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上的话剧社——重庆大学城303青年剧场

作者:李竹
单位: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场所 营造 场地 剧场
作者简介:李竹,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技术与艺术 (ATA) 工作室主任、主持建筑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寻求建筑技术与建筑功能、空间之间的平衡, 由此而触发艺术感。

 

业主:重庆嘉华投资实业开发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重庆沙坪坝区大学城

方案设计单位: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李竹

方案设计:李竹、王嘉峻

结构顾问:翌构工作室

施工图设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重庆分院

幕墙设计:重庆迪赛因建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面积:约1 688m2

设计时间:2015

建成时间:2017

摄影:钟宁 (除注明外)

1困局

自从2004年毕业离开重庆已经十三载有余。坦率地讲, 出师以后曾多次假想过回重庆做设计的情形, 山坡上的、悬崖边的、树林中的、江岸上的……心里想着定要做一个地道的重庆房子。终于在2015年得到了一个设计机会——在重庆大学城青年广场的改扩建项目, 结果一看现场惊呆了, 曾经在脑海中演练已久的各种标签式的重庆地形里唯独没有这种——一块平地, 一块没有一点坡的大平地!这感觉就像一个人拿着早已准备好的剧本, 却发现走错了舞台。说好的要做一栋很“重庆”的房子呢?设计陷入了困局。

2缘起

重庆大学城位于沙坪坝区西部南北两条山脉的中间走廊, 地势相对平坦, 这里云集了多所高校的分校区, 项目用地就靠近其中一所——四川美术学院。项目原是大学城青年广场的配套附属用房之一, 该广场是一个以绿化为主、辐射周边用地的城市开放公园。甲方是一位相熟多年的老友, 与政府合作对配套用房进行改造再利用, 以充实青年广场的文创业态构成。改造内容包括酒店、培训学校、艺术工作室、轻餐饮等, 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引入一家话剧社, 于是303话剧社——近年来活跃在重庆话剧行业的一个炙手可热的社团, 选择在这里安营扎寨。

基地没有太显著的特征, 离开道路的一小块长条形场地上, 两条单层建筑折线式地摆放在一侧, 看上去建成年代较近。单层建筑的端头是一个极限运动场, 偶有附近居民来此娱乐。单层建筑目前是一所培训机构在使用, 除此之外便是场地中间的一处绿岛, 种植了3棵香樟树及几株芭蕉树, 场地显得比较冷清。

我曾在一篇叫《因地之名》的文章中 (刊登在《建筑技艺》2017年1期“在地设计”) , 主张尊重建筑的“在地性”, 意在强调建筑设计者要抓住场地的特征来进行创作。但在这里, 一方面地形没有显著的特征, 准确地说是没特征;另一方面既有建筑没有显著特征, 立面甚至有些凌乱。那么, 建筑如何“由地而生”?

3回归

记得在1998年左右, 特别流行在建筑顶上做“坡屋顶符号”。一次听过汤桦老师的讲座后, 我问:“如果不做那些符号, 怎么在建筑里体现中国元素?”汤老师想了想回答:“我们生长和生活在中国, 所以设计的建筑自然就很‘中国’。”最近看莫言的散文集, 书中提到“血地论”, 意思是一个作家的写作灵魂在他的青少年时期, 生他养他的地方——“血地”就已经养成了, 后面的经历不过是技巧的完善, 这与前面汤老师的观点异曲同工。按照这个说法, 这次设计可以被视为我对骨子里的重庆印象的一次解读。

1 架空的建筑形成场地的标志性入口

1 架空的建筑形成场地的标志性入口

 

2, 3欧阳桦钢笔画

2, 3欧阳桦钢笔画

 

2, 3欧阳桦钢笔画

2, 3欧阳桦钢笔画

 

4, 5重庆印象

4, 5重庆印象

 

6 已经消失的老重庆地标——十八梯

6 已经消失的老重庆地标——十八梯

 

7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7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8 重新生成的半围合场地

8 重新生成的半围合场地

 

1 0 形体推导过程

1 0 形体推导过程

 

1 1 功能分区

1 1 功能分区

 

9 原有绿岛的植物被完全保留

9 原有绿岛的植物被完全保留

 

