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滤—纳滤双膜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中试研究

作者:党敏 朱学武 杜星 瞿芳术 梁恒 李圭白
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摘要:南四湖水呈现微污染的水质特点,给常规工艺带来较大的处理难度,为保障饮用水水质,采用超滤-纳滤双膜工艺进行中试研究。结果表明:纳滤膜在不同季节时对有机物保持稳定的去除能力,出水中COD_(Mn)、UV_(254)、DOC含量均低于0.7mg/L、0.005cm-1、0mg/L;常规和超滤工艺对水中无机盐及单价离子几乎没有去除能力,纳滤膜可将水中的无机盐、单价离子和电导率去除90%以上;通过三维荧光分析,纳滤膜对芳香族蛋白质、类富里酸和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关键词:饮用水 预处理 超滤 纳滤 水质安全 微污染

 

    

    

0前言

   O3-BAC工艺近年来陆续应用于我国水厂,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在该工艺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出水pH大幅降低、微生物泄漏和微型水生动物过度孳生等[1,2,3,4] ,成为威胁水质安全的潜在风险。膜技术在国内外水厂应用步伐加快,已经成为研究和应用热点,目前超滤技术已经成为我国水厂的第三代饮用水净化工艺[5,6] ,由于超滤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差,在水源受污染的条件下常与其他工艺进行联用。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为亚热带气候,常年高温高湿,水源水质主要存在季节性有机污染,水中微生物数量较多、微型水生动物孳生较快等问题[7] 。针对该类水源水质特征,开发适宜的处理技术,统筹考虑有机污染和微生物生长问题,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已成为水行业面临的重要难题。纳滤膜具有分离性能好,出水水质稳定,可同时去除多种污染物的性能,已经成为国内外处理饮用水有机微污染技术的热点[8,9,10] ,本试验将超滤和纳滤技术联用,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原水经预沉-混凝-沉淀预处理后,再经过超滤/纳滤双膜过滤,超滤和纳滤工艺均采用PLC自控恒压运行,且各阶段产水处均设置取水口。

   试验流程如图1所示,中试系统运行水量为1.2~2m3/h,超滤膜采用中空纤维内压式超滤膜组件(海南立升),膜材质为合金PVC,膜丝内径为1.0mm,外径1.6mm,平均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80 000;纳滤膜采用ESNA1-4040聚酰胺复合膜(美国海德能),膜的性能参数见表1。

图1 试验工艺流程

   图1 试验工艺流程

    

   表1 纳滤膜性能参数   

表1 纳滤膜性能参数

1.2 试验水质

   试验在山东济宁南水北调山东受水区中试基地内进行,试验原水为南四湖水,中试装置共运行6个月,期间水温变化范围为5~22.5℃,运行期间原水水质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试验期间水质   

表2 试验期间水质

1.3 分析项目与方法

   浊度:美国哈希2100N型浊度仪;UV254:TU1901型紫外分光光度计;CODMn:采用酸性高锰酸钾法;硝酸盐:氟化物、氯化物、钠离子:上海雷磁PXS-270离子计测量;DOC:德国耶拿公司Multi N/C TOC分析仪;pH及温度:赛多利斯PB-10型pH计;电导率:梅特勒.托雷多便携式电导率仪;三维荧光:HITACHI F-7000型荧光分析仪。

2 结果与讨论

2.1 对有机物去除效果

   原水有机物含量随季节波动,夏季水温较高,CODMn含量比冬季高一倍多、UV254含量是冬季UV254两倍还多,各工艺对CODMn、UV254处理效果如图2和图3所示。夏季原水CODMn最高7.79mg/L,经过混凝沉淀和超滤工艺,CODMn降至6.26mg/L,仍高于饮用水标准的上限值3 mg/L;冬季CODMn含量为3.74 mg/L,经过混凝沉淀和超滤工艺,CODMn降至2.25mg/L,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而纳滤工艺可在任何季节大量去除水中的CODMn含量,使CODMn降至0.70 mg/L以下。夏季原水UV254最高0.188cm-1,经过混凝沉淀和超滤工艺,UV254降至0.175cm-1,仍然较高;冬季UV254含量为0.085cm-1左右,经过混凝沉淀和超滤工艺,UV254降至0.065cm-1;再经过纳滤工艺,仍可大量去除剩余水中UV254含量,降至0.005cm-1以下。

