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筑结构特殊问题与研究进展
0 前言
山地建筑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应用历史悠久,近现代以来,出于开拓生存空间、获取山地资源以及回归自然的需求,人类的山地建筑活动愈发频繁
以往,人们并未重视此类结构地震响应特征及破坏机理与常规结构的差异,常采用依据常规建筑结构的设计规范,并根据经验进行加强的方法来进行山地建筑结构的设计。但近年来发生的汶川地震、Sikkim地震中,均发现了不同于常规建筑结构的山地建筑结构震害特征
不等高基础嵌固端的存在,造成了结构受力变形特点、动力响应特征与常规建筑结构的不同,同时,引发了结构抗震性能设计中概念设计、抗震计算及抗震构造措施等方面的各种问题
1 山地建筑结构简介
山地建筑结构是基础嵌固端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不能简化为同一水平面的结构
不等高的基础嵌固引起结构刚度分布在水平面及竖向的不均匀,且水平力通过不同接地端传至地基,这是造成结构受力及变形特点与常规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应注意到,在顺坡向,山地建筑结构的刚度分布情况已难以通过简化计算来衡量。研究表明,对底层不等高的框架,D值法得到的刚度已不能准确计算其内力,在底层、二层及顶层会产生较大误差
根据接地形式,将山地建筑结构划分为四种基本形式:掉层、吊脚、附崖和连崖
2 坡地场地与地基研究
对坡地场地自身而言,山地建筑结构的存在会对边坡产生影响。D.K.Paul在研究中强调,对结构的坡地场地,确定边坡稳定性的计算中应考虑到结构基础传来的荷载,并对不同结构布置情况下边坡的安全系数进行规律性分析
陈欣等研究了岩质和土质边坡内桩基对边坡支档结构侧向土压力的影响,认为静力作用下,无外倾结构面的岩质边坡锚杆支挡设计时需要考虑建筑桩基的影响,而动力作用下,土质边坡内的建筑桩基会传附加土动力到挡土墙
3 荷载与作用研究
边坡场地的特殊性亦造成了山地建筑结构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与常规建筑结构不同,且不同接坡方式时还可能存在岩土压力的问题。
3.1 风荷载
对山地坡体而言,风洞试验及数值模拟的研究发现,山地整个侧风面具有不可忽略的加速效应,对于侧风面加速度效应起控制作用的位置,按照《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取迎、背风坡面的建议取值会偏于不安全
3.2 地震作用
研究表明,局部突出地形对地面地震动的放大作用不容忽视
在坡地场地中,坡上与坡下地表地震动之间存在差异,见图2,坡上地表地震动的幅值和反应谱卓越周期受坡高和土质条件差异的影响
4 山地建筑结构分析
目前,山地建筑结构分析方面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吊脚、掉层形式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下面,将从结构分析模型、计算分析方法、结构动力响应及性能控制指标方面分别进行总结。
4.1 结构分析模型
场地及接地方式的复杂性,使得山地建筑结构分析模型的建立需重视地基对各接地端的约束程度和边坡与结构间的连接情况,目前多采用刚性地基假定模型及考虑边坡的整体模型进行分析,边坡与结构间的连接采用链杆或弹簧。当上覆土层为软土时,若采用刚性地基假定的模型来分析掉层结构,将会低估掉层部分的受力及变形情况
4.2 计算分析方法
结构反应分析中,在弹性阶段,由于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不再呈倒三角形,如图3所示,底部剪力法已不适用。采用振型分阶反应谱法时,应取足够的振型数,以考虑高阶振型对掉层部分的影响
结构的抗倾覆验算同样存在横坡向、顺坡向的不同,且当前研究主要在顺坡向,该方向存在不同高度的倾覆点,相同倾覆荷载作用下结构对不同倾覆点的倾覆弯矩存在差异,抗倾覆能力亦不同
4.3 结构动力响应
在线弹性反应研究中,单志伟
山地建筑结构的布置对场地情况有较强依赖性,B.G. Birajdar
大量非线性研究表明,掉层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薄弱部位和破坏模式不同于常规框架,破坏主要发生在上接地层,上接地柱、上接地层及相邻楼层首先破坏且破坏最为严重,掉层底部其次破坏,表现出明显的塑性向掉层底部转移现象。在顺坡向,已研究了地震动输入
在结构的分析中发现,结构存在特殊的受力构件,包括轴向受拉力较大的梁、梁承受轴向拉力的框架节点、受扭显著的上接地竖向构件。对梁承受轴向拉力的框架节点的受力机理与抗震性能的模拟研究表明:此类节点与常规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受力机理相同,破坏模式基本一致,但节点核心区抗剪承载力有所减弱
在结构中布置阻尼器,可较好地控制结构的地震响应,但相同布置情况下,掉层框架结构的内力控制效果弱于常规结构
4.4 性能控制指标
在结构设计方面,针对抗震设计中的一系列控制指标进行了适用性研究。对掉层结构而言,上接地层的相邻下层并非其软弱层或薄弱层,进一步证明不能依据现行规范中的层刚度比及抗剪承载力比来判断掉层结构的软弱层及薄弱层位置。采用不同刚度控制方案研究山地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发现掉层部分与等效底层的刚度比及等效底层与相邻上层的刚度比均会影响结构的软弱层和薄弱层的位置,但并没有发现显著优于其他方法的方法
5 山地建筑结构设计依据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各地对山地建筑结构的设计已逐渐规范化。2013年12月,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的《云南省山地城镇建筑设计导则(试行)》
6 总结与展望
(1)从场地、荷载与作用、结构的动力响应等方面阐述了山地建筑结构的特殊问题及研究现状,并介绍了目前对山地建筑结构设计的规定。当前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山地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对其地震响应规律、抗震性能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目前的研究对象多为岩质边坡时的框架结构,在结构形式、边坡类型方面的全面性还远远不足,有待加强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及非岩质边坡、多台阶边坡时山地建筑结构性能的进一步研究。接地方式如设置拉梁对结构性能影响显著,但目前在此方面研究有限,需结合实际工程进一步扩展。
