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试验数据的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剪承载力研究

引用文献:

鲁懿虬 黄靓. 基于试验数据的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剪承载力研究[J]. 建筑结构,2019,49(9):83-91.

Lu Yiqiu Huang Liang. Research on shear capacity of rectangular section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 based on experimental data[J]. Building Structure,2019,49(9):83-91.

作者:鲁懿虬 黄靓
单位: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奥克兰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
摘要:建立了一个包含259个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试验数据库, 将数据分类筛选后与中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 、美国规范ACI 318-11、新西兰规范NZS 3101∶2006以及欧洲规范Eurocode 8的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各规范抗剪承载力公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的比值离散性均较大, 中国规范JGJ 3—2010和美国规范ACI 318-11的抗剪承载力公式较为安全准确, 欧洲规范Eurocode 8抗剪承载力公式最为离散。经分析发现, 对于上述四种规范, 抗剪承载力公式中混凝土部分抗剪公式过于保守和不准确是导致整个抗剪承载力公式离散性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规范JGJ 3—2010的抗剪承载力公式的基础上, 基于数据库对混凝土部分抗剪公式进行调整, 调整后的抗剪承载力公式的准确性比原有公式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抗剪承载力 钢筋混凝土 矩形截面剪力墙 数据库 剪压破坏
作者简介:黄靓, 博士, 教授, Email:huangliangstudy@126.com。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07033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8132)。

0 引言

   试验表明, 剪跨比是影响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性能的重要因素, 根据剪跨比的不同,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可分为两种:一般地, 当剪跨比较大时可称为高墙, 其破坏主要由弯曲破坏所控制;而当剪跨比较小时, 可称为低矮墙, 其破坏主要由剪切破坏所控制[1]。当构件由弯曲破坏控制时, 其弯矩承载力可根据平截面假定以及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通过非线性方法较为准确地计算, 抗弯理论已较为成熟,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 [2] (简称中国规范JGJ 3—2010) 中剪力墙的抗弯计算公式也是基于该理论得到, 计算公式较为安全合理。对于由剪切破坏控制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其抗剪计算理论一直是被关注且争议较大的问题, 很多学者对其做了研究和阐述, 但至今没有统一的理论被广泛接受。例如, Hsu和Mo[3]提出了软化桁架模型来计算钢筋混凝土低矮墙的抗剪承载力, Gupta和Rangan[4]基于高轴压比的剪力墙试验, 提出了修正的软化桁架模型。上述两种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拟合较好, 计算准确, 但是对比的试验数据较少, 理论精确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 上述两种模型的计算均假设墙体剪应力是均匀分布的, 但墙体剪应力的分布与墙体顶部集中力和底部的基础关系很大, 所以这种假设的正确性还有待考证。Hwang[5]提出了软化拉压杆模型来计算钢筋混凝土低矮墙的抗剪承载力, 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63个试验数据结果进行比较, 两者吻合较好。另外, Krolicki[6]基于Kowalsky和Priestley[7]的抗剪模型, 提出了可以计算钢筋混凝土低矮墙的抗剪承载力和位移的新模型。但以上抗剪模型均需编程计算, 计算繁琐, 不适合设计。

   在现有的中国规范JGJ 3—2010、美国规范ACI 318-11[8]、新西兰规范NZS 3101∶2006[9]以及欧洲规范Eurocode 8[10]中, 钢筋混凝土抗剪承载力公式由混凝土部分抗剪公式和钢筋部分抗剪公式组成, 混凝土部分抗剪公式是经验公式, 而钢筋部分抗剪公式则是根据桁架模型得到。

   试验是检验设计公式是否准确的重要途径, 通过大量有效试验数据和理论公式的对比, 可推断理论公式适用与否[11]。上述各规范在修订时也都采用了试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12],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试验数据量的增大, 有必要对各规范的计算公式进行检验和评判。

   本文搜集了既有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试验数据, 并以此试验数据作为研究其抗剪承载力公式的数据库, 然后对数据库进行筛选分类, 对中国规范JGJ 3—2010、美国规范ACI 318-11、新西兰规范NZS 3101∶2006、欧洲规范Eurocode 8的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估和对比, 找出各规范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不准确的原因所在,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库提出了修正的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剪承载力公式。

1 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1.1 中国规范JGJ 3—2010方法

   中国规范JGJ 3—2010第7.2.10条规定, 对于偏心受压剪力墙斜截面抗剪承载力, 永久、短暂设计状况时, 按下式计算:

   V=1λ-0.5 (0.5ftbwhw0+0.13ΝAwA) +fyhAshshw00.25βcfcbwhw0 (1)

   地震设计状况时, 按下式计算:

   V=1γRE[1λ-0.5 (0.4ftbwhw0+0.1ΝAwA) +0.8fyhAshshw0]αβcfcbwhw0 (2)

   式中:V为剪力墙截面剪力设计值;λ为计算截面的剪跨比, λ小于1.5时取1.5, 大于2.2时取2.2;ft为混凝土抗拉强度设计值;bw为剪力墙截面厚度;hw0为剪力墙截面有效高度;N为剪力墙轴压力设计值, N大于0.2fcbwhw时应取0.2fcbwhw, 其中fc为混凝度抗压强度设计值, hw为剪力墙截面高度;A为剪力墙全截面面积;Aw为剪力墙腹板截面面积, 矩形截面时取A;fyh为水平分布钢筋强度;s为水平分布钢筋间距;Ashs内水平分布钢筋全肢截面面积;γRE为抗震调整系数;α为截面系数, 当剪跨比λ大于2.5时, α为0.20/γRE, 剪跨比λ小于或等于2.5时, α为0.15/γRE;βc为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

