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编制要点探讨

作者:胡华望 杜遂
单位: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摘要:目前国内城市空间层面上的管线综合规划编制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技术标准尚未建立, 针对地下管线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探讨适用于宏观层面上的管线综合规划编制要点。结合武汉实际案例, 构建“管线完善率、管线集约率”管线评估指标, 提出城市三级干管廊道概念、布局方案、管控要素, 基于管线建设要求对道路下的浅层地下空间按-4m、-6m、-8m进行竖向分层探索。
关键词:管线综合规划 管线定量评估 干管廊道 竖向管控
作者简介: 胡华望, 通讯处: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京汉大道1268号电话: (027) 82838977E-mail:hhw7634@126.com;

特大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编制要点探讨

精读 CAJ下载 PDF下载

   永久保存本文,请下载至本地

胡华望 杜遂

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要:

   目前国内城市空间层面上的管线综合规划编制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技术标准尚未建立, 针对地下管线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探讨适用于宏观层面上的管线综合规划编制要点。结合武汉实际案例, 构建“管线完善率、管线集约率”管线评估指标, 提出城市三级干管廊道概念、布局方案、管控要素, 基于管线建设要求对道路下的浅层地下空间按-4m、-6m、-8m进行竖向分层探索。

   作者简介: 胡华望, 通讯处: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京汉大道1268号电话: (027) 82838977E-mail:hhw7634@126.com;

   收稿日期:2018-07-16

Discussion o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for underground pipeline in mega city

Hu Huawang Du Sui

    

   Received: 2018-07-16

   地下管线担负着城市信息传递、能源输送、排涝减灾、废物排弃等功能, 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发展对市政基础设施的要求不断提高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求的增长, 城市地下管线面临着自身服务水平提升、与其他设施争夺生存空间等问题, 急需开展管线综合规划对各类管线、管线与其他地下设施进行统筹协调与控制, 以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协调空间资源利用。

   地下管线综合规划是2014年以来在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下, 应对地下管线建设和发展的新型规划, 在相关技术标准或编制指引尚未健全的背景下, 结合武汉市编制实践经验, 探讨适用于宏观层面上的管线综合规划编制要点。

1 管线规划编制面临的问题

1.1 规划基础统筹不足

   城市地下管线类型较多, 各类管线专项规划编制技术也较为成熟, 管线综合规划原则上应在各类管线专项规划的支撑下开展编制工作, 但目前专项规划多从自身发展需要考虑, 导致各类专项规划在布局上缺乏相互整合、在竖向控制上缺乏相互协调、在建设时序安排上缺乏相互统筹。同时专项规划与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地下道路、人防等其他类地下设施规划也存在衔接不足的问题, 导致管线与其他地下设施的空间矛盾日益突出。

1.2 编制技术标准有待完善

   目前实施的《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2016) 更多地侧重于建设阶段的管线修建性工程规划, 以指导具体项目的管线设计、施工为目的, 而宏观层面的管线综合规划作为新型规划类型, 其编制技术标准尚不明确。国内江苏省部分城市已开展规划编制探索工作, 主要依据规范对平面布局如管线布置原则、断面布置规则、管线水平净距要求等;对竖向布置如竖向布置原则、管线覆土要求、地下管线交叉处理要求等, 提出原则性和一般性要求, 编制内容还有待商榷。

1.3 管线顶层规划管控有待加强

   市政设施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 在总体规划阶段仅需明确重大设施布局, 未涉及市政管线控制内容, 在分区规划、详细规划阶段需确定管线的位置、管径, 并进行管线整合。目前武汉在隧道路、轨道交通站点等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开展了相当于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的管线综合规划, 并要求在设计阶段开展管线规划设计, 基于道路断面方案对现状管线建设方案进行指导, 对规划管线预控管位。如以相同的方式和内容深度在中小城市开展管线综合规划工作尚可, 但特大城市因城市规模大、不确定因素多、基础条件复杂等特点, 存在道路及项目方案不稳定、任务工作量巨大等现实难度, 因此特大城市层面的管线综合规划应与项目阶段的管线综合规划有所区别, 更加注重研究以何种方式、何种要素进行管线的顶层规划管理控制, 并对项目阶段的管线综合规划给予指导。

