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箍加固钢筋混凝土中长柱的试验研究

引用文献:

毛德均 钱永久 宋帅. 套箍加固钢筋混凝土中长柱的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2021,48(10):111-116.

MAO Dejun QIAN Yongjiu SONG Shuai.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reinforced concrete middle long columns strengthened by jacketing[J]. Building Structure,2021,48(10):111-116.

作者:毛德均 钱永久 宋帅
单位:昆明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为研究套箍加固钢筋混凝土中长柱的破坏特征、加固效果和受力性能,开展了2根普通钢筋混凝土中长柱(轴压、偏压各1根)和6根采用套箍加固的钢筋混凝土中长柱(轴压、偏压各3根)的静力破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件主要表现为材料破坏,破坏发生位置偏向加载端,偏压柱加固后破坏形态会发生改变;相对于未加固柱,加固后柱的承载力可以实现成倍增长;在加固后的受力过程中,轴压构件的核心柱和套箍层应变变化同步,偏压构件的核心柱相对于套箍层存在应变滞后;加固柱的最终横向挠曲变形基本符合半波正弦曲线;加固柱的纵向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对试验试件的承载力计算,《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2—2008)和《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的结果表现存在差异,具体为后者结果总体表现优于前者,前者相对于后者结果偏大。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中长柱;套箍加固;破坏特征;加固效果;受力性能
作者简介:毛德均,博士,讲师,Email:541089451@qq.com。
基金: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基础研究联合专项资金青年项目(2019FH001(-100));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0J0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808376)。

0 引言

   钢筋混凝土(RC)柱是各类RC桥梁结构的基本组成构件,也是主要承重构件,如简支梁桥的桥墩、上承式拱桥的拱上立柱,其安全性能关系到桥梁结构的正常使用。大量在役RC柱由于长期使用后功能退化,或受地震等自然灾害、改变结构的使用功能、设计不周、施工质量差等影响,导致其承载力不足、安全可靠性降低时,需要对其进行加固,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有:增大截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体外加预应力加固法、外粘型钢加固法、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等 [1,2]。套箍加固是指通过沿原RC构件的环向增设新的RC套箍层,使新旧两部分形成整体共同受力,从而恢复和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这种加固方法属于增大截面加固法范畴,但与普通的单侧或双侧增大截面加固法相比又有其独特的特点 [3],在国内外的RC墩、柱加固工程中时有应用 [3,4,5,6]

   RC柱可按长细比λ划分为短柱、中长柱和细长柱三种类型,每种类型柱的破坏各有特点 [7]。实际应用时中长柱用得多,短柱、细长柱用得少。既有国内外试验研究成果表明,套箍加固效果十分显著,能有效提高RC柱的承载力、刚度和变形能力 [8,9,10,11]。但既有试验研究的试件长细比λ较小、以短柱为主,对套箍加固RC中长柱的试验研究鲜见开展。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进行了2根普通钢筋混凝土中长柱(轴压、偏压各1根)和6根采用套箍加固的钢筋混凝土中长柱(轴压、偏压各3根)的静力破坏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分析,研究了套箍加固RC中长柱的破坏特征、加固效果和受力性能,可以作为这方面试验资料的补充和积累,为相关人员更加深入地认识套箍加固RC柱的加固效果和受力性能提供参考。利用承载力试验结果,对《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2—2008) [12](简称公路桥梁加固规范)和《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 [13](简称混凝土加固规范)承载力计算方法的结果表现进行了对比分析,可为相关人员理解和运用规范计算方法提供指导。

1 试验概况

1.1 试件参数及截面设计

   本次试验共制作了8根RC柱,轴压、偏压各4根。试件加固前的截面尺寸为20cm×20cm(轴压)和15cm×20cm(偏压),套箍层厚度为5cm, 试件参数及承载力实测值见表1,表1中对比柱为未加固柱;l为试件长度;λ为长细比,括号外(内)分别为试件加固前(后)的λ值;e0为偏心距;Nu为承载力实测值。从表1可以看出,试件加固后的λ相对于加固前有明显降低,加固前λ越大,加固后λ的相对降低幅度也越大。

   试件参数及承载力 表1

受力形式 编号 试件类型 l/cm λ e0/cm Nu/kN

轴压柱
ZY-1 加固柱 180 9(6) 0 1 900

ZY-2
加固柱 240 12(8) 0 1 936

ZY-3
加固柱 300 15(10) 0 1 810

ZYDB
对比柱 240 12 0 719

偏压柱
PY-1 加固柱 240 12(8) 9 1 059

PY-2
加固柱 240 12(8) 12 883

PY-3
加固柱 300 15(10) 12 810

PYDB
对比柱 240 12 9 269

 

