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管渠系统预抽空运行模式分析

作者:李树平 沈炯 杨超 侯玉栋 邹俊
单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市浦东新区排水管理所
摘要:在服务区域内地下水位较高或存在雨污水管道混接的情况下,管渠系统预抽空成为雨水泵站运行的重要模式。为探讨如何发挥雨水管渠系统在小降雨事件下的蓄水功能,改善强降雨条件下雨水管渠系统的排水能力,从资料收集需求、水泵控制策略和蓄水容积计算方面论述,借以构建雨水管渠系统预抽空运行模式水力模型。通过案例定量分析了雨水泵站不同预抽空运行方案下的水泵开启次数、提升水量和运行时间。研究结果对于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结合降雨天气预报响应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雨水管渠系统 水力模型 泵站 运行模式
作者简介:李树平 通讯处:200092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E-mail:lishuping@tongji.edu.cn;
基金: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创新资金项目(RKJ2011-C05);

 

0 引言

   雨水管渠系统的任务是及时汇集并排除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使城市居住区与工业企业免受地表积水或内涝灾害的影响,保障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生产秩序。在受纳水体水位较高的地区,服务区域内的雨水难以通过管渠自流排除时,雨水管渠系统往往由管渠和泵站2部分组成。雨水管渠系统设计中通常不考虑旱流情况,但在运行中,如果服务区域内地下水位较高或者存在雨污水管道混接情况,雨水管渠系统内往往蓄存了入渗地下水或者旱流污水。在降雨来临之前如果不进行及时处理,将会对排除雨水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管渠系统预抽空成为雨水泵站的一种重要工作模式[1,2] 。结合降雨气象预报,在降雨来临之前,启动雨水管渠系统预抽空运行模式将具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发挥小降雨事件下雨水管渠系统的蓄水功能;②改善强降雨条件下雨水管渠系统的排水能力[3,4]

   在由雨水管渠和泵站构成的系统中,集水井内水量通过泵站加压提升,而集水井之前的水量依靠管渠中水流的重力流动,往往存在泵站内集水井已抽到最低水位,集水井前雨水管渠内的水量还没有汇集过来,使得雨水管渠内的水量很难被完全抽空。因此为衡量雨水管渠系统预抽空的效果,将需要收集雨水管渠系统信息、构建雨水管渠与泵站一体化计算模型,然后借助雨水管渠系统水力计算工具,从雨水管渠预抽空需要历时和可排放容积两方面判断。

1 技术需求

1.1 资料收集需求

   为尽可能使计算结果符合实际情况,需要收集雨水管渠、泵站和排放口的详细资料,这些资料的获取来自服务范围内雨水排放设施的竣工图、GIS或CAD电子图以及雨水泵站运行资料。

   (1)雨水管渠由检查井(或跌水井)及其相连管段组成,需要收集资料包括:①各检查井(或跌水井)的编号、位置坐标、地面标高、检查井深度或井底标高、检查井的断面尺寸或直径等;②各管段的编号、上下游节点(检查井或跌水井)编号、直径、长度、起端和末端内底标高、粗糙系数等。

   (2)泵站需要收集资料包括:①集水井的断面几何尺寸、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池底标高、旱季非工作状态水位等;②水泵进水管直径、长度和粗糙系数;③水泵台数、水泵扬程-流量特性曲线信息;④水泵出水管直径、长度、粗糙系数。

   (3)排放口信息:排放口处管底标高。如果是淹没出水,则需要排放口的水位变化数据。收集到这些数据后,就可以选择具有排水管网和泵站模拟功能的水力计算软件,根据软件对输入数据的要求,进行输入数据文件整理,并选择合适模拟参数,结合适当水泵控制方案,进行排水管渠系统的模拟计算[5]

1.2 水泵控制策略

   水泵控制策略在雨水管渠系统预抽空操作中起到关键作用。如果采用了不利的控制策略,泵站运行下可能抽升水量太少,起不到好的排水效果。不合适的控制策略也会导致过分的水泵启闭,过快损耗水泵和电机机械及电力部件[6]