那么一个重庆人眼中的“重庆”, 和一个外地人眼中的“重庆”有什么不一样?外地人看到的重庆全是山, 重庆人自己生活在山中反而不觉得。诸如吊脚楼、临江交错的高架桥、穿楼而过的轻轨线、屋顶上的车行道、万国旗似的建筑立面……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标签, 实际上是重庆人与山斗、与江争、不拘一格的“闯码头”性格的一种自然体现。所以, 重新回归到这种“闯码头”的状态, 将有助于我塑造出一个“重庆”的房子, 即使这块场地是平的, 甚至原有建筑也没有历史遗存价值。

4破局

由于相关部门规定不能增加原有建筑密度, 而剧场又需要大空间, 所以业主的本意是在既有的单层房子上新加建一层来使用。但经过论证后我们发现, 原有建筑结构荷载并未考虑加层。“既然这样, 为何不直接将新建建筑架空在老建筑上?”事实上, 这个想法很“重庆”, 与当地“吊脚楼”的初衷非常相似。在建筑的走势上, 架起来的新建筑并没有完全顺应原有建筑, 而是在靠近道路处改变方向后插入了场地的绿岛中。这样一个转折的举动, 就在原有的外部空间中划分出一个半围合的内广场, 同时朝街道也形成了一个入口小广场, 原本控制力很弱的建筑逐渐获得了较强的场所感。

1 2 立面材质对钢铁、岩石的表达

1 2 立面材质对钢铁、岩石的表达

 

1 3 表情丰富的立面肌理

1 3 表情丰富的立面肌理

 

关于建筑的气质, 我首先想到了临近的四川美院。少年时期, 我曾经有一段在美院学画的经历, 那时美院还在本部校区——黄桷坪。我印象最深的有三样东西:一是附近矗立着一根号称亚洲第二高的烟囱——重工业的象征;二是因为重庆兵工厂多, 街上经常有坦克、战车这种钢铁洪流溜出来晒太阳;三是目睹一个长发的美院教授陪伴旗袍女友逆向穿越食堂人群的画面;这三点投射出我脑海中的重庆印象——粗犷与激情。所以, 我选择了耐候锈钢板与高耐候纤维水泥板的组合作为建筑的材质, 暗示了如岩石般的坚毅与如钢铁般的粗犷两种个性。激情, 则透过立面造型上一个个被打开的盒子散发出来, 给人一种蠢蠢欲动的期待, 这也符合青年剧场的舞台性格。

1 5 加建建筑的结构与原有建筑结构脱开

1 5 加建建筑的结构与原有建筑结构脱开

 

1 4 LOGO采用钢板刻蚀的方式表达

1 4 LOGO采用钢板刻蚀的方式表达

 

5问答

1 6 施工过程中的建筑结构

1 6 施工过程中的建筑结构

 

1 7 结构模型

1 7 结构模型

 

“没有场地是毫无特征的”, 这是建筑的“在地性”不可忽视的要素。即使这块场地再平淡, 只要留心观察、耐心梳理, 依然能找寻到特征。而场所对你提出了问题, 就必须用设计的方式加以应对和解答。

【提问1】:新建筑与老建筑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何应对?

【应答1】:钢结构采用独立基础与原有建筑地基脱离, 使得新建筑类似于“骑”在旧建筑之上, 伸向绿岛的部分则采用斜撑在不增加梁高的条件下实现大跨度。

【提问2】:怎样组织新建筑的流线?

【应答2】:因为新建筑在上层, 所以势必要向上引导人的动线, 主要交通设在原有两个建筑之间的空隙处, 新建筑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灰空间。新加的折返式钢结构楼梯顺应着人流来向, 采用销接的形式被挂在顶篷下, 另一个由伸入架空层底的楼梯将人引至二层, 两股流线都可以到达剧场大厅。

【提问3】:设计如何反映场地特征?

