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层建筑创造多样化的公共空间——gmp的高层建筑设计核心理念

作者:吴蔚 郑珊珊
单位:德国gmp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吴蔚 德国gmp冯·格康, 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中国区合伙人,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Diplom建筑师, 瑞士工程师建筑师协会会员。《建筑技艺》、《建筑细部》、《UED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编委, 2016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评委, 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客座评讲, 上海临港新城专家委员会委员。 作者简介:郑珊珊 德国gmp冯·格康, 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北京分公司公共关系及出版交流负责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博士在读。

 

 

人类关于垂直空间的梦想与城市化的聚集效应共同催生了近几十年世界范围内高层建筑的建设大潮。从古至今, 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从未停止过对建设乌托邦式垂直城市的构想。由于可极大发挥土地的使用效率、提升市政资源的共享, 垂直城市在节能和可持续性方面也一直被认为与分散的低密度城市相比有着明显优势。2015年, 全世界58%的2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在中国竣工, 中国也连续8年成为世界上竣工超高层建筑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城市移民活动, 也可以看作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 德国gmp冯·格康, 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 (以下简称gmp) 直接目睹并参与了这一垂直城市的建设大潮。

然而, 在很多实际项目中, 建设高度上的攀升并不完全等同于城市生活质量的提升, 反而引发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中国城市中的 (超) 高层建筑, 从20世纪末最初用“帽子”表达个性、外形上的争奇斗艳和“处处是地标”, 逐步转变为开始关注建筑的空间品质与技术特点。不论在欧洲还是亚洲, 不论是办公建筑还是文化建筑, gmp一直以来都将公共空间作为设计的主要关注点之一。通过在中国设计建造的几十个高层建筑项目, gmp也在不断研究和探讨垂直空间的优化方案, 其中最核心的设计理念便是公共空间的塑造, 这体现在两种不同尺度上:一种是在建筑内部、垂直方向上的内向型公共空间;另一种是在建筑外部及城市层面、水平方向上的外向型公共空间。

1垂直方向的多样化公共空间

2003年, gmp在北京最早的办公楼作品——中青旅大厦中, 就提出了通高共享中庭的设计理念。两座高75m的中庭内设有空中连廊和电梯, 访客以及大厦各层的办公人员均能在此领略壮丽的城市景观。在大厦两个交通核心中间, 每4层都设有一个公共活动空间, 作为举办活动、休憩以及交流的区域。同期设计建造的北京中关村文化大厦也是利用了通高中庭来组织室内空间。两年后, gmp在北京东三环的嘉铭中心办公楼设计中又一次成功应用了共享中庭的设计手法, 高80m的玻璃中庭联系了两座办公塔楼, 并将周边的城市景观与生活引入建筑内部。优质的共享中庭提升了办公空间的品质, 但也意味着势必会在短期内牺牲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高层建筑垂直方向设置多个中庭的想法, 最早出现在2001年gmp为杭州坤和中心创作的方案中, 但可惜在最终实施过程中, 业主为了获得最大的使用面积未采纳这一建议。gmp在中国早期的一个超高层项目——大连期货大厦, 凭借其240m的高度曾一度成为中国东北地区最高建筑, 当时的方案设计在塔楼每8层都设有一个共享中庭, 但同样因业主追求经济效益而没能最终实现。

此后这种想法以不同形式出现在gmp的很多作品中。例如杭州华联UDC时代大厦, 两栋140m高的塔楼中, 每两层设置一个小中庭, 作为员工日常休憩空间;正在设计的位于上海浦东世博区的中电科科技大厦则是gmp对中庭理念的最新实践, 高约120m的中庭不仅为办公人员提供了休憩空间, 还将城市绿地引入建筑中并在垂直方向延伸。2016年建成的郑东绿地中心双塔, 则是在垂直方向营造多样化公共空间的一个典型实例。

 

1中青旅大厦共享中庭

 

2中关村文化大厦共享中庭

 

3大连期货中心双塔

 

4嘉铭中心共享中庭

 

5杭州华联UDC时代大厦立面细部

 

6从郑州东站望向郑东绿地中心与站前广场

郑东绿地中心

(1) 区位及总平面布局

郑东绿地中心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地铁、高铁交汇处的郑东新区内, 是郑州新客站交通枢纽中心的一部分。东侧的郑州东站站房与东西向延伸的站前市民广场定义了新区的城市轴线, 两栋284m高的塔楼如同一座城市大门, 与郑州东站相对, 标记了这条城市轴线的西端。建成后的郑东绿地中心也成为了当时郑州市最高建筑, 城市空间中的显赫位置决定了这座建筑需要具有一定的标志性并从周边环境中脱颖而出。平日人潮涌动的站前广场形成了动态的城市空间, 双塔的外观设计正是提取了这一动态特征, 形成两座富于动感的雕塑, 勾勒出建筑的主要形象。

