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受限区域直线旋转输电角钢塔转换层承载力试验研究

引用文献:

房正刚 默增禄 罗毅 杨臻. 山地受限区域直线旋转输电角钢塔转换层承载力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2018,48(22):28-32.

Fang Zhenggang Mo Zenglu Luo Yi Yang Zhen. Experimental study on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conversion layer of linear rotating transmission angle tower in restricted mountainous area[J]. Building Structure,2018,48(22):28-32.

作者:房正刚 默增禄 罗毅 杨臻
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
摘要:为研究直线旋转输电角钢塔转换层结构的承载能力, 对该结构足尺转换层节点进行了承载力试验研究。以1个直线旋转塔转换层节点试件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足尺转换层节点试件的承载力试验, 获取其变形及应变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化规律, 研究直线旋转塔转换层的承载力和受力机理。研究表明:直线旋转塔转换层节点试件在荷载作用下的最不利位置出现在转换层连接节点处;试件各杆件在试验荷载下处于弹性状态, 其承载力性能和变形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有较好的安全储备;转换层刚度与整体试件刚度匹配较好, 协同工作性能好。
关键词:直线旋转输电角钢塔 转换层节点 承载力 变形 应变
作者简介:房正刚, 硕士, Email:mexie1204@163.com。
基金:国网公司2017年依托工程基建新技术研究项目(山区受限塔位单回路直线旋转塔的应用研究GCB11202703465)。

0 引言

   山地区域输电塔位由于受线路路径和地形地貌的限制, 经常会出现塔腿正面 (或侧面) 连线与山体坡度成一定角度, 造成塔腿级差过大, 从而需要进行大面积开方甚至导致塔位不成立[1]。因此, 目前山区输电线路工程遇到地形陡峭、塔位受限制地形时, 大多数情况下采取避让或者改线的办法, 这往往导致整条输电线路路径长度增加, 耐张比例增加, 曲折系数变大, 工程投资增多[2]。因此, 对提高铁塔适应陡峭地形能力的研究, 尤其是针对个别塔位受限制、影响整个路径方案的关键杆塔技术研究,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3]

   在保持塔头布置角度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在塔头与塔身连接处或塔身其他部位设置一个转换层, 塔身可以相对塔头进行旋转, 塔身相对塔头旋转一定的角度, 使得塔腿正面连线与山体坡度平行 (或垂直) , 从而适应塔位地形条件, 减小塔腿级差, 使个别受限制塔位立塔成为可能, 从而使整条线路路径方案成立[3,4,5,6,7]。由于旋转塔实际结构受力和传力与力学计算模型有一定的差异[8], 加之转换层节点构造的复杂性, 使得旋转塔结构的转换层试验、接点试验、真型试验验证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设计制作了一个比例为1∶1的足尺直线旋转角钢塔转换层节点试件, 并对其进行了静力加载破坏全过程试验, 获取其变形及应变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化规律, 研究直线旋转塔转换层的承载能力和受力机理。

1 试验概况

1.1 试件设计

   本次试验设计了1个1∶1足尺直线旋转角钢塔转换层节点试件XZT, 如图1所示。旋转角钢塔转换层节点试件分为3段, 第一段为塔身段 (塔腿) , 第二段为转换层节点, 第三段为塔头下曲臂, 塔头下曲臂上连接有传力横担, 通过转换层将塔头 (横担) 与塔身成45°方向布置。

图1 直线旋转塔转换层节点试件

   图1 直线旋转塔转换层节点试件

    

   直线旋转塔转换层节点试件总高4.9m, 其中第一段塔身段节点高度为1m, 第二段转换层段节点高度为1.3m, 第三段塔头下曲臂高度为2m, 横担高度为0.6m, 塔腿底座最大长度为2m, 横担长度为4.3m, 如图2所示。

图2 直线旋转塔转换层节点试件模型尺寸

   图2 直线旋转塔转换层节点试件模型尺寸

    

   直线旋转塔转换层节点试件由角钢和节点板通过螺栓现场拼接而成, 主要受力构件采用Q345钢材, 部分支撑构件采用Q235钢材, 连接螺栓为6.8级普通螺栓。

1.2 材性试验

   根据《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 228. 1—2010) [9]、《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 (GB/T 2975—1998) [10]的有关规定, 取样进行了钢材的力学性能试验, 每组3个试样, 共计7组, 取样杆件编号如图3所示, 杆件截面尺寸见表1, 钢材性能见表2。

图3 取样杆件编号

   图3 取样杆件编号

    

   杆件截面尺寸/mm 表1


杆件编号
截面 杆件编号 截面

1
L97×8.5 5 L40×4.5

2
L99×8.5 6 L55×5.5

3
L62×6 7 L40×4.5

4
L50×5.5    

    

