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受压杆件的弯曲屈曲

作者:王立军
单位:华诚博远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全面梳理了轴压杆弯曲屈曲的理论分析过程和工程应用方法。欧拉公式解决了轴压杆弹性区的弯曲屈曲问题。欧拉之后的学者完善了非弹性区的问题,建立了以切线模量理论为基础的轴压杆非弹性区弯曲屈曲的欧拉公式。其后的学者通过考虑安全度的方式将其用于工程设计。新版《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沿用我国自88钢规以来的做法,以等效初挠度综合考虑初始缺陷,按压弯杆计算给出轴压杆弯曲屈曲的设计公式。
关键词:欧拉公式 轴压杆 弹性屈曲 非弹性屈曲 弯曲屈曲
作者简介:王立军,博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Email:13901212966@sina.cn。
基金: -页码-:126-135

0 前言

   在力学研究的长河中,没有一个领域像钢压杆屈曲强度那样,具有如此复杂而变换的历史。

   欧拉(Euler)于1744年最早进行了压杆的弹性屈曲的研究并于1759年推导出著名的欧拉公式[1]。欧拉公式作为压杆在弹性范围内屈曲的临界力计算公式,很好地解释了长柱的稳定问题。但对于柱子长细比较小的情况,如中长柱和短柱,因为会发生屈服先于屈曲的情况,欧拉公式不再适用。这表现为其后的几十年中,人们苦于对欧拉理论和柱子试验结果不一致问题的困惑,而竟然没能在理论上取得任何进展。

   1845年,比利时的E.拉马利(E.Lamarle)[2]首先指出欧拉公式只在弹性范围内适用。1889年,法国的康西德尔(Considere)和德国的恩格塞尔(Engesser)[3]各自独立发表文章,指出以广义形式表示的欧拉公式可适用于弹性和弹塑性范围。其后,恩格塞尔于1895年发表了著名的双模量理论,之后卡门(Karman)进行了一系列精确的试验。他们的工作成功地解决了整个弹性及非弹性屈曲方面的难题,可以看成屈曲问题在悠久历史过程中的里程碑。

   一般来说,对于细长柱、薄板或薄壳类受压构件,会在达到材料的屈服强度(严格地说是比例极限)之前,出现弹性范围内的失稳。而对于应用范围的一般情况,如中长柱,在轴压下可能屈服先于弹性屈曲发生。

   探寻类似中长柱的弹塑性屈曲问题是继欧拉之后人们200多年来为之努力的方向。

1 轴压杆的弹性屈曲

   轴压力P作用下(图1)的直杆,同时在横向力下产生弯矩mx,其弹性侧移曲线y的微分方程为:

   EΙd2ydx2+Ρy+mx=0(1)

   令α=ΡEΙ,则:

   y=mxΡ(sinαxαxcosαl2-1)(2)

   当mx≠0时,P以欧拉临界力PE为极值,而此时y趋于无穷大。

   ΡE=π2EΙl2(3)

   当mx=0时,齐次方程的特征值为:

   Ρ=n2π2EΙl2(4)

   其中只有n=1即P=PE有意义,其他n值时柱子的形状需要人为控制。

   以上推导来自F. Bleich[2],之所以加上弯矩mx,是为得到弹性侧移曲线公式(2),便于欧拉临界力与侧移y相关性的分析,这从下面的结论中可以看到:1)P<PE时,若没有mx,柱子保持直立。若施加mx,柱子挠度符合式(2),此时去掉mx,柱子恢复直线状态。2)P=PE时,若没有mx,柱子可以处于正弦曲线状态。若施加mx,柱子会有非常大的挠曲,去掉mx,柱子不会回到初始状态。

   至此得到屈曲准则:达到临界荷载PE时,有两种平衡状态,即直线形式和与直线无限近的挠曲形式。这种“平衡状态的分叉”,属分叉失稳。

   将式(3)写成临界应力的形式,引入考虑端部约束的系数k,得到:

   σc=π2E(kl/r)2(5)