    

   套箍层受力主筋采用812,核心柱受力主筋采用412。箍筋采用双肢箍ϕ6@100。保护层厚度均为2.5cm。轴压柱加固前、后的配筋率分别为1.13%和1.51%。偏压柱加固前、后的配筋率分别为1.51%和1.81%。试件截面与配筋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试件截面与配筋情况/cm

   图1 试件截面与配筋情况/cm 

    

1.2 材料属性

   核心柱采用C20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见表2。套箍层采用C30自密实微膨胀混凝土,配合比见表3。根据立方体抗压强度实测值fcu,通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14]中给出的轴心抗压强度fc、轴心抗拉强度ft和弹性模量Ec计算公式,得到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见表4。

   受力主筋和箍筋分别采用HRB335和HPB300钢筋。主筋力学性能见表5。

   C20混凝土各材料用量及配合比 表2


设计强度

材料用量/(kg/m3)

水泥
粗骨料 细骨料

C20
420 210 1 120 655

 

   注:C20的配合比水泥∶水∶粗骨料∶细骨料=1∶0.5∶2.67∶1.56。

    

   C30混凝土各材料用量及配合比 表3


设计
强度

材料用量/(kg/m3)

水泥
粗骨料 细骨料 粉煤灰 减水剂 膨胀剂
C30 450 210 980 613 129 8 40

 

   注:C30的配合比水泥∶水∶粗骨料∶细骨料∶粉煤灰∶减水剂∶膨胀剂=1∶0.47∶2.18∶1.36∶0.29∶0.018∶0.089。

    

   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表4


混凝土强度等级
fcu/MPa fc/MPa ft/MPa Ec/MPa

C20
22.9 15.3 2.21 26 916

C30
35.6 23.8 2.82 31 499

 

    

   主筋力学性能 表5


类型
屈服强度fy/MPa 极限强度fst/MPa 弹性模量Es/MPa

HRB335
393 542 2.08×105

 

    

   采用竖向浇筑方式制作试件。先浇筑核心柱,待其养护28d后进行套箍层与核心柱的粘结界面处理。界面处理按混凝土加固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主要为界面打毛和植筋。人工打毛核心柱混凝土表面、露出粗骨料,完成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待其自然干燥后植筋。植筋采用的是10钢筋,加固试件的界面植筋率见表6,表6中大面、小面分别指偏压加固试件横截面高度、宽度方向的套箍层与核心柱粘结界面。

图2 加载装置

   图2 加载装置 

    

图3 轴压加固试件的破坏形态

   图3 轴压加固试件的破坏形态 

    

图4 偏压加固试件的破坏形态

   图4 偏压加固试件的破坏形态 

    

   加固试件的界面植筋率 表6


试件编号
界面植筋率/% 试件编号
界面植筋率/%

大面
小面

ZY-1
0.37 PY-1 0.37 0.49

ZY-2
0.38 PY-2 0.37 0.49

ZY-3
0.38 PY-3 0.37 0.50

 

    

   界面处理完成后,绑扎套箍层钢筋,安置模板,浇筑套箍层混凝土前,用清水喷洒核心柱混凝土表面,使其在套箍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保持湿润。套箍层混凝土养护28d后进行加载试验。

1.3 测试内容及加载方案

   人工观测记录试件在各级荷载下的开裂、裂缝发展及破坏等现象。在试件L/2(其中L为柱高度)截面的新旧受力主筋和新旧混凝土表面粘贴应变片,测量各级荷载下的纵向应变。在试件L/4,L/2,3L/4截面布置位移计,测量各级荷载下的横向挠曲变形。参照《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52—2012) [15],取试验过程中达到的最大荷载作为试件极限承载力实测值。

   加载装置如图2所示,为一台1 000t级试验机,该试验机可以在加载过程中对荷载进行实时监控。试验边界条件为铰支。为防止试件发生局部承压破坏,在其上下底面粘贴16mm厚钢板。试件安装就位后,先进行预加载,以检验加载、量测系统是否正常工作,同时消除误差。正式加载分级匀速进行,应变、位移值采用智能应变测试仪全程自动采集。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试验现象

