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塞纳河看城市滨水空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引用文献:

洪菊华. 从巴黎塞纳河看城市滨水空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 城市住宅,2019,49(1).

.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Waterfront Space Resource from the Aspect of Seine River, Paris[J]. build,2019,49(1).

作者:洪菊华
单位: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巴黎塞纳河是世界著名河流, 其沿线城市空间形态丰富, 特色突出, 已成为巴黎城市的象征。通过对巴黎塞纳河滨水空间的发展历程、整治利用、城市更新方面的研究, 分析如何发展滨水空间并塑造城市形象, 包括空间、功能、形象、使用、实践及文脉上的特征总结, 提出促进城市滨水空间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城市更新 滨水空间 整治利用 公共空间
作者简介:洪菊华,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负责人, 高级工程师;

 

0 引言

河流是孕育城市的摇篮, 是展现城市空间识别性的载体, 是城市发展的结构性元素, 并见证城市的时空转变。塞纳河沿岸的城市空间充分体现了城市进化。

1 塞纳河的发展历程

巴黎起源于塞纳河上的西岱岛, 可以说塞纳河是巴黎生成的基础, 塑造了巴黎的特征, 也成就了巴黎的辉煌, 但这一过程并不平稳, 也同样经历依水而生、驯化河流、回归河畔的过程。

1.1 依水而生, 沿河生长

塞纳河自东向西流经巴黎。从11世纪开始, 原为西岱岛上一个小渔村的巴黎开始向右岸拓展, 并逐步向四周发展 (见图1) 。到中世纪时期, 河流成为城市发展的能量源泉 (见图2) 。随着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 沿塞纳河建设许多具有巴洛克及古典主义风格的宫殿、教堂、花园等, 其中, 巴黎圣母院就是古代巴黎象征。

1.2 驯化河流, 与水疏离

从18世纪开始, 欧洲大多数河流城市都在驯化河流, 占据河岸, 修建堤坝, 防治洪水, 以便商业活动及航运。港口和工厂也随之形成, 并越来越多地占据沿河土地, 河流污染越来越严重。河流成就了当时的工业文明, 但也对河流造成严重伤害 (见图3) 。1889年在塞纳河畔, 为了世界博览会而落成的埃菲尔铁塔成为当时席卷世界的工业革命象征。

1.3 回归河畔, 以水兴城

战后城市重建过程中, 巴黎不断向外蔓延和扩张, 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塞纳河沿岸曾经的宫殿、教堂、花园成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随着工业外迁, 城市滨水地段的工业弃置地加速了大型城市项目建设步伐, 河流再次发挥其潜存能力, 在密集的城市空间寻找城市发展新的可能性。如今, 塞纳河沿岸景观已成为巴黎旅游的必经之地, 体验沿河景观和丰富滨水活动成为巴黎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见图4) 。

图1 1615年巴黎城区

图1 1615年巴黎城区

 

图2 1800年塞纳河卢浮宫附近的景象

图2 1800年塞纳河卢浮宫附近的景象

 

图3 1900年塞纳河河岸和码头

图3 1900年塞纳河河岸和码头

 

图4 塞纳河沿岸贝西公园至雪铁龙公园之间重要公共开放空间分布

图4 塞纳河沿岸贝西公园至雪铁龙公园之间重要公共开放空间分布

 

2 塞纳河沿岸整治与开发利用

塞纳河巴黎市区段长约12km, 作为城市规模最大且最重要的公共空间,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塞纳河及其两岸空间整治备受关注。

2.1 开放空间, 连接城市

大众对水与自然的向往成为滨水空间发展的巨大动力, 大型公共开放空间成为滨水开发项目的引擎。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巴黎市区新增不少大型绿地, 使河流与城市开发项目紧密联系。如贝西公园和雪铁龙公园作为塞纳河沿线大型开放空间, 将人们日常生活、场所记忆、现代文化和生态环境密切联系, 并将河流空间向城市延伸, 创建了高品质的公共开放空间, 为密集的城市开辟了透气通道, 同时将河岸还给市民。雪铁龙公园通过坡地处理与高架铁路等措施, 将公园直接延伸至河岸, 体现良好的连续性和可达性。

2.2 多重治理, 政策保障

在城市更新中, 政府对塞纳河提出多次规划及政策性纲领, 以保障其科学健康发展, 如1978年编纂《塞纳河长期利用宪章》, 将堤岸功能明确定位为开放的休闲活动空间;通过对沿岸工业重新布局, 将原本只局限于城市核心历史保护区的休闲堤岸向上下游延伸;鼓励市民利用宝贵的滨水空间资源从事文化娱乐活动;重新规划原本不连贯的堤岸和步道。

