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发展历程及专业建设活动

作者:崔福义 张国珍 袁一星
单位: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摘要:回顾了给排水专业的发展历程, 并按不同的发展特征, 将其划分为6个阶段。通过对这些阶段的简要介绍, 可以了解专业不断自我改革和完善的过程。发展历程表明, 给排水专业始终与行业发展需求同行, 坚持为行业发展服务, 成为给水排水行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给排水专业 发展历程 专业建设 专业改革

 

本文内容引自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史记》,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

给排水专业 (不同时期名称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简称) 的发展, 按照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 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6个阶段。

1 依附于土木工程, 尚未独立设置专业, 专业启蒙阶段 (1952年之前)

有据可查的给排水专业雏形始于1911年, 当年8月北洋大学聘请麻省理工学院卫生工程专业毕业的阿瑟·布雷德弗德·毛理尔 (Arthur Bradford Morrill) 担任土木工程系卫生工程教授, 开设“卫生工学”课程。毛理尔是有文献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卫生工程教师。

1917年, 同济大学设立“工科”, 分设机械、土木专门科, 土木专门科中开设有“城市泄水学”、“水利学”课程。1922年在土木专门科中开设的“城市工程学”课程中包括“水料的供给”, “废水的引泄”等内容;“城市地下工程”课程包括“排水工程”内容。

1920年,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早期名称) 设置铁路建筑系, 开设“给水和排水”等专业课程。1925年, 在铁路建筑系设立了给水排水教研室。1925届本科毕业生 (五年制) 用俄文撰写完成了题目为《铁路供水》和《内部水务》的毕业设计。

1925年, 交通部唐山大学土木工程科内设“市政工程门”。

1929年, 清华大学工程学系改称土木工程学系, 内设铁路及道路工程组和水利及卫生工程组。同年, 湖南大学土木系分设路工、结构、建筑、水利4个组。水利组开设有给水工程、水文学、沟渠工程、河道工学、水力机械工程等课程。建筑组中开设有“卫生工程”等课程。

1933年, 天津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分为土木工程组和水利卫生工程组。水利卫生工程组开设有给水工学、污渠工程、污渠工程计划及制图等课程。同年, 清华大学建成卫生工程实验室。

1937年, 陶葆楷编著的大学丛书《给水工程学》、顾康乐编著的大学丛书《净水工程学》均由商务印书馆发行。

1941年,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科“水力组”开设有“都市给水”、“污水工程”、“水工计划”等课程, 设有“水力实习室”等实验室。

1944年, 国立山西大学工学院设立土木工程类科系, 设有课程“市政工程”, 1949年, 土木工程学系设结构组、路工组、市政组和水利组。

1950年, 4月19日“中央教育部党组小组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50年6月7日批复) :土木建筑科设“卫生设备系”, 下设给水及上下水道组 (1951年9月1日) , 计划于1952年建设80m2“给水、上下水道”实验室。

1951年, 华东教育部决定, 私立大厦大学、光华大学的土木工程系合并到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 调整后的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分结构、公路、水利、市政4个专业组。市政组开设给水工程、下水工程、水力学、水文学等课程。

上述这些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或专业方向, 为给排水专业的正式设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 独立设置专业、探索与成长阶段 (1952~1965年)

1952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首批开设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我国的给排水专业由此诞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给排水专业, 执行苏联教学计划, 即5年制 (不含1年俄文预科) , 授课达4 000多学时, 该教学计划一直持续到“文革”前。1953年9月, 成立卫生工程教研室 (后更名为给水排水教研室) , 苏联莫斯科市政建筑工程学院阿.马.莫尔加索夫 (A.M.Mopляcob) 副教授任主任, 樊冠球任代理副主任。当时教研室教师名单:阿.马.莫尔加索夫、樊冠球、张自杰 (后任代理副主任) 、聂地申阔夫、刘狄、颜虎、舒文龙。给排水专业首批学生来自1951级土木建筑工程系学生, 共15人。

1959年,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现哈尔滨工业大学) 成立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研究室 (后更名为水处理研究室) , 王宝贞任主任, 有10名研究人员。同年,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根据中央军委的要求, 设置“水处理专门化”专业方向, 共招收2届学生。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设立给水及下水工程专业, 1955级起更名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1952年给水及下水工程教研组教师名单:陶葆楷、顾夏声、王继明、李国鼎、李颂琛。1954年7月教研组更名为给水排水工程教研组。1952年招收1个班, 以后每年招收2个班 (其中有一年是3个班) , 从1953级起学制5年, 1952~1965年共招生培养了800余名本科生。