   主要对加固试件的试验现象进行描述分析。轴压加固试件主要表现为材料破坏、失稳破坏不明显,典型破坏形态如图3所示,在荷载达到其Nu的80%~85%时,柱四周发生竖向开裂破坏,开裂前无明显异常。开裂后随着荷载增大,破坏区域的裂缝数量增多,主要裂缝宽度增大、长度变长。荷载接近Nu时伴随有破坏区混凝土压碎、保护层局部剥落、露出钢筋的现象。试验完成后查看破坏区,发现露出的钢筋向外弯曲,钢筋内侧混凝土压碎。刨开破碎的混凝土,未发现套箍层和核心柱粘结脱开。

   偏压加固试件也主要表现为材料破坏、失稳破坏不明显,典型破坏形态如图4所示,在荷载达到一定值时,离荷载较远侧混凝土出现受拉开裂,开裂前无明显异常。开裂后随着荷载增大,受拉侧裂缝数量增多,主裂缝宽度增大、长度沿柱截面高度方向扩展;荷载继续增大,受压区混凝土出现开裂、起皮掉渣。荷载接近Nu时,受压区混凝土压碎。试验完成后未发现破坏区域的套箍层与核心柱粘结脱开。

   未加固试件PYDB是加固试件PY-1的直接对比柱,加固前二者e0λ相同,加固后试件PY-1的偏心率e0/h减小为0.30,λ也由12减小为8。试件PYDB的开裂荷载约为其Nu的30%,而试件PY-1的开裂荷载约为其Nu的50%,试件PY-1受拉开裂明显延迟,且加载过程中的主裂缝宽度比试件PYDB小,但混凝土压碎区比试件PYDB大,说明偏压构件加固后的破坏形态有一定改变,原因是套箍加固使试件的偏心率和长细比有所减小。

   所有加固试件的破坏位置均不在跨中,而是偏向于加载端。有研究表明,RC柱破坏可能发生在柱中段或接近柱端,不同的破坏位置分布体现了不同的能量释放形式 [16]。就本次试验讲,不排除破坏较早发生的可能性。今后开展此类试验,为取得比较理想的破坏形态和防止破坏过早发生,应对柱端部区段进行局部加强。试验完成后,凿掉加固试件的加载端钢板,典型试件加载端套箍层与核心柱粘结状况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加载端的套箍层和核心柱粘结状况保持良好,虽然此处在试验过程中应力集中明显。

图5 加载端粘结状况

   图5 加载端粘结状况 

    

2.2 承载力

   承载力试验结果见表1。从表1可知,试件ZY-2加固前的理论承载力和试件ZYDB相同,而加固后其承载力是试件ZYDB的2.7倍;试件ZY-3加固前的理论承载力小于试件ZYDB,加固后其承载力为试件ZYDB的2.5倍。试件PY-1加固前的理论承载力和试件PYDB相同,加固后的承载力是试件PYDB的3.9倍。对于试件PY-2和PY-3,前者仅偏心距比试件PYDB大,后者长细比和偏心距都比试件PYDB大,二者加固前的承载力无疑都低于试件PYDB,而加固后的承载力分别是试件PYDB的3.3倍和3.0倍。承载力试验结果表明:套箍对RC中长柱的加固效果较为显著,加固后柱的承载力可以实现成倍增长。

2.3 荷载-应变关系

   同类加固试件的荷载-应变曲线变化规律一致,以试件ZY-3和PY-2为代表进行说明,二者的荷载-应变曲线如图6所示。图6中的HC,TC分别表示核心柱、套箍层混凝土受压区边缘的纵向应变,HS,TS分别表示核心柱、套箍层的钢筋纵向应变。

   由图6(a)可知,在加载过程中,轴压加固试件各部分的荷载-应变曲线基本重合,即套箍层和核心柱的应变变化同步,这符合轴压构件的受力特点,曲线在局部位置存在偏差,原因是初始缺陷及加载偏差影响,使试件并非处于理想轴压状态。试件破坏时各测点的应变值偏低,原因是柱破坏区域偏向于加载端,不在应变测点附近。本次试验核心柱的初始荷载N1为0,根据理论分析和轴压加固试件在加固后的应变表现不难发现,若N1≠0,则轴压试件在加固后的受力过程中核心柱的总应变将大于套箍层总应变。

   由图6(b)可知,在加载过程中,偏压加固试件的核心柱应变始终小于套箍层,这是偏压构件的受力特点决定的。故对于偏压构件,核心柱承受适度的N1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增大其总应变,进而提高核心柱的材料强度发挥程度。实际工程中,构件必定是在持荷状态下加固,如在N1作用下恰能使核心柱在加固后受力过程中的应变与套箍层保持基本一致,则加固构件的受压区新旧部分都能比较充分地发挥承载作用。

