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火电厂循环水泵房流道布置方案模型试验及优化研究

作者:秦晓 纪平 梁洪华 康占山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摘要:采用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手段, 对某火电厂泵房流道方案进行了试验研究, 并对消能横梁的布置进行比选优化。结果表明, 采用提出的推荐方案后, 泵房流道内水流均匀, 流态良好, 能够保证循环水泵的安全运行, 且结构简单, 易于施工。
关键词:电厂 泵房 吸水喇叭口 模型试验 旋涡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秦晓 通讯处:100038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一号中国水科院D座402房间电话:13811227683E-mail:qinxiaoiwhr@126.com;

 

0 引言

某电厂规划建设2×1 000MW超超临界机组, 采用海水直流循环供水系统, 冷却水取自附近海域的海水。循环水供水采用单元制供水系统, 每台机组设置1个取水口、1根DN4 200自流引水管、3台循环水泵。

单台机组的平面布置图和剖面图详见图1、图2。1根引水管将海水引入泵房前池, 然后分别为3台循环水泵供水。每台循环水泵有1个宽度为6m的进水流道, 并设有闸门、拦污栅及旋转滤网。滤网采用网外进水、网内出水的侧面进水旋转滤网, 名义宽度为3.5m。

1 问题的提出

为节省投资, 本工程前池水平扩散角为60°, 吸水室长度 (侧面进水滤网出口至泵房流道后墙的距离, 下同) 为5.7D (D为吸水喇叭口直径) 。根据规范[1]的要求, 前池水平扩散角宜为20°~40°, 吸水室长度大于7.5D, 应进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因此,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模拟研究循环水泵房进水流道前池、泵房流道 (含滤网间、泵吸水室) 的水力特性 (流速、流态) 。在此基础上, 对原方案进行优化, 提出推荐方案, 保证设计水位条件下循环水泵的安全运行。

图1 循环水泵房平面布置

图1 循环水泵房平面布置

Fig.1 Plane layout of pump station

图2 循环水泵房Ⅰ-Ⅰ剖面

图2 循环水泵房Ⅰ-Ⅰ剖面

Fig.2 Section layout of pump station

2 模型设计

2.1 相似准则

本项试验研究的重点在于模拟泵房流道内部水流特性, 特别是吸水室流态、泵吸水喇叭口水力特性等的模拟, 判定其在设计运行条件下是否会产生吸气漩涡或水内涡, 是否能保证循环水泵的正常运转。

因此, 模型在满足重力相似准则外, 还应准确反映流道内部表面涡和水内涡等现象, 即满足式 (1) 和式 (2) :

 

式中Fr———弗劳德数;

r———原型与模型的比值;

u———流速, m/s;

g———重力加速度, m2/s;

h———水深, m;

Re———雷诺数;

We———韦伯数。

兼顾模型加工及实验室供水、供电能力等因素, 采用比尺为1∶9的正态模型, 相应参数见表1。

表1 模型参数
Tab.1 Model parameters   

表1 模型参数

模型水温约20℃, 原体单泵最小进流量为10.27m3/s。吸水喇叭口的径向雷诺数 (Re) 为1.73×105, 韦伯数 (We) 为1 301, 均满足式 (2) 的要求, 表明模型比尺选择合理, 能够反映流道内部表面涡和水内涡等现象。

2.2 模拟范围及模型制作

模拟范围包括:引水管 (长度约21m) 、进水前池、三孔进水流道 (闸门段、拦污栅、旋转滤网以及吸水室、循环水泵吸水管等) 。

泵房流道原型为混凝土抺面, 其糙率一般为0.012~0.014, 流道模型的糙率系数n为0.008~0.01, 模型制作采用一级透明有机玻璃可满足糙率相似要求, 同时也便于观测模型中水流的流态。模型布置见图3。

图3 模型布置

图3 模型布置

Fig.3 Layout of the model

2.3 量测内容及仪器

流量:电磁流量计, 测量准确度0.5级;水位:测压排, 精度±1 mm, 测点位置见图4;流速:采用超声波流速测量系统 (Son Tek Micro ADV) , 测量值的±0.5%±1 mm/s, 测流断面见图4;涡流:采用文献[2]中的旋涡分级标准, 用数码相机记录表面涡、水内涡;流态:采用丝线法或着色法观察。