   文中剪力墙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是剪压公式和斜压公式的统称。剪压公式假设剪力墙水平抗剪钢筋屈服, 适用于剪拉和剪压破坏的剪力墙, 也就是公式 (1) 和 (2) 中1λ-0.5 (0.5ftbwhw0+0.13ΝAwA) +fyhAshshw0

   1γRE[1λ-0.5 (0.4ftbwhw0+0.1ΝAwA) +0.8fyhAshshw0]

   。当剪力墙的剪应力过高时, 钢筋无法屈服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时, 剪力墙的破坏为斜压破坏, 为了防止斜压破坏的产生, 各规范在剪力墙剪压公式后均有一个截面限制公式, 即斜压公式, 也就是公式 (1) 的0.25βcfcbwhw0和公式 (2) 中的αβcfcbwhw0

1.2 美国规范ACI 318-11方法

   美国规范ACI 318-11的剪力墙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也由混凝土抗剪公式和钢筋抗剪公式组成, 在永久荷载作用下的剪力墙抗剪承载力V计算公式为:

   V=vcbwhw0+fyhAshshw00.83fcbwhw0 (3) vc=0.27fc+Ν4Aw (4) vc=0.05fc+hw (0.1fc+0.2ΝAw) ΜV-hw2 (5)

   式中:fc′为ϕ150×300圆柱体混凝土抗压强度;vc为混凝土名义剪应力, 取公式 (4) 和公式 (5) 的较小值, 当M/V-hw/2≤0时, 则公式 (5) 不适用, 只取公式 (4) 的计算结果;N为轴压力设计值;M为弯矩设计值。

   在地震作用下剪力墙抗剪承载力V计算公式为:

   V= (αcfc+ρhfyh) Aw0.83fcAw (6)

   式中:ρh为水平钢筋配筋率, 按Ash/bws计算;αc为混凝土对墙体抗剪承载力的贡献系数, 当剪跨比大于2.0时αc=2.0, 当剪跨比小于1.5时αc=3.0, 其间线性插值。

1.3 新西兰规范NZS 3101∶2006方法

   新西兰规范NZS 3101∶2006的抗剪承载力公式与美国规范ACI 318-11中永久荷载作用下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3) ~ (5) 一致, 新西兰规范NZS 3101∶2006的抗剪承载力公式不区分永久荷载和地震作用, 所有状况下的抗剪承载力计算都一致, 即为公式 (3) ~ (5) , vc的取值也和美国规范ACI 318-11一致, 但防止斜压破坏的限制条件不同, 取0.2fc′和10MPa中的较小值。

1.4 欧洲Eurocode 8方法

   欧洲规范Eurocode 8抗剪承载力公式与中国规范JGJ 3—2010、美国规范ACI 318-11、新西兰规范NZS 3101∶2006抗剪承载力公式差别较大, 形式比其他三种规范抗剪承载力公式较为复杂, 其公式如下:

   V=Vc+Vsαcwbwhw0fcd/ (cotθ+tanθ) (7)

   式中:Vc, Vs分别为混凝土部分抗剪承载力和钢筋部分抗剪承载力;αcw为混凝土压杆有效系数, 根据欧洲规范Eurocode 8第6.2.3条第2款规定取值;fcd为圆柱体混凝土抗压设计值, fcd=fck/1.2, 其中fck为圆柱体混凝土抗压标准值;θ为桁架压杆的角度, 取45°。

图1 数据随不同参数的分布

   图1 数据随不同参数的分布

    

   欧洲规范Eurocode 8抗剪承载力公式 (7) 中混凝土部分抗剪与多种因素有关, 取以下两个公式的较大值:

   Vc=[CRd, ck (100ρlfck) 1/3+k1σcp]bwhw0 (8) Vc= (0.035k3/2fck1/2+k1σcp) bwhw0 (9)

   式中:CRd, c为系数, 取0.18;k为系数, 按1+200/d2取值, 其中d为截面有效高度;ρl为受拉纵筋配筋率, 取ρl=Aslbwhw0, 其中Asl为抗拉纵筋强度;k1为系数, 取0.15;σcp为轴压力作用下截面压应力, 按ΝAw计算, 但σcp不大于0.2fcd

   欧洲规范Eurocode 8抗剪承载力公式中钢筋部分抗剪也和剪跨比有关, 当剪跨比大于2时, 钢筋部分抗剪承载力Vs公式为:

   Vs=fyhAshshw0 (10)

   剪跨比小于2时, 钢筋部分抗剪承载力公式为:

   Vs=0.75λρhfyhbwhw0 (11)

2 数据库及分类

   本文收集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验数据只包含矩形截面的普通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验数据, 不包含带交叉钢筋等改进型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验数据, 试验数据包含加载类型、构件截面尺寸、水平分布钢筋和纵向分布钢筋配筋率、混凝土强度、各钢筋的屈服强度、轴压比、剪跨比, 总共收集259个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试验数据, 具体试验数据见表1。