   式中:l为计算长度;k为计算长度系数。

   式(3)的欧拉临界力为理想直杆屈曲承载力。初挠度和荷载偏心的存在,使得两端铰接的实际压杆的承载力永远小于式(3)的欧拉临界力PE,而这更加反衬出欧拉的精妙和伟大。

2 轴压杆的非弹性屈曲

   式(3)的临界力PE,是对应于长细比大的细长柱的,此时截面压应力未达到屈服应力而发生弹性屈曲失稳。对于短柱,发生弹性屈曲前应力可能超过屈服应力,此时弹性模量是临界应力σc=Pc/A的函数,而不再是常数。

   康西德尔和恩格塞尔均采用引入变化的弹性模量使欧拉公式可用于非弹性范围。恩格塞尔于1889年提出切线模量理论。康西德尔提出以E代替E用于非弹性屈曲,EE和切线模量之间:当轴心受压柱在超过比例极限的应力作用下开始挠曲时,在凹侧的应力是增长的,在凸侧的应力是减少的。受此启发,恩格塞尔于1895年提出了双模量理论。

   双模量理论一度占优势。但后来的试验发现,屈曲荷载介于切线模量理论和双模量理论之间,并更接近于切线模量理论。直到1947年,香莱(Shanley)[4]的研究证明了恩格塞尔原先的切线模量理论的正确性。

3 双模量理论

   恩格塞尔于1895年提出了双模量理论。在压力P作用下的短柱,应力σ=P/A超过比例极限,并有微小挠度。图2为仅考虑挠曲影响的截面应力分布。凹区在原压应力σ基础上增加压应力,因已进入非弹性区,挠曲新增的压应力符合图3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即dσ/dε=Et。凸区在原压应力σ基础上增加拉应力,因仍处于弹性区,挠曲新增的拉应力其应力-应变关系为σ=。因σ2<σ1,故挠曲的应力中和轴n-n偏向凸区。

图1 轴压力P
作用下的直杆

   图1 轴压力P 作用下的直杆

    

图2 仅考虑挠曲影响的
截面应力分布

   图2 仅考虑挠曲影响的 截面应力分布

    

图3 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

   图3 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

    

   据此,可列出如下平衡条件:

   0h1s1dA-0h2s2dA=0(6a)0h1s1(z1+e)dA-0h2s2(z2-e)dA=Ρy(6b)

   挠度y取自中心轴。由图2可知:

   s1=σ1h1z1,s2=σ2h2z2

   图4为两个非常接近的截面的转动,由Δdx=h1dφΔdx=σ1dxE,则dφdx=σ1Eh1,同理dφdx=σ2Eth2。小变形,dφdx=d2ydx2,则:σ1=Eh1d2ydx2,σ2=Eth2d2ydx2

图4 截面转动关系

   图4 截面转动关系

    

   将以上代入式(6a),(6b),得:

   Ed2ydx20h1z1dA-Etd2ydx20h2z2dA=0(7a)d2ydx2(E0h1z12dA+Et0h2z22dA)+ed2ydx2(E0h1z12dA-Et0h2z22dA)=Ρy(7b)

   由式(7a)可知,S1=0h1z1dA,S2=0h2z2dA分别为n-n轴左右两边的面积矩,即:

   ES1-EtS2=0(8)

   由式(8),式(7b)第二项为零,则:

   d2ydx2(EΙ1+EtΙ2)=Ρy(9)

   式中Ι1=0h1z12dA,Ι2=0h2z22dA分别为n-n轴左右两边的惯性矩。

   令:

   E=EΙ1Ι+EtΙ2Ι(10)

   得:

   EΙd2ydx2+Ρy=0(11)

   式中:I为全截面对通过重心C的惯性矩;E为有限模量或折算模量。

   对于给定截面及材料,由式(8)及h=h1+h2可定出n-n轴的位置,进而确定I1,I2;由式(8)和式(10),从应力-应变图可定出Et,进而确定E

   微分方程式(11)与式(1)具有相同的形式,但它已从弹性范围扩展到非弹性范围。在弹性范围,E取定值E;在非弹性范围,E是临界应力σ=P/A的函数,它与x无关。

   类比轴压杆的弹性屈曲,式(11)的解为:

