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寻见彼岸

作者:崔岩 赵涛
单位: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体育馆 一体化 办公空间
作者简介:崔岩, 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C+Z建筑师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第七届中国青年建筑师, 辽宁省工程设计大师。代表作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中心、大连国贸大厦、大连邢良坤陶艺馆、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等。; 赵涛, 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C+Z建筑师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代表作品:大连汇邦中心、大连北方金融中心、大连大学文理学院、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等。

 

业主: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建设地点: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筑设计:C+Z建筑师工作室

项目负责人:崔岩、赵涛

总建筑面积:56 000m2

设计时间:2002

建设时间:2006~2007

摄影:杨超英

在欧洲旅游, 经常会听人说到荷兰、芬兰、丹麦、法国、奥地利是设计的国度。“设计之都”一词, 原先我仅理解其表面的意思——设计时尚、理念先进, 而真正从本质上理解“设计之都”的内在涵义源于近十年的中外设计合作, 这些实践让我从更广阔的视角亲历体验建筑师从建筑、室内、家具、标识到景观、能源系统的一体化设计控制、协调及资源调配的全过程。我也曾反复思考西方建筑师在中国的困境——从招投标设计直至竣工前期的整改调试过程中始终充斥着对中国速度的真实体会和再认识的情绪波动, 在感到惊叹和刺激的同时, 是对政府重点工程的边设计、边施工建造的“中国特色”的不理解和对市场的被迫适应。对此, 境外建筑师的应对策略是依靠成熟的设计顾问团队、供货商体系、产品参数标准、实验室标准数据参数体系等成熟设计资源体系, 大大降低了设计完成度不高的风险;西方建筑师会与多家不同的顾问公司、厂商、专业设计公司联合工作, 涉及从室内外装饰至家具、灯具、建筑声学材料等诸多方面, 在对设计控制的同时还会对供货商产品工艺进行优化调整, 甚至开发新的产品。原创的设计引领了产品的工业化和跨学科交流, 由此体现了“设计之都”一词的真正涵义。当下, “设计之都”的建筑师们推崇一体化的无界面设计, 保证建造的高完成度, 让设计构思有更完美的呈现, 而当下中国各设计界面尤其室内设计, 更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被割裂或被大多数建筑师放弃表达, 导致好的设计理念和构思不能在建成作品中延续, 甚至程式化的室内设计完全破坏了建筑师创作的初心, 造成很多艺术上无法挽回的遗憾, 也浪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因此, 一体化设计的思维应该被提升成为建筑师主动应对中国现状市场的意识策略, 是专业主动的争取和出击, 同时也是保证原创构思完美呈现的自我救赎。意识的觉醒至关重要, 在此结合最初亲历的两次特殊设计案例, 分享我对一体化设计思维的初识和理解。

1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设计——被工程倒逼的造价条件促成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的一次偶然触碰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设计用地10ha, 建筑面积5.5万m2, 从2002年开始设计建造, 2004年投入运营。由于需解决按时开学的社会需求, 体育馆工程被推后设计建造, 待将体育馆重新纳入计划日程时, 工程预算资金已非常有限。2006年正赶上建材涨价, 工程预算更是雪上加霜, 室内设计每平方米造价仅剩600元。面对如此境况, 建筑师能想到的解决方案仅剩下让建筑的本体美覆盖室内设计装修, 即以现有造价条件作为设计前提, 以建筑设计初装修完成整体性交付, 省略室内设计及施工。

2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模型

2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模型

 

1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外墙细部

1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外墙细部

 

3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外观

3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外观

 

策略1:选用双层张拉膜结构 (外膜具自清洁涂层) , 体现结构材质的本体美, 同时大量减轻屋顶自重。

策略2:采用单层空间网拱钢管结构担当屋面结构骨架, 室内外以结构骨架结合钢拉索绷住张拉膜, 形成屋面室内、室外的表皮。

策略3:48m跨度单层空间网拱钢管结构, 经过建筑师与结构师数理和美学的相互交流与校核, 对钢管管径受力进行计算后, 将截面尺寸严格地控制为直径299mm, 形成超轻盈的空间棱形网拱形态。

策略4:空间网拱结构各支座侧向推力直接传送至建筑两侧的清水混凝土片墙上, 混凝土墙面采用施工惯用的集成竹胶板模板, 并预设全新的模板仅倒换两次, 设置一次施工分割缝 (精心设计模板对拉夹具与对拉钢筋的布控位置间距) , 设计注重拆模后清水墙的施工锚孔样态效果, 混凝土面层涂水性保护剂, 以最节俭的方式体现清水混凝土的材质美。