项目由北塔及裙房、中央广场、南塔及裙房三部分组成。两座塔楼均为办公楼, 底层裙房共8层, 布置了商业、展览、会议等开放性功能。中央广场位于南、北两个地块之间, 同时也位于火车站前的中轴线上, 是重要的城市景观节点。项目的景观设计在明确城市东西轴线重要性的同时, 又为被轴线一分为二的双塔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景观载体, 使双塔在地面空间紧密联系。中央广场不仅在地面景观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地下人行组织方面也承担着相同的任务——来自火车站方向的城市地下通道在地下一层向西延续, 人们可通过此通道到达地块西侧的城市公园。地下通道同时又在南北向分别与南、北两个地块的地下一层相连接, 为来自城市的轨道交通人流与南、北两个地块内的人群提供双向便捷的步行交通方式。两座塔楼的裙房分别呈L形环绕塔楼布置, 与塔楼之间形成弯曲的露天街巷, 随着外部人流的引入, 丰富了城市空间与景观。

(2) 空中大堂

如果说外部城市空间的规划更多是依据现有条件做出的适宜回应, 建筑内部的空间设计则完全体现了建筑师积极的思考与策略。在gmp看来,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在基底面积最小化的同时带来了最大可能的生活空间, 并直接定义了城市居民的日常。因此, 如何真正优化垂直城市生活、提升居留质量、增强公众交往便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作为一栋地标性建筑, 业主希望能够尽可能实现与众不同的高品质办公空间, 同时也要赋予项目一定的公共性, 在形式与内容上都能表达“城市中心”这一内涵。

塔楼平面采用了规则的风车四边形, 各种不同配置的办公区域分布在四至六十三层之间, 从九层开始每7层为一个空中大堂层, 平面上切掉四边形对角线上的两角, 形成两层高的空中大堂和室外露台。这些错落有致的两层高切口打破了塔楼垂直方向的呆板造型, 带来了雕塑感的外观。空中大堂在夜晚被通体照亮, 形成立面上活跃的光带。这一手法也出现在南京金融城二期高415m的超高层塔楼中, 巧妙地削弱了超高层建筑在高度上的压迫感, 提供了一种非形式主义的造型解决方案。明亮的空中大堂为塔楼内部提供了独特的多功能空间:既可以作为企业的接待大厅, 提升企业形象, 也可以作为公司内部的休憩空间, 改善员工的办公环境。此外, 空中大堂还可以作为举办小型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 超高层办公楼不再是封闭的高塔, 而是城市居民也可享用的开放场所。这些空中大堂由起始于一、二层电梯大堂的高速电梯连接, 保证竖向交通快捷而高效。在十层、二十四层、三十八层和五十二层结合空中大堂的上层空间还设置了避难层。由于项目优越的地理位置, 环绕塔楼的空中露台可享有分别朝向东侧城市广场、西侧城市公园以及南北方向城市天际线的壮丽景观, 视野开阔无阻, 令人心旷神怡。

 

7郑东绿地中心总平面图

 

8郑东绿地中心北塔首层平面

 

9郑东绿地中心外观

 

10郑东绿地中心顶层中庭

 

11郑东绿地中心幕墙竖向肌理

 

12郑东绿地中心底层裙房

 

13郑东绿地中心北塔十二层平面图

 

14郑东绿地中心北塔五十六层平面图

 

15郑东绿地中心南塔五十六层平面图

 

16郑东绿地中心南塔五十八层平面图

 

17郑东绿地中心空中大堂室外露台

 

18郑东绿地中心南塔空中大堂室外露台

 

20郑东绿地中心南塔空中泳池

 

19郑东绿地中心立面局部

 

21郑东绿地中心北塔剖面图

 

22都市背景中的郑东绿地中心

 

23郑东绿地中心北塔大堂

 

