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院墙——关于乡村建筑绿色策略的几点思考

作者:李靖
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通过介绍现今乡村建筑在绿色设计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低成本、低维护为特征的被动式建筑设计方法,运用到广大乡村建设之中,并以江苏泗阳的乡村公共建筑设计为例进行实践总结。
关键词:乡村建筑 绿色策略 绿色设计
作者简介:李靖,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1乡村建筑也需要绿色

有了建筑便有了聚落,如果从新石器时代算起,村庄的历史有上万年了。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开始,节能建筑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先导。从绿色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到逐渐完善的节能建筑体系,绿色建筑的积极意义已经显现。随着城市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阵地,密集的人口、完善的设施、便捷的交通等这些集中效应下,小的节能措施能够换来巨大的节能效益。相比之下,乡村建筑的规模小、数量多且分散,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绿色节能容易被忽视。从对农村的调研可以看出,当下乡村建筑与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岌岌可危。因此,我认为乡村绿色建筑应该以安全为基本点,然后再从舒适、美观和文化认同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共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乡村的空心化日趋严重,有效整合分散的空置或闲置的宅基地,高效利用土地,并与城乡土地指标相协调,是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传统的不一定都是绿色的

乡村建筑的绿色策略,需要从建筑的选址、空间、形态、构造等诸多方面全方位提升。对于广大的乡村传统民居,自身的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经济性是与其当时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息息相关的。当下,我们必须从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要求来改善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居住方式,并将地域特点与绿色建筑设计相结合,探索乡村建筑的绿色策略。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一些乡土材料已经难以在当地找到,相反一些非常市场化的工业成品材料却在乡村十分流行。因此,乡村建筑的经济性——低维护、低成本,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如果为了所谓的“乡土气息”大量从外地采购传统材料,常常是难以承受之重。传统民居中独具防御性的土楼、高耸的粉墙,更多是为了保证安全性,当院落传承到今天,则更需要注重与人生活相关的环境舒适性。

3新的乡村建筑,新的绿色策略

无论是特色乡村,还是美丽乡村,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作为建筑师,我认为乡村振兴的目的不是让乡村失去农民,更不能让乡村失去文化,而是实现乡村文化的保留与乡村环境的提升。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不仅需要道路的连接,更需要良好的物质基础与城市对接。与城市不同,乡村有更开阔的自然风景、更良好的自然环境,以及更多与自然互动的机会,因此,针对广大乡村建设、投资分散的特点,以低成本、低维护为特征的被动式建筑设计方法一定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崔愷院士曾经说过,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应走“因地制宜、低成本”的发展路线,才能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我们在苏北乡村建设中对“低成本的被动式设计”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探讨广大乡村的绿色建筑策略提供了一些经验。

1 龙窝塘看建筑

1 龙窝塘看建筑

 

2 灯笼湖旅游服务中心总平面图

2 灯笼湖旅游服务中心总平面图

 

3 灯笼湖旅游服务中心院落空间分析

3 灯笼湖旅游服务中心院落空间分析

 

4苏北乡村建筑的绿色思考

苏北在江苏属于北方,气候条件也更加接近北方,属于严寒地区。这里的民居墙体采用青砖砌筑,瓦顶无垂脊屋面,正脊采用清水脊。建筑一般采用承重墙结构,室内两榀屋架置于前后檐墙之上,屋架为人字“大叉手”结构。当地典型的民居形态多出现在城镇或者乡村的富裕人家。由于中原地区战火频繁,再加上黄河的泛滥,这种典型的民居在乡村已经难以找到。烧结的青砖在过去较昂贵,因此普通农民的农舍多为夯土建筑,采光差且结构不安全。目前,当地村舍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政府大量兴建的,以红砖为主,外墙刷以白色或水泥抹灰,也有清水砖墙。与苏南地区受到保护的“传统村落”相比,苏北乡村建筑方面的“文化特色”比较缺失,这也是中国广大农村的现状。从舒适性、经济性方面,以及低成本、低维护的被动式角度,如何为这些村落创造更多与周边自然环境及村民生活结合的舒适建筑环境及生活场所,重塑乡村建筑的新发现、新成就,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随着中国迅速进入到工业化2.0时代,不同性能的砌体砌块、装饰材料品种多,质量高,市场化充分,建筑材料的地域差距不再明显,而舒适性、建筑风格上的地域性会因地理、气候、人文等条件的不同而更具差异化、特色化。这种逐渐明显的差异化,需要设计师对乡村建筑与乡村环境之间的人与自然的互动、交流深入理解和体验,对一时一地自然环境进行真实有效的回应,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划设计。例如,江苏民居在格局上有一个特点就是东西长、南北窄的天井,夏天由于南侧建筑的遮挡,天井地面接受的阳光少、温度低,而屋顶采用黑色青瓦吸收阳光温度高,因此天井内形成自门间、堂屋进入而上升的气流,具有舒适的自然通风和降温效果。现代农宅家家都有冷热空调,它们是极端天气时建筑舒适性的必要保证,但是在过渡季节和非极端天气下,我们还是有必要利用这种传统模式解决自然通风中预热、预冷等问题,降低能耗,提高舒适度。

5灯笼湖旅游服务中心实践

目前,我们已在苏北泗阳的几个村子完成了(包括新袁镇堆上组的灯笼湖旅游服务中心等)六七个公共建筑。在设计中,我们以乡村肌理为切入点,以当地材料建造方式为落脚点,以当地农民生活习惯方式为出发点,深入进行思考和设计工作。