   Ρ=n2π2EΙl2

   其中当n=1时得到临界力:

   Ρr=π2EΙl2(12)

   式(12)即为欧拉方程的普遍形式。

   令τr=E/E,式(12)为:

   σr=ΡrA=π2Eτr(l/r)2(13)

   图5为应力σrτr,Et关系图[2],确定方法为由应力-应变图σ-E对应关系(σ即为σr)Et,可做出σr-Et/E关系图;由E,Et,I1,I2确定E,σr-τr图。

图5 应力σr与τr,Et关系图

   图5 应力σrτr,Et关系图

    

   图5隐含着一个变量l/r0σr-Et/E关系图,表示的是随着l/r变化弹性模量从弹性区E变为非弹性区Et进而引起σr从弹性区至非弹性区的对应变化规律。σr-τr关系图类似,只是因τrI1,I2有关,故该图表现出与截面形状相关的关系,特别在接近屈服强度的区域,对于相同的σr,H形截面沿腹板屈曲比十字形截面的τr小很多,说明此时前者对应着更小的l/r。从图中还可以看到,由于Et/E曲线即为切线模量理论,在纵坐标相同时,其临界应力总是小于双模量理论的值,故切线模量理论可以说是临界力的下限。

4 切线模量理论

   恩格塞尔于1889年提出的线模量理论,以下列假定为基础:在临界力σt=Pt/A下,可能出现一个不稳定的平衡挠曲形式,而变形大小只与相应于临界力σt的切线模量Et=dσ/dε有关。恩格塞尔假定受挠的直柱变为挠曲后,凸边应变的符号不变。起先大家认为这个理论是不正确的,其后他又提出了双模量理论。但试验的结果支持切线模量理论。直到香莱的研究证实了切线模量理论的正确性,使这一理论成为压杆非线性稳定的基本理论。

   现在分析一下这个理论。在弹性屈曲范围,当PPE,不会产生挠曲。可以推断,如果凸边应变符号会改变,当PPr就不能发生挠曲;如果凸边应变符号不会改变,当PPt就不可能发生挠曲。因Pt<Pr,故切线模量荷载Pt就是使直柱仍然保持直线的最大荷载。

   令τ=Et/E,因I2+I2>I(I1,I2为非重心轴n-n两边截面的惯性矩),E>Et,故τ<τr

   切线理论的挠度方程为:

   EtΙd2ydx2+Ρy=0(14)

   即:

   EΙτd2ydx2+Ρy=0(15)

   与前面类似,可得到切线模量理论的临界应力公式如下:

   σt=π2Eτ(l/r)2(16)

   可见,切线模量理论得到的屈曲强度比双模量理论的低。其中τσt仅取决于材料的弹塑性性能,而与截面形状无关(当然与长细比有关)。

   将图5的H形截面的τr曲线代入式(13),可得到σr-l/r关系曲线,结果为图6的曲线A[2]。同理,将图5的Et/E曲线代入式(16),可得到σt-l/r关系曲线为图6的曲线B。弹性范围内,平均压应力与l/r的关系曲线由欧拉双曲线代替。图6的曲线也叫柱子曲线。

图6 σr-l/r关系曲线

   图6 σr-l/r关系曲线

    

   式(13),(16)可写成普遍形式,引入考虑压杆端部约束的系数k:

   σc=π2Eτ(kl/r)2(17)

   从式(17)可见,弹性范围内,因τ=1,端部约束系数k对屈曲强度影响巨大;非弹性范围,τ<1,且τkl/r的减小而很快减小,部分抵消了屈曲强度的增长。

   端部约束系数k对弹性范围内的屈曲强度影响巨大,而对非弹性范围内的屈曲强度影响不大。

5 香莱理论

   双模量理论看似精确,但与试验结果不符,这源自双模量理论的一个假定:在未达到临界荷载σr之前,柱子是直的,这与弹性阶段的欧拉杆的概念是一致的。香莱在当时发表的文章中看到这一点,指出当P达到切线模量荷载Pt(使柱子保持直线的最大荷载)后,柱子开始挠曲。PPtPr之间变化时,柱子的挠曲可能是连续变化的,此时挠度y从0增到无穷大。

