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luent的低瓦斯地铁盾构隧道施工通风分析

作者:段军朝 郭程鹏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结合盾构隧道内部实际环境,采用Gambit软件建立模型,利用Fluent仿真模拟隧道内部的通风流场,分析风速与风向,找出各截面及关键位置的风流规律,确定通风初速度为影响隧道内风场的主要因素,明确盾尾螺旋机及2,3号台车部分存在涡流,是施工通风的关键位置。
关键词:地下工程隧道盾构数值模拟通风
作者简介:段军朝,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E-mail:13480138@qq.com。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571078);中建三局科研课题(CSCEC3B-2018-29)。 -页码-:73-75,80

0 引言

   盾构法施工速度快、安全性高,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施工方式。但盾构区间断面小、台车设备多、施工作业活动复杂,盾构隧道通风是影响隧道施工安全和作业环境的主要因素。

   目前,关于煤矿巷道及矿山法隧道通风的研究较多,而关于盾构隧道的通风研究相对较少,相比传统研究方法,数值模拟具有用时少、成本低、可模拟多种工况等优点。本文以盾构隧道风场为模拟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隧道通风规律,确定盾构隧道内部各点的风速情况,从而找出风速较小的危险点,进一步提出针对性措施。

1 工程概况

   成都轨道交通11号线盾构隧道外径6m,内径5.4m,采用直径6 250mm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进行施工。本工程有多个低瓦斯盾构区间,施工风险较大,施工时采用2×115kW风机进行压入式通风,盾构机和台车部分安装10台局部风扇,防止瓦斯局部聚集。

2 隧道建模

   根据成都轨道交通11号线盾构隧道的实际情况,建立1∶1隧道三维模型如图1a所示。本文截取盾构机盾尾及连接桥、1~6号台车、台车后10m隧道为模型,隧道模型长87.6m,内径5.4m,其中1~6号台车长60m,设备连接桥长9.6m,连接桥到盾尾段长8m,盾构顶部二次风管出口位于1号台车端头。台车及连接桥简化为宽1m,高3.2m的2个长方体,左右台车间距1.8m。隧道模型横纵断面分别如图1b,1c所示。

   隧道出风口距盾尾19.6m,风从二次风管出口(即风流入口)流出,射入隧道,留到盾尾位置反射回已施工隧道部分,截取盾构6号台车后10m的断面为风流出口。

图1 盾构隧道物理模型(单位:m)

   图1 盾构隧道物理模型(单位:m)  

   Fig.1 Shield tunnel model(unit:m)

   采用Gambit建立模型并划分网格,网格采用Hex/Wedge(六面体/楔形)混合单元,共划分30 213个单元。

3 数学模型

   由于隧道内实际风流较复杂,为方便模拟,做以下假设。

   1)通风气流可视为不可压缩流体,忽略流体黏性力做功引起的耗散热,同时假定壁面绝热,等温通风。

   2)流体的紊流黏性具有各向同性,紊流黏性系数作为标量处理。

   3)流动为稳态紊流,满足Boussinesq假设(在低速流动中,流体压强变化不大,主要由温度变化引起密度变化,忽略压强变化引起的密度变化),且为不可压缩气流流动问题,基本控制方程采用Reynolds方程,紊流模型采用K-ε双方程模型。

   4)由于隧道内风流已设为不可压缩流动,故可忽略流体黏性力做功引起的耗散热。

   5)壁面风量不可渗透,气密性较好,在壁面处扩散通量为0,据此确定主控制方程。

   6)假设盾构机及台车放热由盾构机冷却水循环系统带走,隧道内部及台车部分气温基本恒定。

   本文连续方程如下:

    

   动量方程:

    

   K方程和ε方程分别如下:

    

   式中:k,ε,v分别为紊流动能、紊流动能耗散率、层流动力黏性系数;C,C为经验常数;σk,σε分别为k,ε对应的Prandtl数;Gk为平均速度梯度引起的紊动能产生项。各经验常数取值:C=1.44,C=1.92,σk=1.0,σε=1.33。

4 基本参数设定

   根据盾构隧道实际情况,本模拟求解器采用Implict(隐式隔离求解器),湍流模型采用K-ε模型,压力场采用标准离散方式,其他采用一阶迎风格式离散。

   根据成都轨道交通11号线隧道施工情况,以盾构台车二次风管出口为速度入口,初始速度为20m/s,湍流强度3.38%,水力直径0.8m,出风温度300K(常温)。

   以2号台车尾部断面为压力出口,湍流强度3.51%,水力直径5.4m(隧道内径),出风温度300K(常温)。

   台车表面及隧道内壁设定为无滑动,粗糙系数0.5,温度为300K(常温)。

   其他选项保持默认。

5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根据设定的模型和条件进行模拟,迭代计算到第521步时收敛。

5.1 风速矢量图结果与分析

   根据盾构隧道中心平面风速矢量可得出以下结论。

   1)风流从二次风管流出,在盾尾处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风流与风管不断射入风流,在盾尾与连接桥间形成涡流,故盾尾和连接桥间风流较紊乱。

   2)1,2号台车各位置风流基本稳定,风流基本为负向(即吹向隧道洞口)。

   3)左侧台车与隧道内壁间的空间,连接桥与盾尾位置的风基本为正向,即吹向盾尾,右侧台车与隧道内壁间,左右台车间,风流主要为负向。

5.2 风速云图(见图2)结果与分析

   根据风速云图,判断隧道中心横断面上z=0m直线上风速相对较小(y=0,z=0),从该直线上提取几个点,绘制隧道中心横截面风速变化曲线,如图3a所示。从y=0,z=-2.4m直线上提取数据,得到左侧台车与隧道内壁间隙风速变化,如图3b所示。从y=0,z=2.4m直线上提取数据,得到右侧台车与隧道内壁间隙风速变化情况如图3c所示。