   本文根据加载方式、剪跨比、轴压比、纵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和水平分布钢筋配筋率以及立方体混凝土抗压强度分类总结数据库, 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1) 数据库中的剪力墙剪跨比主要以小于2为主, 剪力墙大部分为低矮墙;2) 轴压比以低轴压比为主, 有近一半的剪力墙的轴压比为0;3) 立方体混凝土抗压强度主要集中在20~50MPa, 主要以普通混凝土为主, 高强混凝土的试验数据较少;4) 加载方式大多数是低周往复加载, 单调加载只占小部分;5) 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集中在0~0.75%, 特别是以0.25%~0.5%居多, 配筋以低配筋为主。

 

   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验数据汇总 表1

 

试验者 数量 λ n ρwl/% ρwh/% fcm/MPa fyl/MPa fyh/MPa 破坏类型

Lefas[13]
17 1.0, 2.0 0~0.17 1.5~2.5 0.35~1.1 20.1~34.6 470 520 FC

Greifenhagen[14]
4 0.69 0.03~0.09 0.30 0, 0.3 16.8~40.7 504 504, 745 FC, FT

Kuang[15]
8 1, 1.5 0.10 0.39, 0.92 1.05 25.4~30.8 520 520 FC

Cardenas[16]
13 1~3.4 0~0.07 0.27~3.0 0~1.0 31.1~40.9 413.7~450.9 413.7~450.9 FC, FT, S

Vallenas[17]*
2 1.26 0.07 0.62 0.63 27.8, 28.6 482 482 S

Pilakoutas[18]
6 2.00 0.00 0.31~0.47 0.31~0.39 29.4~34.6 575 450, 575 FC, S

Oh[19]
3 2.00 0.10 0.28 0.32 23.1~27.4 445 445 FC, FS

Zhang[20]
3 1.80 0.24~0.35 0.67 1.00 29.7~35.4 305 305 FC, O

Lowes[21]
4 6.17, 8.76 0.1~0.13 0.28~1.5 0.28 24.6~32.6 522 522 FC, FT

Su[22]
3 4.00 0.25~0.5 1.96 0.36 33.8~40.2 412 262 FC, O

Oesterle[17]*
4 2.40 0~0.07 0.24 0.31, 0.42 19.0~37.3 450.2~511.6 450.2~511.6 FC, FT, S

Shiu[23]
1 2.88 0.01 0.24 0.63 19.48 476 476 S

Dazio[24]
6 2.28 0.05~0.13 0.27~0.54 0.25 31.2~36.7 484.9~583.7 484.9~518.9 FT, FC

Tasnimi[25]
4 2.20 0.00 0.28 0.28 16.0~18.0 216 216 FC

Lopes[26]
4 1.10 0.00 0, 0.41 0.33 29.3~35.4 n/a 471, 540 FC, S

Salonkios[27]
11 1, 1.5 0, 0.07 0.28~0.57 0.28~0.57 14.7~17.5 610 610 FC, O

Hidalgo[28]
26 0.35~1.0 0.00 0~0.26 0~0.38 13.1~20.2 314~471 314~471 S

Paterson[29]
2 2.7, 3.1 0.00 0.38 0.19 21.6, 27.8 453 320 FC

Layssi[30]
2 2.70 0.00 0.24~0.26 0.27 25.4, 26.1 470 470 FC

Tupper[31]
1 3.75 0.11 0.44 0.61 31.47 488 488 FC

Elnady[32]
2 2.25, 5.0 0.08 0.98 0.29 30.5, 30.6 489 489 FC

Paulay[33]
2 0.57 0.00 0.65~0.81 1.34~1.61 22.7~23.4 315 380 S

Orakcal[34]
13 0.445, 0.5 0~0.1 0.23~0.43 0.28 21.3~35.2 352, 424 352, 424 S

张建伟[35]
3 0.85 0.15 0.15 0.15 16.49 398 398 S, FS

邓开来[36]
4 3.1, 3.7 0.35, 0.55 0.07, 0.14 0.07, 0.14 12.00 259 259 FC

张曰果[37]
5 2.36 0.15 0.71~0.85 0.71~0.85 67.63 259 259 FC

方小丹[38]
7 1.7, 2.2 0.2~0.3 0.38~1.31 0.38~2.2 51.0~55.1 363~497 363~497 FC

郑山锁[39]
9 2.01 0.2~0.4 0.57 0.83 28.6, 51.6 386 386 FC

章红梅[40]**
14 1.0, 1.5, 2.0 0.1~0.86 1.0, 1.57 0.25, 0.57 13.8, 20.6 343, 366 392 FT, FC, S

蒋欢军[40]**
3 0.56~2.9 0.1, 0.2 0.9~1.0 0.9~1.0 15.3~20.1 289~325 289~325 S, SL

Thomsen[41]
2 3.00 0.07~0.1 0.32 0.32 26.4~28.2 414 414 FC

Hirosawa[40] **
20 1, 2 0.09~0.14 0.4~1.91 0.26~1.28 12.3~20.1 406.7~483.1 415~487

