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脉与文脉的链接——解读云南山地立体空间逻辑

作者:孟妍君 翟辉
单位:云南能投艺科工程公司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作者简介:孟妍君 云南能投艺科工程公司主创建筑师, 中级工程师。代表作品:云南民族大学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职业学院规划及建筑设计、泸沽湖摩梭文化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怒江州中医院规划及建筑设计等。 ; 翟辉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理事, 云南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代表作品:丽江束河茶马古镇更新规划设计以及茶马驿栈建筑设计、大理玖和院等。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项目编号:51578270, 51168018);

云南省山区、半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4%, 坝区 (盆地、河谷) 仅占6%, 可利用的平地资源有限。针对云南省特殊的发展现状, 在当下推进扶贫攻坚过程中提出土地的高效利用策略, 是现代山地村镇建设进程的必经之路, 也是从城市规划、建筑学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进行的思考。

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民族文化多元的高原地区村落没有足够的平地, 在改造建设过程中, 需要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与民族原貌, 寻求独创性的方式来解决山地利用问题, 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供舒适、高效的生活、生产环境。

本文从云南传统山地聚落空间出发, 探讨隐藏在其背后的空间演进逻辑及其各自适应地域文化的空间策略。这些山地聚落独一无二的应对策略, 可以说是当今山地城市建设的研究典范。

1云南山地立体空间逻辑解读

山脉蜿蜒曲折、形态多变, 学者从地理、地质、气候及历史等角度, 提出了“地脉”这个描述一个地域地理背景的概念——自然地理脉络;与之相对应的是“文脉”, 即一个地域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社会文化脉承——社会人文脉络。这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当地的地域独特性, 也称为“地格”。

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强化了“地脉”与城市的联系, 一切人工痕迹都与自然、环境、肌理、质感等产生密切关系, 而这种关系扩展到聚落之中, 连接着不同人文要素, 成为极具本土特色的“地脉”特征。文章将从交通、空间、功能、地域四个角度, 解读云南传统山地聚落的建造智慧, 探讨建筑与地脉、文脉的互动关系。

建筑师王维仁在香港的“垂直”实践中提出:“如何在山地城市里创造新的建筑形式与建筑地景之间的互动。首要考虑的是地文要素, 就是土地的纹理及外貌, 背后代表的是地质生态与人文的影响。”区域山地形态的变化都有其背后的原因, 山体、谷地、人居和耕地之间的内在联系, 造就了村落的地域特点。

不同聚落形态在演化过程中体现出适应自然、应对变化、自我修复的传承演变规律。例如元阳梯田, 体现的是朴素人地关系的共生哲学, 元阳地区的聚落及传统民居形态是对梯田地脉景观的朴素反映 (图1) 。大理诺邓, 层层叠叠的合院在群山中生长, 高高低低盘踞在气势不凡的山坡上;街巷或开敞、或隐蔽、或曲折、或直白, 是独具魅力的山地白族聚落 (图2) 。玉溪元江的坡垤村, 前耕后牧, 依山伴田, 因山而气派, 因水而生动, 是浓缩了古朴彝族文化的原生态山地聚落 (图3) 。

1 人地共生的红河元阳梯田全貌

1 人地共生的红河元阳梯田全貌

 

2 大理诺邓村全貌

2 大理诺邓村全貌

 

3 玉溪元江坡垤村全貌

3 玉溪元江坡垤村全貌

 

4 地脉作用力下的云南梯田聚落主体骨架

4 地脉作用力下的云南梯田聚落主体骨架

 

图片来源:图4来源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元阳县新街镇风貌改造规划2013.07》;

5 自由散落“串珠状”村落格局

5 自由散落“串珠状”村落格局

 

图片来源:图5, 9, 10, 12, 13, 15, 17, 18, 20, 22, 23, 26, 30~32为作者自绘;

6 城子古村肌理格局

6 城子古村肌理格局

 

图片来源:图6来源于《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传统民居保护更新实施细则》;

1.1因难见巧——连续性交通模式

传统建造中在处理地形方面的智慧, 来源于多年来与山地周旋以及在各种“不可能”地形上的建造经验。为适应自然对空间布局的限制, 大多数传统聚落形成了连续立体的多维度交通体系。这种模式将公共空间与交通体系整体贯穿, 更容易协调紧凑状态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这与香港地区很多案例有着内在逻辑上的相似之处, 将“消极”的地形限制转化为“积极”的条件, 利用苛刻的地形坡度转化为有趣的路径。

云南山地聚落主体空间骨架大多是依山就势的空间结构搭建, 利用地形及周边城市原有次级骨架的纵横关系, 形成传统民居适应自然的聚落分布, 呈现出自由散落的“串珠状”关系 (图4, 5) 。内部交通则采用多维的纵向关系串联院落空间和公共空间, 转变渗透, 灵活多变。例如, 为顺应梯田的地文形态, 大多数梯田区村落的原始形态都是顺应线性路径进行组织。这是地文地脉作用的深刻写照, 也是完全顺应自然力作用的结果。

