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穿越片岩断层破碎带塌方涌水机理及处治技术

作者:王章琼 晏鄂川 王亚军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摘要:通省隧道ZK114+399—ZK114+377段施工过程中发生塌方、涌水、突泥灾害。通过搜集地质资料、地质超前预报、现场调查等, 分析认为塌方、涌水的主要原因为:隧道围岩节理裂隙发育, 片岩含有黏土矿物, 遇水易软化、泥化, 岩体裂隙中含有承压水, 隧道开挖揭穿该富水断层破碎带。在此基础上, 提出排水、清渣、清淤+打设泄水孔+小导管注浆+打设钢轨+超前管棚等综合处治方案, 并提出防范此类地质灾害的建议。
关键词:隧道工程 塌方 涌水 突泥 治理 施工技术
作者简介:王章琼, 博士, 讲师, E-mail:wzqcug@163.com;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B2017058); 武汉工程大学科学研究基金 (k201473);

 

 

0 引言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国家路网建设等大型战略计划的实施和推进, 出现越来越多的隧道工程, 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也日趋复杂和多样。在地质条件复杂地区修建长大隧道, 易发生塌方、涌水等地质灾害, 轻则延误工期、损毁机具, 重则造成施工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对于在建隧道, 施工前如何规避塌方、涌水灾害, 发生灾害后如何合理、有效进行处治, 是施工、设计人员面临的难题和挑战[1,2]

国内外学者对隧道塌方、涌水开展系统研究, 取得大量成果。目前, 对隧道塌方、涌水机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地质分析, 如陈秋南等[3]、周宗青等[4]、龙洪等[5]、刘钦等[6]从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岩溶发育规律、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出发, 探讨隧道塌方、涌水灾害的发生机理。在塌方、涌水处治方面, 也提出大量可行方案和技术方法, 如闫瑞生等[7]针对西安地铁隧道涌水、道路坍塌事故, 提出通过采用加强拱脚、扇形支撑、注浆加固及组合工法为技术要点的综合处理方案, 有效控制隧道变形;饶军应等[8]针对白山隧道塌方发展过程和塌方机理, 提出基于“地表排水、围岩注浆、衬砌增强、基底防降”的塌方综合治理方案;张民庆等[9]通过对大梁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原因分析, 提出“两端夹击、注浆加固、管棚支护”的处治措施;黄雄军[10]提出, 隧道穿越高压、富水、岩溶地层时应重视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工作, 特别推荐超前水平钻孔和周边钻孔相结合的方法, 探明开挖前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溶腔边界情况;熊成宇等[11]针对岩溶隧道大体积涌泥问题, 提出大管棚结合系统小导管注浆超前支护技术。

综上所述, 由于所处地质条件不同, 隧道发生塌方、涌水、突泥等灾害的原因也不尽相同, 首先须对实际地质条件及隧道灾害的规模、范围等进行综合分析, 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出合理可行的处治方案。本文以十房高速公路通省隧道塌方、涌水为例, 分析灾害发生机理, 并探讨处治对策, 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1 工程概况

通省隧道进口位于十堰市房县土城镇五条村二组, 出口则位于土城镇塘梗村, 隧道总体走向约223°。左幅里程桩号ZK110+090—ZK116+990, 全长6 900m;右幅里程桩号YK110+084—YK119+958, 全长6 874m。隧道最大埋深约515m, 洞室纵坡为1.90%。

隧址区属构造剥蚀中山地貌区, 区内先后经历多期次、多阶段的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 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工程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 赋存于岩体裂隙及破碎带内。

隧址区基岩主要为元古界武当群 (Pt2wd) 灰色片岩, 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绢云母, 鳞片变晶结构, 片状构造, 多为薄~极薄层状, 层厚一般为 1~5cm, 局部地段为中厚层状, 层厚10~20cm。片岩发育片理面, 片理整体产状为66°∠22°, 片理面波状起伏, 连续性较好, 层间错动、遇水泥化情况严重, 间距一般1~5cm, 为层状-碎裂结构 (见图1) 。