Ohono[40] **
2 0.89 0.00 0.10 0.10 23.9~25.1 224 224 S

Yoshhizaki[40] **
15 0.54~0.86 0.00 0.22~1.17 0.23~1.17 19.6~21.3 433 433 S

姬守中[40] **
1 3.00 0.25 0.40 0.40 11.29 453 453 FC

周广强[40] **
2 2.50 0~0.2 0.70 0.4~0.8 25.08 345 345 FC

梁兴文[42-43]
9 2.00 0.21~0.28 0.25 0.67~1.0 46.21 836 362 FC, FT, S

李宏男[44]
9 1~2.5 0.1~0.3 0.40 0.37 30.42 259 259 FC, S, FS

Pilette[45]
2 0.57 0.00 0.71~1.15 0.80~1.15 22.6~27.5 480 480 S

Kotsovos[46]
8 2.57 0.00 1.57~2.26 0.50 20.9~28.9 554~621 563 FC

Wiradinata[47]
2 0.33~0.57 0.00 0.80 0.25 18.5~20.8 434 425 S

龚治国[48]
1 3.00 0.25 0.42 0.42 10.17 453 453 O

   注:1) *数据由Wood[17]整理, **数据由Cheng Song[40]整理;2) λ为剪跨比;n为轴压比;ρwl为纵向分布钢筋配筋率;ρwh为水平分布钢筋配筋率;fcm为棱柱体混凝土抗压强度, 国外圆柱体混凝土抗压强度fc′已统一转换为fcm[49], fc′=0.8fcu, fcu为立方体混凝土抗压强度;fyl为纵向钢筋屈服强度;fyh为水平钢筋屈服强度。3) FT表示钢筋拉断的弯曲破坏, FC表示混凝土压溃弯曲破坏;FS表示弯剪型破坏;S表示受剪破坏;SL表示剪切滑移破坏;O表示平面外破坏;*Hirosawa剪力墙的破坏类型根据试验实测抗弯最大值Mmax大于理论抗弯计算值Mu所定。

   本文将数据库筛选分成5类:1) 数据Ⅰ, 剪跨比小于2的剪力墙, 共190个。2) 数据Ⅱ, 在数据Ⅰ的基础上, 根据试验现象, 筛选出以剪切破坏为主的剪力墙, 共73个。3) 数据Ⅲ, 在数据Ⅱ中筛选出发生剪拉破坏和剪压破坏剪力墙的数据, 这是根据由剪压公式计算得到的抗剪承载力值小于由斜压公式计算得到的抗剪承载力值筛选得到的, 共54个。对于发生剪拉破坏和剪压破坏的剪力墙, 可利用中国规范JGJ 3—2010、美国规范ACI 318-11、新西兰规范NZS 3101∶2006、欧洲规范Eurocode 8剪压公式来进行计算。4) 数据Ⅳ, 在数据Ⅱ中筛选出发生斜压破坏的剪力墙的数据, 这种破坏形式下水平腹筋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由剪压公式计算的抗剪承载力值大于由斜压公式得到的抗剪承载力值筛选而得, 共19个, 用来检验斜压公式的准确性。5) 数据Ⅴ, 在数据Ⅲ的基础上筛选出无水平腹筋剪力墙的数据, 共10个, 用来检验剪压公式混凝土部分抗剪公式的准确性。数据分类筛选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数据分类筛选结果

   图2 数据分类筛选结果

    

3 试验对比

   本文将第2节的五类数据分别与中国规范JGJ 3—2010、美国规范ACI 318-11、新西兰规范NZS 3101∶2006、欧洲规范Eurocode 8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对比。中国规范JGJ 3—2010和美国规范ACI 318-11在永久荷载作用和地震状况下的抗剪承载力公式是不同的。因此, 在进行对比分析时, 对于中国规范JGJ 3—2010和美国规范ACI 318-11, 如果试验加载方式是单调加载, 则对比公式分别为公式 (1) 和公式 (3) ~ (5) ;如果试验加载方式是往复加载, 则对比公式分别为公式 (2) 和公式 (6) , 但对比分析时不考虑抗震调整系数γRE, 取其值为1。对于新西兰规范NZS 3101∶2006、欧洲规范Eurocode 8, 永久荷载作用和地震作用下的抗剪承载力公式均为同一个公式, 所以无论是单调加载还是往复加载, 对比公式均一致, 分别为公式 (3) ~ (5) 和公式 (7) ~ (11) 。在对比时, 对于数据I和数据Ⅱ, 当判断为剪拉或者剪压破坏时, 则利用公式中的剪压公式进行对比;当判断为斜压破坏时, 则利用公式中的斜压公式进行对比。数据Ⅲ利用剪压公式进行对比, 数据Ⅳ利用斜压公式进行对比, 数据Ⅴ则利用剪压公式中的混凝土部分公式进行对比。

3.1 数据

   表2列出了数据I与各规范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的比较情况, Vexp/Vcal为抗剪承载力实测值与用各规范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得到的计算值的比值。从表2中可看出:1) Vexp/Vcal的变异系数均较大, 中国规范JGJ 3—2010和美国规范ACI 318-11抗剪承载力公式较欧洲规范Eurocode 8抗剪承载力公式准确, Vexp/Vcal平均值接近1, Vexp/Vcal变异系数在0.5附近;而欧洲规范Eurocode 8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的数据离散性最大, Vexp/Vcal平均值超过2, Vexp/Vcal变异系数大于1, Vexp/Vcal最大值超过10, Vexp/Vcal最小值低于0.5。中国规范JGJ 3—2010抗剪承载力公式较美国规范ACI 318-11的偏保守, Vexp/Vcal平均值较高, Vexp/Vcal变异系数与美国规范ACI 318-11的接近。

 

   数据Ⅰ与各规范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的对比 表2

 


