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近现代历史建筑的鉴定与加固
0 引言
近现代历史建筑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建造的,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和历史人文价值
因建设年代较早,这些建筑都处于“高龄”阶段,性能退化、可靠度大幅降低,部分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而且建造时也未考虑抗震。因此对这类建筑进行鉴定与加固尤为必要,考虑到建筑的特殊性,加固时应采取保护性的方法
1 工程概况
济南市某近现代历史建筑,地下1层,地上2层,局部3层,建筑面积约4 000m2,1层结构平面示意图见图1。结构形式为砌体、木及混凝土等组成的混合结构。地下室层高3.3m,1层层高4.5m(除大厅外),2,3层层高3.9m。
该建筑由德国于人20世纪初建造,之后进行过多次改造、加固及修缮。1939年日本人对该建筑进行了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相关部门又对该建筑大厅部分承重结构进行了加固,对部分变形及开裂的木屋架进行了加固处理; 2012年该建筑重新进行了装修,部分房间为陈列馆,其余房间作为办公室使用。
2 鉴定结果
2.1 地基基础
该建筑基础形式为毛石基础,建筑物倾斜率满足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2.2 承重墙体
该建筑地下室窗台以下承重墙为石砌体,上部为砖砌体。地下室内外墙厚均为800mm; 1层外墙厚度400mm,内墙厚度530mm; 2层内外墙厚度均为400mm; 局部3层外墙厚度400mm,内墙厚度260mm。现场检测未发现承重墙体存在明显受力裂缝,但部分墙体存在温度裂缝,最大缝宽0.5mm; 部分墙体存在砂浆流失、表层风化问题。
对承重墙砖、砂浆强度进行了检测,砖强度等级可评为MU10,砂浆强度等级可评定为M0.4。
2.3 地下室窗过梁
该建筑地下室窗洞过梁为工字钢过梁(高度为180mm,翼缘宽度为80mm),两工字钢之间及外侧采用砖砌体填充(图2),大部分工字钢梁锈蚀严重,下部抹灰层胀裂脱落,见图3。
2.4 砖拱券及砖拱楼盖
地下室门洞皆采用砖拱券形式,地下室顶楼盖形式绝大多数为砖拱楼盖,见图4。现场检测未发现砖拱楼盖存在明显裂缝或变形,部分门洞砖拱券跨内存在垂直于母线的裂缝,最大缝宽1.5mm,见图5。
2.5 型钢-混凝土组合楼板
地下室顶、1层顶及2层顶个别房间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楼板。型钢-混凝土组合楼板由工字钢和素混凝土组成,工字钢间距800mm,截面高度与混凝土相同,为180mm,见图6。
型钢-混凝土组合楼板主要存在局部混凝土脱落、工字钢下翼缘锈蚀问题,部分锈蚀较严重,见图7,8。
对楼板混凝土强度进行了检测,混凝土强度等级可评定为C20。
2.6 木楼盖
绝大部分1层顶及2层顶楼盖采用木结构楼盖,由木梁、木地板、下层木板、木条、天棚木板条等组成,木楼盖中填充140mm厚土,起到保温、隔音等作用,填土通过下层木板支承于木梁两侧连接的木条上,见图9。木梁截面尺寸为150×300, 间距为800~1 000mm,木地板和下层木板厚度均为25mm。
现场检测未发现木梁、木板等存在明显虫蛀及腐朽现象; 部分木梁轻微干裂,部分木地板干裂、局部破损; 个别支承填土的下层木板、木条损坏、脱落,见图10,11。
2.7 木屋盖
该建筑屋盖形式为木结构坡屋顶屋盖,由木屋架、木梁、木檩、木望板等组成(图12),木望板上部为防水卷材及烧结瓦。
屋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部分木构件存在干缩裂缝(图13); 2)屋盖局部漏雨,致使部分木梁、木望板腐朽、损坏严重,见图14,15。
2.8 承载力复核验算
该建筑基本风压为0.45kN/m2,根据检测结果及实际使用荷载情况,楼面活荷载取1.5kN/m2、屋面活荷载取0.5kN/m2,经复核验算,该建筑承重墙体受压承载力满足要求; 型钢-混凝土楼板、大部分木楼盖木梁承载力不满足要求。
按照当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进行抗震验算,墙体抗震承载力满足要求。
2.9 抗震措施
该建筑已使用100多年,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
3 加固处理措施
该建筑部分抗震措施不满足要求,考虑到抗震加固后会对原建筑结构特点造成较大影响,而且依据《近现代历史建筑结构安全性评估导则》(WW/T 0048—2014)
3.1 承重墙体
对开裂的墙体,首先采用压力灌浆法将裂缝封闭; 然后将裂缝两侧各300mm宽范围水平灰缝内原砂浆剔除,灰缝内塞入细钢筋,最后用M10水泥砂浆填实。
对存在砂浆流失的墙体,将灰缝内松散砂浆剔除干净,然后用M10水泥砂浆填实。
3.2 门洞砖拱券
对开裂的门洞砖拱券,首先采用压力灌浆法将裂缝封闭,然后采用钢筋混凝土内框进行加固,内框形式与原拱券相同,见图16。
3.3 地下室窗过梁
锈蚀严重的工字钢过梁,截面面积损失严重,承载力降低较多,存在安全隐患。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加固:1)将工字钢过梁除锈; 2)将工字钢过梁下翼缘进行表面清洁、打磨后粘贴钢板(图17); 3)钢材表面进行防腐防火处理。
锈蚀程度较轻的工字钢过梁,可仅进行除锈及防腐防火处理。
3.4 型钢混凝土楼板
对型钢混凝土楼板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对混凝土脱落部位的表层疏松混凝土剔除并凿毛,将表面清洗干净并充分润湿后,用高强砂浆分层压抹至原截面尺寸,脱落严重、形成较大坑洞的部位应采用高强灌浆料浇筑; 2)将工字钢梁下翼缘除锈,然后进行表面清洁、打磨后粘贴钢板加固。
3.5 木楼盖
对部分损坏、脱落的下层木板、木条进行更换。对承载力不足的木梁,为尽量减小加固对原结构的影响,采取在木梁跨中下方增设工字钢梁的方法进行加固,见图18。
3.6 木屋盖
对存在干缩裂缝的木屋架杆件、木梁、木檩采用钢箍进行加固; 对腐朽、损坏严重的木梁、木望板进行更换,因支承于墙体无法更换的可附加槽钢进行加固处理,见图19。对屋盖漏雨部位,重新进行屋面防水处理。
4 结语
该建筑已加固完成近3年,加固效果良好。通过对该建筑的鉴定及加固,有以下几点体会:
(1)近现代历史建筑因服役时间过长,安全性能明显退化,对其进行鉴定和加固非常必要。
(2)对近现代历史建筑进行加固,应充分考虑到其重要性及特殊性,选择合理可行的“保护性”加固方案。
[2]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 50165—9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 冷超群,刘祖华,金立赞.优秀历史建筑抗震性能鉴定分析[J].建筑结构,2017,47(9):45-49.
[4] 陈海斌,郑士举,曹炳政,等.南京东路179号街坊建筑群改建工程结构改造方案可行性分析评估[J].建筑结构,2015,45(9):35-38.
[5] 商登峰.上海外滩某历史建筑结构安全及抗震性能评估[J].施工技术,2014,43(4):35-39.
[6] 近现代历史建筑结构安全性评估导则:WW/T 0048—2014[S].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7]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2015[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8] 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