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公园城市”建设思考

作者:刘芬妍 高颖
单位:天津美术学院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高速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公园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园城市”理论的提出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一次升华,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研究反思“公园城市”建设进程,强调以“公园城市”思维引领城市二次发展,指明“公园城市”建设意义,强调用公园意境来凸显城市文化底蕴。
关键词:公园公园城市生态建设城市价值
作者简介:刘芬妍,天津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高颖,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1“公园城市”建设进程的反思

我国城市高速发展,生产要素高度聚集,空间分布密集,给人口的流动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能力、生活设施,以及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带来深刻变革。城市化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又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1.1我国城市化的演变

我国城市化发展经历4个阶段。

1)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先生产后生活、多快好省,居住生活设施简陋、朴素、一体化,是产业的附属设施。

2)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建设动力源于人们对基本生活的需求。伴随我国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城市建设重点由工业建筑转换为住宅,以及各类集贸市场、商业配套设施。

3)随着土地政策出台,土地出让和建设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房地产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进一步刺激城市化发展。

4)在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核心的城市化建设阶段,人们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该阶段促使我国城市化发展发生历史性转变,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向高质量发展,重点关注城市生活环境质量提升,公园、文化产业园等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1.2城市病的出现

城市化发展突飞猛进,既带来文明进步,又引发各种弊端,甚至导致如下城市病。

1)居民身体亚健康城市居民身体呈亚健康状态,因城市生活节奏快,居民出门有代步工具,上下楼都有自动扶梯或电梯,活动量减少、公共活动空间缺失使居民活动范围多局限于室内,身体状况堪忧。

2)人际交往关系淡漠“熟悉的陌生人”是当代社会人际关系最恰当的标签,远亲近邻的熟人社会瓦解,社会关系逐渐冷漠化。

3)人与自然的疏离城市快速发展,高楼林立,占据原有自然空间和资源,绿化覆盖率减少,造成城市道路硬化、交通堵塞、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夏季热岛效应、冬季雾霾,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2“公园城市”思维引领城市发展

2.1“公园城市”思维

“公园城市”思维是新概念和新命题,公园和城市相辅相成,不仅要研究公园对城市的意义,而且要将城市作为基数来考量城市公园的建设与规划,让城市如同整齐划一的公园,用公园建设推动整个城市全面发展。

2.1.1系统化建设

“公园城市”建设首先要有完整的公园体系规划,鉴于公园的规模、功能、服务人群等因素,主要将其分为中心代言公园、市民社区公园、口袋公园。

1)中心代言公园中心代言公园反映城市特色且可作为城市门面。该类公园在城市中必不可缺,一般环境优美,占地面积大,功能分类齐全,且辨识度较高,能凸显城市特色风貌,如西安大唐芙蓉园、杭州西湖公园,既是城市居民活动中心,又是游客观光打卡盛地。

2)市民社区公园社区公园是“公园城市”建设的主体,是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和居民出现频率最高的空间,故社区公园设计重点在于宜居性。宜居社区公园既促进市民身心健康,又拉近居民人际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3)口袋公园口袋公园规模虽小,但却是城市公园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有效利用城市空间碎片,作为城市公园的绿化补给,如小型的绿地、运动场地等。

2.1.2贯通性穿插

在建立清晰的等级层次系统后,各级、各类公园的贯通尤为重要,应使各级、各类公园串联成有机整体,进而形成景色宜人的公园群。城市规划设计可通过城市交通快、慢行系统将各级、各类公园串联,方便居民进入,进而构建完整、庞大的城市公园系统。

2.1.3使用均等性

“公园城市”建设既要构建完整的城市公园体系,又要考虑其使用的均等性,公园的均好价值对于居民极为重要。为更好实现使用均等性,规划设计应重点考虑城市道路交通:(1)快速路既对城市空间划分有重要影响,又极大满足居民出行需要;(2)加强城市绿色慢行系统构建,建设适合步行的“公园城市”;(3)在规划、建设公园的基础上,将各级、各类公园通过绿色道路连通,既确保“公园城市”整体性,又满足居民使用的均等性,更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