2.2 对电导率去除效果

   电导率常可以间接表现水中溶解性离子,也就是无机盐的含量。原水中无机盐含量也随季节波动很大,表现在夏季电导率较低,而冬季电导率较高,各工艺对电导率的处理效果如图4所示。夏季原水电导率在1 746μS/cm上下,冬季时电导率明显升高至2 280μS/cm上下,无机盐离子半径很小,常规工艺以及超滤工艺对这部分无机盐几乎无去除效果,出水与进水盐含量几乎相同;纳滤工艺对无机盐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夏季和冬季,均可降低90%以上的电导率,也就是基本相当于去除了90%以上的溶解性无机盐类,使纳滤产水的电导率仅为162~286μS/cm。

图2 不同季节超滤/纳滤工艺对CODMn的去除效果

   图2 不同季节超滤/纳滤工艺对CODMn的去除效果

    

   (纳滤回收率:单段34%;压力:700kPa)

图3 不同季节超滤/纳滤工艺对UV254去除效果

   图3 不同季节超滤/纳滤工艺对UV254去除效果

    

   (纳滤回收率:单段34%;压力:700kPa)

图4 不同季节超滤/纳滤工艺对电导率去除效果

   图4 不同季节超滤/纳滤工艺对电导率去除效果

    

   (纳滤回收率:单段34%;压力:700kPa)

2.3 对溶解性固体(TDS)去除效果

   水中溶解性固体(TDS)在一定水质下与电导率基本呈线性关系,不同水质具有不同换算系数,不同季节各工艺对溶解性固体的处理效果如图5所示。夏季原水TDS含量为1 047 mg/L,高于饮用水标准中1 000mg/L的上限值;而冬季时水中TDS含量更是高达至1 368 mg/L。常规工艺以及超滤工艺对TDS也几乎无去除效果,出水与进水盐含量几乎相同;纳滤工艺对TDS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夏季和冬季,均可去除水中90%以上TDS含量,使纳滤产水的TDS仅为不到200mg/L。

图5 不同季节超滤/纳滤工艺对溶解性固体的去除效果

   图5 不同季节超滤/纳滤工艺对溶解性固体的去除效果

    

   (纳滤回收率:单段34%;压力:700kPa)

2.4 对溶解性有机碳(DOC)去除效果

   采用原水—混凝沉淀—超滤—纳滤工艺对南四湖水进行处理,考察夏季水质情况下工艺对DOC的处理效果,结果如图6所示。夏季原水DOC为9.09mg/L左右,经过混凝沉淀和超滤工艺后,水中DOC分别降至8.56mg/L和7.7mg/L,整体去除率分别为5.8%和15.29%,经过纳滤膜过滤后,产水中DOC降为0mg/L,去除率可达100%。可知,混凝沉淀、超滤、纳滤对DOC均有去除效果,且过滤越精细,去除率越高。

图6 混凝—沉淀—超滤—纳滤工艺对溶解性有机碳的去除效果

   图6 混凝—沉淀—超滤—纳滤工艺对溶解性有机碳的去除效果

    

   (纳滤回收率:单段34%;压力:700kPa)

2.5 对荧光物质去除效果

   三维荧光分析在水质检测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通常用于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定性分析。图7中a、b、c、d分别是根据中试中原水、沉淀后水、超滤出水和纳滤出水四种水质所对应的EEM荧光分析结果绘制的等高线图。原水的主要荧光峰有Ⅰ(230/344)、Ⅱ(230/416)、Ⅲ(285/342)3个峰,Ⅰ峰属于芳香族蛋白质产生荧光,Ⅱ峰属于类富里酸物质产生荧光,Ⅲ峰属于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

   分析图7a至d可知,各阶段水样中荧光峰的位置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是峰强度明显发生了变化。通过数据删选,将各水样荧光峰强度变化的数据整理为表3。沉后水经过超滤处理后,各峰荧光强度变化不大,说明超滤对荧光物质的去除效果不明显。对比超滤和纳滤膜产水可知,经过纳滤膜过滤后产水中Ⅰ、Ⅱ和Ⅲ峰的荧光强度分别较超滤出水降低了85.3%、82.1%和85.4%,说明纳滤对芳香族蛋白质、类富里酸和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也具有优异的去除效果。

   表3 水样荧光峰值强度变化的情况   

表3 水样荧光峰值强度变化的情况

2.6 对单价离子去除效果

   为考察纳滤膜对一价离子的去除效果,试验在不同压力下测定其对硝酸盐、氟化物、钠离子的去除效能,所得结果如图8~10所示。可以看出纳滤膜对一价离子保持较高的去除率,对硝酸盐、氟化物、钠离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5%以上、80%以上和90%以上,且运行压力越高,相应离子的去除率越大。这是因为纳滤膜是以压力为驱动力的膜分离过程,根据溶解-扩散模型,水通量JW=-A(ΔP-Δл),溶质通量JS=-BΔCs。其中JW、JS分别为水通量和溶质通量,A为膜的水渗透性常数,B为膜的溶质渗透性常数,ΔP为膜两侧的压力差,Δл为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ΔCS为膜两侧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差。运行操作压力的增大,膜两侧的压力差ΔP增大,膜的水通量增加。而溶质通量与压力没有直接关系,只是膜两侧溶质浓度的函数。随着压力的增大,透过膜的水通量增大而溶质通量不变,故单价离子去除率增加。