规范
中国规范
JGJ 3—2010
美国规范
ACI 318-11
新西兰规范
NZS 3101∶2006
欧洲规范
Eurocode 8

Vexp/Vcal

最大值
4.83 2.82 3.25 14.99

最小值
0.47 0.37 0.25 0.34

平均值
1.33 0.97 0.92 2.01

变异系数
0.51 0.42 0.51 1.22

    

3.2 数据

   图3为不同剪跨比下受剪切破坏剪力墙的数量。从图3中可以看出, 受剪切破坏剪力墙的剪跨比相对较小, 多集中在剪跨比小于1。数据Ⅱ与各规范剪压公式计算结果的对比如表3所示。

图3 受剪切破坏剪力墙数量

   图3 受剪切破坏剪力墙数量

    

   数据Ⅱ与各规范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的对比 表3

 


规范
中国规范
JGJ 3—2010
美国规范
ACI 318-11
新西兰规范
NZS 3101∶2006
欧洲规范
Eurocode 8

Vexp/Vcal

最大值
4.83 2.82 3.25 14.99

最小值
0.52 0.39 0.36 0.47

平均值
1.80 1.23 1.25 3.70

变异系数
0.45 0.36 0.46 0.87

    

   由表3可以看出:1) 美国规范ACI 318-11抗剪承载力公式最为准确, 欧洲规范Eurocode 8抗剪承载力公式最不准确。2) 按照受剪切破坏将数据筛选后, Vexp/Vcal平均值大幅上升, 例如, 对于中国规范JGJ 3—2010, Vexp/Vcal平均值从1.33上升到1.80, 对于欧洲规范Eurocode 8, Vexp/Vcal平均值从2.01上升到3.70。3) 数据Ⅱ的Vexp/Vcal变异系数仍然较高, Vexp/Vcal离散性仍然较大, 但比数据Ⅰ的Vexp/Vcal变异系数小, 对于中国规范JGJ 3—2010, Vexp/Vcal变异系数从0.51降至0.45, 对于美国规范ACI 318-11, Vexp/Vcal变异系数从0.42降到0.36, 其余两规范也有类似特征。出现以上现象是因为, 数据Ⅰ中, 当剪跨比小于2时, 虽然可称为低矮墙, 但是有一部分墙体经过采取一定的构造措施, 可使墙体发生具有延性的受弯破坏;在这种情况下, 理论上, 试验墙体的最大水平推力会比剪力墙抗剪承载力要小, 即抗剪承载力试验值与理论计算的抗剪承载力之比会小于1, 所以数据Ⅰ受弯破坏那部分墙体的Vexp/Vcal会小于数据Ⅱ的, 这也就解释了数据Ⅰ的Vexp/Vcal平均值比数据Ⅱ的要小的原因。

3.3 数据

   数据Ⅲ与各规范剪压公式计算结果的对比如表4所示。

 

   数据Ⅲ与各规范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的对比 表4

 


规范
中国规范
JGJ 3—2010
美国规范
ACI 318-11
新西兰规范
NZS 3101∶2006
欧洲规范
Eurocode 8

Vexp/Vcal

最大值
4.83 2.82 3.25 14.99

最小值
0.77 0.55 0.47 0.47

平均值
2.00 1.35 1.38 4.49

变异系数
0.42 0.32 0.44 0.76

    

   从表4中可以发现, 对于数据Ⅲ, 各规范抗剪承载力公式的准确度虽然比数据Ⅱ有所提高, 但准确度依然不高, 计算结果的离散性仍然较大。

3.4 数据

   数据Ⅳ与各规范斜压公式计算结果的对比如表5所示, 对比表4和表5可知, 对于四种规范, 斜压公式的准确度比剪压公式高, 具体表现在:Vexp/Vcal平均值更接近于1, Vexp/Vcal变异系数比剪压公式小得多, 其中以中国规范JGJ 3—2010斜压公式最为准确, Vexp/Vca变异系数为0.23。由此可知, 数据Ⅱ的Vexp/Vca变异系数较大的原因是剪压公式不准确。

 

   数据Ⅳ与各规范斜压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的对比 表5

 


规范
中国规范
JGJ 3—2010
美国规范
ACI 318-11
新西兰规范
NZS 3101∶2006
欧洲规范
Eurocode 8

Vexp/Vcal

最大值
1.90 1.23 1.40 3.03

最小值
0.61 0.39 0.36 0.79

平均值
1.40 0.87 0.88 1.44

变异系数
0.23 0.26 0.25 0.39

    

   本文以中国规范JGJ 3—2010斜压公式为例, 利用斜压破坏的19个剪力墙的试验数据按下式计算实测截面系数αr:

   αr=Vβcfcbwhw0 (12)

图4 中国规范JGJ 3—2010斜压公式中截面系数规范值与其实测值的比较

   图4 中国规范JGJ 3—2010斜压公式中截面系数规范值与其实测值的比较

    

   将19个实测截面系数值画于图4中, 并与公式 (2) 中斜压公式的截面系数α进行比较。因不考虑抗震调整系数, 在斜压公式中, 当剪跨比小于等于2.5时, 系数为0.15, 当剪跨比大于2.5时, 为0.2, 因为这里斜压破坏的剪力墙剪跨比均小于2.5, 所以公式 (2) 中α反映在图4中是0.15。由图4可知, 中国规范JGJ 3—2010斜压公式的截面系数取值较为准确, 其实测值与规范值的比值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均很好。