图4 水位测点、测流断面及吸水喇叭口压力测点布置

图4 水位测点、测流断面及吸水喇叭口压力测点布置

Fig.4 Position of measuring water level, pressure and flow rate

3 原方案的试验研究及优化过程

首先针对方案1 (原方案) 进行模拟研究, 根据试验结果, 对原方案进行优化。方案优化的目标:前池水流条件好, 三孔流道进流均匀;流道内滤网间以及拦污栅段水流均匀平顺, 水头损失小, 泵的工作效率高;吸水室内不出现表面涡和水下涡, 吸水喇叭口四周进流均匀平顺, 确保循环水泵的安全运行。

3.1 试验方案介绍

本项研究分阶段先后针对4个泵房流道方案进行了试验研究, 各方案见表2。

表2 泵房流道试验方案
Tab.2 Summary table of different schemes   

表2 泵房流道试验方案
图5 消能横梁的布置

图5 消能横梁的布置

Fig.5 Dimensional drawing of different energy dissipation beams

3.2 97%低水位条件下, 各方案的试验研究成果

试验控制条件:流量:单泵流量Q=10.27m3/s;潮位:前池97%低水位, -5.30m。

3.2.1 方案1:原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1#、2#断面法线流速分布见图6、图7。

试验结果显示:外海水体自引水管进入泵房前池后, 表现为沿出流轴线方向的射流运动, 出口平均流速约2.2m/s。消能横梁位置设置偏高, 对水流的整流作用有限, 来流大部分从横梁底部通过, 直接进入中间流道, 致使中间流道存在比较复杂的水流流态。

为进一步改善进水前池及各孔流道的水流流态, 需对原方案进行优化。

图6 1#断面流速分布 (方案1)

图6 1#断面流速分布 (方案1)

Fig.6 Flow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section 1# (scheme 1)

图7 2#断面流速分布 (方案1)

图7 2#断面流速分布 (方案1)

Fig.7 Fow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section 2# (scheme 1)

图8 2#断面流速分布 (方案2)

图8 2#断面流速分布 (方案2)

Fig.8 Flow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section 2# (scheme 2)

3.2.2 方案2:消能横梁底高程降低方案

2#断面法线流速分布见图8。

试验结果显示:消能横梁底高程降低后, 其消能整流效果有一定的提高, 具体表现为中间孔流道内的横向旋流明显减弱, 相应泵房吸水室内流态也有一定改善, 但其消能匀流效果有限, 各孔流道水流的均匀、对称性仍较差, 特别是中间孔流道水流较紊乱。另外, 底部流速较小甚至会出现小范围滞留区, 易于造成流道底部泥沙淤积, 为此需对其进一步改进。

3.2.3 方案3:2.5m消能横梁方案

2#断面法线流速分布见图9。

图9 2#断面流速分布 (方案3)

图9 2#断面流速分布 (方案3)

Fig.9 Fow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section 2# (scheme 3)

试验结果显示:

(1) 消能横梁宽度增加后, 对引水管出流的消能整流作用明显加强。

(2) 受消能整流横梁阻水作用等影响, 进水前池中存在水体波动、涌水现象, 本工况试验最大涌水高度约13cm, 但三孔流道均匀性仍有改进的余地, 需进一步的优化。

3.2.4 方案4:3.5m消能横梁方案

2#、3#断面法线流速分布见图10、图11。

图1 0 2#断面流速分布 (方案4)

图1 0 2#断面流速分布 (方案4)

Fig.10 Flow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section 2# (scheme 4)

试验结果显示:

(1) 前池内消能横梁的整流效果明显增强, 各流道水流的均匀、平顺性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各流道流速分布特性基本一致。

图1 1 3#断面流速分布 (方案4)

图1 1 3#断面流速分布 (方案4)

Fig.11 Flow velocity distribution of section 3# (scheme 4)

(2) 消能横梁宽度加大, 前池水体的波动现象进一步增强, 最大涌水高度达到15cm。但是三孔流道均匀性进一步的提高。受前池末端的挡水胸墙的影响, 胸墙后流道内水位最大波动达到2cm。

