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高强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试验研究
0 概述
混凝土是我国工程建设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混凝土使用的天然砂是经过亿万年形成的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加强,配制混凝土可利用的优质天然砂的资源日趋匮乏,已不能满足工程建设规模日益扩大的需要。尤其是近年来高铁、公路桥梁、城市地铁等轨道交通发展迅速,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需求量明显增加,而天然砂供应不足、价格上涨,质量也逐渐变差,不仅导致混凝土的生产成本增加,也难以保证工程质量。使用机制砂代替天然砂配制混凝土,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降低造价,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机制砂是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矿山尾矿或工业废渣颗粒,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颗粒,俗称人工砂;其中用矿山尾矿或工业废渣生产的机制砂还应符合我国环保、安全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不应对人体、生物、环境及混凝土和砂浆性能产生有害影响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1 原材料和混凝土配合比
《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
机制砂技术指标 表1
表观密度 /(kg/m3) |
松散堆积密度 /(kg/m3) |
空隙率 /% |
压碎指 标/% |
MB值 |
石粉含 量/% |
细度 模数 |
2 690 |
1 750 | 39.0 | 9.0 | 1.0 | 4.3 | 3.0 |
天然砂技术指标 表2
表观密度 /(kg/m3) |
松散堆积密度 /(kg/m3) |
空隙率 /% |
坚固性 指标/% |
含泥量 /% |
细度 模数 |
2 590 |
1 510 | 41.7 | 6.5 | 1.5 | 2.82 |
为考察机制砂替代率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配合比设计中机制砂分别以30%,50%,70%和100%替代天然砂,其他材料和用水量均保持不变,试验混凝土实际采用的配合比和实测坍落度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看出,在其他材料和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机制砂替代率的增大,混凝土拌合物的塌落度有所减小。
混凝土的配合比及坍落度 表3
机制砂 替代率 /% |
配合比中各材料的含量/(kg/m3) |
坍落度 /mm |
||||||
`水泥 |
碎石 | 天然砂 | 机制砂 | 粉煤灰 | 水 | 减水剂 | ||
0 | 450 | 1 000 | 700 | 0 | 110 | 150 | 11.5 | 220 |
30 |
450 | 1 000 | 490 | 210 | 110 | 150 | 11.5 | 210 |
50 |
450 | 1 000 | 350 | 350 | 110 | 150 | 11.5 | 195 |
70 |
450 | 1 000 | 210 | 490 | 110 | 150 | 11.5 | 176 |
100 |
450 | 1 000 | 0 | 700 | 110 | 150 | 11.5 | 145 |
2 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试验
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试块的尺寸为150mm×150mm×150mm,棱柱体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试验试块的尺寸为150mm×150mm×300mm,养护龄期分别为28,60,90,120d:每组3个试块。混凝土强度及弹性模量的试验均按《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2019)的规定进行,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分别见图1和表4。从表中可看出,龄期28d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均达到60MPa以上,天然砂(替代率为0)混凝土和不同替代率的机制砂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均随龄期的增长有所提高。
3 机制砂替代率对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影响分析
3.1 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
图2和图3分别为根据表4试验数据绘制的不同龄期机制砂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cu,Mt、劈裂抗拉强度fts,Mt分别与天然砂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fcu,Nt、劈裂抗拉强度fts,Nt的比值随机制砂替代率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出,用机制砂部分或全部替代天然砂后,各龄期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均有所提高;当机制砂替代率为50%时,立方体抗压强度提高比率约为25%;当机制砂替代率超过50%后,立方体抗压强度提高比率略有降低,机制砂替代率为100%时,提高比率约为20%。