24郑东绿地中心南塔大堂

(3) 顶层中庭与空中商区

对于每一栋超高层建筑, 顶层空间都是最具价值与吸引力的。高度上的优势满足了人们对一种特殊视角的想象, 并带来与城市低区截然不同的空间体验。双塔的顶部楼层包含部分高端办公区与企业会所, 同时也被建筑师赋予了一定的公共空间属性。两栋塔楼的五十六层均为转换楼层, 也是高区办公与空中商区的接待大厅, 可由首层乘高速电梯直达。从这里向下, 五十四至五十六层是一个完整的空中商业区, 由五十七层至最顶端的六十三层设置高区办公。每栋塔楼的顶部楼层平面均被切掉两角, 形成两个8层高的共享中庭。共享中庭采用全玻璃幕墙, 享有城市制高点和独一无二的天际线景观。夜晚的顶部中庭通体发光, 如同4盏天灯点亮双塔, 使其由城市的各个方向都清晰可见。南塔的五十六层布置了水疗会所及健身中心, 并利用共享中庭创造了城市最高的“天空泳池”。北塔的共享中庭则被用作城市公共空间, 对市民开放, 定期举办展览及文化艺术活动。建筑师摒弃了超高层建筑通常在顶层设置观景平台的传统做法, 通过共享中庭的引入, 将单纯的“看”转化为更具参与性的“用”, 提出了一种新的激活超高层建筑顶层空间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 文化艺术活动在中国大城市中愈发活跃, 成为都市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gmp在许多非文化建筑项目中也着意营造更多大尺度的多功能空间, 以适应未来越来越多的活动诉求。去年建成的北京三里屯CHAO酒店就是此类型的成功案例, gmp最初只是受委托进行外立面的改造设计, 当时业主提出需要一个可以举办婚礼的多功能厅, 建筑师因此设计了一个简洁而略带神圣意味的日光礼堂, 这一空间后来成为了时下北京最受欢迎的活动场地之一。此外, 由gmp设计的北京东四环办公酒店综合体——达美中心, 同样在裙房建筑中预留了两层高度分别为11.4m和10.8m的无柱空间, 并在首层设置了升降舞台, 可举行各类演出活动, 上层的大厅则用于举办艺术展览。

 

25北京三里屯CHAO酒店日光礼堂

 

26上海SOHO复兴广场

 

27上海保利大厦

 

28南京金融城一期

2高层建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

除了在高层建筑内部创造公共空间, gmp也注重在城市中心区的高层建筑群项目中营造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 形成新旧城市空间的交织, 避免高层建筑成为城市中的孤岛。2015年建成的上海SOHO复兴广场, 就是一个利用低层商业裙房与城市肌理相结合的实例。项目主体是一座100m高的办公塔楼, 坐落在上海原法租界内, 周边遍布着被称作“石库门”的里弄式住宅。总平面布局在尺度和建筑走向布置上延续了周边街区的现状, 营造了一片生动丰富的商业街;巷陌和一道中央轴线以及一个广场交织贯通形成交通网络, 并与地下商街及市政地铁相连。尽管是高层项目, 但建筑师在设计上仍用遗留的城市肌理弥合了对于老街区与新街区之间意义重大的交汇之处。

同样位于上海黄浦江畔的保利大厦, 则是一个功能单一的高层办公建筑, 主要利用建筑体量的布局和景观设计创造出舒适宜人的城市广场。保利大厦由一座143m高的塔楼以及4座靠近江面体量较小的楼体构成, 整个基地被划分为3层阶梯状平面, 其中一部分直接与城市公共广场相连。江边较低的建筑体沿着堤岸依次排开, 错落有致, 其间点缀着公共绿地, 并通过一条林荫大道贯穿起来, 站在二层的平台上可以一览黄浦江的壮观景色。

创造城市广场的另一实例则是位于南京河西新区商务中心区的南京金融城。在一期项目中, gmp提出的方案包含了10栋130~200m高度不等的塔楼, 根据穿过基地的一条河流规划总平面, 在塔楼群中设计了一条引人入胜的峡谷景观带, 其中结合了绿化、水景与商业空间, 将几栋塔楼串联在一起, 峡谷两端直接与城市道路相连, 形成一个全新的开放市民广场。一期完成后, gmp在南京金融城二期竞赛中中标并被委托进行总平面和一阶段建设规划设计, 结合对小尺度化的理解与对南京历史城市结构的致敬塑造了这个巨大尺度金融中心的整个设计框架, 一组由5座高度为157~415m不等的塔楼群同样凭借首层丰富的公共空间规划及景观设计创造了一个精彩的“城中城”。

外滩SOHO

获得2016年CITAB-CTBUH中国最佳高层建筑奖的外滩SOHO项目是gmp近年高层建筑的代表作品, 通过精益求精的建筑设计与外滩天际线完美融合, 并在其所处的显赫位置上对环境文脉给予了谨慎的回应与尊重, 与城市空间紧密交织。