图1 隧道工程地质剖面

图1 隧道工程地质剖面

Fig.1 Geological profile of the tunnel engineering

隧道左幅Ⅲ级围岩5 670m, 占82.2%;Ⅳ级围岩970m, 占14.0%;Ⅴ级围岩260m, 占3.8%。隧道右幅Ⅲ级围岩5 690m, 占82.8%;Ⅳ级围岩940m, 占13.7%;Ⅴ级围岩244m, 占3.5%。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隧道净空采用三心圆曲墙断面, 拱半径5.6m, 曲墙半径8.1m, 净空断面积为64.87m2, 仰拱半径15m。Ⅴ级围岩支护方案如下: 23cm厚C25混凝土初衬, 直径25cm、长350cm、间距100cm系统锚杆, HW150×150×7×10型钢、间距80cm钢支撑, C25混凝土、仰拱45cm、拱墙50cm二衬, 超前小导管辅助施工。

表1 围岩物理力学参数

Table 1 The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物理力学
参数

围岩级别


密度/ (g·cm-3)
2.6 2.2 1.8

变形模量E/GPa
13.0 4.0 1.5

泊松比
0.27 0.32 0.40

弹性抗力系数k/ (MPa·m-1)
900 350 120

内摩擦角φ/ (°)
63 53 43

 

2 塌方、涌水过程及原因分析

2.1 塌方、涌水过程

2014年3月, 隧道左洞ZK114+399—ZK114+377段在初期支护完成1d后拱顶开始出现纵向开裂、拱架扭曲以及混凝土脱落等现象。4月3日变形慢慢加大, 初期支护开始出现环向裂缝、型钢拱架剪断、左右两侧拱脚处拱架受力往里移动等现象, 掌子面则不断出现掉块, 且变形持续加剧。

4月3日, 掌子面ZK114+377处突然坍塌 (见图2) , 紧接着ZK114+393—ZK114+377段均发生坍塌, 坍塌碎渣将该段隧道完全封闭, ZK114+399—ZK114+393段拱架拱顶部分严重剪切变形, 且两侧拱腰均已侵入二衬净空, ZK114+399—ZK114+447段也受坍塌影响而导致初期支护拱顶纵向裂缝加大。

图2 ZK114+377处塌方

图2 ZK114+377处塌方

Fig.2 The collapse at ZK114 + 377

421日, 在置换坍塌渣体附近几榀拱架, 清理渣体中一块较大危石后, 渣体开始失稳, 向洞口方向流动, 出现突泥现象, 最后渣体流至二衬台车处, 部分设备被掩埋。突泥后, 渣体的推进将下导坑、仰拱处地下水挤向二衬位置。57日, 突泥、涌水清理至ZK114+395处, 利用右线弃渣反压回填。58日, 掌子面再次突泥、涌水, 涌至ZK114+510处。

721日, 坍塌段再次突泥, ZK114+3843榀型钢钢架变形 (见图3) 。724日, ZK114+3843榀变形钢架间加设HW175×175×7.5×11型钢钢架施工完毕, 开始处理坍塌段。

图3 ZK114+384处突泥、涌水

图3 ZK114+384处突泥、涌水

Fig.3 The sudden mud and gushing water at ZK114 + 384

整体而言, 通省隧道塌方、涌水过程可分为围岩大变形、塌方、涌水、突泥4个阶段。处理此次塌方、涌水灾害过程中累计抽水7.4×104m3, 抽排泥浆1.5×104m3, 排出泥渣4 560m3。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 延误工期近9个月, 严重影响工程进度。

2.2 塌方原因分析

根据隧道塌方、涌水过程, 结合隧址区地质条件分析、隧洞内及地表地质调查、TRT探测等, 可将通省隧道塌方、涌水原因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1) 隧道山体位于武当山推覆体内, 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挤压、张拉作用, 断层十分发育, 不仅降低围岩完整性, 也为地下水入渗提供通道, 此次塌方、涌水灾害即因揭穿断层破碎带导致。

2) 受推覆构造影响, 隧址区褶皱、揉皱构造十分发育, 岩体呈层状-碎裂结构, 松散破碎, 稳定性差, 围岩易发生大变形;岩体裂隙发育, 地下水较丰富。

3) 隧址区武当群片岩中蒙脱石、伊利石等黏土矿物含量较高, 在地下水作用下易软化、泥化, 这是塌方后紧接着出现涌水、突泥的主要原因。

4) 断层破碎带中含有承压地下水, 一方面对围岩起到软化、泥化作用, 另一方面以静水压力形式作用于围岩和支护结构, 导致支护结构所受荷载增大, 进而发生围岩大变形、初期支护变形破坏、围岩掉落等, 最终导致塌方发生。