图7 香莱双肢
铰接柱

   图7 香莱双肢 铰接柱

    

   香莱以一双肢铰接柱来研究非弹性问题(图7)。两肢为刚性,之间用一弹塑性较连接。假定柱在荷载刚刚超过Pt开始挠曲,PPtPr之间时,柱中点挠度d为:

   Ρ=Ρt(1+1b2d+1+τ1-τ)(18)

   式中b为柱宽,τ=Et/E。假定τ不变,等于与Pt对应的值。

   香莱指出,在荷载P作用下,具有挠曲形状的柱在理论上是稳定的。而此前人们的认知局限于对弹性欧拉临界力的理解上,即认为非弹性阶段的稳定临界点柱子是直的,没有认识到超过切线模量后,有出现这种挠曲形状稳定的可能性。

   根据香莱理论,柱凹凸两侧的应变率是比值R=P/Pt的函数,即:

   {Δε1εt=2(1τ-R)1-τR-1-(1+τ)()Δε2εt=2(R-1)1-τR-1-(1+τ)()(19)

   式中εt为相应于Pt的应变。

   图8为τ=Et/E=0.75时Δε/εtR的关系曲线[2]。从图中可见,超过切线模量后柱截面凹面的压应变快速增加,凸面的压应变由于挠曲后拉区的出现缓慢减少。R=1.0处表示柱进入挠曲,对应着切线模量临界力Pt。双模量理论对应着临界力Pr,此时凹凸区应变均趋于无穷。实际的柱子附加应变Δε1的增长要快的多,因为柱子的每个部分都是弹性体而不仅仅如图7模型中所示仅中间单元是弹塑性体,这样各部分柱体会逐渐进入塑性使变形迅速增加。可以推断,柱丧失使用价值的临界荷载只比切线模量荷载Pt稍微大一些。

图8 τ=Et/E=0.75时Δε/εt与R的关系曲线

   图8 τ=Et/E=0.75时Δε/εtR的关系曲线

    

   对于香莱的天才而巨大的贡献,卡门有如下完美而精妙的评论:“恩格塞尔和我是以如下假定为基础,即当直柱在同样荷载下,会有与直线平衡位置无限接近的平衡位置,此时柱子的平衡状态变为不稳定。那么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就是在欧拉公式中以双模量代替杨氏模量。香莱的思路更宽广,他在想当平衡位置出现分叉时,最小荷载是多少?他的解答是,切线模量荷载是使柱从直线状态转为平衡位置的第一分叉。实际上在切线模量荷载和双模量荷载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平均位置。”

   “为什么我们不能将弹性屈曲理论的推理方法扩展到非弹性情况所有的平衡位置呢?显然,这并不是由于在非弹性范围内应力-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而是由于非线性的变形过程具有不可逆性。对于不同的荷载过程,同一应力下的变形是不同的,因而非弹性范围的稳定荷载是不稳定的。香莱看到了这一点,对非线性区域的稳定极限的定义予以修正,这正是他的论文的伟大之处”。

   图9为铝合金实心圆杆的试验结果[2],图10为软钢杆的试验结果[2],图11为铝合金挤铸的H形截面的试验结果[2]。从图中可见,试验很好地验证了切线模量理论。

图9 铝合金实心圆杆的试验结果

   图9 铝合金实心圆杆的试验结果

    

图10 软钢杆的试验结果

   图10 软钢杆的试验结果

    

图11 铝合金挤铸的H形截面的试验结果

   图11 铝合金挤铸的H形截面的试验结果

    

