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阻尼框筒结构体系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引用文献:

徐自然 崔家春. 框架-阻尼框筒结构体系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 建筑结构,2020,50(18):44-49.

XU Ziran CUI Jiachun.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frame-damping-framed-tube structure in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J]. Building Structure,2020,50(18):44-49.

作者:徐自然 崔家春
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
摘要:在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结构体系“框架-阻尼框筒结构体系”。对某200m高、采用框架-阻尼框筒结构体系的超高层建筑进行了多遇地震下的设计,通过周期和层间位移角对比,得出钢板阻尼墙在多遇地震下可以提供所需刚度。进一步对该结构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对基底剪力下降程度、顶部位移对比、层间位移角、框架损伤、钢板阻尼墙耗能和有害层间变形进行分析,表明钢板阻尼墙在罕遇地震下能够充分耗能,降低结构响应,保护框架构件。最后,研究了钢板阻尼墙屈服位移对结构层间变形和钢板阻尼墙耗能占比的影响。初步论证了框架-阻尼框筒结构体系可应用于200m左右的超高层建筑中,合理设计下具有优异的抗震性能,为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
关键词:框架-阻尼框筒结构 钢板阻尼墙 超高层建筑 弹塑性时程分析 抗震性能
作者简介:徐自然,博士研究生,工程师,Email:ziran_xu@arcplus.com.cn;崔家春,博士,正高级工程师,Email:jiachun_cui@arcplus.com.cn。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资助(2017YFC0703401)。

0 引言

   近十年,我国在超高层建筑设计和建造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超高层建筑大都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并根据结构刚度需求,辅助以环带桁架和伸臂桁架进行加强 [1]。近些年,随着结构高度的进一步增加,一般结构高度超过400m,又演变形成了巨型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图1 结构体系平面布置图

   图1 结构体系平面布置图   

    

   对传统的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改进,采用“框架-钢板阻尼墙”来近似代替核心筒,框架承担全部竖向荷载,钢板阻尼墙提供附加刚度和附加阻尼,形成一种新的减震结构体系——框架-阻尼框筒结构体系 [2],如图1所示。该体系有如下优点:1)从受力角度看,该体系框架柱承担竖向荷载,钢板阻尼墙仅承担水平剪力,受力明确、合理; 2)从耗能减震角度看,在地震作用下,钢板阻尼墙因强度低首先发生屈服,进而消耗较多的地震能量,起到减震的效果; 3)从建筑工业化的角度看,钢板阻尼墙本身是装配式构件,配合装配式框架梁、框架柱,适合于工业化建筑的理念,可提高工业化建筑的施工效率和经济性; 4)从更换维护角度看,钢板阻尼墙通过高强螺栓与内框架梁相连,地震耗能后更换方便,利于震后房屋修复,提高建筑韧性。

   针对框架-阻尼框筒这一新型结构体系,本文通过性能化分析技术,论证该结构体系在200m超高层建筑中应用的可行性。

   构件截面尺寸及钢板阻尼墙参数 表1


楼层区间

框架柱
框架梁
阻尼墙

截面
钢骨(双向)截面 截面 钢骨(正放)截面
(与钢板阻尼墙相连位置)

刚度/(kN/mm)
屈服力/kN

X
Y X Y
1层内部框架 1 400×1 400 工800×400×40×40 1 000×1 500 工800×400×20×20

1层外部框架
1 200×1 200 工600×300×35×35 600×800

2~5层
1 200×1 200 工600×300×35×35 600×800 工500×300×20×20 450 450 1 500 1 200

6~10层
1 150×1 150 工600×300×30×30 550×800 工500×250×20×20 400 400 1 300 900

11~15层
1 100×1 100 工550×300×30×30 500×750 工450×200×20×20 350 350 1 100 700

16~20层
1 000×1 000 工500×250×30×30 450×750 工450×200×20×20 350 350 1 000 640

21~25层
950×950 工500×250×25×25 400×750 工450×200×15×20 300 300 900 600

26~30层
900×900 工500×200×25×25 400×700 工400×150×15×20 300 300 800 500

31~35层
850×850 工450×200×20×20 400×650 工350×150×15×20 300 300 700 400

36~40层
800×800 工350×150×20×20 350×650 工300×150×15×15 200 200 500 300

41~44层
800×800 工300×150×15×15 300×650 工300×100×10×10 150 150 300 200

    

1 结构布置

   某200m超高层建筑的结构布置如图2所示,首层不布置钢板阻尼墙,2~44层布置钢板阻尼墙,其中X向框架中的2榀布置阻尼墙,每榀连续布置3片阻尼墙,Y向框架中的4榀布置阻尼墙,每榀间隔布置2片阻尼墙。首层不布置钢板阻尼墙有如下考虑:1)尽量减少钢板阻尼墙的竖向力传递; 2)涵盖底层不适合布置钢板阻尼墙的应用情景。