   钢材力学性能表2

杆件编号 t/mm fy/MPa fu/MPa Es/MPa δ/%

1
8.5 406.7 565.0 2.15×105 35.20

2
8.5 391.7 563.3 2.04×105 33.99

3
6.0 431.7 568.3 2.00×105 31.65

4
5.5 403.3 551.7 2.05×105 33.45

5
6
7
4.5
5.5
4.5
300.0
288.3
318.3
433.3
430.0
453.3
2.14×105
2.03×105
2.07×105
34.35
38.10
36.56

    

1.3 加载方案

   本次试验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育部结构与抗震重点实验室进行, 试验加载装置如图4所示。试件通过地梁、压梁等装置固定在地面上, 加载装置采用MTS电液伺服作动器。根据相关要求, 本试验加载分为预加载和正式加载两个阶段。预加载阶段采用荷载增量控制, 将作动器加载至2kN, 持荷2min, 检查各仪表是否正常工作, 并使试件各部分、试件与装置之间接触良好, 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荷载与变形关系趋于稳定。

图4 试验加载装置图

   图4 试验加载装置图

    

   正式加载阶段, 采用力和位移联合控制加载, 在荷载控制阶段前期荷载按设计荷载的50%, 60%, 70%, 80%, 85%, 90%, 95%, 100%等级加载, 后期按每级5kN分级加载至50kN, 每级加载后持荷2min。分级加载至50kN时, 试件位移Δs=30mm;此后进入位移控制加载阶段, 按每级增加0.5Δs=15mm加载, 直至承载力下降至峰值承载力的0.85倍。每级加载后持荷2min, 使变形趋于稳定, 观察试验现象。

1.4 测点布置

(1) 位移测量

   根据有限元模拟情况, 并考虑一定的量程储备, 选择位移计量程。在3根地梁纵向分别布置一个±25mm位移计, 监测地梁滑移;在长地梁端部横向布置一个±25mm位移计, 监测地梁扭转;在试件底板处布置一个±25mm位移计, 监测试件与地梁的滑移;在转换层下部布置一个±50mm位移计, 上部布置两个±100mm位移计, 监测转换层水平位移;横担上部布置磁滞伸缩位移传感器, 监测横担水平位移, 同时作为加载控制指标。试件位移计测点布置如图5 (a) 所示。

(2) 应变测量

   试件应变采用电阻应变计测量。为得到试件在加载过程中应力应变的发展和分布情况, 根据各受力构件的受力特点, 在试件转换层及上下构件上布置单向电阻应变计。试件电阻应变计布置见图5 (b) 。

2 试验现象

   预加载阶段, 试件一切正常。由荷载控制加载进度, 当加载到25kN (设计荷载) 时, 试件无明显变化, 构件正常, 见图6 (a) 。位移控制加载进度阶段, 初始位移Δs=30mm;当加载至Δs=90mm时, 旋转塔横担整体变形明显, 见图6 (b) ;当加载至Δs=195mm时, 可观察到转换层上部水平杆件发生明显整体屈曲, 见图6 (c) ;当加载至Δs=210mm时, 试件发出轻微声响且其横担整体变形进一步加大;当加载至Δs=240mm时, 由于旋转塔横担整体变形过大, 此时试件发出明显声响。当试验结束即加载至Δs=265mm时, 试件发出巨响, 螺栓断裂, 试件节点破坏, 加载结束。图6 (d) , (e) 为二层节点板处螺栓受力过大而被拉断。此外, 试件转换层内部杆件可观察到明显的整体屈曲, 见图6 (f) 。

图5 传感器布置图

   图5 传感器布置图

    图6 试验现象

   图6 试验现象

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3.1 荷载-位移曲线

   图7 (a) ~ (c) 分别为试件XZT的一层、二层及顶层荷载-位移曲线, 试件极限承载力为412.38kN, 顶层最大位移为247.8mm。由图可见, 荷载-位移曲线在加载前期均近似于直线 (ab段) , 说明试件在加载前期一直处于弹性状态, 并在到达极限承载力 (b点) 之后出现卸载段 (bc段) ;一层、二层及顶层荷载-位移曲线变化趋势一致, 说明试件变形协调, 各部分刚度匹配较好。

图7 试件XZT荷载-位移曲线

   图7 试件XZT荷载-位移曲线

    

图8 试件XZT转换层长杆和转换层短杆的荷载-应变曲线

   图8 试件XZT转换层长杆和转换层短杆的荷载-应变曲线

     