灯笼湖旅游服务中心位于20亩水塘东侧,西侧与帐篷宿营点相邻,南侧与旧村舍相邻。该基地内原有空心院两座,设计为原址改扩建,拆除无法利用部分。建设项目主体由两座分别为东西和南北朝向的院落空间组成,建筑面积约900m2

4 灯笼湖旅游服务中心北侧院落

4 灯笼湖旅游服务中心北侧院落

 

服务中心在建筑坡顶形式、外墙色彩、用地范围、建筑格局等方面,都遵循了村内规划的控制要求,力求传统、平实、经济、实用。虽然没有一些乡村网红建筑那般新奇、酷炫,但是开院模式的引入,使得建筑对周边地貌环境、植物环境等的应对较传统格局、形态更加敏感、主动,在处理手段上也更加灵活、理性。主要建筑由南北两座独立院子组成,北院为展览空间及其配套设施,展示黄河古道人文历史、文化宣传等,南院为帐篷宿营地配套设施,主要包括接待厅、餐饮区等。两个院落建筑均采用混凝土小框架结构,外墙采用深灰色陶瓦、黄色土坯。

两个院落依据原有地形地貌和建筑格局,因势利导,营造出文化展示和宿营配套两个不同功用的院落,镶嵌在小龙窝塘和黄河大堤之间。两组建筑通过院墙和廊道空间相互连通,使两个小院承担起风景人文之间彼此渗透联结的中枢作用。这组建筑不仅是宿营的配套,更是村民展示民风民情的窗口。

在这组建筑中,我们将低成本、低维护、高可变性作为其适用性的标准,打造绿色策略下农村小型公共建筑的建造模式。两组建筑毗邻龙窝塘,邻湖种植竹林,有效调节建筑小气候,后续将继续打造野鸭塘,通过动植物的培养营造生态亲和的活动空间。院落及一层檐廊的设置,有效增强了建筑周围的空气流动,同时起到遮阳的效果。二层檐廊与一层檐廊位置错动,以丰富建筑的形体,同时达到通风的效果。二层室外平台采用阳光板屋面,营造一种轻盈、自然的室外活动空间,使虚实对比更为明显。墙体和屋顶采用保温材料和构造,注重梁板柱冷桥的保温措施,达到国家现行节能标准。建筑门窗选用断桥铝合金门窗,达到国家现行节能标准。

6“混搭”的价值观基础

构建乡村建筑的绿色策略,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建筑学的价值观。没有人就没有建筑,建筑根本上是为人服务的,这也是大多数建筑的价值基础。这就是“以人为本”,让使用或者居住在里面的人身心愉悦,甚至能够带来幸福感。

所谓身心愉悦的标准,实质上是从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对建筑进行解读。生理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建筑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方面的舒适性,以及建筑结构的安全、功能的合理性、交通的便捷性等。心理方面,主要表现在建筑形态的美感、场所的领域感、空间的趣味性等。而经济上的建设成本可承受度和维护可持续性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前两方面的实现。

5 灯笼湖首层平面图

5 灯笼湖首层平面图

 

6 灯笼湖首层平面图

6 灯笼湖首层平面图

 

7 黄河故道

7 黄河故道

 

8 龙窝塘

8 龙窝塘

 

9 灯笼湖旅游服务中心院落

9 灯笼湖旅游服务中心院落

 

1 0 步道通往黄河故道

1 0 步道通往黄河故道

 

1 1 院落空间

1 1 院落空间

 

乡村建筑布局分散,使其对资源、能源的使用有些局促。而对舒适性、身心愉悦的追求是每个人的权利,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智慧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在同样的资源条件、能耗水平下,满足多数人舒适的生活体验才是我们应当奋斗的目标。

由此,“混搭”也许会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基本模式,即所谓的“绿色之道”。“混搭”可以包含多种层面,分散的合院系统和集约的开院系统的混搭,传统工艺做法与现代先进技术的混搭,本地乡土材料与工业化材料的混搭,建筑策略与机电策略的混搭等。例如,对于乡村建筑需要更加开放的思路,从传统和本土建筑中汲取养分,同时融入现代建筑的标准和技术。从形态和布局上讲,建筑选址和布局应当更加集中,空间应当更加开放,营造出室外空间、灰空间、室内空间等多个类型空间综合协作的效果,从而达到现代建筑应有的舒适度标准。

另外,使用方式也可以混搭。由于建设分散、总体造价低等原因,乡村建筑在机电方面的投入应该“点到为止”,如在极端冷或热的天气下我们采用采暖或空调制冷系统,而在大部分“过渡”时间则充分利用其在空间格局、材料使用等方面发挥小气候的调节作用,既达到舒适的标准,又比较节能省钱。

7打开院墙,解决问题

“开院”,即打开封闭的院墙,让更多的风景进来,这是我们在这几个乡村建筑设计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新的空间模式。在探讨乡村绿色策略时,我们也需要打开固有思路,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乡村建筑,尤其是乡村公共建筑,也应该成为有文化、有品位的建筑,使它们引导村民们的生活,甚至能引发外界对乡村更多的关注和向往。除了土地,农民也需要自己的生活乐园、精神归宿。“空心村”,这个词又何尝只是一个规划建设的概念,还应看到它深深的心理层面上的无助。

 

Open the Courtyard:Reflections on Green Design Strategies for Rural Architecture
LI Ji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oday's rural buildings in terms of gree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green strategies: passive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s characterized by low cost and low maintenances, which is aimed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attered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cattered invest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takes rural public buildings in Siyang, northern Jiangsu as examples, summarizing the practice.
Keywords: rural architecture; green design strategies; green design;
807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