2 多遇地震分析

   通过YJK软件对图2布置的框架-阻尼框筒结构进行了构件截面设计和多遇地震分析,抗震设防烈度按上海地区取为7度,最终构件截面尺寸和钢板阻尼墙参数见表1。

图2 框架-阻尼框筒结构布置

   图2 框架-阻尼框筒结构布置   

    

图3 钢板阻尼墙抗剪刚度与框架抗侧刚度之比

   图3 钢板阻尼墙抗剪刚度与框架抗侧刚度之比   

    

图4 层间位移角对比

   图4 层间位移角对比   

    

图5 弹塑性基底剪力及与弹性值之比

   图5 弹塑性基底剪力及与弹性值之比   

    

   各楼层段钢板阻尼墙抗剪刚度与框架抗侧刚度之比如图3所示,X向和Y向的抗侧刚度之比平均值分别是34%和45%。结构前3阶周期对比见表2,钢板阻尼墙的刚度贡献明显,与不布置钢板阻尼墙的结构相比,结构前3阶周期降低了约18%。结构层间位移角对比如图4所示,当不布置钢板阻尼墙时,结构X向和Y向的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分别为1/446和1/450,不满足规范 [3]的限值要求,而布置钢板阻尼墙后,结构X向和Y向的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687和1/631,满足规范的限值要求。

   前3阶周期对比 表2


阶数

周期/s
有墙/无墙 描述

无墙
有墙

1
7.42 6.18 0.83 Y向平动

2
7.43 5.85 0.79 X向平动

3
6.74 5.63 0.84 扭转

    

3 罕遇地震分析

3.1 基底剪力和位移

   在上海抗震规范 [4]中的7组罕遇地震波作用下,X向和Y向弹塑性基底剪力平均值分别为46 010kN和45 262kN,对应剪重比分别为4.62%和4.55%。X向和Y向弹塑性基底剪力与弹性值之比平均值分别为0.44和0.43,如图5所示,基底剪力下降程度大于传统框架-核心筒结构。AW1波组下弹塑性与弹性顶部位移对比如图6所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弹塑性位移较弹性位移的往复运动时间增长,表明结构刚度下降明显 [5]X向和Y向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平均值分别为1/122和1/118,如图7所示,小于规范对框架-核心筒的层间位移角1/100限值要求,在保证钢板阻尼墙变形能力的基础上,可以采用规范对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角1/50限值要求 [6]

3.2 框架损伤

   在AW2波组作用下,框架柱的损伤情况如图8所示,框筒的中下部框架柱产生轻微受压损伤,柱中钢骨和钢筋均未进入塑性,性能良好。框架梁的损伤情况如图9所示,少数框架梁中混凝土发生轻微受压损伤,9~25层部分框架梁中的钢骨因受拉进入塑性,较多楼层框架梁的钢筋进入塑性,最大塑性应变均小于1倍屈服应变,属轻微损伤。

图6 AW1波组下弹塑性与弹性顶部位移对比

   图6 AW1波组下弹塑性与弹性顶部位移对比   

    

图7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图7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   

    

3.3 钢板阻尼墙耗能分析

   不同地震波作用下钢板阻尼墙总耗能对比如图10所示,可以看出,钢板阻尼墙的耗能总量对不同地震波特性敏感性高,对同一地震波主输入方向不敏感。但是,不同地震波作用下,钢板阻尼墙的耗能占比较为接近,基本位于35%~42%,如图11所示,X向和Y向的平均值分别为39%和37%,按耗能换算的附加阻尼比分别达3.9%和3.7%,使得结构基底剪力显著降低(图5)。各楼层区段钢板阻尼墙耗能占比平均值如图12所示,顶部4层区段和底部4层区段耗能占比较小,结构中间楼层区段耗能占比较大且较为平均。

图8 框架柱损伤情况

   图8 框架柱损伤情况   

    

图9 框架梁损伤情况

   图9 框架梁损伤情况   

    

图10 不同地震波作用下钢板
阻尼墙总耗能对比

   图10 不同地震波作用下钢板 阻尼墙总耗能对比   

    

图11 不同地震波作用下
耗能占比

   图11 不同地震波作用下 耗能占比   

    

图12 各楼层区段钢板阻尼墙
耗能占比平均值

   图12 各楼层区段钢板阻尼墙 耗能占比平均值   

    

3.4 有害变形

   当钢板阻尼墙未进入屈服时,楼层有害位移角显著小于层间位移角; 当钢板阻尼墙进入屈服后,楼层有害位移角与层间位移角相近,如图13所示。结合3.1~3.3节可知,通过在框架结构体系中布置钢板阻尼墙,在弹性阶段提供刚度,显著降低结构的层间剪切变形; 在弹塑性阶段,钢板阻尼墙屈服耗能,显著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减轻框架损伤。

   通过楼层有害位移与钢板阻尼墙的屈服位移相比(图14)以及各楼层区段钢板阻尼墙耗能占比(图12)可以得出,有害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较大的楼层段耗能占比较大,因此,可以通过调节钢板阻尼墙的屈服位移优化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响应,提高钢板阻尼墙的耗能效率。