干热河谷地带的土掌房, 连绵的体量与平台呈现自然延伸、纵横交错的格局, 层层叠落形成一级级的大台阶, 错落有致地连缀在一起。由各户民居拼挤出的村中街巷, 宽窄变化有序, 上下启程转折自然, 整个村落曲径通达, 宛若迷宫 (图6, 7) 。每层屋顶具有面向环境的不同视野。通过连续的平台体系, 形成了贯通变化的空间体验, 从而达到多层次的聚落空间拓展, 形成不同于平原村落的独特空间感受 (图8~10) 。

山地城市的向上伸展和水平蔓延打破了平地建筑以“层”为单位的空间形式, 转而以三维空间为逻辑。这种策略从根本上解决了建筑内部与外部复杂的交通联系与互动, 提升了街区内部空间的渗透性与可达性, 这种容纳多样性空间使用要求的交通策略, 是现代山地城市发展“3D城市”的原型 (图11, 12) 。

7 顺应地脉特点形成的水平交通形式

7 顺应地脉特点形成的水平交通形式

 

图片来源:图7来源于《元阳县新街镇风貌改造规划》;

8 城子古村——与地貌走势融为一体的屋顶联通体系

8 城子古村——与地貌走势融为一体的屋顶联通体系

 

9 屋顶交错, 顺势而变

9 屋顶交错, 顺势而变

 

图片来源:图5, 9, 10, 12, 13, 15, 17, 18, 20, 22, 23, 26, 30~32为作者自绘;

1 0 连续性路径交错延伸, 整体贯穿

1 0 连续性路径交错延伸, 整体贯穿

 

图片来源:图5, 9, 10, 12, 13, 15, 17, 18, 20, 22, 23, 26, 30~32为作者自绘;

1 1 城市立体交通路径模型

1 1 城市立体交通路径模型

 

图片来源:图11, 14, 33来源于网络。

1 2 立体化连续分解高差, 强化可达性

1 2 立体化连续分解高差, 强化可达性

 

图片来源:图5, 9, 10, 12, 13, 15, 17, 18, 20, 22, 23, 26, 30~32为作者自绘;

1 3 连续立体化空间策略

1 3 连续立体化空间策略

 

图片来源:图5, 9, 10, 12, 13, 15, 17, 18, 20, 22, 23, 26, 30~32为作者自绘;

1 5 香港城市高密度叠加转化模式分析

1 5 香港城市高密度叠加转化模式分析

 

图片来源:图5, 9, 10, 12, 13, 15, 17, 18, 20, 22, 23, 26, 30~32为作者自绘;

1 7 个体自由搭接

1 7 个体自由搭接

 

图片来源:图5, 9, 10, 12, 13, 15, 17, 18, 20, 22, 23, 26, 30~32为作者自绘;

1 8 群体组合兼容各类路径变化

1 8 群体组合兼容各类路径变化

 

图片来源:图5, 9, 10, 12, 13, 15, 17, 18, 20, 22, 23, 26, 30~32为作者自绘;

1 4 MVRDV高密度垂直都市主义实践

1 4 MVRDV高密度垂直都市主义实践

 

图片来源:图11, 14, 33来源于网络。

1 6 香港岭南大学社区学院

1 6 香港岭南大学社区学院

 

图片来源:图16来源于文献[4];

1 9 诺邓古村立体叠加空间模式

1 9 诺邓古村立体叠加空间模式

 

1.2因势赋形——高密度空间逻辑

在本不适宜建造的陡坡地段, 无论从概念层面还是技术层面来说, 目的都只有一个:将地形的不利条件转化为适应性的空间模式 (图13, 14) 。

张为平在对香港山地城市空间的研究中指出:香港山地建筑的生存方式, 是把自然地理等特定语境下产生的限定, 转化为山地规划与建筑新的秩序与逻辑;进而在这种压力与限制下产生完整的自组织系统。面对城市与建筑问题, 面对“桎梏”, 在各种制约下能够将资源高效整合、新旧融合、快慢统一, 香港建筑师在这一方面确实是我们的典范 (图15, 16) 。

云南传统山地聚落的空间逻辑, 正是通过这种高密度复制生长、垂直叠加拓展的方式与山地相适应。对云南典型的山地民居空间形式进行演绎及模块化分析后, 总结出以下三种典型的适宜山地发展的模式语言:

