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

引用文献:

陈瑾.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J]. 城市住宅,2020,50(2).

. [J]. build,2020,50(2).

作者:陈瑾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且受土地扩张的局限性影响,旧城更新成为很多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城市更新与地域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成为实践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对城市地域文化传承角度切入,将城市主要更新对象分为城市中心滨水区域、历史街区与城中村3类,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探寻不同城市更新与改造下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城市更新 地域文化传承 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陈瑾,硕士研究生,E-mail:458400028@qq.com;

0 引言

城市在随着时代发展变革中,每一段经历都有其历史的沉淀,伟大而又不可磨灭。然而,各国城市在走向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更新过程中都会遇到如何保留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问题。对城市地域与文化传承的重视最早体现在《华盛顿宪章》中,之后成为各国城市更新运动的有力引导。但在实际更新改造中,是单纯的模式复制还是综合复杂的整体创新,怎样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下走向现代,怎样在地域特色保护中走向国际,还需对城市更新策略进行不断研究与探讨。

1 关于城市更新与地域文化传承

1.1 城市更新概念与发展背景

对城市更新定义的解读,强调对城市物质与非物质要素的再开发、再利用与保护。城市更新并非指市场逻辑下的自然都市空间演变,而是指政府运用公权力对都市空间改变的积极有效的介入,即对城市穷漏地区进行建筑、基础设施以及城市机能的更新。

各国城市在走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实践,西方国家主要经历了由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城市更新,以及80年代以来城市再生的转变,侧重于综合的社会工程建设。而我国正经历着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单一的“推土机”式的重建到90年代以来的城市改造与更新。从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现状来看,城市建设用地被严格控制,城市规划由粗放的增量增长开始转变为盘活存量的精明增长。不难预见,城市更新必将从单纯强调物质环境提升,逐步扩展到更加重视地域文脉传承的综合社会领域整体更新。

1.2 复杂性与重要性

文化存在于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拥有偶然性、特殊性的事物最终经过历史的打磨、沉淀后,得到的就是传统与精华。回溯历史的长河,人们在现代文明中都不能回避传统文化的根基去把握现实和规划未来。因此,地域文化早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活力源泉,是城市印象与价值之本。

每个城市的地域文化都遵循这个最基本的概念范畴。城市文化中的物质层面往往体现于其物化环境,包括有浓厚地域色彩的空间、建筑形态等,而城市意识形态上的文化更能体现城市的某种环境氛围,可能表现为一代又一代本土居民生存的历史传统与社会网络,也可能体现在价值取向、社会风格等方面。

作为一种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聚落形式,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城市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喜好、观念、能力、审美和需求的巨大差别决定了文化必然是复杂的。在生活于城市中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目的的共同驱动力下,城市中的个体与群体渐渐地相互适应,形成了复杂而又多样的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间。由于被认为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系统才是一种稳定的状态,而趋于单一的系统大多被看作是一种抗干扰能力较弱的失衡的状态。因此,重视城市的稳定就必须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持高度的重视。

2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市更新案例研究与策略分析

通过研究城市更新不难发现,基于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城市更新区域主要集中在以下3种类型:城市中心滨水区域、历史街区、城中村。下面将对这3种类型区域分别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城市更新与改造中如何进行地域文化传承的相关策略。

2.1 城市中心滨水区域更新与开发

对于城市中心滨水区的更新主要包括旧区复兴和新区建设两个方面。城市滨水区的生态特色使其发展和建设在历史和文化上变得更加敏感和重要,因此要求城市滨水区的更新应与城市环境和区域特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新加坡因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成为世界的“花园城市”,并拥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等,展现出其多样的文化风格、风俗习惯和城市风格。新加坡河两岸的历史文化区是该市的主要海滨地区。这条河发源于中央商务区,沿河承载着新加坡的历史、经济和社会文化。沿海地区历史上一直是商业港口地区,吸引了无数商船、仓库和商店,它们的蓬勃发展孕育了典型的南洋风格建筑群。但随着新加坡河交通量的增加,这些河流受到了严重污染,航运和工业价值的下降加速了新加坡河沿岸社区的减少。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加坡政府决定对该地区进行全面翻新,以实现充满活力的城市更新和发展战略:一方面,控制水质和滨水环境;另一方面,将建筑群和基础设施的更新以及区域特色与文化遗产融合在一起。城市更新的主要策略为:(1)在严格的规划空间控制下,传统的沿河的规模街道保存完好,大部分河边街道小于150m×150m,保留沿河具有历史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并根据功能要求更新业务形式;(2)采取宜人的河滨人行道,倡导“亲河”“慢行”,既可观光,又可作为城市交通,从指导人们出行方式的角度保护传统文化;(3)在关键区域设计了景观和绿色空间广场,没有宽敞的绿地。借助建筑物和河流之间的短距离,可以营造出紧凑的环境感。绿树成荫的道路长6km(河岸两边3km),宽10~15m,可提供更多的露天就餐和户外娱乐活动空间。沿海历史建筑的风格与中央商务区的现代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在传统与现代时空之间进行对话,并以其无限魅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此案例是旧城区滨水区更新和文化复兴的经典之举。设计的启示是,沿线的商业设施和纪念性建筑物可以与通畅的海滨人行道、桥梁和河流相连接,并可以在靠近河流的地区优先考虑公共设施和文化艺术活动,以巩固人气;以人流规模对其沿河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历史建筑进行改造,保持缓慢的步行和巡航系统,可以改善交通的可达性和亲密性,并从时空动态多维角度保护历史特征和区域文化。

