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共享 产城融合——深圳湾超高层研发办公建筑设计

作者:黄晓东
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黄晓东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 深圳市土木30周年中青年技术精英, 深圳市注册建筑师协会首届杰出建筑师。代表作品:深圳市民广场、2010年上海世博会意大利展馆、宁夏医学院、深圳南山智园、亚泰兰海五指山雨林酒店、株洲.希尔顿国际、深投控创智天地大厦、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等。

 

深圳作为国内创新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高新产业园区的数量也十分惊人。这些园区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重要使命。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南区作为其中的佼佼者, 地处深圳湾, 是一个聚集了腾讯、百度、联想等一大批知名高新企业的高密度技术产业园区, 具有交通便捷、超高层建筑林立、配套完善的城市核心区特质。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深圳院) 近年来在该园区内共有三个超高层产业园项目, 本人也有幸作为参与者见证了园区的成长。

1深圳湾科技生态园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位于高新科技园南区, 北侧为白石路, 西侧为科技南路, 东侧为沙河西路, 南侧为高新南十道, 用地面积203 080.8m2, 总建筑面积187.5万m2。我们负责一区的设计、全区的整合及环境提升。目前, 园区一、二、三区已建成并部分投入使用, 四区即将完工, 该园区已成为国内的标杆园区, 设计特点如下。

(1) 集约高效, 互联共享。园区要求的容积率为6.0, 超高层建筑较多, 集合了研发办公、酒店、商业和公寓等功能, 土地资源效益非常明显。设计采用“多层地表”的手法, 竖向设计了标高±0.00m、9.30m和24.00m三大互联平台体系, 结合下沉庭院及高层区的空中庭院, 层次丰富, 互联通达。周边地铁、公交系统完善, 园区地下停车、行车交通整体设计高效、便捷。

(2) 公共开放, 体验丰富。以工作坊形式面向社会, 听取不同阶层市民的声音, 采用多维度的设计视角, 将设计回归到关注使用者本身。以立体分层的城市设计新模式进行规划设计, 坚持“共生、共享、共赢”的理念, 创造性地以城市层、社区层、企业层组合公共、半公共界面交通和空间, 创造出空间立体、功能复合、人性化、生态化的城市空间。首层的“开放街市”方式尤其适合岭南地区气候, 利用9.30m标高的网络化花园, 通过立体城市设计复合不同功能部分, 在如此高聚集的区域提供了近5万m2的“海绵体”式花园空间, 具有良好的包容性、复合性、公共性, 令人们可以随时享受清风、细水、碧野、柔光。公共信息平台、全过程金融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行政服务中心、人才交流中心、会议展示平台也陆续入驻其中。

(3) 绿色低碳, 舒适宜人。作为国家级低碳生态示范园区, 项目中的绿色设计达到系统化、全覆盖, 做到名副其实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性能, 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 降低运营成本, 营造宜人的环境。

 

1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整体鸟瞰效果图

 

2深圳湾科技生态园一区

 

3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多层次平台系统

 

4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平台系统轴测分解

 

5深投控创智天地大厦鸟瞰效果图

 

6深投控创智天地大厦人视实景

 

7深投控创智天地大厦总平面图

 

8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湾区效果图

9 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总平面图

9 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总平面图   下载原图

 

1 2栋A座研发用房2 2栋B座研发用房3商业裙房4公交首末站5连接相邻地块的公共通道6宿舍

2深投控创智天地大厦

深投控创智天地大厦项目占地5 654.8m2, 总建筑面积94 034.16m2, 规定容积率高达12.94。建筑西临科技南一路, 紧邻地铁一号线深圳大学站并与深圳大学校园隔路相望;南至科技南二路;东侧与储能大厦共构一个街区, 由北面148.5m高 (立面高度160m) 的工业研发用房、南面134.5m高 (立面高度150m) 的商务公寓双子塔楼及38.5m高的裙楼构成。大厦与北侧地铁大厦、东侧储能大厦共同构成区域的地标建筑群, 具有如下特点。