(1) 交错堆叠

通过空间单元的模块化错落组合, 化解传统聚落高密度情况下缺乏公共空间、户外空间等问题, 利用个体自由最大化兼容群体单元垂直方向上的空间合并 (图17~19) 。

这种民居单元空间的非常规组合, 成为“山地共生”空间转化共融的基本句法。这种空间句式的多层次叠加, 打破了平地建筑“标准层无限复制”的语法, 将异质的空间在垂直方向上累积, 这种模式创造出充满“不确定性”的空间体验, 是一种适应特殊山地多功能空间的共生模式 (图20, 21) 。

2 0 高密度堆叠变化创造多向性公共空间

2 0 高密度堆叠变化创造多向性公共空间

 

图片来源:图5, 9, 10, 12, 13, 15, 17, 18, 20, 22, 23, 26, 30~32为作者自绘;

2 1 城子古村院落室内外空间的融合

2 1 城子古村院落室内外空间的融合

 

2 2 垂直院落空间剖面关系示意

2 2 垂直院落空间剖面关系示意

 

图片来源:图5, 9, 10, 12, 13, 15, 17, 18, 20, 22, 23, 26, 30~32为作者自绘;

2 3 垂直合院立体空间模式分析

2 3 垂直合院立体空间模式分析

 

图片来源:图5, 9, 10, 12, 13, 15, 17, 18, 20, 22, 23, 26, 30~32为作者自绘;

2 4 丽江宝山石头城的山地立体合院

2 4 丽江宝山石头城的山地立体合院

 

2 5 土掌房聚落场地处理:依山就势、户户相通、自然相连

2 5 土掌房聚落场地处理:依山就势、户户相通、自然相连

 

2 6 土掌房聚落连续场地原型:适宜步行的多向性节点空间, 结合屋面与水平地面形成晾晒场地, 构成连续性巷道空间

2 6 土掌房聚落连续场地原型:适宜步行的多向性节点空间, 结合屋面与水平地面形成晾晒场地, 构成连续性巷道空间

 

图片来源:图5, 9, 10, 12, 13, 15, 17, 18, 20, 22, 23, 26, 30~32为作者自绘;

(2) 垂直院落

通过对传统平地院落的变形以及对山地形态的适应性拓展, 垂直院落模式强调了院落空间的高自由度, 既遮阴又通风, 也强化了室内外空间与环境的互动, 形成一系列“空中花园”, 展现出对山地交通模式最好的适应。庭院空间顺势策略性地交错, 沿各层级平台步行而上, 一路循环上升 (图22) 。

以丽江宝山石头城及大理诺邓村为例, 通过收放关系高效利用建筑室内空间, 外部交通空间则相对松弛。建筑实体间的空隙与街区有多层面的衔接, 形成立体的步行网络 (图23, 24) 。

(3) 地域性场所原型

为顺应自然地形变化, 传统民居村落往往呈现出自由灵活的拓扑形式, 沿地形等高线自然分布, 鳞次栉比、层层叠叠, 形成颇具独特韵味的村落整体。山、水、田、树与本土民居建筑, 共同构成了古村良好的自然山水田园景观 (图25, 26) 。

传统聚落整体性的交通网络, 构建了山地形态与交通之间相互适应的和谐关系。山地与人、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 山地建造也不意味着“枯燥”。“山”意味着潜在的丰富逻辑, 山地建筑承载了除自身功能性以外的意义, 表达建筑与场地的“锚固”关系, 也是对“地脉”与“文脉”内涵的丰富与延伸。

空间模块通过单元扭转、凸凹、虚实、动向的变化, 反映出建筑与地脉要素形态的联系, 构建出一幅幅极具地域特点的山地聚落图景 (图27, 28) 。

1.3因变制宜——紧凑性功能组织

连续空间的组织方式能够满足功能变化增长的需求, 采取分而不隔、隔而不离的紧凑空间形式以适应连续变化的交通路径, 最主要的是可以兼容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文、社会要素, 容纳不同的生活方式, 同时为当代本土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灵感源泉。

2 7, 28云南“雅典卫城”——迤萨古镇全景

2 7, 28云南“雅典卫城”——迤萨古镇全景

 

图片来源:图27来源于《红河县东门楼及迤萨民居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推荐材料》;

2 7, 28云南“雅典卫城”——迤萨古镇全景

2 7, 28云南“雅典卫城”——迤萨古镇全景

 

山地建筑中不同空间的外在表征, 既是与地脉特征相适应进化的结果, 也是与文脉传承相协调的过程。改变空间形态, 创造多变的组合模式, 并以此来适应经济形态、生产劳动模式及气候地形特征, 才能保证空间场所地域性特征的原真性。增加院落空间的灵活性以适应地域微气候, 同时为居住功能的变化留有余地。连续式空间织理开创了同时容纳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功能的可能性, 成为传承地脉、凝聚多样化人文的空间容器 (图29, 30) 。