外滩SOHO是黄浦江畔外滩南段的最后一栋建筑, 北侧毗邻古典园林“豫园”和上海老城厢, 向东是宏伟浩荡的殖民地建筑群, 南面远望浦东新区CBD, 其所处位置承载了来自多个不同时代相互咬合、重叠的城市片段。如何协调周边迥异的城市肌理, 完成几个街区的适度交融又不失自我风格, 完美地为外滩收官之作画上句号, 是首先要面对的复杂课题。建筑师首先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城市空间进行分析, 形成了南北向的基本建筑布局, 并努力营造连通老城区与外滩开放空间的自由街巷;二是仔细研究外滩天际线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 对各时期的外滩沿线建筑屋顶作了抽象处理, 并坚持gmp一贯的理性设计思路, 最终采用竖向平行的板型体量组成建筑群的6座单体建筑。板型体量在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进行错动, 构成空间上的突出和退进, 契合了复杂的基地边界。4栋办公楼的高度分别在60~135m之间, 位于西侧和北侧的两栋建筑略为低矮, 参考了周围老城区建筑的基本体量, 建筑底层和办公楼相同, 可提供高品质的国际化餐饮及商业空间。参差错落的建筑间形成一系列街巷和微型广场, 是周边城市空间中狭长的“里弄”和星罗棋布的街道路网形式的延续, 由此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步行街区, 将老城区与新建筑紧密交织在一起, 同时也将自身纳入到外滩历史建筑群的序列中。基地景观设计方面延续了建筑群的条形肌理, 强调南北向的城市空间组织方向, 将老城区的人流引向外滩开放空间。作为一个高密度的城市高层建筑群, 外滩SOHO没有因为巨大的体量而阻隔了南、北两侧城市空间的交流贯通, 反而形成了其间有效的联结点,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建筑方案最初确定的条板型基本几何单元, 其有机组合为适应城市空间多种复杂情况创造了先天优势。这一理性几何关系使得建筑群摆脱了追随复古形式的窠臼, 避免刻意怀旧和重复现有形式, 仍然延续了万国建筑群的历史风格, 并在以古城公园和豫园为标志的老城区之前定义出历史建筑群的尾声。

 

29位于新老城区交界处的上海外滩SOHO

 

30上海外滩SOHO总平面图

 

32上海外滩SOHO首层平面图

 

31上海外滩SOHO与百年外滩建筑群

 

33上海外滩SOHO标准层平面图

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上, 板型体量在垂直方向的错落组合形成了与周边塔楼屋顶类似的轮廓。在立面细节方面, 通过三角形母题的变化和重复塑造了丰富而不失理性的建筑语言。修长的垂直窗带贯穿建筑体量始终, 与封闭的窗扇以及顶部的退进设计营造出远观如轻盈薄片般层层叠加的效果, 立面丰富多变, 和谐地融入了从新哥特式到多元流派装饰艺术风的外滩建筑群, 丰富了周边城市环境的尺度。薄片叠加肌理以条带状元素出现, 这一主题也重复出现在大堂的内装设计中。

 

34上海外滩SOHO围合出的街巷空间

 

35透过内部街巷遥望浦东建筑群

 

36上海外滩SOHO大堂室内

 

37上海外滩SOHO裙房与塔楼两种立面尺度

 

38从浦东眺望外滩天际线

 

39上海外滩SOHO横剖面

 

40上海外滩SOHO纵剖面

3结语

纵观gmp在中国的建筑实践, 高层办公项目是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gmp的早年办公建筑着重研究办公空间的优化, 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办公楼设计策略。在近年的高层建筑设计实践中, gmp则将重点放在对新垂直空间形式的探索上。通过近期建成的几个项目, 建筑师主要采取如设置多样化空间、公共流线及公众交流场所等设计策略,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一系列探索以公共空间的塑造为核心, 突破了高层建筑设计的陈规, 同时也从欧洲古典城市中汲取灵感, 试图在垂直方向上重新回归传统城市的人性空间与交流模式中。

高度的城市化与全球化趋势正在呼唤一种混合功能的城市空间, 城市功能分区的边界愈加模糊, 可以并置和融合生产型空间与消费型空间, 并不断激发新的城市功能。针对未来的高层建筑, 首要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垂直城市的足够密度, 使人在享受便捷的都市化生活和保持传统街区内友好邻里关系的前提下, 享受多样化的城市功能, 乌托邦式的垂直城市理念也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重新阐释。

图片来源:除特殊注明外其余都来源于gmp。

郑东绿地中心

业主:河南绿地广场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河南省郑州市

建筑设计:曼哈德·冯·格康与施特凡·胥茨以及尼古拉斯·博兰克

项目负责人:Niklas Veelken、Jens Weiler、曹平

总建筑面积:682 083m2

建筑高度:284m

建成时间:2016

外滩SOHO

业主:SOHO中国

建设地点:上海市黄浦区

建筑设计:曼哈德·冯·格康与施特凡·胥茨以及施特凡·瑞沃勒

项目负责人:Matthias Wiegelmann、鲍威、苏俊

总建筑面积:189 500m2

建筑高度:135m

建成时间:2015

 

CREATING DIVERSIFIED PUBLIC SPACES FOR HIGH-RISE BUILDINGS:THE CORE CONCEPT OF GMP'S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1218 19 19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