   在非弹性范围,找到临界力可能的最小值即切线模量临界荷载更重要,虽然它并不是实际的屈曲荷载,但可作为屈曲荷载的下限。这个下限只比临界荷载稍微低一些。因此,可以把切线模量荷载作为临界荷载,之前的恩格塞尔公式(13),即为柱子曲线公式。

6 柱子曲线

   应力-应变曲线的形状对确定临界应力与长细比关系的柱子曲线的影响很大。

   图12(a)为没有明显流限的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如铝合金及高强钢。相应的柱子曲线为图12(b)[2]

   图12(c)为具有明显流限的建筑钢的应力-应变曲线,柱子曲线为图12(d)。小于比例极限σp时,柱子曲线为欧拉临界应力曲线L-σp,比例极限σp至流限σy,柱子曲线为σp-M,注意到此时Et=0对应着l/r=0。试验中会出现l/r值低于30的短柱,其屈服强度P/A高于流限很多的现象。这是由于材料的不均匀性,使得流塑不是在整个截面同时发生,先期进入流塑的部分会出现强化,使临界应力有些像高强钢一样的向上增长而超过流限。但这一变化是不稳定的,因此还是建议采用L-σp-M作为柱子曲线。

图12 应力-应变曲线及相应柱子曲线

   图12 应力-应变曲线及相应柱子曲线

    

   对于具有完整的材料受压应力-应变关系的柱子,可以按弹性区欧拉荷载和非弹性区切线模量荷载,做出柱子屈服荷载和长细比关系的柱子曲线。这个柱子曲线对任何实心截面的理想柱子都是有效的,可以作为中心受压柱设计公式的唯一理论基础。

   弹性区和非弹性区的柱子曲线(临界荷载)(图13)可采用如下公式表示:

   σc=π2Et(l/r)2(20)

   弹性区,Et=E,柱子曲线为欧拉曲线;非弹性区,Et为变值,柱子曲线为恩格塞尔的切线模量临界应力曲线。弹性区与非弹性区的分界点对应着比例极限σp,此时对应的长细比为:

   (lr)B2=π2Eσp(21)

   因此非弹性段的柱子曲线为:

   σc=σy-σp(σy-σp)π2E(lr)2(22)

图13 柱子曲线

   图13 柱子曲线

    

7 按轴压杆计算临界力,以安全系数考虑缺陷影响

   前文的式(16)~(18)为理想直杆在轴心压力下的屈曲应力计算公式。实际的钢压杆存在着几何缺陷和物理缺陷。几何缺陷包括杆件的初挠曲、荷载的初偏心,物理缺陷包括残余应力。采用式(16),弹性阶段用欧拉公式、弹塑性阶段用切线模量理论求出临界应力,初弯曲、初偏心、残余应力用安全系数考虑。

   我国74钢规[5]用的就是这种形式,所不同的是柱子曲线采用试验方法得到。原因估计为,一是切线模量理论的精确计算不如试验来得直接,而当时试件的类型不多,只有三类,做起来不困难。当时的三条柱子曲线与理论公式比较接近。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残余应力指的是由板件经过轧制或焊接组成具有几何形状的构件后,因温度应力产生的在截面不同部位的残余应力。实际上,钢材拉伸试验应力-应变曲线中弹性段与塑性段之间所表现出的弹塑性段即是残余应力的结果。如果经过退火消除了这一残余应力,钢材可以做出理想弹塑性应力-应变曲线。

   由此可见,切线模量理论考虑的应力-应变曲线的非弹性段相当于考虑了板件的残余应力,而由板件组成截面形成的残余应力是无法考虑的(因为做型钢截面的拉伸试验不现实)。由于前一种残余应力的存在及其复杂性,用单一的安全系数不能真正反映残余应力对临界力的影响。比如,同一截面,对于不同的主轴,残余应力对其临界力的影响是不同的。

   因此,从88钢规[6]开始,采用下面的方法考虑柱子曲线。

8 考虑缺陷,按偏压杆计算临界力

8.1 初挠曲的影响

   设初弯曲曲线如图14所示[7]

   y0=v0sinπxl(23)

   临界状态微分方程为:

   EΙy+Ν(y+y0)=0(24)