【应答3】:经过梳理, 场地中主要存在两个特征:第一是原有场地中的绿岛, 设计中巧妙地将钢楼梯以“缠绕”的形式穿插于树干之间, 并且让婆娑的树影投射到锈钢板墙面上, 光刻与锈蚀交融在一起;第二是建筑远端的极限运动场, 在改扩建之前这里是个留不住人的空间, 广场仅仅提供了人穿越的路线, 通过新建筑形体对广场的重新围合, 极限运动场变成了空间的焦点之一, 同时建筑端头的立面也对此进行了呼应, 试图为这片场地重新注入激情与活力。

1 8 灰空间下的楼梯入口

1 8 灰空间下的楼梯入口

 

1 9 钢梯避让树木

1 9 钢梯避让树木

 

2 0 树影婆娑与锈迹斑斑交相辉映

2 0 树影婆娑与锈迹斑斑交相辉映

 

2 1 从二层主入口平台看场地

2 1 从二层主入口平台看场地

 

2 2 采用吊挂结构的主入口钢楼梯

2 2 采用吊挂结构的主入口钢楼梯

 

2 3 穿插缠绕于树干间的楼梯

2 3 穿插缠绕于树干间的楼梯

 

2 4 从楼梯间的缝隙中眺望城市

2 4 从楼梯间的缝隙中眺望城市

 

【提问4】:如何应对重庆的气候?

【应答4】:重庆是山城, 也是雾都, 空气湿度大, 降水充沛, 全年日照时间仅为25%~35%, 为全国年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 冬季日照更少, 仅占全年的10%左右。建筑长期处在灰蒙蒙、漫反射的室外光环境中, 没有强烈的光影效果, 这使得很多“灰白系的小清新建筑”难以展现应有的魅力。所以, 大面积的耐候钢墙面成为设计的优选, 耐候钢在重庆湿润的空气中很快氧化, 锈红的氧化层呈现出迷人的锈黄色。架空剧场下部的巨大灰空间, 也为重庆多雨的季节提供了难得的户外活动场所。

【提问5】:与剧场功能怎样结合?

【应答5】:303话剧社的名称缘起于几个话剧发烧友在学校排练时的教室号, 因此“屋顶上的话剧社”这种形式是对这个起缘的一种呼应。在功能上, 小剧场的前厅结合沙龙区布置, 并在建筑另一侧预留了戏剧学院的多功能空间。剧场本身的舞台后门可以完全打开, 从而使舞台面向室外广场形成另一个台口, 以满足一些演出活动的需要。另外, 后场道需要连通控制台和舞台, 因为DJ也可能兼做演员, 这都是小型演艺的一些特色。

2 5 建筑形体隐含着喜剧的张力

2 5 建筑形体隐含着喜剧的张力

 

2 6 耐候钢的变化过程

2 6 耐候钢的变化过程

 

43 剧场引发的业态更新

43 剧场引发的业态更新

 

2 7 剧场的入口前厅空间

2 7 剧场的入口前厅空间

 

2 8 200座的剧场内景

2 8 200座的剧场内景

 

2 9 实际演出效果

2 9 实际演出效果

 

3 0, 31多功能用途的场地

3 0, 31多功能用途的场地

 

3 0, 31多功能用途的场地

3 0, 31多功能用途的场地

 

3 2, 33舞台后部可开启的折叠门也成为了舞美道具

3 2, 33舞台后部可开启的折叠门也成为了舞美道具

 

6意外

一旦建筑投入使用, 很多时候就不按“原剧本”发展了, 但这往往提供了一面真实的镜子, 可以对照我们的设计, 以下罗列了两处。

第一, 舞台的门。因为舞台后的门可以开启, 所以在实际节目的编排过程中, 这个门也可以作为道具来使用, 丰富了舞台的表演形式。

第二, 原有建筑。在建造过程中, 原有建筑的承租方非常敏锐地察觉到新建建筑出挑而带来的“可利用”空间, 自发地进行了“衔接”。原本我还扼腕失去了建筑出挑的力度, 后来转念一想这其实也很符合“重庆肌理”, 就像植入一个新的器官之后, 肌体有一个自愈、融合或排异的过程。换个角度想, 这正是城市发展的魅力所在, 自发性抵消了计划性。当然, 随着空间性质被改变, 市场也会对功能进行筛选更新, 比如更适合年轻人聚会的轻餐饮或酒吧业态。

3 2, 33舞台后部可开启的折叠门也成为了舞美道具

3 2, 33舞台后部可开启的折叠门也成为了舞美道具

 

7题外

为了抵御千城一面, 扎根我们的土地、抓住场地的特征是重新联系建筑与土地的纽带。但有时候, 当场地特征已经“断层”, 如何去重新拾起?试着去找寻自己内心的“血地”, 或许是值得尝试的一种方法。

 

DRAMA CLUB ON THE ROOF:303 YOUTH THEATRE IN CHONGQING UNIVERSITY TOWN
897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