(1) 因势利导, 城市设计主导。针对不规则地形特点, 通过城市设计研究及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组织的城市工作坊与城市仿真的方式, 仔细研读, 深入研究, 统筹与地铁大厦、储能大厦的综合开发, 用城市织补的方式整理体形、完善流线, 立体整合公共空间与服务配套, 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便利及公共生活体验。大厦甘当配角, 除首层配置入口大堂及小部分配套商业外, 采用大面积架空处理, 将更多的公共空间还给市民。

(2) 随形就势, 功能品质为先。工业研发用房朝向西侧优美的大学校园, 商务公寓呈南北朝向, 保证间距, 充分利用资源。裙楼以“错动的办公舱体”为核心概念适应不规则地形, 又自然形成有机的立面变化及丰富的生态绿化平台, 提高了办公的舒适度。内部折线形走道在每个转折处都对外开敞, 一改常规冗长走道的压抑氛围, 将阳光、绿色、新鲜空气引入室内。

(3) 灵活实用, 适应气候为本。项目以被动式生态技术为主, 生态绿化平台为垂直绿化提供了可能, “办公舱体”的空隙可引入自然风, 改善室内环境, 结合真空Low-E玻璃、VRV分区空调系统、中水回收系统、局部光伏发电等生态技术, 创造全新的人性化办公空间体验。

3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

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项目位于深圳湾科技生态园西侧, 处于高等教育基地与高新科技产业基地的交汇处, 东侧为高新南环路;西侧为规划中的地铁十五号线经过的科苑南路, 与深圳产学研基地隔路相对;南临高新南十道, 毗邻地铁二号线的科苑站C出口。路南侧为住宅区, 北侧为高新南九道, 基地交通便利, 可远眺景色优美的深圳湾, 区位条件得天独厚。项目占地39 869m2, 总建筑面积为483 728.26m2, 规定容积率高达12.13。这一配套完善的大型超高层研发产业综合体项目共有4栋超高层塔楼和1栋高层塔楼, 其中两栋研发办公楼分别高299.1m (69层) 、231.0m (53层) ;另3栋宿舍楼, 分别高156m (49层) 、99.3m (31层) 、99.3m (31层) 。塔楼以3层配套商业裙房连接, 地下共3层。

3.1植根城市, 以城市设计为主导

项目首先从城市设计开始, 通过地块的容量、交通、空间形态、内外功能流线整合、物理环境模拟、城市仿真等研究, 确定设计方向和导则, 引导方案竞赛及确定实施方案。RMJM作为竞赛获胜者承担方案设计, 深圳院作为设计总承包方完成全过程设计。

3.2以人为本, 坚持开放共享理念

项目总体布局可用“一轴、三带”来概括, 是一个集聚商务、科技、服务、自然要素和谐共生的园区形态。

(1) “绿色峡谷”景观轴。园区用一条“绿色峡谷”景观轴将园区内外各个功能区融合成一个整体, 地上、地下的人行空间互联互通, 形成公共活动的核心。

(2) 立体绿色空间纽带。“绿色峡谷”景观轴不仅在水平方向延展, 同时也在垂直方向上沿着中央广场的两侧商业裙房的错落边界向上延伸, 直至研发办公双塔及宿舍楼的公共交通区域, 形成一条立体绿带, 提供了多样化、人性化的绿色社交空间。

(3) 立体服务设施纽带。南、北两区之间用3层商业服务裙房连接, 外围设置可方便到达的商业空间, 沿着“绿色峡谷”周围设置结合室外退台的商业, 以活跃中央广场的氛围, 其中三层为研发用房提供的会议、展示等服务空间。此外, 东、西研发办公双塔六至八层低区连接体和三十四至三十六层高区连接体也提供了灵动的公共交往与休息空间。这些服务纽带可持续促进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社交活动, 使园区保持活力。

