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因素与中国传统民居空间组织的关系

作者:陶莎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摘要:我国传统民居是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进行分布, 有较多的问题会对其空间组织与分布方式带来影响, 而地理条件对于其组织与分布方式的影响较为具体和全面。以地理分布因素为切入点, 主要从地质、气候、植被、地形以及水温等地理方面的要素入手, 采取对比举例的方法来对民居之间空间组合所受到的影响进行论述, 并且在此基础之上, 对于我国未来建筑本土化发展过程中地理因素所具有的意义进行探究。
关键词:传统民居 地理因素 地域差异 空间组织 本土化
作者简介: 陶莎, 讲师

 

1 地理因素分类与传统民居空间组织的关系

1.1 自然气候

1.1.1 降水

将水对于居民建筑所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影响体现在建筑单体的形体之上, 随后便是对它们之间组合方式的影响。以南方徽派建筑为例:我国较为有名的徽派建筑地处安徽, 而安徽省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处在湿润区域, 只有一小部分地区处在半湿润的区域, 这些地区全年的降水都比较丰沛。基于这种情况在对民居进行建造的过程中便需要对排水问题优先进行考虑, 结合微派建筑的相关特点可以发现其屋顶形式属于一种典型坡屋顶, 这些都是从排水的角度做出来的。而如果从房屋与房屋之间组合方式这个总体的角度来看, 将其与北京的四合院进行对比, 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发现徽派建筑在建筑院落之间的天井也较为窄小, 并且建筑的挑檐也更为深远。我们先不论文化历史因素, 而只是从其后的角度进行分析, 这些都是由于降水比较丰沛, 而这些丰沛的雨水排出的过程中需要的坡度长度也存有一定的差异。相比于南方的屋面而言, 东北部地区的屋面所需要的坡度要更缓, 并且在对其结构构件进行加固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承受雪荷载, 等到大雪过后, 便需要对屋顶的积雪进行及时地清理。在这种气候条件之下, 房屋空间形态所受到的最为直接的影响便在于建筑和建筑之间所存在的间隔尺度较之南部更大, 抛开生产生活的需要, 其实也是为了对积雪进行处理。

1.1.2 温度

建筑空间组合受到温度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们为了更好地进行保温或散热而将一些物理学技巧应用在建筑组合之中, 由此也就无可避免地使建筑空间组合受到了影响。

以维吾尔族最为典型的高台民居建筑形式为例。高台民居所具有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属于独门独户的形式, 并且户户相连。各家各户之间大都具有形状与大小有差异的内院, 屋门与窗户的开向是朝着院内, 由此不仅能够为纳凉、炊饮和会客提供方便, 还能够更好地进行换气、通风以及晾晒等。同时, 各家各户进院的大木门开向是朝着巷道, 在居室的外墙会设有高窗, 由此能够更好地对小巷产生的风道作用进行利用, 并且使室内空气形成一种自然对流。由此常常在一个狭窄的小巷上空设置横跨着木架式样的过街土楼, 进而使巷道之中能够呈现出一种较为奇特的空间造型。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该地区阿以旺这个独特的空间形式。维吾尔族构建起来的民居大都是以“阿以旺”这个空间形式作为中心, 在居所之中围绕“阿以旺”会布置各种用房, 到顶部会对“阿以旺”屋面进行提高, 在侧面的位置会加上围护的天窗。这种构造方法不仅能够使房屋的自然采光效率得到提高, 还能够更好地利用热压对自然通风进行促进, 这种方法属于一种最为经济和简单的绿色民居的自然空调技术。相比于一些其他的户外活动场所而言, “阿以旺”这种空间形式更能够适应风沙、酷暑与寒冷的气候, 其属于一种依照当地地理情况与文化环境而构建起来的本土建筑类型。这种空间形式的形成受地理环境的催生, 不仅会对“厅”这个空间带来影响, 整座建筑在布局上也与一些高台建筑存有一定的差异, 基于这种情况, 也就使民居间的空间形态与一些高台建筑存有不同。

1.1.3 湿度

民居受到湿度因素的影响大都体现在人们为了更好地应对排湿及其受到的一系列问题而构建起来的具有较院间隔的独立民居。民居之间属于族居, 并不是那种聚居的形式。这一因素最为明显地体现在于云南干栏式的民居。在对干栏式住房进行建造的过程中, 房架应用的是竹木, 而竹子则是应用于楼面、椽、墙、栏以及梯子等。这些建筑属于单幢式的建筑, 各家各户自成一格院落, 各个宅院之间会采用小径相通。之所以会对各个建筑进行单幢的分开排布, 主要是由于相比于聚集和紧挨着的相邻而建方式, 如果把距离稍微拉开, 便能够使居民的排热变得更为便捷。

