基底弯矩及最大层间位移角见表5。计算取各工况包络进行构件设计。

   风洞试验结果提供了10年重现期两塔顶部最大加速度 (阻尼比1%) , 结果见表6, 满足《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JGJ 99—2015) [1]要求。

   等效静力风荷载最不利组合     表4    

    

工况 等效目标
1 Y正向基底弯矩最大
2 X负向基底弯矩最大
3 X正向基底剪力最大
4 Y正向基底剪力最大
5 A塔和H塔在X正向相对位移最大
6 A塔和H塔在Y正向相对位移最大
7 X正向基底弯矩最大
8 Y负向基底弯矩最大
9 X负向基底剪力最大
10 Y负向基底剪力最大
11 A塔和H塔在X负向相对位移最大
12 A塔和H塔在Y负向相对位移最大

    

   风洞试验各工况主要计算结果     表5    

    

工况 基底剪力/kN 基底弯矩/ (kN·m) 位移角
X Y X Y X Y
1 20 820 -13 301 1 176 304 -765 017 1/ 928 1/1 526
2 -15 630 34 502 -870 158 2 059 041 1/1 268 1/ 471
3 20 840 -13 290 1 175 179 -763 955 1/ 929 1/1 529
4 -17 418 34 540 -973 849 2 054 831 1/1 121 1/ 480
5 -1 391 -25 079 -65 061 -1 550 909 1/8174 1/ 513
6 12 067 -1 778 689 053 -75 050 1/1 481 1/4 584
7 784 -26 956 46 302 -1 656 430 1/9 999 1/ 497
8 -19 607 25 983 -1 122 584 1 550 608 1/1 010 1/ 614
9 -19 625 25 973 -1 121 586 1 548 953 1/1 012 1/ 615
10 789 -26 984 46 313 -1 654 735 1/9 999 1/ 499
11 -15 770 27 428 -905 001 1 656 828 1/1 316 1/ 529
12 -17 171 29 614 -961 880 1 736 586 1/1 105 1/ 614

    

   最大加速度     表6    

    

位置 X向/ (m/s2) Y向/ (m/s2) 角加速度ROT/ (rad/s2)
最顶层 (风向角) 0.04 (160°) 0.06 (170°) 7.94×10-4 (160°)

    

4.3弹塑性分析

   采用ABAQUS软件对结构整体进行了动力弹塑性分析。弹塑性时程分析采用2条天然波和1条人工波, 峰值加速度调整为220gal。弹塑性时程分析中, 分别沿X向、Y向作为主输入方向输入上述地震动, 主次方向地震动峰值按1∶0.85设置, 竖向地震动峰值按0.65设置, 阻尼比取3.5%。根据弹塑性时程的计算结果, 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主要评价如下:

   (1) 3组罕遇地震波、三向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表明, 两塔变形曲线均呈弯剪型, 其中A塔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X向为1/97, Y向为1/87;H塔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X向为1/84, Y向为1/84, 均满足规范1/50的限值要求。两塔最大层间位移角曲线见图10。整个计算过程中, 结构始终保持直立, 能够满足规范的大震不倒要求。

图10 两塔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曲线

   图10 两塔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曲线   下载原图

    

   (2) 部分钢支撑屈服, 但并未大面积屈服;位于底层和顶层的局部钢管混凝土柱屈服, 未出现大面积屈服;钢管混凝土柱还具有较高的剩余承载力, 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

   (3) 局部钢梁屈服, 但未大面积屈服, 连体部位的钢梁局部进入塑性, 塑性发展并不充分, 不会出现垮塌。

   (4) 连廊空腹桁架及与连廊相连的塔楼竖向构件、连廊结构拉杆、两塔楼端部悬挑空腹桁架及与其相连的塔楼竖向构件, 均能达到抗震性能目标。

   (5) 楼板损伤较为严重的位置位于A塔顶层开洞较大部位, 因为该部位的板为悬挑板, 连体部位楼板累计受压损伤最严重的位置位于17层;局部楼板钢筋拉应力为461MPa左右, 绝大部分楼板钢筋拉应力小于200MPa, 未达到屈服应力, 楼板不会出现局部垮塌的危险。

5 结构关键节点有限元分析

   两连廊空腹桁架下弦与钢管混凝土柱相连处相交杆件较多, 受力复杂, 属于抗震薄弱部位。现选取7层钢管混凝土柱节点, 采用ABAQUS软件进行有限元抗震分析, 考虑了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 节点构造及柱中肋板计算模型见图11。

   混凝土柱采用实体单元模拟, 钢管柱、型钢采用四边形S4或三角形缩减积分壳单元S3R模拟。柱下端铰接, 上端约束水平向变形, 梁不约束, 施加大震下的轴力、剪力和弯矩。加载共分两步:第一步为重力荷载;第二步为结构荷载。其在大震不屈服工况下的应力分布见图12。

图11 7层下弦节点计算模型

   图11 7层下弦节点计算模型   下载原图

    

图12 大震不屈服工况下7层下弦节点von Mises应力/MPa

   图12 大震不屈服工况下7层下弦节点von Mises应力/MPa   下载原图

    

   在大震不屈服工况下, 钢结构部分X向竖向位移为-3.29mm, Y向为-3.57mm;X向最大von Mises应力为420.2MPa, Y向为420.8MPa, 节点钢结构部分除个别应力集中点之外均未进入塑性状态, 该节点可以满足大震不屈服的性能目标要求。

6 结语

   怡亨当代艺术会馆项目为复杂连体结构, 属于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 通过对上、下两连廊区域及两塔楼两侧局部悬挑区域进行合理的结构布置、确定性能目标, 针对超限情况采用相应的计算分析方法及措施, 并进行局部关键构件、节点的补充验算, 从而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性能。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结构的体系及主要构件能够达到既定的设防目标, 满足结构安全性的要求, 具有良好的设防烈度抗震能力, 且在罕遇地震下的变形满足规范要求, 抗震薄弱部位均能够满足性能目标。通过风洞试验, 获得更为准确的风荷载, 计算取包络进行构件设计, 以确保结构安全。

  

    

Structural design of Yiheng Modern Art Centre
Zhao Boyao Xu Fujiang Sheng Ping Feng Yan Zhang Moxun
(Beiji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bstract: Yiheng Modern Art Centre is a large-span complex conjoined structure with two towers and two air corridors. Both towers are single-span structures. There are two three-floor-height conjoined structures in 7~9 floors and 15~17 floors respectively, connecting two towers together. Two towers and two air corridors work together. The main force system of the upper corridor consists of two open-web trusses connected between the towers, with a span of about 38 m. Compared with the upper corridor, the lower corridor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but rotate outwards by about 9°. According to the wind tunnel test data, the overall structure was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and the envelope design was conducted. The static analysis of the whole structure under frequent earthquake, fortification earthquake and rare earthquake was conducted as well as elastic-p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of the whole structure under rare earthquake. The joint stress analysis of key complex nodes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e has good seismic performance.
Keywords: Yiheng Modern Art Centre; large-span complex conjoined structure; open-web truss;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analysis
830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