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老化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改造——以广州市白云区交电新村微改造为例

作者:谢青
单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摘要:新常态下, 城市老旧社区微改造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模式。因居住人口趋于老龄化, 老旧小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更迫切, 改善或增加公共空间以适应老年人活动交往的需求是微改造中最重要的环节。本文从老年人行为习惯、情感需求等方面出发, 结合广州市白云区交电新村现状, 尝试打造满足老年人活动交往需求且具有社区归属感的公共活动空间。
关键词:城市更新 老旧社区 公共空间 适老化改造
作者简介:谢青,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讲师;
基金: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广州市老旧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微改造设计研究 (2018GZGJ122);

 

0 引言

广州作为一线城市经历了快速发展, 旧区改造的大拆大建会给城市带来各种环境、社会和生态问题, 改变城市肌理, 破坏城市文脉延续, 影响城市健康发展。受产权和多方利益难以协调等因素限制, 大规模更新改造难度较大, 但老旧社区又迫切面临更新。城市更新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常态, 老旧社区微改造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模式。

因居住人口趋于老龄化, 老旧社区迫切需要公共交往空间, 改善或增加公共空间以适应老年人活动交往的需求是微改造中最重要的环节。

1 概念解读

1.1 微改造

微改造指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的前提下, 通过局部拆建、功能置换、保留修缮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更新的方式。

1.2 老旧社区

老旧社区指建设年代早, 至今仍被使用, 但建设标准不高、使用功能不全、配套设施不齐、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缺乏物业服务、无法满足居民正常或较高生活需求的居住小区。

1.3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主要问题

1) 外部空间狭窄且被大量违章建筑占据, 缺乏交往空间老旧社区建设年代早, 建筑间距较小, 且因管理不善, 狭窄的外部空间常被大量违章建筑或杂物占据, 甚至沦为停车场, 现有公共空间质量不佳。

2) 外部休闲空间设施与绿化不足老旧社区建设之初以满足居住为基本需求, 对公共空间及设施缺乏统一规划, 除小区出入口有较少的宽阔活动场地外, 休闲、健身设施均见缝插针布置, 数量有限。小区绿化以花坛为主, 因位置设置不合理, 多荒废、拆除或改作他用, 故小区内绿化率低。

3) 公共空间缺乏文化基因, 社区归属感差随着城市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发展, 社区养老模式在个体照料与群体生活中带来的社交情感和交流满足感使其逐渐成为主流。在以老年人为主的老旧社区中, 公共交往空间对解决老年人因独居导致的孤立感及因缺乏交流而产生的孤单感有重要作用。老旧社区多不具备良好的公共交往空间, 缺乏文化基因, 故老年人一般选择较远的公园、广场等开展活动, 社区归属感差。

2 交电新村社区公共空间微改造实践

2.1 社区概况

交电新村位于广州市白云区, 主要建筑建于20世纪60年代, 居住人口多为医药公司退休职工, 公共空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建筑间距不足, 外部空间缺乏因历史原因, 小区规划建设不合理。东西向楼间距尚可达到6m消防间距, 但南北向楼间距远远无法满足广州市居住小区的日照间距要求。外部空间严重缺乏是本次改造的最大难点 (见图1) 。

2) 公共空间被侵占, 仅剩的外部空间无法使用3个入口空间和2个健身场地因管理不善堆满废弃物, 座椅少且破旧, 地面铺装杂乱, 最便于交往的空间无法使用, 老年人无交流沟通、集体活动的场所, 常不得不前往1km外的城市公园活动 (见图2) 。

3) 人车混行外来车辆沿街停放, 街道空间被占用, 街道生活无法展开, 主要街道沦为纯粹的交通空间, 无法满足居民散步需求, 人车混行给老年人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及安全隐患 (见图3) 。

4) 服务设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小区居民多为医药公司退休职工, 但小区建设年代早, 严重缺乏便于老年人活动的公共设施, 现有的老年之家为简易用房, 周末关闭, 居民无法经常使用, 给老年人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见图4) 。