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试验结果 表4
机制砂 替代率 /% |
龄期 /d |
立方体 抗压强度 fcut/MPa |
劈裂抗 拉强度 ftst/MPa |
棱柱体 抗压强度 fct/MPa |
弹性模量 Ect/(×104MPa) |
0 |
28 |
61.37 | 3.82 | 46.73 | 3.869 |
60 |
67.26 | 4.33 | 52.27 | 4.070 | |
90 |
73.09 | 5.06 | 55.92 | 4.126 | |
120 |
79.14 | 5.25 | 60.56 | 4.228 | |
30 |
28 |
70.05 | 4.06 | 54.22 | 4.373 |
60 |
73.82 | 5.79 | 58.00 | 4.462 | |
90 |
86.04 | 6.09 | 75.62 | 4.581 | |
120 |
94.11 | 6.15 | 79.56 | 4.679 | |
50 |
28 |
75.11 | 5.04 | 59.82 | 4.578 |
60 |
86.70 | 6.23 | 77.16 | 4.689 | |
90 |
96.03 | 6.28 | 85.16 | 4.735 | |
120 |
102.19 | 6.55 | 88.32 | 4.862 | |
70 |
28 |
72.87 | 4.76 | 57.58 | 4.484 |
60 |
84.39 | 6.21 | 67.20 | 4.528 | |
90 |
92.37 | 6.17 | 81.33 | 4.593 | |
120 |
97.85 | 6.29 | 84.66 | 4.681 | |
100 |
28 |
74.39 | 5.41 | 62.04 | 4.532 |
60 |
84.52 | 6.37 | 77.07 | 4.594 | |
90 |
94.05 | 6.50 | 84.80 | 4.686 | |
120 |
100.51 | 6.65 | 86.87 | 4.813 |
图4为实测不同龄期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和立方体抗压强度比值(劈压比)ftst/fcut随机制砂替代率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出各龄期混凝土的劈压比ftst/fcut随机制砂替代率增加变化不大,其平均值为0.067 7(≈1/15)。说明采用机制砂替代天然砂后,混凝土的脆性没有明显变化。
3.2 棱柱体抗压强度和立方体抗压强度比值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简称混规)在4.1.3条的条文说明中给出的棱柱体抗压强度和立方体抗压强度比值ac1为:对C50及以下普通混凝土取ac1=0.76,对C80高强混凝土取ac1=0.82,中间按线性插值。对本文C50以上机制砂混凝土,ac1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fcu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N/mm2。
当机制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及以下时,仍取ac1=0.76。
表5列出了不同机制砂替代率的混凝土在龄期28~120d的实测棱柱体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比值fct/fcut、按(1)式计算得到的棱柱体抗压强度和立方体抗压强度比值ac1(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超过80MPa的仍按式(1)计算)以及实测值(fct/fcut)与计算值(ac1)的比值。可以看出,实测值与计算值的比值均接近1,实测值与计算值的比值的平均值m=1.005,变异系数d=0.044,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图5)。说明不同替代率的机制砂混凝土的棱柱体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比值仍可按混规的相关公式计算,且适用范围可超过C80混凝土。
混凝土棱柱体抗压强度和立方体抗压强度比值 表5
机制砂 替代率/% |
龄期 /d |
实测 fct/fcut |
式(1)计算的 ac1 |
|
0 |
28 |
0.761 | 0.783 | 0.972 |
60 |
0.777 | 0.795 | 0.978 | |
90 |
0.765 | 0.806 | 0.949 | |
120 |
0.765 | 0.818 | 0.935 | |
30 |
28 |
0.774 | 0.800 | 0.967 |
60 |
0.786 | 0.808 | 0.973 | |
90 |
0.879 | 0.832 | 1.056 | |
120 |
0.845 | 0.848 | 0.996 | |
50 |
28 |
0.796 | 0.810 | 0.982 |
60 |
0.890 | 0.833 | 1.068 | |
90 |
0.887 | 0.852 | 1.041 | |
120 |
0.864 | 0.864 | 1.000 | |
70 |
28 |
0.790 | 0.806 | 0.980 |
60 |
0.796 | 0.829 | 0.960 | |
90 |
0.881 | 0.845 | 1.043 | |
120 |
0.865 | 0.856 | 1.011 | |
100 |
28 |
0.834 | 0.809 | 1.031 |
60 |
0.912 | 0.829 | 1.100 | |
90 |
0.902 | 0.848 | 1.064 | |
120 |
0.864 | 0.861 | 1.003 |
3.3 弹性模量
混规中混凝土的弹性模量Ec按下式计算:
式中fcu,k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N/mm2。
表6列出了不同机制砂替代率的混凝土在龄期28~120d的实测弹性模量Ect、由实测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按式(2)计算的弹性模量Ec以及两者的比值Ect/Ec。可以看出,用机制砂部分或全部替代天然砂后,比值Ect/Ec有所增大,当替代率为50%时,实测弹性模量Ect比按式(2)计算的弹性模量Ec增大比率约为22%,机制砂替代率超过50%后,Ect/Ec略有降低,机制砂替代率为100%时实测弹性模量Ect比按(2)计算的弹性模量Ec增大比率约为20%(图6)。