2 管线综合规划的定位与主要内容

2.1 总体定位

   城市管线综合规划侧重于宏观层面, 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和专项规划的基础上, 明确城市地下管线综合布置原则, 进行市政管线廊道布局的控制与协调, 研判管线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管线建设空间进行预留, 统筹各类地下设施规划对道路地下空间提出预控要求, 对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编制提出指引, 从而构建多层次的编制体系[1] (见图1) 。

   表1 管线评估指标 (管线完善率、管线集约率)    下载原表

表1 管线评估指标 (管线完善率、管线集约率)
图1 管线综合规划编制体系构建

   图1 管线综合规划编制体系构建   下载原图

    

2.2 主要内容

   规划对象:以市政公用管线为主, 兼顾区域高压燃气管道、过境输油管道、区域500kV及以上的高压电力通道、城市长距离输水通道等重大市政管线。

   编制深度:达到总体规划深度, 主要研究城市主、次干路等级以上的道路;各专业主干等级以上的管线。

   规划内容: (1) 现状管线评估:针对现状管线建设水平进行评估, 提出管线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问题; (2) 平面综合及市政管线廊道控制:在布局上统筹各专业管线主干管线路由, 预控城市市政管线廊道, 并提出管线布置平面综合的一般要求; (3) 竖向控制:依据地下管线建设空间, 协调地下管线与轨道交通等其他地下空间设施的关系, 提出主、次干路地下空间的控制要求; (4) 综合管廊布局:以管线综合规划成果衔接综合管廊专项规划, 提出优化布局方案; (5) 对专项规划的优化调整:综合市政管线廊道布局和地下空间协调, 对专项规划干管路由提出优化调整建议; (6) 规划实施保障:明确传统管线和综合管廊布置的典型断面布置指引, 加强市政管线廊道的规划管控, 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3 管线综合规划编制要点

3.1 管线现状评估

   (1) 现状评估内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管线建设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一方面管线配置不齐全, 严重影响服务水平, 难以满足城市发展要求;另一方面, 部分道路同类别管线重复敷设现象普遍, 占据了有限的道路地下空间资源。管线现状评估主要侧重于评估管线建设完善程度、管线布置集约水平, 但目前管线评估多停留在主观、定性层面, 难以科学客观地反映真实状况, 需要建立相应的技术指标, 通过定量化指标以评估现有管线建设水平。

   (2) 评估指标构建。针对管线建设存在的问题, 构建管线完善率、管线集约率2个指标开展定量分析评估 (见表1) , 分别反映管线服务水平和管线建设水平。其中管线集约率从地上、地下2个角度提出地下管线集约度、地上架空线网密度。

   道路下集约布置标准管线根数: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和地方管线布置特点, 确定不同道路宽度下的管线集约布置标准数量, 详见表2。

   表2 管线集约布置标准    下载原表

表2 管线集约布置标准

   注: (1) 电力G为110kV及以上等级的高压电力通道, 给水G为管径≥800mm的给水管; (2) 管线根数统计规则:电力、通信以缆沟为单位统计, 给水、燃气以单根圆管为单位统计, 污水、雨水等以圆管或结构形式箱涵为单位统计。

   根据评估结果 (见图2、图3) , 在武汉市建成区有4.1%的区域管线完善率在80%以上, 65%的区域管线完善率在60%~70%;有6.9%的区域管线集约率在65%以下, 同时还有12.2%的区域存在0.9km/km2密度以上的架空线, 对城市用地分割较为严重。综合来看, 现有主干道路的管线建设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片区看, 新城区管线建设水平明显好于老旧城区。

图2 完善程度分区评估

   图2 完善程度分区评估   下载原图

    

图3 集约程度分区评估

   图3 集约程度分区评估   下载原图

    