5) 绿化景观严重缺乏小区内原有绿化杂乱, 花池大多废弃, 部分被居民自行填筑水泥改为座椅, 仅剩少量乔木及居民自栽的花草, 绿化景观缺乏统一规划及管理 (见图5) 。

2.2 改造策略及措施

我国老年人在交往、健身方面有集体活动传统, 故小区内建设聚会、聊天、健身等方便安全的活动交往场所成为老年居民的普遍诉求。改造针对广州地区的气候特点, 构筑开放的半户外空间, 形成环形闭合散步道, 遮阳挡雨以保证老年人在不理想天气下户外活动的时间和质量, 满足老年人“全天候”的活动需求。

图1 建筑间距不足, 外部空间严重缺乏

图1 建筑间距不足, 外部空间严重缺乏

 

图2 入口空间及健身场地被废弃物侵占

图2 入口空间及健身场地被废弃物侵占

 

图3 车辆乱停乱放, 人车混行

图3 车辆乱停乱放, 人车混行

 

图4 简易的老年之家

图4 简易的老年之家

 

图5 小区内绿化杂乱无章

图5 小区内绿化杂乱无章

 

1) 以叠加的方式植入半户外空间小区建设年代早, 街道形象简单划一, 街道边界连续性不强。首层空间私搭乱建严重, 街道停车混乱。改造以叠加的方式在建筑首层植入檐廊, 丰富街道界面层次的同时还可挡风遮雨, 为居民提供全天候的公共交往空间, 满足老年人群体交往需求, 最终实现街道空间活化 (见图6) 。

2) 优化现有的户外活动空间优化现有的3个入口空间和2个健身区, 拆除违章搭建棚架, 整饬挡土墙及地面铺装, 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配置绿化以改善公共空间环境, 增加大量的座椅、健身设施、无障碍通道等以适应老龄化需求 (见图7) 。

3) 构建环形闭合的步行网络散步是老年人最基本和最常见的锻炼方式, 针对老年人行动能力和方向识别能力下降的特点, 结合首层檐廊及外部公共活动空间, 如图8所示, 构建环形闭合的全天候散步道, 有效解决了小区街道遮阳挡雨差、道路识别性不强等问题。街道入口利用地形高差设置台阶及无障碍通道, 杜绝外来车辆进入, 形成内向的步行网络, 有效解决了人车混杂不安全、路径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4) 构建景观廊道, 增加绿化景观依托公共开放空间, 对绿化景观统一规划, 构建一主二次3条景观廊道 (见图9) 。采用垂直绿化、可移动花池、退台式花基等方式进行小区绿化, 形成形式丰富、配置多元的绿化景观。

图6 建筑首层植入檐廊的位置及效果

图6 建筑首层植入檐廊的位置及效果

 

图7 户外活动空间改造前后对比

图7 户外活动空间改造前后对比

 

图8 全天候环形闭合散步道

图8 全天候环形闭合散步道

 

5) 挖掘历史, 延续记忆在以老年人为主的老旧社区, 植入新的公共交往空间对解决老年人因独居或缺乏交流而产生的孤单感有重要作用。该小区居民多为医药公司退休职工, 有相似的历史背景。改造中拆除原位置偏僻、空间狭窄的老年之家, 植入新的公共空间 (见图10) ;鼓励居民贡献老照片、单位历史资料等用于展览, 唤醒场所记忆, 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建议实行居民自我管理, 不定期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等活动, 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

3 结语

老旧小区承载着一代人的情感与记忆, 广州市提出的微改造理念及模式最大程度尊重市民对旧有居住场所的情感和认可, 已得到广泛肯定。人口老龄化背景下, 在微改造中进一步提升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水平已迫在眉睫。本文从老年人行为习惯、情感需求等方面出发, 结合交电新村现状, 在塑造满足老年人活动需求及社区归属感的全新公共活动空间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

图9 景观廊道

图9 景观廊道

 

图1 0 老年之家改造前后对比

图1 0 老年之家改造前后对比

 

 

Micro-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pace in Old Community Based on Aging——Taking the Micro-transformation of Jiaodian New Village in Baiyun District, Guangzhou as an Example
915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