3.5 数据

   数据Ⅴ是在数据Ⅲ的基础上筛选出来的无水平腹筋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数据, 包括Hidalgo[28]和Cardenas[16]的剪力墙的数据, 其抗剪承载力公式只有混凝土部分, 因此可检验混凝土部分抗剪公式的准确与否, 数据Ⅴ与各规范混凝土部分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的对比如表6所示。

 

   数据Ⅴ与各规范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结果的对比 表6

 


规范
中国规范
JGJ 3—2010
美国规范
ACI 318-11
新西兰规范
NZS 3101∶2006
欧洲规范
Eurocode 8

Vexp/Vcal

最大值
4.83 2.82 3.25 14.99

最小值
1.42 1.28 0.88 3.59

平均值
3.32 2.00 1.98 10.17

变异系数
0.31 0.26 0.46 0.34

    

   比较表6和表4可知, 数据Ⅴ的Vexp/Vcal平均值比数据Ⅲ的Vexp/Vcal平均值大很多, 由此可知, 各规范混凝土部分抗剪公式计算结果太过于保守, 虽然使整个抗剪承载公式计算结果更趋于保守, 但会导致整个剪压公式计算结果不准确。

3.6 数据对比小结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剪承载力公式准确性有待提高, 抗剪承载力实测值与计算值比值的变异系数太大。混凝土部分抗剪公式计算结果较为保守是导致整个剪压公式计算结果不准确的一个重要原因, 整个剪压公式计算结果不准确导致了整个受剪切破坏剪力墙抗剪承载力计算的不准确。

4 中国规范JGJ 3—2010抗剪承载力公式修正及验证

4.1 抗剪承载力公式的修正

   本文基于试验数据, 对中国规范JGJ 3—2010剪压公式中混凝土部分抗剪公式进行调整。中国规范JGJ 3—2010剪压公式中混凝土部分系数η按下式取值:

   η=1λ-0.5 (13)

   试验中无水平腹筋剪力墙均为单调反复加载, 实测混凝土部分系数η根据下式计算:

   η=Vexp0.4ftbwhw0+0.1ΝAwA (14)

   无水平腹筋剪力墙的10组数据的实测混凝土部分系数与公式 (13) 计算的混凝土部分系数的对比见图5。

图5 混凝土部分系数调整

   图5 混凝土部分系数调整

    

   从图5中可以看出, 实测混凝土部分系数是有一定规律的, 即随着剪跨比的增大, 实测混凝土部分系数由大变小, 而中国规范JGJ 3—2010剪压公式中混凝土部分抗剪公式中在剪跨比小于1.5时, 混凝土部分系数均为1, 这没有反映实测混凝土部分系数随剪跨比增大而变化的规律, 另外, 实测混凝土部分系数均比中国规范JGJ 3—2010抗剪承载力公式中混凝土部分抗剪公式中混凝土部分系数大, 中国规范JGJ 3—2010抗剪承载力公式中混凝土部分抗剪公式中混凝土部分系数取值较为保守。基于此, 本文提出按下式来计算混凝土部分抗剪公式中混凝土部分系数:

   η={2 (0λ0.4) 1+1-λ0.6 (0.4<λ<1.0) (15)

   因为无水平腹筋的剪力墙的剪跨比均小于1, 因此公式 (15) 适用于剪跨比小于1的剪力墙, 而对剪跨比大于1时, 仍然采用公式 (13) 计算。

   由图5可知, 公式 (15) 计算的混凝土部分系数的平均值为1.91, 变异系数为0.19, 与实测混凝土部分系数吻合较好, 并且依然有一定的安全富余。将混凝土部分抗剪公式调整后, 单调荷载作用下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公式为:

   V=η (0.5ftbwhw0+0.13ΝAwA) +fyhAshshw00.25βcfcbwhw0 (16)

   式中η按照式 (15) 计算。

   往复荷载作用下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公式为:

   V=1γRE[η (0.4ftbwhw0+0.1ΝAwA) +0.8fyhAshshw0]αβcfcbwhw0 (17)

   式中η按照式 (15) 计算。

4.2 试验对比

   利用第3节Ⅱ, Ⅲ, Ⅳ, Ⅴ四组数据, 将抗剪承载力实测值Vexp与第4.1节抗剪承载力修正公式 (16) , (17) 和规范公式 (1) , (2) 的计算值Vcal的比值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列于表7。

 

   数据与抗剪承载力修正公式和规范公式计算结果对比 表7

 


数据类型
数据Ⅱ 数据Ⅲ 数据Ⅳ 数据Ⅴ

修正公式
(Vexp/Vcal)

平均值
1.41 1.53 1.40 1.91

变异系数
0.28 0.25 0.23 0.19

规范公式
(Vexp/Vcal)

平均值
1.80 2.00 1.40 3.32

变异系数
0.45 0.42 0.23 0.31

    

   从表7中可以看出, 混凝土部分系数经过调整后, 修正公式的每一类型数据的Vexp/Vcal均比规范公式的Vexp/Vcal准确很多, Vexp/Vcal变异系数均下降到0.3以下, 这也再次说明混凝土部分抗剪公式的计算结果过于保守和不准确是中国规范JGJ 3—2010抗剪承载力公式不准确的一个重要原因, 将表7中数据与表2~6的数据比较可知, 修正公式比其余三种规范公式准确很多。数据Ⅳ的统计结果保持不变, 是因为修正公式没有对斜压公式进行修改。