1960年, 因国防建设需要, 清华大学给水排水教研组抽调教师组建了原子能反应堆供水与放射性废水处理专门化教研组 (简称“03教研组”) , 并在给排水专业中设立了专门化方向招生培养。

同济大学设立上下水道系, 由杨钦教授任系主任。上下水道系设给水下水教研室和水力水文教学组, 并设置上下水道专业。1952年秋季招收第一届上下水道专业 (1954年8月给水下水教研室改名为给水排水教研室, 上下水道专业改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本科生和专科生, 每年招生均在60人以上。当时教研室教师名单:杨钦、谢光华、李善道、裴冠西、严煦世、郁雨苍、孙立成、秦麟源、方怀得、吴国凯。

1959年, 同济大学成立给水排水研究室, 杨钦任室主任, 胡家骏任副主任;1960年增设工业用水与废水研究室, 高廷耀任室主任。

此后, 1955年天津大学设立给排水专业, 当年招收本科生共2个班, 学制5年, 约60人。到1958年, 专业教师有张湘琳等。同年,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现重庆大学) 给排水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 (1953年筹建) , 当年招生96名。按照苏联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专业教师有雷汝阳等。

1956年, 中南土木建筑学院 (现湖南大学) 给排水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60人 (1953年筹建) , 学制5年, 按苏联模式培养。专业教师有朱皆平等。同年, 西安建筑工程学院 (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首次招收给排水专业本科生99人, 学制5年。

1958年, 唐山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设立给排水本科专业, 并于当年首次招收了给排水专业学生 (1953年起, 在铁道建筑专业设立给排水专门化, 招收本科生) 。同年, 根据铁道部令, 给排水专业全部师资、设备整体搬迁兰州, 成为兰州铁道学院 (现兰州交通大学) 铁道建筑系给排水专业。专业教师有顾培恂等。同年, 太原工学院 (现太原理工大学) 给排水专业招生32人 (1957年起在建筑设备专业中已设给排水专门化) , 学制5年。

1959年,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现北京建筑大学) 开始招收给排水专业本科生。1960年该专业59级和60级本科生调整到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1961年, 北京工业大学正式设立给排水专业。

至1966年“文革”前, 开设给排水专业的学校共有上述10所。

实验室建设。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给水排水工程实验室;1955年天津大学组建成立给水排水实验室;1957年, 清华大学建成约1 000m2的给水排水实验室, 并在清华校内建成约700m2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厂, 供实验教学和生产性试验使用。

教材建设。专业办学初期几乎没有中国自己的专业教材, 几所早期办学学校自编、翻译苏联教材等解决教材急需。为了加强对教材建设的组织, 1963年在建筑工程部教育司的主持下, 于北京成立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 (先后分别由清华大学陶葆楷教授和同济大学杨钦教授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 , 开始组织全国统编教材工作。“文革”开始后, 编审委员会停止活动。

师资队伍建设。1952年设立专业时, 在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有少数留学归国的专业教师, 包括清华大学的陶葆楷教授和同济大学的杨钦教授等;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师资薄弱, 主要依靠苏联专家办学;其他学校也是师资紧缺。为了解决师资难题, 除了这几所学校自己加快师资培养外, 于1953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面向全国开办了一期给排水专业预留师资进修班 (为期1年) , 学员14人;连续开办了2期给排水专业研究生班, 学制2年, 分别招收了7名和4名研究生。师资进修班和研究生班由苏联专家授课。这些进修班和研究生班学员后来分布在我国当时开办给排水专业的学校执教, 成为我国早期给排水专业的师资骨干。

在早期师资队伍中, 有两位重要的代表性人物。1955年, 许保玖到清华大学任教, 是执教于我国给排水专业的第一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同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张自杰受国家公派赴苏联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学习 (1955年10月~1959年6月) , 获苏联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 是我国派往苏联学习给排水并获得副博士学位的第一人。上世纪50年代一些教师受国家公派赴苏联学习, 也是当时培养师资的一个途径。

此外, 苏联专家阿.马.莫尔加索夫 (A.M.Mopляcob) 、阿甫切卡列夫等受同济大学邀请来华讲学, 于1958年与同济大学杨钦教授等共同作为导师, 培养副博士4人:李圭白、高廷耀、严煦世、陈霖庆。他们本可能成为在国内培养的首批本专业博士, 但是后来受国内政治运动影响学业中断。

