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下区文体档案中心结构设计难点及对策

引用文献:

周佳 周劲炜 吴小宾 赵建 张恒飞 周定松 金升. 历下区文体档案中心结构设计难点及对策[J]. 建筑结构,2020,50(19):93-97.

ZHOU Jia ZHOU Jinwei WU Xiaobin ZHAO Jian ZHANG Hengfei ZHOU Dingsong JIN Sheng.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Cultural and Sports Archives Center of Lixia District[J]. Building Structure,2020,50(19):93-97.

作者:周佳 周劲炜 吴小宾 赵建 张恒飞 周定松 金升
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济南市历下区文体档案中心为集剧场、游泳馆、篮球馆、档案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本工程存在施工工序复杂、钢桁架受力复杂、楼板超长且不连续等设计难点。通过预应力混凝土梁、钢桁架、梁上柱、吊柱的合理设置,确保了大跨空间上方多层建筑功能的实现。通过细致的弹塑性分析,保证了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实现。通过施工顺序的合理组织、桁架节点的精细分析,确保了大跨区域的安全可靠。通过楼板应力分析和适当的加强措施,有效解决了楼板超长和不连续的问题。
关键词:历下区文体档案中心 转换桁架 施工顺序 空腹桁架效应 节点分析 舒适度分析
作者简介:周佳,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Email:zkc7@xnjz.com;赵建,硕士,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email:1105086952@qq.com。
基金:

1 工程概况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文体档案中心为集剧场、游泳馆、篮球馆、档案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建筑效果图见图1,平面近似为112m×125m的矩形,建筑总高度为39.600m。建筑以天圆地方为核心概念,将各场馆布置于建筑四角,通过共享中庭串联各场馆,历下区文体档案中心剖面图见图2,6m及12m标高结构平面布置图见图3。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 [1]和《山东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条例》,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并按8度采取抗震措施,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 [2],地面粗糙度类别为C类,基本风压为0.45kN/m2,基本雪压为0.30kN/m2 [3]。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采用独立基础、墙下条基,持力层为中风化石灰岩(较完整)和中风化灰岩(较破碎),仅局部持力层为中风化灰岩(较破碎)。

图1 历下区文体档案中心建筑效果图

   图1 历下区文体档案中心建筑效果图   

    

图2 建筑剖面图

   图2 建筑剖面图   

    

图3 6m及12m标高结构平面布置图

   图3 6m及12m标高结构平面布置图   

    

2 结构体系和布置

   项目地上6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结合建筑特点,局部大跨区域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或钢桁架,结构体系和布置如图4所示。

图4 项目整体模型示意图

   图4 项目整体模型示意图   

    

   考虑到泳池区域室内空气湿度大,且空气中含有对钢结构腐蚀性较强的氯离子,故泳池上方设置34m跨度的预应力混凝土梁 [4]

   篮球馆上部为常规柱网的会议中心和体检中心,共设置6榀高度为6m、跨度为34m的钢桁架,从而实现楼上密柱至楼下稀柱的转换。为避免桁架集中于一层带来的抗侧力刚度突变,其中3榀钢桁架设置于建筑第3层,另外3榀钢桁架设置于建筑第4层。桁架上方设置钢框架,下方设置吊柱,模型示意图如图5(a)所示。

   剧场上部为常规柱网的图书馆,在建筑第3层设置2榀高度为6m、跨度为26.6m的钢桁架,从而实现楼上密柱至楼下稀柱的转换,桁架上方设置钢框架,下方设置吊柱,模型示意图如图5(b)所示。

图5 钢桁架模型示意图

   图5 钢桁架模型示意图   

    

   由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对应楼板内凹区域,在建筑第5层设置4榀高度为5.2m、跨度分别为35.4,26m的钢桁架。

3 超限问题及性能化设计

3.1 结构超限类别及程度

   根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 111 号)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15]67号) [5],本工程属于不规则超限结构。结构超限情况为:1)扭转位移比最大值位于第7计算层(即结构第6层),最大位移比为1.36>1.2。 2)第3计算层(即结构第2层)开洞面积约为35%>30%,第3计算层楼板有效宽度约为26%<50%; 第6计算层(即结构第5层)楼板有效宽度为47%<50%。 3)标高-0.050~11.950m处设局部穿层柱,局部钢柱通过桁架转换。

3.2 抗震性能目标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6](简称高规)对于抗震性能目标的规定,综合考虑工程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造费用、震后损失和修复难易程度等因素,整体结构采用C级性能目标,关键构件抗震性能目标见表1 [7]

   关键构件抗震性能目标 表1


地震烈度
多遇地震 设防地震 罕遇地震

结构整体
性能

性能水准
1 3 4

定性描述
完好 轻度损坏 中度损坏

层间位移
角限值
1/800 1/360 1/180

关键
构件

混凝土
结构

钢桁架的
支撑柱
弹性 弹性 抗弯不屈服,
抗剪弹性

底部加强
部位剪力
墙,穿层柱
弹性 抗弯不屈服,
抗剪弹性
抗弯不屈服,
抗剪不屈服

钢结构

钢桁架
弹性 弹性 抗弯不屈服,
抗剪弹性

吊柱
弹性 弹性 弹性

    