策略5:双层张拉膜15%的透光率结合U型玻璃高侧窗的天然采光, 满足了日常使用要求。依据功能使用习惯, 体育馆仅设置室内膜泛光照明 (经白色膜材的反射作用提供工作照明) , 大大节省投资和运营费用。

策略6:体育馆建筑的两侧山墙, 在人体高度范围设置景观落地窗, 引入室外运动场景, 加大运动空间的延伸感, 让体育馆室内外空间成为可互动的运动场所。

4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平面图

4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平面图

 

5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山墙檐口细部

5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山墙檐口细部

 

6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膜结构节点细部

6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膜结构节点细部

 

8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清水混凝土墙拆模后实景

8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清水混凝土墙拆模后实景

 

7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钢结构支座及通风管构造

7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钢结构支座及通风管构造

 

9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天棚张拉膜

9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天棚张拉膜

 

1 0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剖面图

1 0 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体育馆剖面图

 

策略7:体育馆内的通风管道摒弃施工惯用的方形铁皮风管, 采用当地造船厂制管机制造的圆形卷铁皮风管, 工业制造不仅大大降低成本而且节约材料——意外的发现成就了材质本体的形式美。采暖散热器的选型、末端现场定位、供回水管的排布形式是建筑师与暖通工程师的密切配合关注点, 设计以采暖设备产品本身的造型和布置的韵律美, 体现室内的外在形式, 节省再装修的费用。

策略8:体育馆功能所需的建筑声学设计是重要的内容, 两侧山墙的孔状吸声板及天棚的吸声尖劈造型, 很好地解决了光洁膜构材质拱形造型所产生的声聚焦和声反射, 提高人性化的声环境空间质量和运动时的良好心理感受。

策略9:体育馆的门厅充分利用看台下空间, 通过落地玻璃幕墙与清水混凝土片墙形成的空间, 相互化解局促的空间进深感。门厅内的照明灯具暗藏在清水混凝土看台下预设的板缝内, 建筑构造材质的本体构成了室内的装饰效果。

倒逼的造价前提条件促使建筑师依材简化和减除设计, 让建筑本体的美和简洁成为设计主角, 最终设计的味道也发生了质变。事后思考反而是件幸事, 成熟的职业建筑师有时反倒不会理性简化自己的设计手法, 经常会在专业上升期陷入过度设计的泥沼, 不容易自觉或者就算心知也不能自拔, 而此次倒逼的状态促成了建筑师自觉而理性地删除或简化设计表达手段, 形成不同以往的设计成果, 让我感触良多。

1 1 C+Z工作室锈钢板装饰室内

1 1 C+Z工作室锈钢板装饰室内

 

2 C+Z工作室的被动动迁———引发对材料的实践感知

2013年正值我院商业设计分院巅峰发展期, 与国家商业房地产GDP相得益彰的分院产值每年都羡煞人也, 院领导果断决策扩招设计师, 加大商业分院投入, 其结果就是动迁C+Z工作室和景观分院。当我与新办公位置的原部门负责人交接时, 他高兴而神秘地告知我:“此处风水有问题, 经手的工程或合同经常夭折。”我暗自寻思:这也许正是院领导决策的初心, 相信C+Z建筑师工作室有能力设计调整好此办公场所, 才有此特殊的安排 (毕竟八年之内再次给了可以实践设计理念的装修投入) 。

经现场踏勘, 新的办公空间为不规则多边形且多角,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建筑室外与周边建筑及挡土墙多是对角关系 (共有11处对角) , 如此多角关系可能就是所谓的风水不顺的根源吧。室内的对角关系可以通过设计装修解决, 但室外的对角关系是我们物权和能力所不及的, 如何巧妙解决室外对角关系成为设计的难点。

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俗语:“眼不见心不烦”, 利用行走方位和空间的快速转换达到场所和场景的切换, 结合工作室日常所需的讨论、会议功能, 将会议室置于办公场所中心位置。再结合工作室位于外来宾客参观流线上, 承担设计院宣传窗口职能, 行走的路径上有设计师日常的打印机操作台、咖啡休闲区、阅览区、工作区等场景变化, 让日常设计师的工作、交流行走路线和来宾的行走路线都围绕着中心会议室展开。建筑师运用设计转移行为体验者的注意力, 同时变换体验者的兴趣点, 为使体验者忽略室内多角及窗外环境的不利影响, 让日常功能空间流动起来, 让场所变化成为兴趣体验的关注点。