3.2 荷载-应变曲线

   图8 (a) , (b) 为试件XZT转换层长杆和转换层短杆的荷载-应变曲线。由图8 (a) 可以看到, 曲线存在些许误差, 但总体曲线在误差范围内呈线性增长, 转换层长杆在荷载作用下最大应变在250以内, 杆件处于弹性状态。如图8 (b) 所示, 转换层短杆最大应变值达到了1 600, 接近屈服 (由钢材牌号计算得出屈服应变值为1 800) , 但杆件仍处于弹性状态。图9 (a) 与图9 (b) 分别为转换层下部水平杆与转换层上部水平杆的荷载-应变曲线。从图中可看出, ab段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呈线性变化, 因此两杆在加载前期处于弹性范围内;但到b点后曲线进入bc段, 曲线的斜率发生明显变化, 说明杆件进入弹塑性阶段。图10 (a) , (b) 为试件XZT塔头下曲臂长杆及短杆的荷载-应变曲线。如图10 (a) 所示, 随着荷载的增大, 各测点的弹性变形逐渐增长, 其增长趋势为正增长, 能够看出其承受拉应力, 为拉杆, 且处于弹性状态。而图10 (b) 中, 增长趋势为负增长, 杆承受压应力, 为压杆, 且处于弹性状态。图11为试件XZT转换层间支撑荷载-应变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到, 在荷载加到最大时, 应变值在200以内, 故在加载过程中转换层间支撑始终处于弹性状态。

图9 试件XZT转换层下部水平杆和转换层上部水平杆的荷载-应变曲线

   图9 试件XZT转换层下部水平杆和转换层上部水平杆的荷载-应变曲线

    

图10 试件XZT塔头下曲臂长杆及短杆的荷载-应变曲线

   图10 试件XZT塔头下曲臂长杆及短杆的荷载-应变曲线

    

图11 试件XZT转换层间支撑荷载-应变曲线

   图11 试件XZT转换层间支撑荷载-应变曲线

    

4 结论与建议

   (1) 直线旋转塔转换层节点试件屈服荷载为376.07kN, 试验极限承载力为412.38kN。在1.1倍设计荷载下出现最终破坏, 试件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 承载性能符合设计要求。同时, 有限元计算极限承载力为443.21kN, 结果表明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数值方法可较好地模拟试验, 分析结果有助于指导设计。

   (2) 试件最终破坏形式为连接节点螺栓的断裂破坏。由于结构采用直线形旋转, 90°方向出现了转换层与其上侧结构层体型的明显变化, 导致应力过于集中, 刚度较大的空间异形节点板形成支点和翘板, 使螺栓翘力过大, 导致螺栓发生以受拉为主的断裂破坏。从试验现象观察到, 破坏位置节点板与角钢明显可见分离荷载为312kN, 设计时应予以注意。

   (3) 为了避免结构发生转换层与上侧结构层连接位置的破坏, 建议在直线旋转塔转换层上侧增加螺栓数量。

   (4) 设计荷载情况下结构整体刚度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极限荷载情况下结构变形能力强, 延性好, 且转换层部位刚度与试件整体刚度匹配较好, 协同工作性能好。

  

参考文献[1] 李卫青, 孙炳楠. 大跨越输电塔钢管节点承载力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D]. 杭州:浙江大学, 2011.
[2] 李喜来, 廖宗高, 李晓光. 中国输电塔钢结构现状及市场情况[J]. 产业链接, 2005, 10: 25-27.
[3] 房正刚, 张子富, 武坤, 等. 山区220kV双回错层横担直线塔设计及真型试验研究 [J]. 建筑结构, 2017, 47 (17) : 66-70.
[4] 张子富, 杨靖波, 杨凤利, 等. 重冰区特高压酒杯型钢管塔设计及试验 [J]. 中国电力, 2013, 46 (5) : 45-50.
[5] 宋刚, 陈稼苗, 郭勇. 山区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用边坡塔的设计 [J]. 中国电力, 2015, 48 (1) : 98-103.
[6] 唐国安. 我国500kV线路倒塔事故率浅析[J]. 电力建设, 2003, 15 (1) : 18-24.
[7] 王振华, 金晓华, 何天胜. 500kV新崖门大跨越输电塔结构设计 [J]. 电力建设, 2010, 27 (3) : 56-58.
[8] 姜永, 房正刚, 莫娟, 等. 直线旋转加转换层的输电桁架结构力学性能研究 [J]. 建筑结构, 2018, 48 (13) : 45-48.
[9] 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 T 228.1—2010 [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10] 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GB/T 2975—1998[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8.
Experimental study on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conversion layer of linear rotating transmission angle tower in restricted mountainous area
Fang Zhenggang Mo Zenglu Luo Yi Yang Zhen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State Nuclear Electric Power Planning and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tate Grid Jibei Electric Power Company Limited)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conversion layer structure of linear rotating transmission angle tower,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full-scale conversion layer node of the structure was carried out. Taking a specimen of a conversion layer node of a linear rotating tower as a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test of bearing capacity of a full-scale conversion layer node specimen, the variation laws of its deformation and strain under load were obtained to study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conversion layer of the linear rotating tower and stress mechanism.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ost unfavorable position of the specimen in the conversion tower of the linear rotating tower appears at the connection node of the conversion layer. The rods of the specimen are in the elastic state under the test load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deformation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which has a good safety reserve. The stiffness of the conversion layer matches well with the stiffness of the whole test piece and the work performance is good.
Keywords: linear rotating transmission angle tower; transition layer node; bearing capacity; deformation; strain
849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