考虑机制砂替代率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回归得到机制砂混凝土弹性模量(Ec′)的计算公式如下:
弹性模量的比较 表6
机制砂 替代率/% |
龄期 /d |
Ect /(×104MPa) |
Ec /(×104MPa) |
|
Ec′ /(×104MPa) |
|
0 |
28 |
3.869 | 3.616 | 1.070 | 3.616 | 1.070 |
60 |
4.070 | 3.682 | 1.105 | 3.682 | 1.105 | |
90 |
4.126 | 3.739 | 1.104 | 3.739 | 1.104 | |
120 |
4.228 | 3.790 | 1.116 | 3.790 | 1.116 | |
30 |
28 |
4.373 | 3.710 | 1.179 | 4.288 | 1.020 |
60 |
4.462 | 3.745 | 1.191 | 4.328 | 1.031 | |
90 |
4.581 | 3.841 | 1.193 | 4.439 | 1.032 | |
120 |
4.679 | 3.893 | 1.202 | 4.499 | 1.040 | |
50 |
28 |
4.578 | 3.757 | 1.219 | 4.555 | 1.005 |
60 |
4.689 | 3.846 | 1.219 | 4.663 | 1.006 | |
90 |
4.735 | 3.904 | 1.213 | 4.734 | 1.000 | |
120 |
4.862 | 3.938 | 1.235 | 4.774 | 1.018 | |
70 |
28 |
4.484 | 3.737 | 1.200 | 4.602 | 0.974 |
60 |
4.528 | 3.830 | 1.182 | 4.717 | 0.960 | |
90 |
4.593 | 3.882 | 1.183 | 4.782 | 0.960 | |
120 |
4.681 | 3.914 | 1.196 | 4.821 | 0.971 | |
100 |
28 |
4.532 | 3.750 | 1.208 | 4.463 | 1.015 |
60 |
4.594 | 3.831 | 1.199 | 4.558 | 1.008 | |
90 |
4.686 | 3.893 | 1.204 | 4.632 | 1.012 | |
120 |
4.813 | 3.929 | 1.225 | 4.675 | 1.029 |
式中δs为机制砂的替代率。
按式(3)计算的机制砂混凝土弹性模量Ec′以及实测弹性模量Ect与Ec′比值也列于表6。由表6可得,Ect/Ec′的平均值m=1.027,变异系数d=0.044,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说明不同替代率的机制砂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可按式(3)计算。
4 结论
(1)通过控制机制砂的质量和选用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用机制砂部分或全部替代天然砂配制的C60以上高强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均有所提高,当机制砂替代率为50%时立方体抗压强度提高比率约为25%;当机制砂替代率超过50%后提高的比率略有降低,机制砂替代率为100%时提高比率约为20%。
(2)用机制砂部分或全部替代天然砂配制的C60以上高强混凝土的棱柱体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比值仍可按混规的相关公式计算。
(3)用机制砂部分或全部替代天然砂的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有所增大,考虑机制砂替代率的影响,机制砂混凝土弹性模量可按式(3)计算,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2] 李凤兰,朱倩,徐阳洋.C45级原状机制砂混凝土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0(2):84-86.
[3] 易文,王永和,鲁云岗.机制砂混凝土强度与变形试验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160(6):22-24.
[4] 王稷良,周明凯,朱立德,等.机制砂对高强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10):20-24.
[5] 孙家国.水胶比和粉煤灰取代率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分析[J].建筑结构,2017,47(4):17-20.
[6] 付士峰,张广田,刘娟红.再生轻骨料自密实混凝土力学和耐久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2016,46(12):41-44.
[7] 蒋正武,石连富,孙振平.用机制砂配制自密实混凝土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7,10(2):154-160.
[8] 夏龙兴,吴蓉.机制砂与天然砂的性能研究[J].混凝土,2008(7):66-67.
[9] 霍士金,尚建丽.机制砂配制C60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34(3):165-167.
[10] 何盛东,刘立新,王华,等.不同替代率下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0(10):109-111.
[11] 何盛东,刘立新,王俊,等,不同替代率下机制砂混凝土弹性模量试验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4):69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