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城市”理论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以青岛城市空间发展为例

引用文献:

李柏林. “拼贴城市”理论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以青岛城市空间发展为例[J]. 城市住宅,2020,50(2).

. [J]. build,2020,50(2).

作者:李柏林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摘要:青岛从一个小渔村逐步向“城”发展,其背后是政府政策、现代化城市规划思想和时代机遇的共同作用。虽然青岛的发展只有百余年,但其经历了多个行政主体的变更,在行政主体的指导下,规划目的的变化使之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城市风貌。通过“拼贴城市”理论分析青岛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点,对未来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 拼贴城市 城市空间
作者简介:李柏林,硕士研究生,E-mail:821034008@qq.com;

 

在百余年的城市发展史中,青岛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化都市,期间经历了3次质的飞跃。同时,青岛自建制起,城市建设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始终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下进行。研究青岛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对未来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20世纪初,西方已经开始了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深入研究;在我国,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不断填补城市空间形态方面的空白,并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1.1 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

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开展:一是在现代城市规划角度下的城市空间形态;二是历史城市空间形态。现代城市规划角度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著作有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城市形态》、黄亚平编著的《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和宛素春的《城市空间形态解析》。历史城市形态相关论著主要有伊利尔·沙里宁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和施坚雅主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1.2“拼贴城市”理论的相关研究

“拼贴城市”理论由于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一书中提出。《拼贴城市》出版于“二战”后,此时现代主义运动正在进行一次轰轰烈烈的反思风潮。各国在进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为实现经济复苏,制定、颁布了各种计划和政策。另外,通过土地的二次开发解决了城区内部衰败和经济衰落等问题。早期更新的手段大多倾向于通过大规模的推倒重建来实现土地的置换和功能升级,却导致了非人性的城市环境和单一乏味的城市空间。

2 青岛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分析

2.1 城市概况

青岛市市名以古代渔村青岛得名。青岛市专名“青岛”,本指城区前海一海湾内的小岛,因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而得名“青岛”,后于明嘉靖年间首度被记载于王士性的《广志绎》中。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制。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占青岛,青岛沦为殖民地。1949年6月2日,青岛作为华北地区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属山东省辖市。

2.2 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1891至今)

1)殖民时期城市空间的发展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准备城市建设工作,组织编制城市规划,储备建设材料等。第一阶段着眼于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军事设施的建设;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昭示着城市建设活动的第一个高潮期;随后,青岛开始发挥其对外通商的城市功能,贸易额逐年增长,城市人口包括流动人口在内也有了大幅增加;1910年,在既有规划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一轮的城市扩张规划,但是由于战争因素,新一轮城市扩张并未完成;1914年,青岛的城市格局已经出现轮廓,城市风貌基本定型。

“一战”后,青岛被日军占领,一方面对战争时期毁坏的基础设施进行修复,同时日本开始实施城市扩张规划。在第一次日占时期,城市规模扩大了3倍。在第二次日占时期,城市建设进入无序状态,沦为日军军事基地。

2)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空间的发展“一五”时期着重于青岛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市区中部和北部;“二五”时期着重于青岛基建维修和住宅建设,主要集中在棚户区;“文革”时期城市发展暂停,规划工作休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城市规划的实施更加规范,城市建设进入飞速发展时期,着重于城市外围新建和旧城区改造。20世纪90年代着手规划发展东部新城区。1994年,新阶段的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制定修改。自此,青岛在东部形成了新的城市中心,从原来的南北带状形态转变为东西两中心及西海岸次中心。

2.3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因

青岛城市的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因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状况、殖民入侵、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和交通。

百余年来,青岛城区的范围除了老城区有所扩大之外,大部分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和其他殖民城市有所区别。例如,俄国人在大连将防御基地从柳树屯转移到青泥洼,在哈尔滨选择沿松花江铺设铁路。青岛城区主要选择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段,南北邻湾,东部以山为界,交通便利,易守难攻,所以在后期的城市建设中,很长一段时间都延续南北向延展的带型布局。独特的自然环境是青岛城市发展的潜在优势。

“青岛比所有殖民城市当务之急是其计划中的设施要按照现代化的原则办”。德国殖民时期,当时西方学术界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规划思想,德国把青岛作为各种规划思想的实验地。值得一提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始终位于城市建设的首要地位,优先建设对外交通。