3.2 城市干管廊道规划

   各类主干管线承担着区域资源及能源输送、调配功能, 相对于配给管线, 主干管线通常具有功能重要性强、安全保障要求高、地下空间需求大等特点。随着地下浅层空间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 主干管线的建设空间越来越紧张、实施难度也越来越大, 因此有必要对主干管线进行廊道控制, 强化主干管线的空间管控, 保障城市能源、资源输送“动脉”安全;同时以主干管线集并为手段, 统筹城市浅层地下空间利用, 释放廊道外其他道路下的空间资源;还可以干管廊道作为优化综合管廊路由的基础, 提升综合管廊实施效率。

   (1) 城市干管廊道等级。在各类主干管线规模界定、布局的基础上, 结合城市用地布局, 以道路下主干管线数量为依据, 同时参考《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 (GB 50838—2015) 中对综合管廊纳入管线数量要求, 提出城市干管廊道等级标准 (见表3) 。

   表3 城市干管廊道级别    下载原表

表3 城市干管廊道级别

   (2) 城市干管廊道控制。以各类管线专项规划为基础, 结合管线发展趋势研判, 对现状、规划的主干管线进行梳理、综合、统筹, 形成主干管线综合一张图, 并运用GIS技术开展主干管线的密集程度分析, 拟合并提取城市干管廊道布局。干管密集程度GIS分析如图4所示。

图4 干管密集程度GIS分析

   图4 干管密集程度GIS分析   下载原图

    

   在武汉中心城区提出三级市政干管廊道布局 (见图5) , 总规模为1 035.8km, 其中一级廊道长208.4km、占比20.1%;二级廊道长493.4km、占比47.6%;三级廊道长334km、占比32.2%。

图5 城市干管廊道布局

   图5 城市干管廊道布局   下载原图

    

   表5 城市干管廊道管控要求    下载原表

表5 城市干管廊道管控要求

3.3 竖向规划控制与协调

   (1) 竖向规划分区。为优先保障管线空间需求, 协调道路地下空间资源利用, 结合各类主干管线的竖向分布规律, 尤其是雨水、污水等对竖向要求严格的重力流管线空间分布, 对城市干管廊道的竖向空间进行控制和预留。考虑地下管线普遍分布于地下10m内的浅层空间, 对浅层地下空间提出4个竖向分区, 具体见表4。竖向规划分区见图6。

   表4 干管廊道竖向分区    下载原表

表4 干管廊道竖向分区
图6 竖向规划分区

   图6 竖向规划分区   下载原图

    

   (2) 竖向空间协调。随着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多元化, 尤其是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 占用大量浅层地下空间。据统计 (见图7) , 建成轨道站点60%在地下4m以内, 80%在地下5m以内, 大部分隧道区间在地下7~10m, 地下管线普遍面临建设空间不足, 轨道交通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为协调地下管线与轨道交通的竖向矛盾、保障轨道交通安全运行, 结合竖向规划分区和雨污水、电力隧道等埋深较大管线的系统布局, 考虑安全间距要求, 提出对133座规划轨道交通站点覆土分别按5m、7m、9m这3个等级进行竖向预控, 以保障城市各项工程地下空间的协调利用, 其中控制在5m以下的站点有33座, 7m以下的站点有63座, 9m以下的站点有37座。

图7 轨道交通站点竖向控制要求

   图7 轨道交通站点竖向控制要求   下载原图

    

3.4 规划管控要求

   为协调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 保障基础设施稳定安全性, 高效发挥市政管线系统服务效率, 提出城市干管廊道管控要求 (见表5) , 以对分区规划、详细规划阶段的管线规划提供指引。

4 结论

   面对管线建设复杂形势, 地下管线综合规划需加强和完善编制体系构建, 按照“统筹协调、综合优化、集约共享”的原则, 从宏观层面以系统思维综合各类管线、协调管线与其他地下设施、集约地下空间、强化空间管控, 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刘晓丽.城市地下管线综合规划编制体系探讨.[见]: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4
1281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