3.5 钢板阻尼墙屈服位移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为研究钢板阻尼墙屈服位移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调整X向钢板阻尼墙的屈服位移,如图15所示,增大21~25层和36~40层的X向钢板阻尼墙屈服位移、减小16~20层和31~35层的X向钢板阻尼墙屈服位移,并对调整前后结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对比。

3.5.1 对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由图16可见,在AW1波组和AW2波组作用下,随着21~25层和36~40层的钢板阻尼墙屈服位移的增大,此区段的层间位移角略微减小; 随着16~20层和31~35层的钢板阻尼墙屈服位移的减小,此区段的层间位移角略微增大。由此可见,钢板阻尼墙屈服位移的有限改变,对结构的整体变形影响较小。

图1 3 X向有害位移角与层间位移角对比

   图1 3 X向有害位移角与层间位移角对比   

    

图1 4 有害位移与钢板阻尼墙屈服位移的对比

   图1 4 有害位移与钢板阻尼墙屈服位移的对比   

    

图1 5 X向钢板阻尼墙屈服位移调整调后对比

   图1 5 X向钢板阻尼墙屈服位移调整调后对比   

    

图16 调整前后层间
位移角对比

   图16 调整前后层间 位移角对比   

    

图17 调整前后有害层间
位移角对比

   图17 调整前后有害层间 位移角对比 

    

图18 调整前后楼层段X向
钢板阻尼墙耗能占比对比

   图18 调整前后楼层段X向 钢板阻尼墙耗能占比对比 

    

3.5.2 对有害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由图17可见,在AW1波组和AW2波组作用下,随着21~25层和36~40层的钢板阻尼墙屈服位移的增大,此区段的有害层间位移角减小; 随着16~20层和31~35层的钢板阻尼墙屈服位移的减小,此区段的有害层间位移角增大。

3.5.3 对各区段耗能占比的影响

   由图18可见,在AW1波组和AW2波组作用下,随着21~25层和36~40层的钢板阻尼墙屈服位移的增大,钢板阻尼墙的耗能占比减小; 随着16~20层和31~35层的钢板阻尼墙屈服位移的减小,钢板阻尼墙的耗能占比增大。

4 结论

   通过对200m高的组合框架-阻尼框筒结构进行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多遇地震作用下,钢板阻尼墙的刚度贡献显著,与不布置钢板阻尼墙的结构相比,结构前3阶周期均降低约18%,结构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减小约32%。

   (2)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基底剪力降低程度大于传统框架-核心筒结构,结构顶部位移的弹塑性与弹性对比亦反映结构刚度显著退化; 同时,层间位移角平均值小于规范对传统框架-核心筒的变形限值要求,说明结构位移响应得到抑制,未因结构刚度退化而显著增长。

   (3)通过在框架结构体系中布置钢板阻尼墙,在弹性阶段提供刚度,显著降低结构的层间剪切变形; 在弹塑性阶段,钢板阻尼墙屈服耗能,平均附加阻尼比约3.8%,降低结构地震响应,减轻框架损伤。

   (4)随着钢板阻尼墙屈服位移的增大,对应位置的层间位移角、有害层间位移角和钢板阻尼墙耗能占比均减小,反之亦然。

   (5)框架-阻尼框筒结构体系可应用于200m左右的超高层建筑中; 合理设计下的框架-阻尼框筒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1] 丁洁民,吴宏磊,赵昕.我国高度250m以上超高层建筑结构现状与分析进展[J].建筑结构学报,2014,35(3):1-7.
[2] 崔家春,徐自然.一种高性能框架-阻尼框筒结构体系:ZL201621462816.7[P].2017-07-08.
[3]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 08-9—2013[S].上海: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2013.
[5] 王亚勇.结构时程分析输入地震动准则和输出结果解读[J].建筑结构,2017,47(11):1-6.
[6] 刘文洋,李国强,陆烨.混凝土框架-屈曲约束钢板墙结构的位移限值[J].建筑结构,2018,48(2):60-65.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frame-damping-framed-tube structure in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XU Ziran CUI Jiachun
(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Department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Abstract: Based on the frame-core tube structure system, a new structure system, “frame-damping-framed-tube structural system” was proposed. A 200 m high-rise building with frame-damping-framed-tube structural system was designed under frequently occurred earthquake. By comparing the period and the story drift,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steel plate damping wall can satisfy the required stiffness under frequently occurred earthquake. Furtherly the elastoplast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was carried out under rarely occurred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gree of base shear decline, vertex displacement comparison, story drift, frame damage, energy dissipation of steel plate damping wall and harmful story deformation, it was showed that the steel plate damping wall can adequately dissipate energy, reduce structural response and protect frame structure. Finally, the effect of yield displacement of steel plate damping wall on story drift and ratio of energy dissipation of steel plate damping wall was studied. It was preliminarily demonstrated that the frame-damping-framed-tube structural system could be applied to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around 200 m, which has excellent seismic performance under reasonable design, providing a new scheme for selecting the structural system of super high-rise buildings.
Keywords: frame-damping-framed-tube structure; steel plate damping wall;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elastoplast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seismic performance
493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