之后建筑师开始关注场景的表皮塑造和实践, 那是在构思确立后再次回归兴奋的紧张状态, 但却被中标施工单位的技艺缺失破坏了, 建筑师期望的工匠们并没有出现, 来的都是民工游击队。为避免司空见惯的工地建造模式和建造结果, 建筑师大胆启用工业化产品及安装技术服务, 将现场的非工匠作业压缩为抹灰和刮大白等最为初级的操作;建筑师有意将日常设计中非常喜爱而业主难于理解和运用的材料在设计中优先考虑 (如U型玻璃、锈钢板、铝合金拉伸网板、成品管道支架、合成竹材、清水混凝土等) , 这样既可以增加建造的实践经验, 又可以作为现实的实景样板展示给客户, 方便理解沟通。

1 2 C+Z工作室模型用作前台背景墙

1 2 C+Z工作室模型用作前台背景墙

 

置于办公场所中心的会议室使用U型玻璃围合形成使用空间;顶棚天花采用铝合金拉伸网板, 既增加空间高度感又利于机电空调的维修保护;建筑师最钟情的阅览书架采用工业成品管道支架, 安全、坚固且利于拆装、重复使用;服务前台及会议室天花采用绿色、环保、耐用的合成竹材;将原建筑剪力墙面层抹灰铲除, 露出的清水混凝土本色素材与工业化成品材料形成混搭和对比的质感;会议室门和局部背景墙采用锈钢板, 与前台和休闲咖啡台的水曲老木板相混搭, 弱化工业化成品的冰冷感觉, 融入暖色调和可触摸的温情感;甚至建筑师用过的城市分析模型也作为可上墙的装饰品, 带给人惊喜。

1 3 C+Z工作室复原剪力墙混凝土效果

1 3 C+Z工作室复原剪力墙混凝土效果

 

1 4 C+Z工作室U型玻璃形成会议室墙面

1 4 C+Z工作室U型玻璃形成会议室墙面

 

现今, 建成后的办公场所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 同时吸引了许多业内同行及业主的光顾, 举办过不少设计沙龙及培训活动。正如设计前期所预设的:普通人关注于空间和场所的切换、流动;开发商及业主更感兴趣这些工业成品材料怎样能够组合出文化空间的味道;建筑师则更关注现实问题:专业文字、语言和图片的表达对非专业人士 (如业主) 来说极其苍白无力, 而工作室的实物展现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点。由此似乎所有参观者再也没有注意风水的问题, 而只有工作在此的建筑师们偶尔会心有余悸。

1 5 C+Z工作室中心会议室分隔空间

1 5 C+Z工作室中心会议室分隔空间

 

1 6 C+Z工作室细部小景

1 6 C+Z工作室细部小景

 

1 7 C+Z工作室管道支架组合成书架

1 7 C+Z工作室管道支架组合成书架

 

年末的加班中, 当我独自坐在休闲区, 享受片刻清净之时, 发觉我们日常的移动线路 (包括来宾线路) 都是顺时针方向围绕会议中央空间, 如果将U型玻璃围合的会议室比作山, 实际我们自己每天都在转山祈福, 其中还包括来工作室参观的领导、业主 (甚至包括时常关心我们的大院长) 都成了为我们工作室祈福的一员, 这一畅想让我不禁窃喜, 或许当下建筑方案原创设计的艰辛和所能给予青年建筑师的正能量, 在多维的时空中也能得到神灵的护佑。

3结语

上述两则案例是我经历的一体化设计思维的初识, 犹如航行中偶尔寻见彼岸, 让我感触良多:建筑设计原本就不存在室内、室外、景观的划分, 人为界定各专业的界限是现代工程管理学的成熟, 却反而干扰了设计理念的完善表达。而真正的设计是无界面的, 正如经典的中国古典园林是将建筑、景观、环境、室内、标准化建造、家具设计甚至文学融为一体的场所, 达到艺术和人文的完美结合。除去现代建造技术和材料的进步, 就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而言, 当下中国建筑师并不比古人有足够的智慧优势可言。一体化设计是以建筑师为核心对资源的统一调配与整合, 是确保人性化设计落地实施管理的回归, 建筑师可以通过一体化设计延长对建筑创意构思的更全面表达;一体化设计实践更是建筑师与国际接轨、有能力承担建筑师负责制的充分必要条件, 更为探索建筑师实践的自我突破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业主:C+Z建筑师工作室

建设地点: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C+Z建筑师工作室

项目负责人:崔岩、赵涛

总建筑面积:252m2

设计时间:2014.11

建成时间:2015.01

摄影:赵涛

 

OCCASIONALLY LOOKING FOR THE OTHER SHORE
903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