3.3 超限设计主要加强措施

   (1)结构抗震性能目标采用C级性能目标。

   (2)采用整体模型和分塔模型进行包络设计。

   (3)进行地震作用下楼板应力计算,桁架及细腰处楼板厚度增大至150mm,双层双向配筋,且配筋率提高至0.3%; 细腰处楼板设置水平交叉钢支撑。

   (4)穿层柱截面及配筋验算的地震力放大至同层框架柱的平均值。

   (5)桁架及其支撑柱按关键构件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 钢桁架计算时不考虑楼板分担桁架弦杆轴力的有利作用,仅考虑楼板传来的荷载; 补充竖向地震计算,保证桁架在竖向地震作用下安全 [8]

   (6)进行钢桁架的抗连续倒塌计算,确保桁架杆件的局部失效不会引起结构连续倒塌。

   (7)设防地震作用下,控制小偏拉剪力墙的名义拉应力不超过2ftk(ftk为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墙肢内增设型钢,提高墙体竖向分布筋配筋率至1.5%,型钢和钢筋承担全部拉力,同时控制墙体受拉裂缝不超过0.3mm。

4 钢桁架的设计

4.1 施工顺序

   钢桁架作为跨层结构构件,其内力和施工顺序紧密相关 [9]。同时为减轻桁架弦杆轴力对楼板的影响,减弱桁架上方的钢框架与桁架形成的空腹桁架作用,按以下施工顺序进行施工模拟:1)浇筑伸缩后浇带以外区域的混凝土; 2)浇筑伸缩后浇带区域的混凝土; 3)安装钢桁架; 4)安装与钢桁架相连的钢梁; 5)确保钢桁架参与结构整体受力后,浇筑钢桁架范围内楼板混凝土,并留设桁架后浇带(图6,为桁架两侧的后浇带); 6)逐层安装桁架下吊柱及与之相连的钢梁,并浇筑钢梁范围内楼板混凝土; 7)逐层安装桁架上支撑柱及与之相连的钢梁,浇筑钢梁范围内楼板混凝土,并留设桁架后浇带; 8)拧紧桁架上方梁柱节点中的长圆孔螺栓,浇筑桁架后浇带的混凝土。

图6 桁架后浇带示意图

   图6 桁架后浇带示意图   

    

4.2 楼板面内刚度对构件设计的影响

   楼板较大的面内刚度,使得楼板分担桁架弦杆大部分轴力,由此易导致楼板受拉开裂、受压损伤。故钢桁架计算时,不考虑楼板分担桁架弦杆轴力的有利作用。同时设置桁架后浇带,使得楼板仅在活载作用下参与桁架协同受力。并对桁架区域楼板加厚至150mm,双层双向配筋,配筋率提高至0.3%。

   由于桁架竖向刚度有限,故桁架上方钢框架宜与桁架形成空腹桁架共同受力。桁架上方梁柱连接节点设置长圆孔示意图如图7所示。为减少空腹桁架效应带来的上方钢梁设计困难,桁架上方梁柱连接节点采用图8所示的长圆孔连接且螺栓后拧的措施 [10],使得空腹桁架效应仅在活载下产生。在恒荷载+活荷载作用下,设置长圆孔连接前后桁架上方钢梁轴力及腹板螺栓数对比见表2。由表2可知设置长圆孔连接可以大大降低桁架上方钢梁轴力。

   设长圆孔前后桁架上方钢梁轴力及腹板螺栓数对比 表2


类型
轴力/kN 腹板螺栓数

不设长圆孔
1 794 8M24

设长圆孔且后拧
491 2M24

    

图7 桁架上方梁柱连接节点设置长圆孔位置示意图

   图7 桁架上方梁柱连接节点设置长圆孔位置示意图   

    

图8 长圆孔连接示意图

   图8 长圆孔连接示意图   

    

4.3 桁架节点应力分析

   对桁架中的典型节点进行了初步设计,并采用ANSYS建立三维实体模型计算,不考虑焊缝等细部构造处理,基本计算参数与计算假定如下:1)杆件采用壳单元Shell181,壳单元具有良好的弹塑性分析特性; 网格采用自由网格划分,生成四边形和三角形单元。2)钢材的弹性模量E为2.06×105N/mm2,泊松比v为0.3,理想弹塑性材料,屈服强度取390MPa。3)收敛准则。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迭代计算收敛与否主要采取残差力与位移修正值判定。

   为实现强节点弱构件,确保1.2倍最不利荷载控制工况内力时,节点应力不超过交汇杆件应力水平。典型节点ANSYS有限元模型如图9(a)所示。由图9(b)可以看出,个别区域节点应力较大,节点最大应力值约为220MPa,小于材料的强度设计值295MPa,大部分区域节点应力不超过交汇杆件应力水平,满足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思想。

图9 节点有限元模型及分析结果

   图9 节点有限元模型及分析结果   

    