1989年巴黎在修改《土地分区使用规划》时将河堤划入规划范围, 并根据用途将其划分为:以卢浮宫为分界点, 包括塞纳河上游左岸与下游右岸的休闲步道区;以餐饮表演及展览活动为主的娱乐商业区;分布于市区边缘的上下游河段的工业与港口区。此后10余年这一措施凭借法规约束得以逐步实现。

2.3 突出特色, 美化提升

1997年提出《巴黎市区塞纳河美化计划》, 对塞纳河景观进行提升, 确立“始终力求避免古迹与现代生活脱节”原则, 将提高滨水空间的适用性作为核心目标, 将改善水质列为重要目标, 鼓励群众利用沿岸的城市开放空间组织文化及商业活动。对于陆续实施的措施和整修工程要求相互协调, 并努力把塞纳河纳入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为使塞纳河切实成为市民乐于使用的开放空间, 计划提出将原岸边停车逐渐转向沿河街坊内部, 堤岸空间逐步禁止停车, 河岸工业迁往市郊;对堤岸进行整修, 建成长12km的连续休闲步道及连接两岸步行空间的通道, 部分码头、道路区域作为休闲活动场地适时向市民开放 (见图5) ;开展水上游船观光, 以“塞纳河节”等活动发展旅游;为配套河面交通, 在上、下游各布置1座大型停车场, 供观光巴士停留, 乘客则可利用观光游船到达沿线各景点。此外, 开通快速地铁线路串联沿河主要景点, 为观光客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

2.4 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

巴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针对塞纳河“自然、活动、文化”三大主题进行改造提升。

规划提出在通向河岸的区域以多种方式预留便捷通道, 使滨水区建设更人性化;提供更多活动场地, 包括建造人工沙滩、浮岛花园、休闲广场等, 并将部分沿河车行道改造成休闲空间, 未改造的道路限制车行速度以提升休闲利用的安全性与舒适度 (见图6) ;通道、场地周边环境种植丰富的植被;结合城市发展, 河道整治向两端延伸, 东侧延伸约8km, 西侧延伸约12km, 建设措施比原有市区路段更自然生态。

3 塞纳河滨水区的城市更新项目

近40年来巴黎城市布局发生明显变化, 城市滨水地段废弃工业用地成为城市更新的基地, 构建巴黎城市新格局。

3.1 贝西地区的更新与开发

贝西地区位于巴黎十二区西侧塞纳河右岸, 占地约50hm2, 原是葡萄酒储存仓库。该地区开发特点是通过引入重要公共建筑提升地区竞争力, 以公共开敞空间作为地区布局中心元素, 建立与塞纳河的联系。

图5 2002年乔治蓬皮杜大街打造的临时海滩

图5 2002年乔治蓬皮杜大街打造的临时海滩

 

图6 埃菲尔铁塔至奥赛博物馆段取缔现状车行道, 布置连续的滨水步行道及滨水活动场地, 增设浮岛花园以扩大亲水空间

图6 埃菲尔铁塔至奥赛博物馆段取缔现状车行道, 布置连续的滨水步行道及滨水活动场地, 增设浮岛花园以扩大亲水空间

 

国家财政部、奥米尼多功能体育馆是当时巴黎的标志性建筑, 也是城市东部发展的重要象征, 拉动地区发展。贝西公园平行于塞纳河, 拥有长约700m的沿河界面, 内部保留场地历史痕迹, 并将城市路网延伸引入, 形成与城市肌理的衔接, 将公共空间延伸至周边街区, 体现很强的渗透性。公园与塞纳河岸边高速公路之间建有高5m的大型观光漫步高墙及平台 (见图7) , 既可消除沿河快速交通对公园的噪声及视线干扰, 又提供俯瞰公园和塞纳河的平台。连接两岸的步行桥借助贝西公园高墙和左岸图书馆平台跨越在塞纳河上, 加强了两岸交流 (见图8) 。

3.2 左岸地区的规划与建设

巴黎左岸地区位于十三区, 是沿塞纳河左岸2.5km的三角地, 用地被铁路和河流包围, 内部有大量工业厂房和道路基础设施, 实际用地面积70hm2, 含26hm2铁路用地。

基地内的铁路割裂了城市和塞纳河岸的联系, 又是坡地, 为此左岸提出在基地上盖物业的方案。在铁路线上方建城, 很好地缝合了城市肌理, 有效利用和整理零碎空间。长2.5km的法兰西大道建于铁路轨道之上, 处于基地最高处, 与塞纳河平行。法兰西大道与河堤是左岸项目中最主要的结构元素, 这2条轴线间倾斜的土地形成一片向塞纳河开放的平台及建筑高度向河方向逐渐降低的街区。