3“文革”期间、专业发展停滞阶段 (1966~1976年)

1966~1970年“文革”期间, 给排水专业停止招生。

1970年起, 部分学校陆续恢复招收给排水专业工农兵学员: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兰州铁道学院、北京工业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湖南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太原工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天津大学、武汉建材学院 (现武汉理工大学) 、辽宁建筑工程学院 (现沈阳建筑大学) 等共招生2 000余名。

在此期间毕业的学生中, 有一些成为专业的骨干力量, 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宁 (同济大学毕业) 和彭永臻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毕业) 等。

4 专业建设恢复与发展阶段 (1977~1995年)

1977年, 全国恢复高考。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学生为1977年招生, 1978年春季入学。

招收了“文革”后恢复高考首批给排水专业全日制本科生的学校包括: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招生63人) 、同济大学 (招生120人)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招生76人)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招生62人) 、北京工业大学 (招生60人) 、辽宁建筑工程学院 (招生35人) 、太原工学院 (招生34人) 、湖南大学 (招生38人) 、天津大学 (招生33人) 、兰州铁道学院 (招生64人) 、武汉建材学院 (招生35人)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招生42人) 等。

1977年, 清华大学给排水专业更名为环境工程专业, 直至1990年恢复给排水专业本科培养。

在此阶段, 教材建设是当务之急。1978年1月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教育司在哈尔滨召开全国高等院校给水排水专业教材座谈会,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协助组织和主持, 启动了新的教材编写工作。1981年10月,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高等工业学校给水排水及环境工程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 (主持学校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顾夏声教授任主任委员, 同济大学胡家骏、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张自杰和清华大学王占生任副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陶葆楷任顾问) 。此后, 教材编写工作加紧进行, 1979~1989年间, 组织出版专业教材18部。教材编审委员会为给排水专业的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伴随专业的发展, 早期以组织教材编写为主要任务的教材编审委员会职能已不能满足专业建设需要。1989年5月, 建设部教育司设立“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迄今已经6届, 见表1。历届指导委员会作为专业发展的核心专家机构, 在国家住建部和教育部的领导下, 秉持“研究、咨询、指导、服务”的八字方针, 组织全国各相关高校, 以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给排水专门人才为目标, 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专业建设工作。

表1 历届专业指导委员会情况   

表1 历届专业指导委员会情况

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以后, 除了继续抓好教材建设外, 还组织开展了多方位专业建设活动。

毕业设计质量。第一届委员会重点抓了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 将指导委员会成员分成2个毕业设计评估组, 自1992年起, 每年对2~3所学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进行评估。参加评估的学校有: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太原工学院、湖南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现天津城建大学)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现华中科技大学) 等。毕业设计评估起到了交流促进的作用, 有效推动了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

1995年的二届一次会议对上届委员会的毕业设计评估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同时认为本届委员会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专业教育改革方面, 毕业设计评估工作告一段落。

专科指导工作。第二届指导委员会的工作任务还包括专科指导。1995年二届一次会议提出专科指导问题, 成立了由周虎城为组长, 符九龙、钟映恒和张文华组成的专科指导小组筹备组。1996年4月3日成立专科专业指导小组, 周虎城为组长, 钟映恒和张文华为副组长, 符九龙和邵林广为成员, 并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1996年的二届二次会议上, 对专科小组的工作计划和专科教育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进行了认真审议, 并决定此后专科组独立开展活动。

5 专业教育改革深化, 专业建设全面发展阶段 (1996~2012年)

专业改革。1996年, 全国有48所学校开办给排水专业, 已达到一定的办学规模。然而, 给排水专业自创办时起, 就带有强烈的土木学科色彩, 以力学类课程为知识主线, 且存在知识面较为狭窄的问题。到上世纪90年代, 伴随国家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 上述办学特点与不断发展的行业需求愈发不相适应, 专业改革成为此阶段专业建设的主题, 也是指导委员会的核心任务。

自1995年举行的二届一次会议起, 开始讨论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1996年, 专业改革大规模开展。1999年6月举行的指导委员会三届二次 (扩大) 会议, 提出专业培养方案 (报批稿) , 确定了包括水分析化学、水处理生物学、水力学在内的10门专业主干课程, 其中将水质工程学、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给水排水管道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作为主要专业课程;新增包括城市水工程仪表与控制、水工艺设备基础、水工程经济等反映行业新需求与技术发展的课程。一个全新的给排水专业培养方案就此诞生。