图2 风速云图

   图2 风速云图  

   Fig.2 Velocity nephogram

图3 风速变化情况

   图3 风速变化情况  

   Fig.3 Change situation of wind speed

   根据风速云图及风速曲线图,可得以下结论。

   1)从连接桥端头(距盾尾8m)到盾尾,风速变化较明显,其中盾尾位置风速最大,距盾尾3m处(涡流中心处)风速最小。

   2)从二次风管出口(距盾尾20m)至连接桥端头(距盾尾8m),风速逐渐增大,最大风速为5.8m/s。

   3)二次风管出口后的台车(距盾尾>17.6m),风速较稳定,其中6号台车尾部为0.563m/s,满足回风风速0.5m/s要求。

   4)2,3号台车处风速较低,小于风速最小值(2号台车尾部),仅0.2m/s。此位置为整个台车通风的危险区域。

   5)1~6号台车与隧道内壁间隙风速均<0.5m/s,应加强监测并满足辅助措施。

   6)盾构机及台车绝大部分风速均<4m/s,属轻风和微风级别,不影响设备运转和工人正常工作。

5.3 与现场实测数据的对比

   成都轨道交通11号线盾构区间均安排专业瓦斯检查人员,定期监测隧道内风速(主要监测出风口风速及隧道回风风速,隧道回风风速按距洞口20m计),监测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某盾构区间风速监测值
Table 1 Wind speed monitoring values of a certain tunnel(m·s-1)   

表1 某盾构区间风速监测值

   经数据对比可知,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差距不大,均<10%,说明数值模拟可信度较高。

5.4 改变初始风速的影响

   采用控制变量法,其他条件不变时,单独改变二次风管出口风速为45.6m/s,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经迭代计算671步后收敛。得出z=0m截面(隧道中心纵截面)连接桥到盾尾部分风速矢量。

   提取隧道中心线各点风速(标量,此处仅考虑大小),得到风速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分析对比数据得到以下结论。

图4 风速变化曲线

   图4 风速变化曲线 

   Fig.4 Wind speed curve

   1)风速大小基本不影响风向和风速变化趋势,主要影响涡流处最小风速和台车后部最小风速。

   2)隧道内风场涡流位置主要受隧道模型影响,初始风速对涡流位置存在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5.5 改变隧道内温度的影响

   采用控制变量法,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独改变隧道内环境温度为310K(37℃时),经迭代计算521步后收敛,得到风速云图。

   根据所得数据可知,在环境温度恒定,不考虑热交换的情况下,环境温度变化不影响隧道内的风场流向和风速大小。

6 结语

6.1 结论

   1)初始通风风速大小是影响隧道内风场变化和风速大小的主要因素。

   2)在不考虑热交换的情况下,温度对隧道内风场变化基本无影响。

   3)隧道风场形成涡流的位置主要由隧道和台车结构形式决定,涡流处最小风速主要由初设通风速度决定,因此,改善隧道通风,保证施工安全,应从2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增大风机功率,加大初始通风速度;加强涡流位置的瓦斯监测和局部通风。

   4)连接桥到盾尾间的区域,2,3号台车位置会形成涡流,风场较紊乱,涡流中心风速较小;连接桥到盾尾位置有螺旋输送机出口,极易聚集瓦斯等有害气体,2,3号台车为工人活动的主要区域,施工安全风险较大,必须重点加强此处的施工监测和通风。

6.2 合理化建议

   1)针对成都轨道交通11号线外径6m,内径5.4m的低瓦斯盾构隧道,为保证隧道回风风速满足要求,二次风管出口风速应>20m/s。

   2)针对通风在隧道中产生的涡流,建议在相应涡流位置(盾尾与连接桥间,2、3号台车间)设置射流风机、局部风扇等通风装置,以吹散局部瓦斯聚集,同时在涡流附近区域设置风速和瓦斯浓度监测点,采用自动监测和人工监测的双重监测方式。

   3)两侧台车与隧道内壁间的空间较狭窄,风速较低,需对两侧台车,尤其是左侧台车人行通道的位置进行常态化监测,保证施工安全。

   4)建议在盾构螺旋机、台车及成型隧道内分别安装风速及瓦斯检测装置,保证瓦斯浓度超标等安全风险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1]韩占忠.FLUENT———流体工程仿真计算实例与分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冯赟杰,张超.基于Fluent软件的地铁隧道施工通风方式效果对比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2018(16):106-108.
[3]刘磊,王宏图.基于Fluent的掘进工作面压入式通风数值模拟[J].中国科技信息,2013(15):92-93.
[4]罗周全,张朝波,鹿浩.独头巷道掘进压入式通风流场特征数值分析[J].科技导报,2013,31(35):44-47.
[5]孙勇,王伟.基于Fluent的掘进工作面通风热环境数值模拟[J].煤炭科学技术,2012,40(7):31-34.
[6]陈海燕,亓玉栋.回风隅角通风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J].煤矿安全,2010,41(9):8-10,14.
Ventilation Analysis of Low Gas Subway Shield Tunnel Based on Fluent
DUAN Junchao GUO Chengpe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Construction Third Engineering Bureau Co.,Ltd.)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luid dynamics,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environment of shield tunnel,the model by Gambit is built,Fluent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flow field of the tunnel.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is analyzed,the ventilation of wind flow law of each section and key position is found out.It is found that the initial velocity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wind field in the tunnel. It is clear that there is eddy current in the position of the shield tail screw machine and the No. 2 and No. 3 trolleys,which is the key position of construction ventilation.
Keywords: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tunnels; shields; simulation; ventilation
840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