   设n2=N/EI,则:

   y+n2y=-n2v0sinπxl(25)

   微分方程式(25)的通解为:

   y=C1cosnx+C2sinnx(26)

   特解为:

   y=C3sinπxl(27)

   引入边界条件:x=0,y=0,得C1=0;x=l,y=0,得C2sinnl=0,则C2=0。

   将式(27)代入式(25)有:

   [(n2-π2l2)C3+n2v0]sinπxl=0(28)

   因sinπxl0,则:

   (n2-π2l2)C3+n2v0=0(29)

   可得:

   C3=v0ΝEΝ-1(30)

   式中ΝE=π2EΙl2为欧拉临界力。式(30)带回式(27)得:

   y=v0ΝEΝ-1sinπxl(31)

   考虑初挠度的临界状态挠度方程为:

   ym=y+y0=v01-ΝEΝsinπxl(32)

   最大挠度(x=2/l)为:

   νm=v01-ΝEΝ(33)

   如图15所示,具有初挠度的轴压杆其临界力以欧拉临界力为极值,此时挠度杆中挠度趋于无穷大。

图14 初挠曲轴压杆

   图14 初挠曲轴压杆

    

图15 初挠曲轴压杆临界力

   图15 初挠曲轴压杆临界力

    

8.2 残余应力的影响

   焊接钢构件会产生焊接残余应力。热轧型钢由于不均匀冷却会产生残余应力。火焰切割及冷校也会产生残余应力。残余应力在构件截面上是自平衡力,它不影响强度承载力,但影响稳定承载力。

   在压力作用下,具有压应力的残余应力区域会过早进入屈服,此时这部分因模量E=0而退出工作,只有弹性区仍能继续承载。以有效截面表示的压杆临界力为:

   ΝΚ=π2EΙel02=π2EΙl02m(34)σΚ=π2Eλ2m(35)

   式中Ie为有效截面惯性矩。

图16 工字形截面
残余应力分布图

   图16 工字形截面 残余应力分布图

    

   工字形热轧截面,翼缘角部冷却得快,与腹板交界处冷却得慢,故角部对交界处产生拉应力,交界处对角部产生压应力,这样翼缘角部为压残余压力,与腹板交界处为拉残余应力,分布见图16。残余应力σr与轴心压力引起的压应力叠加后的应力如图中虚线所示,这时翼缘四角为塑性屈服区,其余部分为弹性区,后者为有效截面。

   对强轴(x轴)屈曲(忽略腹板作用):

   m=ΙeΙ=2t(kb)h242tbh24=k(36)σΚx=π2Eλx2k(37)

   对弱轴(y轴)屈曲(忽略腹板作用):

   m=ΙeΙ=2t(kb)3122tb312=k3(38)σΚy=π2Eλy2k3(39)

   因k<1,故残余应力对弱轴的影响比对强轴大得多。

   对于较厚的板,残余应力表现出沿厚度方向的不均匀,与表面相差在10%左右。因残余应力是温度应力,不因钢材强度而改变,因而对于高强钢的影响小。残余应力对长柱影响小。

9 17钢标[8]8]临界力计算

   图17分别绘出了弹性直杆、弹塑性直杆具有初挠度弹性杆的临界应力-挠度曲线[9]。实际压杆的临界应力-挠度曲线为bcde。初挠度的存在使压杆受力后会向初挠曲方向挠曲,c点达到边缘纤维屈服,d点达到最大临界应力,之后会达到全截面屈服至e点。

图17 临界应力-挠度曲线

   图17 临界应力-挠度曲线

    

   首先考虑边缘纤维屈服,按照Perry公式:

   σmax=ΝA+ΝW(ω0ΝEΝE-Ν)=fy(40)ΝA(1+Aω0WΝEΝE-Ν)=fy(41)σcri(1+ε0σEσE-σcri)=fy(42)σcri=fy+(1+ε0)σE2-(fy+(1+ε0)σE2)2-fyσE(43)