5 楼板舒适度分析

5.1 参数取值

   依据《建筑楼盖结构振动舒适度技术规范》(JGJ/T 441—2019)(简称楼盖振动舒适度规范)中的相关规定,舒适度分析工况下的结构部分参数取值如下:内凹区域钢桁架处人的等效均布荷载的标准值为0.5kN/m2; 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混凝土弹性模量放大1.35倍; 阻尼比为0.05。

5.2 竖向频率分析

   采用SAP2000程序建立模型,其中,楼板采用壳单元进行模拟; 梁、柱、支撑采用梁单元Beam进行模拟。内凹区域钢桁架处楼盖的竖向振型见图10,第一阶频率为3.57Hz,大于3Hz,满足高规第3.7.7条要求。

5.3 加速度时程分析

   根据楼盖振动舒适度规范第6.2.2条,当楼盖布置比较复杂时,行走激励应考虑前3阶步行频率的影响,荷载可按下式计算:

图10 内凹区域钢桁架处楼盖第一阶振型

   图10 内凹区域钢桁架处楼盖第一阶振型   

    

   F(t)=0.29[e-0.35f1cos(2πf1t)+e-0.70f1cos(4πf1t+π/2)+e-1.05f1cos(6πf1t+π/2)](1)

   式中:F(t)为人行走的荷载,kN;f1为第一阶荷载频率,Hz,f1=f1/n,其中f1为楼盖第一阶竖向自振频率,n为整数,且1.6Ηzf13.2Hz; t为时间,s。

   单人行走激励荷载时程曲线见图11。加速度时程曲线见图12,竖向振动峰值加速度为0.006 38m/s2,满足楼盖振动舒适度规范限值0.05m/s2的要求。

6 楼板超长和不连续

   本项目楼板开洞面积最大为35%、楼板有效宽度为26%,均超出了高规的要求,对于楼板开洞削弱较大的楼层,在SAP2000分析模型中用壳单元Shell模拟楼板,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等效弹性方法)计算分析楼板应力。

   本项目长轴方向长度约125m,短轴方向长度约112m。由于建筑使用功能要求,混凝土结构未设置结构缝,对其进行温度工况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得出:1)结构温度应力较大值集中于第1层。2)夹层楼板温度应力在细腰处存在应力集中现象。3)随着楼层增高,温度作用效应减弱,第2层以上的楼板主拉应力小于0.6ftk。因此在施工图设计时,第2层及以下各层楼板温度应力大于ftk的楼板区域考虑温度作用进行钢筋附加 [11]

图11 单人行走激励荷载时程曲线

   图11 单人行走激励荷载时程曲线   

    

图12 加速度时程曲线

   图12 加速度时程曲线   

    

   楼板温度应力峰值 表3


楼层
楼板温度
平均主拉应力
Smax/MPa
说明

1层
3.0 最大洞口附近应力集中区域主拉应力约5MPa

夹层
1.5 细腰处应力集中区域主拉应力约4MPa

2层
1.0 细腰处应力集中区域主拉应力约为2.5MPa

3~6层
<1.0 基本无应力集中区域

    

7 结论

   (1)通过预应力混凝土梁、钢桁架、梁上柱、吊柱的合理设置,确保了泳池、篮球场、剧场等大跨空间上方多层建筑功能的实现。

   (2)通过详细的弹塑性分析,保证了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的实现。

   (3)通过施工顺序的合理组织、桁架节点的精细分析,确保了大跨区域的安全可靠。

   (4)通过楼板应力分析和适当的加强措施,有效解决了楼板超长和不连续的问题。

    

参考文献[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S].2016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S].2012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DBJ 15-101—201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4] 吕西林.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指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5]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05]67号[A].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5.
[6]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 历下区文体档案中心超限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可行性论证报告[R].成都: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9.
[8] 童根树.钢结构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 姜子钦,丁洁民,胡晓娟.张弦桁架结构施工过程分析[J].建筑结构,2010,40(11):29-33.
[10] 李星荣,魏才昂,丁峙崐,等.钢结构连接节点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1] 哈敏强,李学伟,周佳.基于“抗与放”原则的购物中心超长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19,49(3):46-51.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Cultural and Sports Archives Center of Lixia District
ZHOU Jia ZHOU Jinwei WU Xiaobin ZHAO Jian ZHANG Hengfei ZHOU Dingsong JIN Sheng
(China Southwest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Abstract: The Cultural and Sports Archives Center of Lixia District in Jinan City is a comprehensive building that integrates the functions of theater, swimming pool, basketball hall, archives, librar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There are some design difficulties in this project, such as complex construction process, complex stress of steel truss, super long and discontinuous floor. Through the reasonable setting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 steel truss, column on beam and hanging column, the realization of multi-storey building function above large span space is ensured. Through detailed elastic-plastic analysis,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is guaranteed to achieve. Through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of construction sequence and fine analysis of truss joints,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large-span area are ensured. Through the stress analysis of the floor and appropriate strengthening measures, the problem of over length and discontinuity of the floor is effectively solved.
Keywords: Cultural and Sports Archives Center of Lixia District; transfer truss; construction sequence; open-web truss effect; joint analysis; comfort analysis
636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