3.3 塞根岛-塞纳河岸协议开发区

塞根岛-塞纳河岸协议开发区紧邻十六区, 规划面积32hm2, 是雷诺汽车厂区旧址。这里创造了新型城市概念——公园城市。

开发区秉承“建立50%公共空间”原则, 采用“高强度开发+大型公共空间+小尺度网络化的花园式散步道”模式, 建设平行于塞纳河的公园和多条通向河岸的花园式散步道, 将城市与河岸紧密串联, 构筑人性化街区 (见图9) 。

新区在规划与建设方面体现了生态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除建设绿色环保建筑, 还建设7hm2平行于塞纳河的公园, 是连接河流和城区的关键, 也是雨水管理和防洪的工具, 集中管理整个新区雨水资源。该大型中心公园通过地形处理, 形成蓄水空间, 雨后容纳新区剩余雨水。结合植物搭配、儿童活动空间与休闲空间的布置, 公园成为邻里生活的公共中心。

图7 贝西公园高起的平台

图7 贝西公园高起的平台

 

图8 连接贝西公园与国家图书馆的步行桥

图8 连接贝西公园与国家图书馆的步行桥

 

图9 塞根岛-塞纳河岸协议开发区规划平面

图9 塞根岛-塞纳河岸协议开发区规划平面

 

4 巴黎塞纳河滨水空间资源保护与利用启示

人类自古傍水筑城, 以享舟楫之利和取水之便。因此, 几乎每座城市都有1条河流与之相伴, 河流哺育城市, 城市也装点河流。虽然每个城市的河流尺度和规划模式不尽相同, 但都合理利用河流构建城市结构与特色, 这一点上, 巴黎塞纳河具有借鉴意义。

4.1 空间开放性

塞纳河高度的开放性使其成为巴黎城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真正使河流融入城市, 通过河流连接城市。开放性是实现城市滨水空间连续性和可达性的前提, 城市滨水空间必须打通河流与城市的纵向联系, 打破边界, 缝合城市与河流空间。建立城市直达水岸的通道, 包括交通、绿地空间及视线廊道, 最大限度地提高河流开放度。

4.2 功能公共性

塞纳河岸大量公共文化建筑将城市历史与现代编织在一起, 呈现巴黎当代景象。参考塞纳河经验, 城市滨水区功能应以公共性为主导, 混合商业、居住和文化等复合功能, 通过规划确定公共性最大化的用地功能布局, 为河流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通过引入高品质公共建筑, 打造集聚中心, 拉动滨水区发展;结合公共建筑及河流沿线重要建筑区域, 打造大型公共空间。

4.3 形象可读性

作为可识别空间, 河流使周边地区发展更具可读性, 在更大尺度上成为城市开发与改造的导体和结构性元素。塞纳河周边充满可读性元素, 标志性建筑、特色景观桥梁、标志性景点等与河流一起勾勒出难忘的画面。城市滨水空间应通过构建地标、建设主题性人文景观等手段增加景观坐标, 塑造滨水区的可读性, 从而提升滨水区域的城市意象。

4.4 使用便利性

大众亲水性使滨水空间成为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塞纳河通过美化提升, 建设便利的公共交通, 完善河流使用功能, 开展活动吸引人们亲近河流。城市滨水空间应以公共性为出发点, 引入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 吸引滨水区外围人口向滨水区聚集, 为不同人群提供活动与交往空间, 如提供全线贯通的滨水步道、自行车道, 设置各类运动场地及广场、亲水平台等休闲场地, 设置满足不同人群使用需求的餐饮、休闲、售卖等各类服务设施。

4.5 实践创新性

滨水区的城市更新项目为滨水区发展带来巨大契机, 塞纳河沿岸的贝西、左岸及塞根岛-塞纳河岸协议开发区为巴黎城市建设注入新活力, 在新城更新中以可持续发展为动力, 体现极具时代感的创新性。城市滨水新区建设应体现创新理念, 落实生态可持续发展, 融入高效节能的生态技术, 建立绿色建筑体系及雨洪管理体系等。

4.6 文脉延续性

城市河流是见证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塞纳河沿岸著名景点是城市发展延续与传承的杰作, 如代表古代特征的巴黎圣母院、见证工业文明的埃菲尔铁塔、体现现代主义的国家图书馆及雪铁龙公园等, 这些延续构成塞纳河乃至巴黎独特的美。城市滨水区的建设也应充分挖掘历史遗存, 在后续建设中注重地域特色文化的注入, 为后代留下文脉传承与延续。

5 结语

保罗·魏尔伦 (Paul Verlaine) 在《巴黎夜曲》中描述:“你, 塞纳河, 你什么都没有。两条河堤就是你的全部……”塞纳河滨水空间的保护与利用见证了巴黎城市的进程, 而优秀的城市滨水区就是要体现这一特征, 与所在城市相互关联、相互成就、相互辉映, 以此造就名水与名城。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Waterfront Space Resource from the Aspect of Seine River, Paris
1669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