   泵站运行中常采用2种控制策略(见图1)。第1种是各台水泵在不同水位依次开启,在相同的低水位同时关闭。该策略的优点是,如果排水中含有大量悬浮固体(沉积物),可以限制固体的沉降;第2种控制策略是顺序开启/关闭水泵方法,即一台水泵的开启水位是后续一台水泵的关闭水位。例如水泵P1的开启水位为水泵P2的关闭水位,水泵P2的开启水位为水泵P3的关闭水位,等等。该策略的优点是,随着集水井水位的下降,水泵依次关闭,在一定程度水量下不会运行过多台水泵。

   除了上述2种控制策略,也可以设计出其他控制策略,并在运行中考虑单台水泵的磨损防护[7]

1.3 蓄水容积计算

   雨水泵站开启之前,认为雨水管网和集水池中存储水量,与地下水进水量或污水进流量达到动态平衡,管网内水面与集水池水面处于相同水位高度,该高度通常认为是集水池的最高控制水位。实际运行中,该最高控制水位可高于集水井进水管管顶,但不得使管道上游地面冒水。集水井最低控制水位常低于进水管内底标高。

图1 集水井水位设置与多台水泵控制策略示意

   图1 集水井水位设置与多台水泵控制策略示意

    

   雨水管渠系统可蓄水容积为雨水泵站开启前集水井、检查井(跌水井)和雨水管段蓄水量之和。

   (1)集水井蓄水量:为集水井水平剖面与变化水位的函数。当集水井各水位水平剖面不变时,蓄水量为底面积与最高和最低控制水位差的乘积。

   (2)检查井蓄水量:当检查井内底标高高于集水井最高控制水位时,检查井内蓄水量为零;当检查井内底标高低于最高控制水位时,蓄水量为检查井水平剖面与水位变化的函数;当检查井各水位的水平剖面不变时,蓄水量为底面积与水位变化范围的乘积。

   (3)雨水管段蓄水量:根据集水井最高控制水位,雨水管渠可能处于蓄满水量、部分蓄水量和无蓄水状态。雨水管段通常具有一定坡度,当雨水管段下端内底标高高于最高控制水位时,该管段内无蓄水;当雨水管段下端内底标高低于最高控制水位时,将存在蓄满水量和部分蓄水量的计算。

2 案例分析

   我国华东某市范围内的一小型雨水排水系统,服务面积240hm2,雨水管道总长约5 500m,管径在0.60~2.00m之间(见图2)。通过构建雨水管网模型,共划分为16个管段。排水泵站内设有3台1200HLB-12A型混流泵,额定流量为3.275m3/s,额定扬程为10 m。泵站运行的最高开泵水位为-0.67m,运行最低停泵水位为-3.00m。集水井断面积为12m×6m,内底标高-3.30m,溢流水位3.00m,旱季流量溢入污水管网。排水泵站处地面标高为3.50m。

图2 某雨水排水系统示意

   图2 某雨水排水系统示意

    

   服务区域内地势较平坦,管道以一定坡度坡向泵站。地下水位较高,为3.00m。平时有地下水入渗或污水进入。服务面积内建筑密度较高,地表径流系数取0.6。

   试计算雨水管网可预抽水量,并分析开泵方案。

   首先,设旱季排水管渠内水面高度与地下水位相同,雨水管渠、检查井和泵站集水井的水面积高度均取3.00m。根据管渠、检查井和集水池容积计算方法,得到该雨水管渠系统在降雨前的蓄水量为6 615m3

   其次,忽略泵站操作时段内的外部进流量,即雨水泵站预抽空仅针对以上计算蓄水量6 615 m3操作。水力模拟采用美国环境保护局开发的雨水管理模型(SWMM 5.1),计算选项采用动态波分析,模拟总历时采用10h。雨水泵站控制策略,考虑2种方案见表1。

   表1 雨水泵站开泵方案   

表1 雨水泵站开泵方案

   方案1采用不同集水井水位下依次开泵,当集水井达到最低水位-0.30m(即水深0.30m)时同时关泵的运行方式。集水井水位随时间变化和水泵启闭情况分别见图3、图4和表2,可以看出:①最初0:00~0:14,水泵P1连续2次启闭,共抽升2 804m3水量,占总抽升水量4 350m3的64.5%。②随着后续管网水量流入变缓,每次启闭的间距变大。③P2运行8min,P3仅运行2min。④如果计算到14min,则总提升水量为2 804+1 724+428=4 956(m3),占可提升水量6 615m3的74.9%;考虑地表径流系数0.6,对应降雨约为3.44 mm(见表3)。⑤抽升最长可延长到1h16min。