(4) 立体公共交通纽带。园区优先考虑绿色出行, 东北侧地面层设置公交车首末站, 在“绿色峡谷”的南、北入口设置了景观坡道, 直接将人流引入到地下一层的商业及南侧地铁停靠站, 地块的西侧另设了一个地铁停靠站, 3个公共交通枢纽在地下一层形成连续纽带, 下沉式庭院将人流立体化连接起来, 大大加强了园区的可达性。东南角和西北角留出连接地铁出口和小区中心绿化的开放空间。

3.3便捷高效, 完善交通停车系统

通过交通分析设计把园区内可能发生交通堵塞的区域降到最少, 合理安排各类车流及公交运输, 车行入口设置在北侧的高新南九道和西侧的高新南环路上。办公、居住、商业、通行的人流分别结合广场及街道加以分、合, 与公交、停车、货运车流分开, 保证整洁、高效。地下共3层, 其中地下一层为商业和停车库;地下二、三层为可容纳1 200辆汽车的停车库和设备用房。

3.4互为整体, 突显凝聚力与创新精神

建筑造型设计结合城市设计成果, 形态方正、严谨、协调。研发办公双塔在空中以连接体相连, 空中玻璃体犹如流动的空中绿带将双塔紧密地整合成一体, 互联交错、相辅相成、和谐新颖。裙楼更是以多变灵动的形态将各建筑单体串联, 从西、南、东、北螺旋而上, 象征从孵化到成长、从教育到创新发展的过程。连体双子塔犹如城市门户, 具有强烈的标志感, 体现了发展、交往、突破的创新精神。

3.5立体绿化, 丰富自然舒适的环境

基地周边的退红线区域均处理成带状绿地。“绿色峡谷”景观轴是园区的核心, 峡谷中央的下沉式广场用景观坡道结合跌落式水景花池, 将自然光及绿色动态引导到地下一层的商业空间, 沿着景观轴行进沿途可见叠泉流水、瀑布碧草, 仿佛在自然的峡谷中漫步。此外, “绿色峡谷”同时还可以调节建筑群微气候, 为园区提供舒适宜人、轻松愉悦的氛围, 激发园区人员的创意交流。

 

10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体块容量分析

 

11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城市环境分析

裙房屋面力图创造与人亲近接触的绿化环境, 以硬质铺装结合低矮灌木划分出不同的主题空间, 重要节点结合雕塑座椅布置小型水体。公交车首末站的屋面草坪绿地和景观树木呈现几何形态, 在与建筑的斜线母题取得呼应的同时, 表达出一种高效、快捷、经济、实用的美学观。每层宿舍电梯厅设有空中花园, 为住户提供了绿化休闲空间。

4结语

深圳产业园区的发展是一个功能从单一到复合、容量从低密度到高密度的过程, 超高层建筑形态的选择也就成为必然。新一代产业园区的发展聚焦表现在从关注空间到关注人, 从关注物业到聚焦产业, 并通过信息技术提供金融、公共技术、人才、政务等智慧型的增值服务。植根城市、技术集合、互联共享、集约高效、绿色低碳、产城融合的超高层产业园设计手法是我们的设计策略, 也综合体现在问题解决、材料选择、技术采用、未来预测, 乃至造型控制与立面推敲等方面, 相信健康、人文、高效的积极探索将会给我们的城市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15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交通分析

 

14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城市仿真

 

13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公共空间效果图

 

12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鸟瞰效果图

 

16深圳湾创新科技中心日照分析

深圳湾科技生态园 (一区)

业主: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科技园南区

建筑设计: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孟建民、罗韶坚

总建筑面积:187.5万m2 (一区:40.7万m2)

建筑高度:119.5m

设计时间:2012

建成时间:2015

深投控创智天地大厦

业主: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科技园南区

建筑设计: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孟建民、黄晓东、陈险峰

总建筑面积:9.4万m2

建筑高度:148.5 m

设计时间:2014

建成时间:2017

深圳湾创新科技园

业主: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科技园南区

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陈邦贤、黄晓东

方案设计:RMJM

建筑面积:48.4万m2

建筑高度:299.1m

设计时间:2016

建成时间:2019 (预计)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SIGN OF SUPER HIGH-RISE OFFICE BUILDING IN SHENZHEN BAY
1416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