产业结构的变化实质上是资源由低效率生产部门向高效率生产部门的流动,而资源的流动引发了城市用地的诸多变化。青岛从原有工业型城市转变为服务型城市的过程中,原本位于市区的工业区逐渐外移,配套住区和基建设施也随之迁移,城区外围逐步扩大。已建成的环胶州湾高速路、东西快速路以及跨海大桥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 青岛城市空间形态的拼贴性分析

3.1 多种肌理在城市中的拼贴

在百余年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青岛曾在不同的规划指导思想下进行建造,所以在青岛的老城区,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空间肌理的存在。

1)老城区的空间肌理(1)封闭性强、分布均匀位于北城区,以聊城路为代表。建筑代表为里院式,封闭性较强,尺度不同,形状不规则;(2)疏密相间、要素混合以中山路为代表,建筑代表为里院式和庭院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尺度不同,形状以长方形为主,高度也不同;(3)开放性强、分布均匀位于南城区,以观海山为代表,建筑代表为庭院式,开放性强,尺度相似,更适应现代城市的需求。

2)新城区的空间肌理(1)表皮开发发生于新城区开发初始阶段,由于基建设施还不完善,投资者不敢过多投入,同时只敢选择靠近主街道、人流量大的地块,导致内部地块开发延迟,整体开发质量低;(2)次级开发在新城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后,后来的投资者尽管代表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但优良地块已被占据,改造旧地块会增加开发成本,所以选择靠近次干道或者内部道路的地块进行投资。

3.2 城市道路网形态的拼贴

受西方规划思想的影响,青岛的路网在当时表现为自由组团和不规则网式结合的布局,即以中山路为代表的网格型、以团岛为代表的中心环型、以老市政府街为代表的轴线型。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了主城快速路结构为“三纵五横”、辅城为“二纵三横”的道路布局模式,并且通过跨胶州湾的“一环、一桥、一隧”,将主城和辅城连接起来。对于老城区与东部新区,规划最终选择了东西高架快速路来解决新老城区的交通问题,交叉口采取立交的形式,这样即使地形有高差也不会对道路设计造成影响,可谓一举两得。

4“拼贴城市”理论应用面临的困境

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中提出,拼贴理论是一种解决城市问题的通式,忽略了城市尺度的复杂性和政策背景的差异性。

1)城市的空间尺度各不相同以罗马这种空间尺度的欧洲小城作为应用的范本,在上海这样的东方都市实践范本显得就不那么可信了。试想,如果坚持用罗马的尺度在上海城市中进行拼贴修补,那么城市会显得更为琐碎、混杂,甚者会使上海丧失原有的尺度感和识别度。另一种方法是将尺度单纯地放大几倍来适应上海的城市尺度,那么原本在罗马中仅是一个居住区的拼贴要素是否会变成安亭新镇的存在,它们在城市中承担的职能也不尽相同,这种拼贴有意义吗?在拼贴过程中,主客体的地位难以辨明,随之而来的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千城一面”。

2)一个重要的定义是时间的尺度由于发现了时间这个坐标,柯林·罗的城市拼贴理论与其他在现代主义以后提出的城市理论有所不同。在时间这一坐标上,一个单位是多少时间呢?具有地标意义的外滩、陆家嘴建筑是以超现代的形象和体量存在,而非其本身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他开发程度低或者未经开发的地块,为紧跟上海城市发展进度,被划分为开发区,建设时间与实际城市发展建设的时间不可相提并论,意味着这些地块并不存在于时间的坐标之上。欠缺时间尺度的拼贴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不存在实际意义。

5 结语

现在只是过去的一个节点,现在终将会成为过去。拼贴城市理论提倡的城市建设手法,旨在现在进行时语态的并行发展完成历史城市的记忆保留和未来城市的需求满足。相比其他仅在一个方向,或向前或向后,思考城市发展方向的城市规划理论,柯林·罗的思想改变了“传统乌托邦思想中城市在处女地上建造,不为未来发展留下余地的规划思想”。青岛市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证明了历史文脉是城市能够永续生存的背景,种种历史文化背景与城市内涵的信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新旧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在新时代表现出富有文化气息兼具时代特色的新的城市风貌。


 

 

参考文献[1]李东泉,周一星.青岛的历史地位及其城市规划史研究的意义[J].城市规划,2006(4):54-59.

[2]熊国平.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卞广萌.基于拼贴城市理论的青岛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4]夏立成.基于“扩张—回填”理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扩展预测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5]张婷,鲍晨皓,贺方倩.中国历史城镇形态演变的研究方法———结合城市形态学理论与空间句法[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9):5-6.

2201 15 15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