   式(43)为具有初挠度ω0的轴压杆边缘屈服公式,由Perry首先提出,其中ε0=ω0/ρ为相对初挠度;ρ=W/A为核心矩;σE=ΝEA=π2Eλ2

   对于中短柱,残余应力的存在使具有压残余应力的部分受压后提前达到比例极限,从而使这部分截面率先进入非线性状态,进而降低了构件的刚度。故残余应力影响构件的稳定承载力。

   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φ,是按柱的最大强度理论用数值方法算出大量φ-λ曲线(柱子曲线)归纳确定的。计算时考虑了截面的不同形式和尺寸,不同的加工条件及相应的残余应力形式,并考虑了1/1 000杆长的初弯曲。88钢规选择96条曲线作为确定φ值的依据,并按承载能力相近的截面及其弯曲失稳对应轴合为一类,归纳为 a,b,c 三类,每类柱子曲线的平均值(即50%分位值)作为代表曲线。

   板件厚度t≥40mm的构件,残余应力不但沿板宽度方向变化,在厚度方向的变化也比较显著。板件外表面往往以残余压应力为主,对构件稳定的影响较大。因此,03钢规对板件厚度t≥40mm的工字形、H形截面和箱形截面的类别作了专门规定,增加了d类截面的φ值。

   轴心压杆的计算理论和算出的各曲线值,参见李开禧、肖允徽等写的“逆算单元长度法计算单轴失稳时钢压杆的临界力”[10]和“钢压杆的柱子曲线”[11]。下面对逆算单元长度法简介如下[12]

   基本假定:1)钢材为理想弹塑性;2)临界状态挠曲线为正弦半波曲线;3)平截面假定;4)小变形;5)忽略初偏心;6)初挠度按1/1 000考虑。

   逆算法步骤:压杆分成若干待定长度的单元。单元长度(计算长度)作为未知量,在假定临界力下变化曲率,由内外力平衡加残余应力,反算出初单元长度。由此算出杆件总长度,即可得到对应临界力的杆件长细比。

   选用14种残余应力分布模式。图18为铰接轴压杆,l/2分成若干段。

图18 铰接轴压杆

   图18 铰接轴压杆

    

   第一段上端截面“0”:

   由N算出压应变ε0=N/AE,其中A为截面面积,应力为:

   σi=Eε0+σri(44)

   式中:σriyi处的残余应力,σify,取σi=fy;σi≤-fy,取σi=-fy;yc对应截面形心线;ye对应弹性部分中和轴。

   yi处的弯曲屈曲应变εi=σi/E,曲率R0=εi/(yi-ye),端截面取Ф0=R0

   单纯由残余应力引起的上端弯矩:

   Μ0=EΙe0R0(45)

   式中Ie0为上端弹性区的惯性矩。

   第一段下端截面“1”:

   N不变,ε0不变,应力为:

   σi=E[ε0+R1(yi-ye)]+σri(46)

   忽略ye的变化,即弹性区中和轴位置不变。

   R1=R0+dR1(47)

   给定一个dR1,得R1,计算σiεi:

   dΜ1=EΙe1dR1(48)

   得:

   Μ1=Μ0+dΜ1(49)

   根据NM1加上初弯曲1/1 000和残余应力算出应力分布,结果不一定与给定的R1=R0+dR1吻合,调整dR1,至吻合为止。

   根据平衡条件:

   Μ1=ΝΔ1sinθ1(50)

   同时:

   Ф1=θ1=Ф0-R1Δ1(51)

   解方程式(50),(51),得第一段单元长度Δ1

   已知N,M11,R1,计算第二段下端点“2”,M2=M1+dM2,R2=R1+dR2,迭代得到dR2,至此得到第二段单元长度Δ2,转角Ф21-R2Δ2

   以此类推,将所有长度相加,再乘以2,得到N作用下考虑残余应力的杆长l0,即得到了一组σΚ(Ν/A)λ(l0/i)的对应值。变化N可得到σKλ的对应曲线,即φ(σΚ/fy)-λ柱子曲线。