3 处理方案与效果

灾害发生后, 施工单位采取回填反压、加设型钢钢架、抽水抽泥等应急处理措施。5月13日, 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踏勘, 并论证此次塌方、涌水灾害原因、提出处治方案。分析认为, 塌方、涌水的主要内因为断层破碎带、承压地下水2个方面。相应地, 处治方案重点针对2个方面:排导承压地下水、加固围岩。结合现场塌方、涌水情况制定如下处治方案。

3.1 抽水、清渣、清淤

4月3日坍塌碎渣底部开始出现突水现象, 且不断加大, 上导坑积水很快便>30cm, 并将两侧下导坑填满, 水位持续上升, 并侵至仰拱填充面上, 经现场测定涌水量约136m3/h, 现场采用高压水泵和罐车进行抽水。4月4日凌晨, 水已侵至ZK114+455。4月24日, ZK114+377—ZK114+403坍塌段再次发生突泥、涌水, 突泥、涌水至ZK114+510处, 现场采用高压水泵和罐车进行抽水 (见图4) 。

图4 ZK114+382处导管出水

图4 ZK114+382处导管出水

Fig.4 The effluent from catheter at ZK114 + 382

713日, 坍塌段处理至ZK114+384处, 涌水量达240m3/h, 涌水至ZK114+510处, 原有抽水设施无法满足要求, 现场增加出渣车及油罐抽水。722日, ZK114+3843榀变形型钢钢架间加设HW175×175×7.5×11型钢钢架施工时, 坍塌段再次出现少量塌方, 涌水量增大至260m3/h, 现场采用原有抽水设施及1台出渣车加10m3油罐进行抽水。

919日, 上导坑清泥后, 反填通省隧道右线弃渣, 开始由ZK114+384处分3台阶处理坍塌段。至929日, 上台阶坍塌处理至ZK114+377处。采用原有水泵配合混凝土输送车进行抽水。

3.2 打设泄水管

5月14日, 突泥、涌水清理至ZK114+395处, 利用右线弃渣反压回填至ZK114+401处。经现场勘察分析, 于ZK114+400处拱部打设6根 ϕ108×8泄水管, 泄水管每根长10m

3.3 小导管注浆

反填弃渣后, 于ZK114+395处拱部逐榀打设双层4.5m长ϕ42×3.5注浆小导管, 注浆小导管间距30cm (见图5) , 层距30cm, 采用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进行开挖施工。

图5 小导管布置示意

图5 小导管布置示意

Fig.5 Arrangement of small catheter

728日, 坍塌段处理至ZK114+380.8处, 突泥、涌水进一步加大, ZK114+383.2—ZK114+380.84榀型钢钢架变形坍塌, 该段型钢钢架全部压垮。抽水、清泥处理后, 采用C25喷射混凝土封闭掌子面, 于ZK114+384处打设4.5m长ϕ42×3.5超前注浆小导管后再进行坍塌处理。

3.4 打设钢轨

8月5日, 掌子面2次突泥、涌水, 突泥、涌水至ZK114+490处。8月10日, 掌子面再次坍塌, 采取抽水、清泥。8月15日, 上导坑清泥后, 搭设脚手架, 于ZK114+384处拱部人工打入21根9mP50钢轨以稳定围岩。8月28日, 21根钢轨全部施工完毕, 拆除脚手架, 准备坍塌处理施工。

8月29日, 坍塌段开挖50cm, 安装1榀型钢钢架, 11:00左右, 管棚及钢轨全部坍塌。准备人工打入钢轨后再进行施工。

08-31—09-17, 抽水、清泥后搭设脚手架, 于ZK114+388处架设4榀HW175×175×7.5×11型钢钢架做护拱, 人工打入31根12mP50钢轨 (见图6) 。拆除脚手架后, 于钢轨尾端再安装3榀HW175×175×7.5×11型钢钢架, 采用喷射C25混凝土封闭7榀HW175×175×7.5×11型钢钢架护拱及钢轨尾端并沿护拱两侧拱脚处浇筑5.0m (长) ×1.0m (宽) ×70cm (高) C25混凝土做临时仰拱。

图6 ZK114+388处打设钢轨

图6 ZK114+388处打设钢轨

Fig.6 Setting up rails at ZK114+388

3.5 超前管棚

5月28日, 于ZK114+400处拱部打设46根 ϕ108×8管棚, 管棚长40m, 环向间距30cm。6月26日, 完成管棚施工, 管棚端头采用C25喷射混凝土封闭。10月29日, 上台阶施工至ZK114+363处, 线路右侧拱腰至拱脚处再次涌水, 由ZK114+365处线路右侧拱顶至拱脚处打设20根20m/根 ϕ108×8管棚。

