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空间微更新的研究

引用文献:

纪晓东. 基于城市空间微更新的研究[J]. 城市住宅,2020,50(2).

. [J]. build,2020,50(2).

作者:纪晓东
单位:青岛市规划设计评审中心
摘要:从城市建设理念转变及城市继承保护要求角度出发,分析了城市微更新的产生基础;围绕提升资源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建立城市形象3方面,分析了城市空间微更新的建设意义。以上海与青岛2个城市为例,对我国城市空间微更新的实践进行分析,提出城市空间微更新应明确人本属性、强化公众参与、创设联动机制、做好因地制宜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城市微更新 公众参与 景观设计
作者简介:纪晓东,研究员,E-mail:xdongjj@sina.com

 

0 引言

随着全社会对城市空间利用率、城市土地价值等方面的日益重视,“小就是美,小就是生态”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转型的新主题,城市微更新概念也逐渐落实到了很多城市规划与治理中。据此,有必要对城市微更新进行讨论研究。

1 城市空间微更新的产生基础

所谓“城市微更新”,即从细微处入手,在不破坏城市基础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拆旧补新、修复再生的城市更新规划方式。城市微更新这一城市建设概念的产生,与现代社会城市建设理念、社会发展要求的变革密切相关。具体来讲,城市微更新的产生基础主要有以下方面。

1.1 城市化建设理念由增量扩张向存量发展转型

随着居民人口越来越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面临新的挑战与需求,开始对老城区进行大拆大建,将城市区域向四面八方延伸,力求获取更大的土地面积。此类建设方式不仅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更是城市服务质量与文化基础的损耗。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国国土资源部于2014年发布《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城市无序扩张等要求。相关部门对城市建设、土地价值等领域进行了新的思考,以盘活存量土地空间、提升土地利用价值为目标的城市微更新理念由此产生。

1.2 城市发展中文化、历史等要素的传承与保护要求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意味着老文化、老建筑的消失。在城市空间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同时,城市的独特魅力与文化灵魂也逐渐趋于淡化,从而导致城市设计、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同质化问题。在此背景下,为了保留城市的历史气息、文化韵味,实现城市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大部分城市逐渐加入到了城市空间微更新的行列中,为城市微更新的实践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持。

2 城市空间微更新的建设意义

首先,在城市空间微更新的实践过程中,相关部门及人员倾向于提升城市现有资源条件的美观性与功能性,进而使城市空间更能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提升城市土地资源、设施资源的利用价值。其次,城市空间微更新的改造活动并不是由某一部门单独完成的,而是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居民群众、企业单位等各方协同参与。因此,城市空间微更新有助于加强城市各方人员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城市空间微更新是围绕城市居民实际需求与切身利益展开的城市建设活动,因此有助于化解政府部门与居民群众之间的矛盾,为政府部门后续政策活动的顺利落实提供有利条件。最后,城市空间微更新并不是大刀阔斧地为城市“换脸”,而是大处着眼、细处着手的“微整形”。相比传统的拆建活动,城市空间微更新更有助于保留城市的历史气息、文化特点,为城市形象的特色化建立夯实基础。

3 国内城市空间微更新的实践案例

3.1 上海

上海在建设“浦南运河景观工程”城市微更新工程过程中,充分秉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原则,对现状及居民反馈信息进行了全面调研与采集,结合城市建设与居民生活的需求,采取出了“保留+更新+新建”的微更新策略:对路网进行改造,实现了人车分离;通过挡墙加护、局部分离等手段,对区域内的大树进行了保留与保护;重新规划布局运动、游乐、滨水、商业等空间,配备充足的健身器材、坐凳、公厕、商用房屋等设施,满足居民的日常休闲需求;另外,对绿化树种进行了调整,提升了绿化环境的观赏性与多样性。由此可见,城市空间微更新不仅能有效提升城市空间的利用率与结构性,还有助于满足居民差异性、多元化的日常需求,为居民营造出更加美观化、便捷化、幸福化的城市氛围。

3.2 青岛

青岛市政府为市民规划“口袋公园”,新建项目按一定比例且不少于300m2预留公共开放空间,配置街心花园、健身器材、休闲场地等,截至2018年5月份,已完成86处小型开放绿地规划建设工作。其后,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及各级政府又于2019年制订了名为“阳光社区2019”的城市空间微更新专项活动工作方案,主要面向品质提升需求较为紧迫的老旧小区、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进行更新改造。在方案当中,“培养公众参与建设、参政议政意识”被明确归入建设目标,并制定了社区见面会、方案评审会、试点互动平台等多种公众参与机制,为政府部门、微改造设计团队与居民群众、社会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相互沟通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可见,“阳光社区2019”活动始终处于自上而下适当放权、群策群力推动建设的模式当中,从而充分将民情、民意融入改造实践当中,大大提高了城市空间微更新的实施力度与实施价值。