图7 混凝—沉淀—超滤—纳滤工艺对荧光物质的去除效果

   图7 混凝—沉淀—超滤—纳滤工艺对荧光物质的去除效果

    

图8 纳滤膜在不同压力下对NO3-的去除效果

   图8 纳滤膜在不同压力下对NO3-的去除效果

    

   (回收率:15%,水温:18℃)

3 结论

   (1)南四湖水源中有机物含量呈季节性波动,纳滤膜可稳定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可将CODMn、UV254、DOC含量降至0.7mg/L、0.005cm-1、0mg/L以下,且不受水温变化的影响。

图9 纳滤膜不同压力下对F-的去除效果

   图9 纳滤膜不同压力下对F-的去除效果

    

   (回收率:15%,水温:18℃)

图1 0 纳滤膜在不同压力下对Na+去除效果

   图1 0 纳滤膜在不同压力下对Na+去除效果

    

   (回收率:15%,水温:18℃)

   (2)常规和超滤工艺对无机盐离子几乎没有去除能力,在冬季和夏季纳滤工艺均可去除90%以上的无机盐离子,使出水电导率和TDS分别维持在162~286μS/cm及200mg/L以下。

   (3)超滤对荧光物质的去除效果不明显,经过纳滤膜处理后产水中芳香族蛋白质、类富里酸和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分别较超滤出水降低了85.3%〈2.1%和85.4%,说明纳滤对荧光物质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4)纳滤膜对一价离子保持较高的去除率,对硝酸盐、氟化物、钠离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5%、80%和90%以上,且去除率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参考文献[1]张金松,董文艺,张红亮,等臭氧化-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安全性研究.给水排水,2003,38(9):1~4

[2] 乔铁军,孙国芬.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微生物安全性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8,24(5):31~34

[3] 乔铁军,张锡辉.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应用中水质安全研究.环境科学,2009,30(11):3311~3315

[4] 李建勇,段冬.O3—BAC工艺微型动物泄漏控制技术研究进展.给水排水,2012,38(9):165~168

[5] 李圭白,杨艳玲.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超滤为核心技术的组合工艺.给水排水,2007,33(4):1

[6] 李圭白,田家宇,齐鲁.第三代城市饮用水净化工艺及超滤的零污染通量.给水排水,2010,36(8):11~15

[7] 韩德宏,张金松,尤作亮,等.南方湿热地区深度处理工艺关键技术与系统化集成.给水排水,2012,38(9):21~27

[8] Mahlangu T O,Msagati T A M,Hoek E M V,et al.Rejection of pharmaceuticals by nanofiltration(NF)membranes:Effect of fouling on rejection behaviour.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2014,(76-78):28~34

[9] Xi Q C,Liu Y G Z H,et al.Nanofiltration membrane achieving dual resistance to fouling and chlorine for“green”separation of antibiotics.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15,493:156~166

[10] Xi Q C,Zhang C,Wang Z X,et al.Tailoring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performance for highly-efficient antibiotics removal by mussel-inspired modification.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2016,499:326~334
A pilot study for the treatment of micro-polluted water by ultrafiltration-nanofiltration process
Dang Min Zhu Xuewu Du Xing Qu Fangshu Liang Heng Li Guibai
(CSCEC AECOM Consultants Co.,Ltd. School of Municip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Nansi lake is characterized as micro-polluted,which brings large processing difficulty to the conventional process.To ensure the drinking water quality,ultrafiltration-nanofiltration membrane technology was used and tested in this pilot stud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anofiltration could maintain a stable removal of organic matter in different seasons,with CODMn,UV254 and DOC in the produced water always below 0.7 mg/L,0.005cm~(-1) and 0mg/L respectively.Conventional process and ultrafiltration almost had no ability in removing inorganic salts and monovalent ions,while nanofiltration could remove inorganic salts,monovalent ions,and conductivity of the water by more than 90%.Through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image analysis,nanofiltration had good capability in removing aromatic proteins,fulvic-like acids,and 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
Keywords: Drinking water; Pre-treatment; Ultrafiltration; Nanofiltration; Water quality safety; Micro-polluted;
1898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