2000~2003年, 启动了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给水排水专业工程设计类课程改革的实践”, 推动了专业改革的深入。2005年9月, 以该项目成果为主要依托, 教改成果“给水排水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这些标志着历时约10年的给排水专业大幅度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此后, 围绕深化与落实改革成果, 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教材建设。为了配合新培养方案的实施, 专指委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配套教材的编写工作。自专指委建立起至2012年, 共组织编写出版了54部教材, 新的教材体系初步形成, 并且有一批教材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课程研讨会。2003年举行的专指委三届七次会议提出, 为了适应新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需要举办一些课程研讨会。2006年7月, 首次研讨会以建筑给水排水课程为主题, 在太原召开。至2015年底, 已召开了18门 (次) 课程研讨会。

专指委还分别启动了专业发展战略研究、专业规范研制、“卓越计划”实施等重要的专业改革与建设工作, 还开展了一系列的专业评优活动。配合评估委员会推进了专业评估工作的开展。从第五届指导委员会开始, 增加了研究生指导工作, 分别开设了博导论坛和博士生论坛等。上述工作及成果都推动着专业改革不断深入, 专业建设蓬勃开展。对这些工作, 后续都将有专文介绍, 此处不再赘述。

2012年, 在专业办学60周年之际, 专业改革与建设取得2项重要成果:专业更名成功和专业规范颁布。

2012年9月, 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延用多年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名称正式调整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回答了办什么专业的问题, 更好地反映了为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服务的专业核心内涵, 充分体现了学科专业的发展:给水与排水的统一, 科学与工程的融合, 继承与发展的表述, 专业口径与服务领域的拓宽, 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更新。

2012年11月,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 (含“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获住建部批准颁布执行。这两个文件分别从专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专业办学的具体要求方面进行分析与规定, 回答了专业发展的方向问题和怎么办专业的问题, 对专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专业更名成功和专业规范颁布, 是专业发展历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 标志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走上了依据专业规范办学的新阶段。

6 依据《指导性专业规范》办学阶段 (2013年至今)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应深刻认识理解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落实好专业发展战略与专业规范;进一步加大专业综合改革力度, 使专业办学走上更加规范化的轨道;要不断提升专业的影响力,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 该阶段的专业建设工作紧紧围绕“专业规范”及“卓越计划”的实施、规划教材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内容展开。

规范宣贯。专指委分片区在厦门、太原、兰州、济南、武汉、长春、哈尔滨、重庆、合肥、广州、北京等地举办了11次大规模的规范宣贯会, 有上百所高校上千名教师参会,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为“专业规范”在各高校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此外, 还在我国给水排水行业主流刊物《给水排水》和《中国给水排水》上分别发表相关文章, 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专业发展战略进行宣传。

教材建设与教学研讨。经过前期改革, 符合“专业规范”的教材体系已基本建立。此阶段主要是一些教材修订再版, 强调内容要符合“专业规范”的要求。适应行业需求, 组织编写了《城市垃圾处理技术》等新教材。继续开展课程教学研讨。为促进全国相关高校实践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 组织出版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 (论文) 汇编》。

此外, 继续推进“卓越计划”实施、专业标准制订、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的评优表彰活动、研究生指导等。新增了实践与创新的引导, 包括组织学生实习导则编写和组织开展“全国高等学校给排水相关专业在校生研究成果展示会”等。

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是专业发展史记编写。为更好地记录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历史, 2013年指导委员会六届一次会议决定启动编写工作, 并成立了编写组。编写组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上世纪50年代开办给排水专业的9所学校的指导委员会委员为主, 同时号召全国相关高校、教师积极支持、提供素材、参与编写工作。编写工作得到了给排水专业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的积极支持, 得到了各相关学校的积极响应。《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史记》于2017年2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7 结语

目前, 专业办学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2014年已达到173个办学点 (含33所独立学院) , 按开办学校数量计, 办学规模进入全国本科专业的前20%。全国本科年招生数和毕业生数达到各约1万人, 在校生约4万人。就业形势持续良好, 多年保持在就业率最好的前10%的专业行列。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本专业毕业生已有11位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生培养 (市政工程学科) 累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项、提名7项。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有11位教师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名师称号, 有一大批教学和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在良性轨道上快速发展。

 

839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