图3 方案1中集水井水位变化

   图3 方案1中集水井水位变化

    

图4 方案1中水泵运行情况

   图4 方案1中水泵运行情况

    

   表2 方案1中开泵对应时段与抽升水量   

表2 方案1中开泵对应时段与抽升水量

   方案2采用根据集水井水深依次开启/关闭水泵的运行方式。集水井水位随时间变化和水泵启闭情况分别见图5、图6和表3,可以看出:①最初0:00~0:14,水泵P1仅一次启闭,共抽升3 024 m3水量,占总抽升水量4 352m3的69.5%。②随着后续管网水量逐渐流入,每次启闭的间距变大。③水泵P2运行2次,P3仅运行1 min。④如果计算到14min,则总提升水量为3 024+1 944+216=5 184(m3),占可提升水量6 615m3的78.4%;考虑地表径流系数0.6,对应降雨为3.60mm(见表3)。

图5 方案2中集水井水位变化

   图5 方案2中集水井水位变化

    

图6 方案2中水泵运行情况

   图6 方案2中水泵运行情况

    

   表3 方案2中开泵对应时段与抽升水量   

表3 方案2中开泵对应时段与抽升水量

   方案1与方案2相比:①由前14min提升水量看,方案1为4 956m3,方案2为5 184m3。②方案1中水泵P1在第1h内共启闭9次,且在前14min内启闭2次,而方案2中水泵P1在第1h内共启闭7次,且在前14 min仅启闭1次。③水泵P2在方案1的前14min内启闭1次,而方案2的前14min内启闭2次。因此从提升水量、启闭次数,并结合日常雨水泵站“开车要猛,停车要缓”的运行经验,方案2的运行方式更合理可行。

   分析中也可以看出,通过水泵运行并不能将管网内的存水量完全抽干。因为管网内水量依靠重力驱动,流向集水井需要一定时间,随着时间推移,每次水泵启闭的间距变长,提升水量变少。但是当合理划分提升时间后,如表3和表4所示,可针对天气预报的暴雨出现时间的提前量,采取不同的水泵启闭运行方式。例如表3所示,方案1的运行可分别针对天气预报的提前量分为14min、28min和1h16min;方案2的运行可分别针对天气预报的提前量分为14min、31min和55min。

3 结语

   针对地下水位较高或存在雨污混接情况的雨水管渠系统,可以通过构建雨水管渠和泵站联合运行模型,定量分析降雨之前雨水管渠系统内存储水量预抽空方案。由于管网内存水量需要一定时间汇集到泵站集水井,因此短时间内难以将系统内存水抽空。针对较小降雨事件,通过预抽空运行,可以将该部分雨水容纳在管渠系统内,减少降雨期间的泵站运行时间。通过运行分析,可更有效针对天气预报中降雨将要出现的时间,优化运行方案,合理安排水泵的提升。

   考虑到雨水管渠系统的布局、标高、集水井形式、水泵磨损的复杂性和可能的地下水入渗,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还需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和验证模型参数。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姜乃昌,陈锦章.水泵及水泵站.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 Sanks R L,Tchnobanoglous G,Bosserman B E,et al.Pumping station design.Second Edition.Butterworth-Heinemann,Boston,USA,1998

[3] 王磊.防汛泵站运行策略研究.建筑知识,2012,(11):293~294

[4]丁曜.上海市城市防汛排水若干问题的思考.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5):181~186

[5] Rossman L.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 user's manual version 5.0.EPA/600/R-05/040,U.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National Risk Management Research Laboratory,Cincinnati,OH,USA,2008

[6] Chowdhury J.Designing,selecting and operating a storm drainage pumping system.Environmental science&engineering magazine,2013,(3):60~63

[7] Haestad M,Durrans S R.Stormwater conveyance modeling and design.Haestad Press,Waterbury,CT,USA,2003

1342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