2.4 荷载-横向挠曲变形

   加固试件的最终横向挠曲变形基本符合半波正弦规律。图7为加固试件的典型荷载-横向挠曲变形图。由图7可见,偏压加固试件的挠度最大点位置在加载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而轴压加固试件的挠度最大点位置在加载过程中可能保持不变,也可能动态变化。轴压与偏压加固试件最大挠度位置均不在跨中,而是偏向于加载端,这与破坏位置偏向加载端相吻合。加载初期,挠度分布与正弦分布偏离较远,而挠度分布在加载过程中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随着荷载增大,试件内力自行调整,挠度分布也随之调整,越来越接近于半波正弦曲线。

2.5 截面应变分析

   加固试件在加载过程中的截面应变分布符合平截面假定。以试件ZY-1和PY-1为例进行说明。图8(a),(b)分别为试件ZY-1和PY-1的截面应变分布。由图8(a)可见,在加载过程中,轴压加固试件的套箍层和核心柱应变变化幅度基本同步,即截面应变在加载过程中呈线性分布。由图8(b)可知,在加载过程中,偏压加固试件的应变沿截面高度也呈线性分布。因此,若采取了有效措施确保套箍层和核心柱形成整体、共同受力,则平截面假定可用于套箍加固钢筋混凝土中长柱的受力分析。本次试验采取的界面处理措施得当,可为工程加固提供参考。本文试验试件的核心柱初始荷载N1=0,不难理解,当N1≠0时,平截面假定同样成立,因为构件在加固后受力过程中产生的截面应变分布状态与N1无关。

图6 加固试件的荷载-应变曲线

   图6 加固试件的荷载-应变曲线  

    

图7 加固试件的荷载-横向挠曲变形

   图7 加固试件的荷载-横向挠曲变形 

    

图8 加固试件的截面应变分布

   图8 加固试件的截面应变分布  

    

3 承载力计算

   公路桥梁加固规范和混凝土加固规范都有可用于计算套箍加固RC中长柱承载力的方法,且两种方法之间有所差别。将加固试件的Nu与由这两部规范得出的承载力计算值进行对比。加固试件的承载力结果对比见表7,表7中的NJNG分别为公路桥梁加固规范和混凝土加固规范得出的加固试件的承载力计算值。承载力计算值与实测值有关的统计分析结果见表8,表8中的m,DCV分别表示计算值与实测值比值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加固试件的承载力结果对比 表7


试件
编号
受力
形式
Nu/kN
公路桥梁加固规范
混凝土加固规范

NJ/kN
NJ/Nu NG/kN NG/Nu

ZY-1
轴压
1 900
2 101 1.106 1 823 0.959

ZY-2

1 936
2 101 1.085 1 823 0.942

ZY-3

1 810
2 059 1.138 1 787 0.987

PY-1
偏压
1 059
1 194 1.127 1 123 1.061

PY-2

883
967 1.095 898 1.016

PY-3

810
926 1.144 862 1.064

 

    

   统计分析结果 表8


统计指标

轴压加固试件
偏压加固试件

公路桥梁
加固规范
混凝土
加固规范
公路桥梁
加固规范
混凝土
加固规范

m
1.110 0.963 1.122 1.047

D
0.026 7 0.022 7 0.025 5 0.022 0

CV
0.024 1 0.023 6 0.036 3 0.025 2

 

    

   由表7和8可以看出,对于轴压加固试件的承载力计算,公路桥梁加固规范和混凝土加固规范的结果表现存在差异,具体为后者结果总体表现优于前者,前者相对于后者结果偏大,具体原因在文献[17]中作了详细分析,故不作赘述。对于偏压加固试件的承载力计算,公路桥梁加固规范和混凝土加固规范的结果表现与轴压加固试件结果表现相同,原因是混凝土加固规范受压区的套箍层纵钢筋乘了系数0.9对其强度进行折减,而公路桥梁加固规范无此处理;对于受压区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加固规范采用的是核心柱和套箍层两种混凝土的组合强度,而公路桥梁加固规范采用的是核心柱混凝土强度;对于新旧受拉钢筋的应力计算,公路桥梁加固规范和混凝土加固规范差异较大,且混凝土加固规范偏心距计入了附加偏心距,公路桥梁加固规范则未计入,二者公式之间的种种差别综合导致计算结果有上述表现。