1.4因机而变——复合性土地利用

在当今大量云南山地城市的建设中, 也包含对已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生活的地区进行必要的有计划改造。这些地区既是物质性老化的建筑空间, 又是机能衰退的社会经济区域。社会经济形式的变革机遇将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对休闲、体育运动、旅游观光和娱乐活动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因此, 对山地城市进行更新的内容将更为多元与深刻:不仅是物质性的再开发, 更需要注重与文脉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集中体现即是密度的激增, 在实施层面则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传统聚落空间与新型功能如何契合;二是密度控制与空间品质的关系如何调控。

复合性土地利用的策略对现代山地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理解的地面层已经消失, 转而出现的是以功能复合的整合性“综合体”;时而隐蔽、时而通透的垂直叠加空间在不同高度上连通, 单一的界面上可同时汇集商业、旅游和休闲的混搭空间;划分可灵活调整的空间和固定功能区域。这种模式最突出的优势在于规划中单个地块上的内容可改变, 而且不会影响整体功能布局, 程式的灵活性与类型的确定性在此兼容结合 (图31) 。

香港的城市发展在复合利用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使我们看到在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交通效率方面所能达到的极限。如果说要从香港的城市发展中学到什么, 应该不是那里林立的高楼, 而是其集约化的土地利用方式 (图32, 33) 。因此, 在山地城市设计中, 尽可能增加各种业态与公共活动的混合度, 强化土地利用的多元化, 将会带来用地类型的多样性, 有利于现代创意产业的交流互通及不同业态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差异化发展。混合功能, 是我们解决以上两个矛盾的首要方法。

2本土途径·激发嬗变

对云南山地聚落空间的研究还在深入, 这些山地传统聚落以传统方法与地脉进行对话, 运用当地的建筑语言因地制宜地建造民居, 就是我们所说的与地貌融合的“地域主义”。

当今对云南传统山地聚落的解读, 正处于从单纯的物质理解向更深层次的过渡阶段, 文化传承价值在观念上被逐步肯定。山地聚落中的地域特色表达不是具象的“穿衣戴帽”与“符号拼贴”, 而是从内到外的更新过程。解读传统聚落格局的内在逻辑, 对今后进行山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传统产业空间置换、城市历史环境重生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只有高效的空间策略和土地利用开发模式才能够促进城市空间的优化布局, 从而生成能够延续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空间置换有效策略。尊重地域环境脉络和空间结构逻辑, 首先要确保形体空间在传承地域脉络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创新, 进而在空间功能策划上注入带有城市地域色彩的创意产业, 才能使城市获得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山地城市——作为一种极具个性特点和无法复制的非正规都市主义建造, 是连接地脉与文脉的物化表达, 其中蕴含严密而丰富的逻辑体系。“山地”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将引发一些新的设计思路, 复杂而不确定的现实建造条件正挑战着我们对城市设计的传统思维, 却完善着我们对城市的理解。但我们相信,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 丰富了我们对传统城市与建筑的理解, 启发了新的设计思路。

2 9 土掌房民居要素

2 9 土掌房民居要素

 

3 0 空间适应性转变模式

3 0 空间适应性转变模式

 

图片来源:图5, 9, 10, 12, 13, 15, 17, 18, 20, 22, 23, 26, 30~32为作者自绘;

3 1 适应现代功能的复合性模式:覆盖了一定范围内的主要建筑, 通达性高, 人们无需回到地面就可以自由地在建筑内外之间穿梭

3 1 适应现代功能的复合性模式:覆盖了一定范围内的主要建筑, 通达性高, 人们无需回到地面就可以自由地在建筑内外之间穿梭

 

图片来源:图5, 9, 10, 12, 13, 15, 17, 18, 20, 22, 23, 26, 30~32为作者自绘;

3 2 香港山地建筑复合性综合体模式

3 2 香港山地建筑复合性综合体模式

 

图片来源:图5, 9, 10, 12, 13, 15, 17, 18, 20, 22, 23, 26, 30~32为作者自绘;

3 3 香港唯港荟酒店

3 3 香港唯港荟酒店

 

图片来源:图11, 14, 33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1]王维仁.合院·地景·肌理:一种城乡策略[J].城市环境设计, 2017 (3) .

[2]朱剑飞, 费尔南多·曼尼斯, 王维仁.对于“因地制宜”的当代思考[J].城市环境设计, 2017 (3) .

[3]Jonathan D Solomon.香港:非正规都市主义[J].城市环境设计, 2013 (8) .

[4]王维仁.岭南大学社区学院[J].世界建筑导报, 2014 (4) .

[5]赵万民.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引论[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3 (3) .

[6]张为平.隐形逻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THE LINK OF TEXTURE BETWEEN TERRAIN AND CULTURE:THE LOGIC ON 3D SPACE OF YUNNAN MOUNTAIN AREAS
1123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