3.6 处治效果

截至11月中旬, 塌方基本处理完毕, 隧道开挖后围岩变形趋于稳定。二次衬砌施作时, 未发现初衬喷射混凝土层有明显变形, 这表明上述处理措施安全有效。

4 结语

1) 涌水、突泥常见于岩溶隧道, 但非岩溶隧道也可能发生该类灾害, 施工中应加强超前地质预测预报, 防止灾害发生。

2) 通省隧道发生塌方、涌水的主要原因是, 隧道围岩为武当群片岩, 经历过多期构造运动, 节理裂隙发育, 岩体松散破碎;片岩含有黏土矿物, 遇水易软化、泥化;岩体裂隙中含有承压水, 增大围岩压力, 并导致涌水、突泥。

3) 灾害发生后, 采取清水、清渣、清淤+打设泄水孔+小导管注浆+打设钢轨+打设超前管棚等综合方案进行处治, 最终成功加固塌方段围岩。

4) 隧道塌方、涌水发生后应进行详细勘察, 并综合分析清淤风险, 避免盲目清淤导致次生灾害发生, 如在清除第1次塌方渣体时, 未查明围岩中断层破碎带、地下水的规模和分布情况, 导致清理渣体中一块较大危石后渣体失稳并向洞口方向移动, 随后出现突泥现象。

参考文献

[1] 解东升, 石少帅, 陈士林, 等. 高风险岩溶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前兆规律与应用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12, 42 (1) :81-86, 98.

[2] 刘建, 刘丹, 赖明. 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及其应用[J]. 现代隧道技术, 2014, 51 (2) :23-29.

[3] 陈秋南, 赵明华, 周国华, 等. 复杂层状岩层隧道塌方原因分析与加固后信息化施工技术[J]. 岩土力学, 2009, 30 (3) :650-653.

[4] 周宗青, 李术才, 李利平, 等. 浅埋隧道塌方地质灾害成因及风险控制[J]. 岩土力学, 2013, 34 (5) :1375-1382.

[5] 龙洪, 杨晓华, 晏长耕. 岩溶隧道突泥成因分析及综合处治措施研究[J]. 公路, 2012, 41 (10) :62-65.

[6] 刘钦, 李术才, 李煜航, 等. 龙潭隧道F2断层处涌水突泥机理及治理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3, 9 (6) :1419-1426.

[7] 闫瑞生, 刘攀宇, 王佳凤. 西安地铁隧道涌水大变形及坍方处理技术[J]. 现代隧道技术, 2013, 50 (6) :179-183.

[8] 饶军应, 傅鹤林, 黎明, 等. 白山隧道塌方处治技术及其监测结果分析[J]. 现代隧道技术, 2014, 51 (2) :157-166.

[9] 张民庆, 何志军, 黄鸿健, 等. 兰新二线大梁隧道突水突泥原因分析与治理[J]. 铁道工程学报, 2015, 39 (3) :77-80.

[10] 黄雄军. 岩溶隧道突水突泥影响因素及对策[J]. 铁道工程学报, 2013, 37 (1) :45-48, 53.

[11] 熊成宇, 张强. 岩溶隧道大体积涌泥处治与预控技术[J]. 施工技术, 2017, 46 (5) :122-125. 

 

Mechanism and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Collapse and Water Inrush in Fault Zone Schist Tunnel
WANG Zhangqiong YAN Echuan WANG Yaju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Civil Engineering,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aculty of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Abstract: Collapse, water inrush and gushing mud occurr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ongsheng Tunnel at ZK114+399—ZK114+377 segment.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geological data, geological advance forecast, on-site investigation and so on,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apse and water inrush of Tongsheng Tunnel are considered, there are developed joint and fracture in surrounding rock, schist contains clay minerals, it is easy to cause water softening and mudding, surrounding rock contain confined water, and tunneling debunks the rich water fault fracture zone. Based on abov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scheme is proposed, namely drainage, clear slag body and mud+drilling scuppers+small duct grouting+ set up rail + advance pipe roof. Then, this paper presents recommendations to prevent such geological disasters.
Keywords: tunnels; collapse; water inrush; gushing mud; treatment; construction;
1380 4 4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