(2)目前的研究大多是改变结构布置方式的数值模拟,需要以更为本质的因素为变量,来反映结构的动力特性。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山地建筑结构动力反应方程,找出影响结构动力特性的关键参数,为结构分析提供合理的参数范围,并进行结构破坏机理的深入研究。
(3)当前对山地建筑结构的试验研究尚有限,可采用试验方法对山地建筑结构中的特殊构件、空间效应、土-结构相互作用等进行研究,并对提出的设计调整、控制及加强措施等进行校验。
(4)在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方面,目前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全面,研究成果仍滞后于实际工程应用,应加强山地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理论及相应抗震措施研究,完善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体系和实用化方法,为山地建筑结构合理设计提供基础。
[2] 王丽萍,李英民,郑妮娜,等.5·12汶川地震典型山地建筑结构房屋震害调查[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1(6):822-826.
[3] 李英民,刘立平.汶川地震建筑震害与思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4] NARAYANAN A R V,GOSWAMI R,MURTY C V R.Performance of RC buildings along hill slopes of himalayas during 2011 sikkim earthquake[C]//15th World Conferenc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Losiba,2012.
[5] SINGH Y,GADE P,LANG D H,et al.Seismic behavior of buildings located on slopes-an analytical study and some observations from sikkim earthquake of september 18,2011[C]//15th World Conferenc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Losiba,2012.
[6] 刘立平,姬淑艳,李英民.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特殊问题[C]//第十一届高层建筑抗震技术交流会.昆明,2007.
[7] 李英民,刘立平,韩军.山地建筑结构基本概念与性能[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8] 张川,王伟,陈剑锋.水平侧力下D值法在底层不等高框架内力计算中的应用[J].世界地震工程,2002,18(4):116-122.
[9] 王丽萍.山地建筑结构设计地震动输入与侧向刚度控制方法[D].重庆:重庆大学,2010.
[10] 何岭.掉层结构层刚度计算方法及弹塑性抗震性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11] 范帅.山地框架结构的扭转效应及扭转控制指标的适用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12] 刘立平,李安亮,李英民,等.扭转控制指标在不等高接地框架结构中的适用性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34(S1):680-685.
[13] 刘立平,李英民,罗建,等.边坡变形作用下坡地建筑结构的力学行为探讨[J].土木工程学报,2013,46(S2):63-67.
[14] 罗建.边坡影响的不等高接地框架的受力性能及设计调整[D].重庆:重庆大学,2012.
[15] 王一功,杨佑发.多层接地框架土-结构共同作用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5,21(3):88-93.
[16] PAUL D K,KUMAR S.Stability analysis of slope with building loads[J].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1997,16(6):395-405.
[17] RAJ D,SINGH Y.Pseudostatic analysis of a coupled building-foundation-slope system for seismic and gravity actions[C]// Fourth Geo-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Jinan,2016.
[18] RAJ D,SINGH Y,KAYNIA A M.Behavior of slopes under multiple adjacent footings and building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2018,18(7):04018062.
[19] 王方.斜山坡地建筑地基基础及结构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20] 陈欣.山区建筑桩基与边坡相互作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21] 王方,杨智.斜坡高填土地基上的建筑结构设计探讨[J].建筑结构,2001,31(10):36-38.
[22] 王方,杨智.斜山坡上多层建筑结构设计及基础处理[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2(3):235-238.
[23] 郑毅敏,卢宇航,胡宇滨,等.山坡地区建筑的基础设计[J].结构工程师,2008,24(3):24-28.
[24] 周代豪.复杂山地地形对高层建筑风荷载取值影响的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25] BOORE D M,HARMSEN S C,HARDING S T.Wave scattering from a step change in surface topography[J].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81,71(1):117-125.