1.2 地质与地形

民居空间组合受到地质方面的影响在于民居建造的空间方位, 这一体现最为明显的便是陕西的窑洞建筑。陕西省所处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该地区的地质较为松软, 但是地面却较为多风, 这种情况之下便常常会有一些风沙天气出现, 并且这些风沙天气也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危害。如果所建造的只是一些普通房屋建筑便很难适应这种特殊的地质。窑洞的建设大都是在背风向, 其所呈现的方向为东北西南, 由此能够达到避免风沙侵害和保暖驱寒的效果。窑洞的形式一般包括下沉式窑洞、靠崖式窑洞以及独立式窑洞, 其中, 对于靠山式窑洞的应用相对较多。不过无论是哪一种窑洞, 在进行建造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便在于:对挖掘深度以及周遭黄土支撑能力上有着较大程度的要求。特别是地下窑洞对于这一点的要求更高, 地下的窑洞常常需要在洞内地面和空间、窑洞和窑洞之间要预留出一个较为安全的距离, 使房屋的结构所具有的稳定性得到充分保障, 并且使地面通车行进的需求得到充分地满足, 而这种种的要求都决定了不可能向一些其他地区的民居那样对窑洞进行密集的建造。在平原地带之中, 民居的空间受到地形的影响较少, 而在山川丘陵地区对民居进行建造的过程中便必须对地形因素进行充分考虑。

再以重庆为例, 江边沿着山坡的各个位置都会有几根杉杆共同支撑起一间四四方方的木楼, 这个支撑起来的木楼便是众所周知的吊脚楼。因为重庆地区有着较为多的山, 由此便使土地的使用较为紧张, 先祖依照着山地的地势因地制宜地对木条和竹方进行利用来悬虚构屋。这种吊脚楼要么是捆绑结构, 要么是穿斗结构, 这些结构相对都比较简陋, 如果是独立一间便极有可能使房屋变得晃晃荡荡、歪歪斜斜。而如果将其一排一排进行建造便能够使其稳定性得到充分提高。这种空间组织形态属于由地形因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1.3 植被和水文

植被对于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为居民建筑能够提供需要的材料, 以及植被组织的形态会对民居建筑的关系带来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民居之中所取得建造材料大都来自于自然。比如竹楼和木构建筑等, 都是在这个地理条件之下产量最多的植物原材料。由于科技不够发达, 并且很难对建设材料进行远距离运输, 由此大都会就地进行取材。

植被之间所具有的组织形态较为固定, 很多情况下我国建筑更为注重依托自然。在具体进行建设的过程中, 一般需要顺应场地之中的植被分布情况, 在这一点上与围院而居的传统也有着一定的关联。

民居空间组织受到水温条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整个聚居村落的组织形态方面, 而水文也分为自然水文和人造水文2种。安徽呈坎村便是人造水文状态的最典型案例, 依照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的易经学说, 依照水势来对民居进行建造, 这种方法属于人造水文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法, 这种手法在民居之中的应用案例较少, 大多数的使用都是在一些皇家建筑之中。这主要是因为在对水文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所需要消耗的物力和财力都比较多。

2 传统民居空间组织形态和地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2.1 地理因素对于传统民居有限制意义

地理环境因素对于传统民居一个最为明显的影响便在于其会对传统民居建设的分布产生限制作用。这些限制的作用会有一定的弊端, 并且会使民居的发展演化变得迟缓。由于地理因素总有不同的短板也就是人们只能因地制宜地对一些既有条件进行利用来更好地适应那些不同的环境。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便能够使民居将不同地点所具有的特色反映出来, 而这对于民居所具有的丰富性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而在现代建筑之中由于科技的发展使人们能够跨地区对材料进行获取, 由此便使空间分布距离的限制得以有效地突破, 所带来的是属于千篇一律的非本土化和没有个性的建筑, 这些建筑在组织形式上也属于一种单一的算术问题, 由此便使传统民居所具有的丰富肌理特征丧失。另外, 除了在文化个性层面的意义之外这些建筑的维护与建造成本都比较高, 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在对建筑进行建造的过程中抛掉了空间的条件, 并且由此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2.2 空间组织形式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单独的建筑就像是一个细胞, 而这些单体细胞则是由空间组织形态这个负形穿起来的。空间组织形式对于建筑的意义在于单体的使用与干扰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会在其中带来一些不便。

比如福建土楼在空间形态上便是受到了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 但是这种形态对于在其中居住的居民却具有生存的必要性, 如何组织其中的空间形态所需要衡量的不仅有地理环境这个因素, 但我们仍然能够由此发现空间形态所具有的重要性。

3 结语

在当前我国的建筑已经由从前的粗犷发展达到了一个转型的节点, 这种情况就需要努力使其回归成本土化, 以本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来对建筑进行设计。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汲取一些传统民居空间组织形态中的经验, 对于地理环境特征进行认真的考虑。只有通过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构建出我们中国的建筑, 并且才能使建筑被称之为“本土设计”。

 

846 11 1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