4 结论

   (1)在本次试验参数设置条件下,加固试件主要表现为材料破坏、失稳破坏不明显,破坏发生位置偏向加载端,今后开展此类试验,应对柱端部区段进行局部加强,以取得比较理想的破坏形态和防止破坏过早发生。套箍加固后偏压柱的破坏形态会发生改变,原因是套箍加固使试件的偏心率和长细比有所减小。

   (2)套箍对RC中长柱的加固效果较为显著,加固后柱的承载力可以实现成倍增长。

   (3)在加固后的受力过程中,轴压构件的核心柱和套箍层应变变化同步,偏压构件的核心柱应变始终小于套箍层。故对核心柱施加初始荷载N1会使轴压构件的核心柱总应变大于套箍层;而适度的N1有利于提高偏压构件核心柱的材料强度发挥程度。

   (4)套箍加固RC中长柱的最终横向挠曲变形基本符合半波正弦曲线分布规律。

   (5)加固后轴压、偏压柱的纵向应变均符合平截面假定。本次试验采取的界面处理措施得当,保证了套箍层与核心柱形成整体共同工作,可为工程加固提供参考。

   (6)对试验试件的承载力计算,《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2—2008)和《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结果表现存在差异,具体为后者结果总体表现优于前者,前者相对于后者结果偏大。

    

参考文献[1] 何岸,蔡健,陈庆军,等.钢套管再生混凝土加固柱轴压试验[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8,53(6):1187-1194,1204.
[2] 张自荣,张素梅,沙勇.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柱抗压性能试验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41(6):169-173.
[3] 孙昊.套箍技术加固既有钢筋混凝土拱桥的试验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4] VANDOROS K G,DRITSOS S E.Concrete jacket construction detail effectiveness when strengthening RC columns [J].Construction & Building Materials,2008,22(3):264-276.
[5] MOURAD S M,SHANNAG M J.Repair and strengthening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quare columns using ferrocement jackets [J].Cement & Concrete Composites,2012,34(2):288-294.
[6] 窦勇芝,梁彧,李东平.双曲拱桥主拱圈外包混凝土加固[J].世界桥梁,2011,39(4):69-72.
[7] 叶见曙,李国平.结构设计原理[M].2版.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8] 何红霞.自密实混凝土增大截面法加固轴心受压柱的研究与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07.
[9] JÚLIO E S,BRANCO F,SILVA V D.Structural rehabilitation of columns with reinforced concrete jacketing [J].Progres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 Materials,2003,5(1):29-37.
[10] VANDOROS K G,DRITSOS S E.Axial preloading effects when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are strengthened by concrete jackets [J].Progres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 Materials,2006,8(3):79-92.
[11] TAKEUTI A R,HANAI J B D,MIRMIRAN A.Preloaded RC columns strengthened with high-strength concrete jackets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J].Materials & Structures,2008,41(7):1251-1262.
[12]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2—2008 [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13]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1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5] 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52—2012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16] BAZANT Z P.Size effect on structural strength:a review [J].Archive of Applied Mechanics,1999,69(9/10):703-725.
[17] 毛德均,钱永久.套箍法加固RC轴压柱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6,33(7):76-85.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reinforced concrete middle long columns strengthened by jacketing
MAO Dejun QIAN Yongjiu SONG Shuai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Kunm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failure characteristic, strengthening effect and mechanical 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middle long columns strengthened by jacketing, the static failure test research of 2 ordinary reinforced concrete middle long columns(1 for axial compression and 1 for eccentric compression) and 6 reinforced concrete middle long columns strengthened by jacketing(3 for axial compression and 3 for eccentric compression)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ilure of specimens is mainly manifested as material failure, the location of failure occurs at the loading end, the failure mode of the eccentric compression column will change after reinforcement. Compared with the unreinforced colum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strengthened column can be multiplied. During the loading process after reinforcement, the strain of the core column of the axial compression member is synchronous with the jacket; the strain of the core column of the eccentric compression member is lagging behind the jacket; the ultimate transverse flexural deformation of the strengthened column basically conforms to the half-wave sine curve; the longitudinal strain of the strengthened column conforms to the plane section assumption.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test specimens,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ults of Specifications for strengthening design of highway bridges(JTG/T J22—2008)and Code for design of strengthening concrete structure(GB 50367—2013). Specifically,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latter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former, and the former is larger than the latter.
Key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middle long column; strengthened by jacketing; failure characteristic; strengthening effect; mechanical behavior
739 6 6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