   88规范采用上面算出的柱子曲线,并将各类截面的理论φ值拟合为Perry公式形式:

   φ=σcrfy=12{[1+(1+ε0)σEfy]-(1+(1+ε0)σEfy)2-4σEfy}(52)

   式中ω0为初挠度,如综合考虑几何缺陷和物理缺陷,则ε0也可看成考虑了各种缺陷的以相对初挠度表示的等效缺陷。

   仍采用式(52)中Perry公式的表达式形式,以压溃点d为临界应力进行数值计算,即式(52)中的边缘屈服应力σcr由临界应力σu=Nu/A代替。由此反算ε0,得到四条柱子曲线的数值为:

   a: ε0=0.152λn-0.014

   b: ε0=0.300λn-0.035

       将ε0带代回式(59),得:

   φ=12λn2[(α2+α3λn+λn2)-(α2+α3λn+λn2)2-4λn2](53)

   以上适用于正则化长细比λn=λπfy/E>0.215的情况。

   当λn≤0.215时(相当于λ20235/fy),采用另一条曲线表示:

   φ=1-α1λn2(54)

   式中系数α1,α2,α3见17钢标[8]表D.0.5。

   图19为采用的柱子曲线与我国的试验值的比较情况[13]。由于试件的厚度较小,试验值一般偏高,如果试件的厚度较大,有组成板件厚度超过40mm的试件,自然就会有接近于d曲线的试验点。

图19 柱子曲线与试验值

   图19 柱子曲线与试验值

    

10 结语

   自欧拉推出欧拉公式之后,众多学者对轴压杆弯曲屈曲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工作,完善了非弹性阶段临界力公式,可以说这些理论工作都属于欧拉临界力范畴。

   将欧拉临界力公式用于工程设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采用欧拉临界力理论公式,引入安全系数,以考虑初弯曲、初偏心和残余应力等初始缺陷的影响,这种方法与欧拉临界力理论公式直接对应,概念上易理解,应用起来方便,缺点是当杆件截面多样复杂时,初始缺陷用单一安全系数不容易把控。第二种方法是目前17钢标采用的方法,即以等效初挠度综合考虑初始缺陷,按压弯杆件计算轴压杆的屈曲。

    

参考文献[1] EULER LEONHARD.Sur la force de colonnes[J].Memoires de l'Academie de Berlin,1759.
[2] BLEICH F.Buckling strength of metal structures[M].New York:Mc Grow-Hill,1952.
[3] ENGESSER F.ber Knickfragen[J].Schweizerische Bauzeitung,1895,26:24.
[4] SHANLEY F R.Inelastic column theory[M].J.Aeronaut.Sci.,1947:261.
[5] 钢结构设计规范:TJ 17-7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5.
[6] 钢结构设计规范:GBJ 17-88[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88.
[7] 陈绍蕃,顾强.钢结构(上册)钢结构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8] 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9] 王仕统.钢结构基本原理(第二版)[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10] 钟善桐.钢结构稳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11.
[11]李开禧,肖允徽.逆算单元长度法计算单轴失稳时钢压杆的临界力[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1982(4):29-48.
[12]李开禧,肖允徽,饶晓峰,等.钢压杆的柱子曲线[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1985(1):27-36.
[13]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Flexural buckling of axially compressed bars
Wang Lijun
(Huachengbouyu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Group)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process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methods of flexural buckling of axially compressed bars were summarized. The Euler formula solved the flexural buckling problem of the elastic zone of an axially compressed bar. Scholars after Euler have perfected the problem of inelastic zone and established Euler formula for flexural buckling of axially compressed bars in inelastic zone based on tangent modulus theory. Subsequently, scholars used it in engineering design by considering the degree of safety. The new edition of Standard for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s(GB 50017—2017) followed the practice of China since 1988-version steel design code to provide the design formula of flexural buckling of axially compressed rods calculated as compressed flexural rod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itial defects with equivalent initial deflection.
Keywords: Euler formula; axially compressed bar; elastic buckling; non-elastic buckling; flexural buckling;
980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