[26] 任毅.坡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反应谱参数的确定[D].重庆:重庆大学,2009.
[27] 姜伟.山地地震动特性及其对掉层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28] 赵瑞仙.掉层结构的非线性抗震性能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1.
[29] 朱徽.坡地场地效应对掉层框架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8.
[30] 王一功.特殊场地上的土-结构共同作用初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4.
[31] 赵耀.掉层结构动力特性及整体抗倾覆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1.
[32] 孙加华,李英民,徐刚,等.高阶振型在山地掉层结构中的影响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7,17(5):1760-1765.
[33] 凌玲.典型山地RC框架结构强震破坏模式与易损性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6.
[34] 唐显波.典型山地RC框架结构的地震损伤机理[D].重庆:重庆大学,2015.
[35]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for building structures[R].Redwood City:NEHRP Consultants Joint Venture,2012.
[36] 傅学怡,邸博.基础刚度对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影响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4,47(4):19-28.
[37] 朱海超.掉层框架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的适用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38] 孙加华.山地掉层框架结构MPA法分析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39] 孙加华,李英民,徐刚,等.MPA法和Pushover法在掉层框架结构中的适用性对比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7,17(2):552-559.
[40] JI SHUYAN,LI YINGMIN,HANJUN,et al.Study on overturning resistant property of slope with unequal altitude supports under earthquake action[C]//15th World Conferenc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Losiba,2012.
[41] 崔英豪.山地框架剪力墙结构整体抗倾覆性能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7.
[42] 单志伟.掉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43] WANG LIPING,LI YINGMIN,SHAN ZHIWEI,et al.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erraced reinforced concreted concrete frame[C]//14th World Conferenc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Beijing,2008.
[44] 杨实君.吊脚式山地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8.
[45] SURANA M,SINGH Y,LANG D H.Effect of irregular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on floor acceleration demand in hill-side buildings[J].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2018,47(10):2032-2054.
[46] BIRAJDAR B G.,NALAWADE S S.Seismic analysis of buildings resting on sloping ground[C]//13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Vancouver,2004.
[47] 赵炜.掉层框架结构强震破坏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48] 黄林菁.掉层框架结构若干抗震设计措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49] 王旭.山地掉层RC框架结构强震破坏失效模式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6.
[50] LI YINGMIN,XU JUN,WANG GUOJUE.Seismic fragility analysis of RC frames on steep slopes under near-Fault and far-field ground motions[C]//16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Greece:2018.
[51] 杨伯韬.典型山地掉层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拟静力试验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52] 赖永余.带接地拉梁掉层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拟静力试验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53] 吴存雄.基于破坏控制的掉层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54] 沈程.山地掉层结构横坡向扭转效应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4.
[55] 钟乾.掉层框架结构在双向地震输入下的扭转反应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7.
[56] 张辉.山地掉层结构扭转控制措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57] 唐诚.框架结构与掉层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8.
[58] 谢姣岚.接地与非接地连接的掉层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8.
[59] 李得勇.山地框剪结构的受力特点及抗震性能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2.
[60] 吴广.剪力墙布置形式对掉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受力特性和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61] 张雪洁.山地剪力墙结构的抗震分析与性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62] 林学斌.山地城市掉层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63] 伍云天,林雪斌,李英民,等.山地城市掉层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4,35(10):82-89.
[64] 秦晨,吊脚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及抗震设计建议[D].重庆:重庆大学,2016.
[65] 朱晓欢.梁承受轴向拉力的框架节点受力机理与抗震性能模拟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5.
[66] JIANG BAOLONG,JI SHUYAN,LI YINGMIN,et al.Influence of axial beam tension on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C beam-column joints[C]//16th World Conferenc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Santiago,2017.
[67] 蒋代波.山区多层接地消能建筑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68] 李果.山地消能减震掉层框架结构的易损性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6.
[69] 陈淼.典型山地RC框架结构强震破坏模式及易损性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5.
[70] 韩军,李英民,唐格林,等.坡地掉层结构上接地支座形式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4,47(S2):93-100.
[71] 唐格林.掉层结构上接地方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72] 张龙飞.山地掉层隔震结构倾覆失效机理及振动台试验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8.
[73] 吴正佳.山地掉层框架隔震结构扭转效应及其试验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8.
[74] 孙英彬.RC掉层框架结构基于位移的减震设计方法及性能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7.
[75] TANG YANGYANG,LI YINGMIN,JIANG BAOLONG,et al.Study of controlling vertical structural stiffness for the frame structure supported by foundations with different elevations[C]//16th World Conferenc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Santiago,2017.
[76] 周晓燕.山地建筑结构竖向不规则刚度控制方案的对比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5.
[77] 张九荔.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在掉层结构设计中适用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6.
[78] 张静.掉层框-剪结构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的确定[D].重庆:重庆大学,2016.
[79] 云南省山地城镇建筑设计导则(试行)[A].昆明: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3.
[80] 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DBJ50-T243—2016[S].重庆: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