图6 抗剪承载力实测值与修正公式和规范公式的计算值的对比

   图6 抗剪承载力实测值与修正公式和规范公式的计算值的对比

    

   本文将所有由剪拉和剪压破坏控制的剪力墙抗剪承载力数据画于图6中。从图6中可知, 在剪跨比大于1时, 中国规范JGJ 3—2010剪压公式和其修正后的剪压公式的计算结果均比较安全准确, Vexp/Vcal基本在1~2.3之间, 而当剪跨比小于1时, 对于中国规范JGJ 3—2010剪压公式, Vexp/Vcal较为离散, 在1~5之间;而对于修正后的剪压公式, 则Vexp/Vcal依然在1~2.3之间, 修正公式的计算结果比较准确。

   对于剪跨比小于1的低矮墙, 其抗剪设计是整个设计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以上分析可见, 调整后的公式对低矮墙抗剪设计的准确性有显著提高。

5 结论

   (1) 试验的抗剪承载力实测值与各规范 (中国规范JGJ 3—2010、美国规范ACI 318-11、新西兰规范NZS 3101∶2006以及欧洲规范Eurocode8)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值的比值变异系数均较大, 剪力墙抗剪理论尚不成熟。

   (2) 在中国规范JGJ 3—2010、美国规范ACI 318-11、新西兰规范NZS 3101∶2006以及欧洲规范Eurocode8四本规范中, 中国规范JGJ 3—2010和美国规范ACI 318-11的抗剪承载力公式较为准确, 欧洲规范Eurocode8抗剪承载力公式最为离散。

   (3) 对于中国规范JGJ 3—2010、美国规范ACI 318-11、新西兰规范NZS 3101∶2006以及欧洲规范Eurocode8, 斜压公式计算结果均较为准确, 比各自的剪压公式计算结果均准确。

   (4) 对于中国规范JGJ 3—2010、美国规范ACI 318-11、新西兰规范NZS 3101∶2006以及欧洲规范Eurocode8,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剪承载力公式中的混凝土部分抗剪公式计算结果过于保守是整个剪压公式计算不准确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而导致受剪切破坏的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实测值与各规范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值的比值离散性较大。

   (5) 对中国规范JGJ 3—2010剪压公式混凝土部分系数进行了修正, 使其满足试验规律并具有一定的安全富余, 修正后的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值与发生剪压破坏的剪力墙以及发生斜压破坏的剪力墙的试验数据均较为吻合。

      