2.2城市公园建设性管理

城市公园建设是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从以下方面权衡管理。

2.2.1强化城市公园绿化系统

城市公园规划建设应先完善绿化系统:(1)定时对公园的街道绿地、草坪以及行道树进行修缮和保养,避免退化及虫害,科学选择绿地、草坪、树木的品种,修缮草坪,定时对其浇灌、修剪、去虫等;(2)因地制宜,提高绿植多样性,植物是公园的基本要素,给市民带来直观视觉体验,根据城市的气候、降水、季节变化等引进稀有珍贵植被,提高、完善公园系统植物的多样性,使城市更具视觉美和生态效益;(3)基于城市文脉增加绿地景观小品装置,如草木造型及形式、雕塑、水体等与城市历史元素结合,彰显城市底蕴。

2.2.2坚持政府主导,法律保护,全民参与

政府应重视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使其在城市化进程中变成首要考虑的因素,在“公园城市”建设布局方面发挥宏观作用,提供国家级项目资金投放、教育科普,确保绿色生态系统的扩大并使其成为建设、发展城市的关键因素,既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又将城市经济、城市活力以及高品质生活方式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公园城市”保护条例,以保护管理公园、维护绿化系统。市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多样文化创新、多方技术支持,全民建设城市公园。

2.2.3彰显个性,弘扬历史

城市个性彰显城市魅力,文化底蕴是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在建设“公园城市”时,要将城市历史、社会积累巧妙与自然融合,利用城市的地理条件,顺应自然的同时适当改造自然,让城市居民更好地享受城市生活:将代表城市的建筑物、景观装置小品、高塔、寺庙等作为城市的个性标签融入“公园城市”建设;将城市发展中的代表历史人物、红色因素等与公园建设结合,弘扬城市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底蕴。

3“公园城市”建设意义

3.1“海绵体”根植于公园

无节制开发建设造成城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空气污染、内涝频发等一系列问题,为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往往围湖造地,高楼、商场、住宅等拔地而起,既破坏城市既有生态环境,又使城市地面过度硬化,逢雨必涝。

基于上述问题,海绵城市建设应运而生。海绵城市理念以公园、绿地、湖泊、水系的建设为载体,实现对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与净化。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海绵体”,对于城市而言,最有效、最重要的“海绵体”就是城市公园系统。公园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园中的植物可储蓄降水,具有强大的蓄排功能。若城市被公园体系围合,降水可自然汇集,城区积水则大幅减少,城市内涝问题迎刃而解。

3.2公园是城市布局的“C位”

公园在城市生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活动场地,又是城市绿色空间的分割线,更是城市以及居民的隐形“不动资产”。公园既是城市的明信片,又可传承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公园代表城市形象,与城市功能相辅相成,可无形提升其周边区域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商业价值,公园的隐形力量不仅给城市带来巨大吸引力,更带动城市“二次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是人们宜居安定的重要因素。

“公园城市”建设虽会出现建设成本大量投入、运营维护困难以及经济利益损失等问题,但总体来看,其建设使整个城市在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方面获得综合平衡,有助于城市稳定、长远发展。

3.3公园塑城也塑人

城市公园数量增加对人们运动健身产生积极影响,可帮助人们拥有健康体魄,同时,也可提升城市的品质与内涵。儿童在公园中可有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在自然中培养性格,潜移默化塑造核心价值观和审美观。公园不仅塑造城市,更滋养城市居民。

4结语

“公园城市”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与创新,是经济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为促进城市发展,营造新型绿色生态,彰显城市特色文明,弘扬城市文化底蕴,更多城市应加入“公园城市”建设浪潮。

 

参考文献[1]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吴隽宇,肖艺.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J].中国园林,2001(3):22-23.

[3]王才强,刘文良.多层次构成的新加坡公共空间[J].新建筑,2012(5):4-9.

Thought on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Park City
1842 14 14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