2.2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有许多具有地区文化特色和民族传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现代城市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时,历史街区已成为研究和保护的重中之重。为了塑造“文化之都”的历史名城形象,杭州市以小河直街为代表,开展了以历史文化保护、还原与复兴为主的历史街区整体保护更新工作。

小河直街全长约1km,宽4~5m,长征桥路将规划地块划分为两部分:东面的重点保护区和西面的风貌协调区。由于街区以传统民居为主,商业建筑面积仅为总建筑面积的30%,街区文化特色保留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民居建筑与邻里关系、原始工艺等方面。街上建筑大多为清末民初时期所建,整体风格以白墙黑瓦、马头翘角的江南水乡民居为主,极具地域特色。整个街区的更新立足于“还河于民,为民造福”的理念。首先,为延续整个历史街区低层次、高密度的肌理与传统巷弄庭院的格局与尺度,保留“鱼骨状”街巷布局,一河两街,以还原运河枕水人家的生活风貌与历史文脉。其次,在此基础上,保留、修复传统建筑,并通过广场、雕塑等局部造景强化历史地位与文脉特色。业态上鼓励居民回迁,以恢复传统工艺与民风重现,不仅复原酱园、孵坊等原有传统业态,还大力发扬老字号茶楼、太极拳馆等文化遗产;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意机构的入驻,在延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是对当地经济的复兴。现在,小河直街因水上巴士的开通,更丰富了空间体验,提升了旅游价值。

2.3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中村整治与更新

当城镇化脚步加快,城市发展继续扩张,原本的城乡二元式结构由于城市逐渐吞噬、包围村落而被破坏,便出现了城中村。虽然“村”在“城”中,但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造成了混乱无序、卫生环境与安全条件较差的城市区域,影响城市的整体面貌,阻碍城市健康发展,导致其发展与外部现代化城市发展分割,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存。另一方面,一些城中村仍存在许多传统民居、祠堂古树等,极具价值和特色的民俗文化遗产。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以城中村物质空间为“有形”载体得以传承和发展,并通过地缘宗族、邻里关系、生活方式等“无形”方面体现出来。因此,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形象的提升,离不开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中村整治更新。

北京南锣鼓巷片区因其老城民居风貌特色,在传承中重焕光彩,有效提升了在大都市中的活力。其菊儿胡同旧房区的改建规划充分利用了地域文化特色进行更新。从区域布局到建筑设计,从空间修复到环境提升,首要的是传承,依托能反映旧城肌理特色的“胡同”系统,保护“院落体系”与原有尺度,并将最能体现文化价值的质量较好的四合院进行保留,对质量一般的进行修补改造;其次是重构与发展,包括在旧的街坊格局的前提下寻求新的邻里模式,以及在旧的四合院形式中发掘“合院式布局”新的生命力。作为城区名片,其成功之处在于把院落、色彩等传统的城市构成元素以发展的眼光进行研究、提取并重构提升,并将现代居住功能内核嵌入其中。

3 结语

地域文化传承对于城市更新的必要性不言而喻。人们虽然对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但仍然存在狭隘的文化保护观与方法误区。地域文化传承可分为形似、神似和意似,若想恰当地运用城市更新发展模式,就必须增强对文化的研究与理解,从多维视角解构文化内涵,用动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观念来延续、传承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传承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从物质环境入手,而是将物质与非物质的改造相互融合,根植于本土深入发掘,从更深层的文化角度,焕发城市的活力。

 

 

参考文献[1]赵新良.建筑文化与地域特色[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

[2]黄科宏.新加坡的城市保护[J].国外城市规划,2001(4):14-16,1-47.

[3]杨豪中,王劲.以有机更新的方式应对大规模城中村改造规划[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3(2):260-265.

[4]白璐,田家兴.基于地域文化保护传承引领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三苏祠历史片区规划设计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7):75-81.

[5]刘楠紫沁.城市更新视角下基于博弈论的城中村更新模式探究[J].城市住宅,2019,26(12):53-56.
1470 13 13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