(3) 受吸水室前缘胸墙的作用, 吸水室内水流较平顺、均匀。吸水室内水位无明显波动, 水体没有出现表层漩涡和水内涡等不利水流流态出现, 可保证循环水泵的安全运行。

3.2.5 小结

通过方案优化过程可以看出:引水管直径为4.2m, 距其出口4.8m处, 消能横梁垂直方向宽度较小时, 消能匀流作用不明显, 随着宽度的增加, 消能匀流作用增强, 当消能横梁宽度为3.5 m时, 消能匀流效果最好。

4 推荐方案不同运行水位下流道水力特性研究

针对推荐方案进行不同水位的流道水力特性试验研究, 试验工况见表3。各工况总水头损失见表4。

对比可知, 当流量不变, 随着水位的升高, 其水头损失也随之减小。

表3 试验工况
Tab.3 Different model test groups   

表3 试验工况

表4 各工况总水头损失
Tab.4 Total head-loss for each test group   

表4 各工况总水头损失

注:水头损失不考虑滤网间淤堵。

吸水管喇叭口内壁四周的八个测点的压力值见图12, 可以看出: (1) 吸水管左右两侧压力基本对称; (2) 压力沿吸水管四周变化匀称、平缓, 其迎流面压力稍小于背流面。

图1 2 各工况吸水喇叭口周围8个测点压力分布

图1 2 各工况吸水喇叭口周围8个测点压力分布

Fig.12 Water pressure distribution at 8points around the bell-mouth of pump for each test group

各工况进水前池由于消能横梁阻水匀流作用, 水面出现一定程度波动现象, 随着水位的升高, 波动现象逐渐减弱, 其最大涌水高度不超过15cm。

各工况吸水室, 水流的均匀性和平顺性较好, 水体没有出现表面涡漩或水内涡, 均能够满足泵的正常运行条件。

5 循环水泵最小淹没深度的试验研究

为获取循环水泵的极限工作水位, 本文采用下述方法:保证循环水泵流量不变, 不断降低吸水室水位, 直到吸水室水体表层出现影响循环水泵安全运行的水流流态 (可向深层发展的二级以上的凹陷涡或水内涡) 为止。

试验结果表明:当水位降至-7.1m时, 水面波动比较剧烈, 偶尔有凹陷涡的出现, 但是并不明显。水位继续降低, 降低至-8.9m时, 在喇叭口附近出现连续的漩涡和气泡, 表明本项目循环水泵进水喇叭口的最小淹没深度为4.2m, 约1.5D。

6 结论

本文针对泵房前池扩散角较大, 吸水室长度较短等问题, 开展了物理模型试验。根据原方案的试验结果, 进行了方案的优化, 得出以下结论:

(1) 原方案各孔流道水流的均匀性、平顺性较差, 对循环水泵的安全运行不利, 分析其原因是前池扩散角较大、吸水室长度较短以及消能横梁设置不合理等因素引起。

(2) 通过对消能横梁布置方案的不断优化, 推荐采用方案4。该方案中3种水位条件下, 前池最大涌水不超过15cm, 各孔流道流速分布均匀, 吸水室内水流平稳, 水体中没有表面涡和水内涡等不利流态出现, 吸水喇叭口周缘进流平顺, 能保证循环水泵的安全运行。

(3) 最小淹没深度试验表明:保证泵房吸水室内不出现连续漩涡和气泡的最小淹没深度为4.2m, 约为1.5D。

另外, 本文仅针对消能横梁的宽度和位置进行了对比研究, 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 应针对引水管的流速, 消能横梁距引水管出口的距离、消能横梁的宽度及位置等多因素做进一步的研究, 分析得出一定的规律, 为电厂泵房流道的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Model test and improvement study on layout of circulating water pump station in a power plant
Qin Xiao Ji Ping Liang Honghua Kang Zhanshan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
Abstract: The physical model is used to test of the layout of pump station flow channel in a power plant, the position and size of rectifying beam are optimized.The proposed layout is simple and easy to construct.It can ensure the uniformity of the flow of water, the good flow of water in the water absorption chamber, and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circulating water pump.
Keywords: Power plant; Pump station; Bellmouth; Model test; Vortex;
1778 4 4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