参考文献[1] PAULAY T, PRIESTLEY M J N.Seismic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masonry buildings[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1992:473-474.
[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 HSU T T, MO Y L.Softening of concrete in low rise shear walls[J].ACI Journal Proceedings, 1985, 82 (6) :883-889.
[4] GUPTA A, RANGAN B V.High-strength concrete (HSC) structural walls[J].ACI Structural Journal, 1998, 95 (2) :194-204.
[5] HWANG S, FANG W, LEE H, et al.Analyt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shear strength of squat walls[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01, 127 (1) :43-50.
[6] KROLICKI J, MAFFEI J, CALVI G M.Shear strength of reinforced concrete walls subjected to cyclic loading[J].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11, 15 (S1) :30-71.
[7] KOWALSKY M J, PRIESTLEY M J N.Improved analytical model for shear strength of circular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in seismic regions[J].ACI Structural Journal, 2000, 97 (3) :388-396.
[8] 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concrete:ACI 318-11[S].Farmington Hills: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2011.
[9] Concrete structures standard:NZS 3101∶2006[S].Wellington, New Zealand:Standards Association, 2006.
[10] Design of structures in seismic regions- part 1:general rules, seismic actions and rules for buildings:Eurocode 8[S].London: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1998.
[11] 蒋欢军, 王斌, 吕西林.钢筋混凝土梁和柱性能界限状态及其变形限值[J].建筑结构, 2010, 40 (1) :10-14.
[12] 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u béton/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structural concrete (Fib) .Fib model code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S].Lausanne:Ernst & Sohn, 2012.
[13] LEFAS I D, KOTSOVOS M D, AMBRASEYS N N.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al walls:strength,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mechanism[J].ACI Structural Journal, 1990, 87 (1) :23-31.
[14] GREIFENHAGEN C, LESTUZZI P.Static cyclic test on lightly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s[J].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5, 27 (11) :1703-1712.
[15] KUANG J S, HO Y B.Seismic behaviour and ductility of squat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s with nonseismic detailing[J].ACI Structural Journal, 2008, 105 (2) :225-231.
[16] CARDENAS A E, HANSON J M, CORLEY W G, et al.Design provisions for shear walls[J].ACI Journal Proceeding, 1973, 70 (3) :221-230.
[17] WOOD S L.Minimum tensile reinforcement requirements in walls[J].ACI Structural Journal, 1989, 86 (5) :582-591.
[18] PILAKOUTAS K, ELNASHAI A.Cyclic behaviou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cantilever walls, part I:experimental results[J].ACI Structural Journal, 1995, 92 (3) :271-281.
[19] OH Y H, HAN S W, LEE L H.Effect of boundary element details on the seismic deformation capacity of structural walls[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2002, 31 (8) :1583-1602.
[20] ZHANG Y, WANG Z.Seismic behaviou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s subjected to high axial loading[J].ACI Structural Journal, 2000, 97 (5) :739-750.
[21] LOWES L N, LEHMANA D E, BIRELY A C.Earthquake response of slender planar concrete walls with modern detailing[J].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2, 43 (10) :31-47.
[22] SU R K L, WONG S M.Seismic behaviour of slender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s under high axial load ratio[J].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7, 29 (8) :1957-1965.
[23] SHIU K N, DANIEL J I, ARISTIZABAL-OCHOA J D, et al.Earthquake resistant structural walls-tests of walls with and without openings [R].Chicago:Construction Technology Labs, 1981.
[24] DAZIO A, BEYER K, BACHMANN H.Quasi-static cyclic tests and plastic hinge analysis of RC structural walls[J].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9, 31 (7) :1556-1571.
[25] TASNIMI A A.Strength and deformation of mid-rise shear walls under load reversal[J].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0, 22 (4) :311-322.
[26] LOPES M S.Experimental shear-dominated response of RC walls part I:objectives, methodology and results[J].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01, 23 (3) :229-239.
[27] SALONIKIOS T N, KAPPOS A J, TEGOS I A.Cyclic load behaviour of low-slenderness reinforced concrete walls:design basis and test results[J].ACI Structural Journal, 1999, 96 (4) :649-660.
[28] HIDALGO P A, LEDEZMA C A, JORDAN R M.Seismic behavior of squat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s[J].Earthquake Spectra, 2002, 18 (2) :287-308.
[29] PATERSON J, MITCHELL D.Seismic retrofit of shear walls with headed bars and carbon fiber wrap[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03, 129 (5) :606-614.
[30] LAYSSI H, COOK W D, MITCHELL D.Seismic response and CFRP retrofit of poorly detailed shear walls[J].Journal of Composites for Construction, 2012, 16 (3) :332-339.
[31] TUPPER B.Seismic respons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walls with steel boundary elements[D].Montreal:McGill University, 1990.
[32] ELNADY M.Seismic rehabilitation of RC structural walls[D].Montreal:McMaster University, 2008.
[33] PAULAY T, PRIESTLEY M J N, SYNGE A J.Ductility in earthquake resisting squat shear walls[J].ACI Journal Proceeding, 1982, 79 (4) :257-269.
[34] ORAKCAL K, MASSONE L M, WALLACE J W.Shear strength of lightly reinforced wall piers and spandrels[J].ACI Structural Journal, 2009, 106 (4) :455-465.
[35] 张建伟, 曹万林, 吴定燕, 等.单排配筋低矮剪力墙抗震试验及承载力模型[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0, 36 (2) :179-186.
[36] 邓开来, 潘鹏, 石苑苑, 等.老旧住宅中低配筋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12, 45 (S1) :213-217.
[37] 张曰果, 张隆飞, 阎石.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2 (1) :119-123.
[38] 方小丹, 李照林, 韦宏, 等.高配筋率边缘约束构件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 2011, 32 (12) :146-153.
[39] 郑山锁, 侯丕吉, 李磊, 等.RC 剪力墙地震损伤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12, 45 (2) :51-59.
[40] CHENG SONG.Shear wall database [DB/OL].Shanghai:Tongji University, 2010[2012-02-01].http://nees.org/resources/1683.
[41] THOMSEN Ⅳ J H, WALLACE J W.Displacement-based design of slender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al walls-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04.130 (4) :618-630.
[42] 梁兴文, 邓明科, 张兴虎, 等.高性能混凝土剪力墙性能设计理论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 2007, 28 (5) :80-88.
[43] 梁兴文, 辛力, 邓明科, 等.高强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及其性能指标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10, 43 (11) :37-45.
[44] 李宏男, 李兵.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恢复力模型及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 2004, 25 (5) :35-42.
[45] PILETTE F C.Behavior of Earthquake Resistant Squat Shear Walls [D].Ottawa:University of Ottawa, 1987:177.
[46] KOTSOVOS G M, COTSOVOS D M, KOTSOVOS M D, et al.Seismic behaviour of RC walls:an attempt to reduce reinforcement congestion[J].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 2011.63 (4) :235-246.
[47] WIRADINATA S.Behavior of squat walls subjected to load reversals[D].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1985:171.
[48] 龚治国, 吕西林, 姬守中.不同边缘构件约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结构工程师, 2006, 22 (1) :56-61.
[49] 贡金鑫, 魏魏巍, 胡家顺.中美欧混凝土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75-76.
Research on shear capacity of rectangular section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 based on experimental data
Lu Yiqiu Huang Lia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Abstract: An experimental database of 259 rectangular section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s was established. The data were classified and screen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shear capacity formulas of Chines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concrete structures of tall building (JGJ 3—2010) , American code ACI 318-11, New Zealand code NZS 3101∶2006 and European code Eurocode 8.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io of calculation results of shear capacity formulas in various codes to actual test data are quite discrete. The shear capacity formulas in Chinese code JGJ 3—2010 and American code ACI 318-11 are relatively safe and accurate, while the shear capacity formulas in European code Eurocode 8 are the most discrete. Through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for the above four codes, the shear formulas of concrete part are too conservative and inaccurate,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large dispersion of the whole shear capacity formula. Based on the shear capacity formula of Chinese code JGJ 3—2010, the shear formula of concrete part was adjusted based on the database. The accuracy of the shear capacity formula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formula.
Keywords: shear capacity; reinforced concrete; rectangular section reinforced concrete shear wall; database; diagonal tension failure
685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