4 城市空间微更新的实践思考

4.1 明确城市空间微更新的人本属性

在现代社会当中,城市的治理与建设不应拘泥于物理空间上的景观优化或布局调整,而是要充分重视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区域的人本属性,进而将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幸福感、建立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作为目标,致力于突出城市空间微更新过程中城市的人文感与使用感。

4.2 强化城市微更新的公众参与

现代城市规划理念起源于西方国家,其在产生之初就强调了社会公众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决策权、知情权与参与权。例如,John M.Levy在其著作《现代城市规划》中指出:“城市规划不是规划师和政府的专利,而是由政府、规划师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制定的公共政策。”在我国,“公众参与”概念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地位逐渐提高。近几年,我国大部分城市已在规划体系中编入了相应的公众听证和透明公开制度。在城市空间微更新建设过程中,积极实现公众参与度的强化,有助于构建出以政府为主导、以公众为支持的建设实践结构,继而在推动城市空间微更新高质高效发展的同时,更加顺利地调和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

4.3 创设城市空间微更新的联动机制

城市空间微更新并不是面子工程、形式工程,而是切实提升城市服务能力与发展能力的实际性建设活动。因此,为了保证城市空间微更新设计方案的落实,提升城市空间微更新建设成果的使用价值,还需创设出城市空间微更新的多单位、多行业联动机制。同时,城市空间微更新的核心体现在“微”上,即对城市的微小改进、修补。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的整体结构已基本成型,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需求,在城市空间微更新期间,应该积极发挥联动机制作用,其体现在社会、经济、技术等多方联动上。首先,城市空间微更新的联动机制应该体现社会与经济的有效结合,以城市经济发展为背景,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居民需求迫切的城市,可以进行微更新。同时,城市空间微更新要体现社会与技术的联动,在社会产生城市空间微更新需求之后,要考虑这种需求能否在技术层面展现,例如与地域文化相协调、与民众喜好相匹配等。最后,城市空间微更新体现经济与技术的联动,即微更新的技术方案是否具有经济性,若成本投入过多甚至可能影响地区经济发展,这种微更新显然是不可学的,还需进一步研究。

4.4 做好城市空间微更新的因地制宜

基于微更新的“微”属性要求,城市空间微更新不应盲目地对城市区域进行建设改造,而是要将不破坏城市肌理、不影响城市根基作为行为准则,对城市现有的空间环境进行细致化、小规模的局部优化或新建再生。因此,在设计落实城市空间微更新方案过程中,相关单位及人员必须做到因地制宜。

4.4.1 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相比大拆大建的传统城市建设方式,小修小补的城市空间微更新更加注重景观设计。基于此,在进行城市空间微更新的景观设计中,相关设计人员应具备一定前瞻性与顺应性,切不可盲目关注植被景观的短期视觉效果,而忽视具体植被种类与当地环境的适应性。若景观设计与环境不匹配,很可能出现植被状态持续衰弱、季节表现差异巨大等问题,影响景观环境的美观度。

4.4.2 与人文环境相适应

城市空间微更新要保证与当地人文环境相适应。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城市空间微更新实践过程中,相关部门及人员应做好城市文化、历史资源、重要建筑的保留与保护,以此实现城市记忆的传承及城市特色的凸显。

4.5 把握时代脉搏,探寻城市空间微更新的新方向

城市空间微更新要立足于时代,在了解时代需求的基础上,持续完善“微更新”的内涵。如在城市微更新的材料选择上,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要求,创新材料应用路径,依托现有材料来细化微更新的内涵。

例如在某公益时尚活动中心的微更新中,将1条老式街道更新为集时尚、公益为一体的活动空间。在微更新之前,它只是普通的毛坯房,在微更新之后,红砖墙、黑铁窗,这种20世纪50~60年代的风格让这个街道别具韵味,成为社区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促进了公益活动与商业有机模式共同发展,取得预期效果。

5 结语

贯彻落实“城市微更新”的新理念、新方法,既是缓解现代城市土地压力、空间压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必要举措。在“城市微更新”实践中,相关部门及人员要重视与居民群众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进而不断强化城市更新改造的功能性、景观性与人文性。同时,还应做到保护和建设相结合,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城市文化、城市历史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1]梁艳.城市社区微更新的发展与实践[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7):84-86.

[2]刘耀霖.基于城市“微更新”理念下南宁城中村改造的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4):174.
1398 13 13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