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实践发展及设想
0 引言
随着国家及地方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的推动,尤其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
目前装配式建筑设计中,与结构专业相关的工作量较多,主要有装配式结构体系选择、预制构件布置、结构计算及调整、连接节点设计、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等。由于装配式建筑各专业信息集成主要载体为预制构件,而预制构件通常包括结构主体构件、非结构的围护构件及混合型构件 (即同时包含结构主体部分及填充部分的预制构件) ,所以预制构件深化设计基本由结构设计人员或非结构专业但有结构技术能力的深化设计人员完成。装配式建筑的结构设计及预制构件深化设计不仅仅需要考虑结构本身,还需要考虑建筑使用功能、机电设置及管线布置、装修设计及连接、构件加工、运输及保护、施工安装、质量监管及检测、用工控制及绿色施工等,这导致装配式建筑的结构设计范畴已多于传统现浇结构,其设计具有更多综合集成性特点。
鉴于以上装配式建筑设计特点,参考较多项目经验,本文从结构专业角度介绍几个典型的装配式建筑相关案例并作一定的原因分析,且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出设想。
1 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典型案例
1.1 内浇外挂结构
杭州万科“北辰之光”14#楼 (图1) 为27层,建筑面积13 654m2, 1, 2层为商铺,3层为架空层,1层层高为4.2m, 2, 3层层高为3.6m, 4层及以上为考虑适老功能的公寓,层高2.8m。设计于2012年,建成于2014年。
14#楼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主体结构均为现浇,剪力墙厚200mm,框架柱主要截面尺寸为400×500, 500×700。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1~5层为C50;6~9层为C45;10~13层为C40。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30。部分外围护采用预制混凝土挂板,挂板厚150mm。标准层楼梯间梯板采用预制,端部预留滑动变形空间。结构平面布置充分考虑了大空间可改造的要求,套内不设竖向构件;挂板采用上端线支撑-底部点式限位形式。陈涛等
本项目是外挂板装配式技术初步应用的一次实践,出于主动采用新技术改善工程质量和效率的原因,并非由于政策规定,因此并未选择竖向受力的柱、剪力墙进行预制,而是选择了简单并且有效改善建筑围护性能的外部围护墙体,建筑平面以及结构布置分别如图2、图3所示。施工前充分考虑了设计、加工、安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最终施工过程比较顺利,达到了预定目标,整体成本增量低于预估值。本项目是一次合理且成功的装配式技术应用实践,但总体上属于传统现浇结构的局部工业化应用,为后续更高程度的装配式技术产品构件应用作了先期尝试。
1.2 叠合式装配结构
上海万科金色里程B04地块项目是以高层单元和多层联排住宅为主的小区
基于本项目,同济大学与上海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联合进行了预制叠合剪力墙板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
1.3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上海万科海上传奇项目二、三期
主要预制构件为外围剪力墙、凸窗、空调板、阳台及楼梯,单体预制率约26%。结构分析采用等同现浇原则,分析时重点考虑预制墙体拼缝对结构整体刚度影响,分别做了2层高剪力墙3种假定不同拼缝深 (模型1~模型3) 和全高度剪力墙3种假定不同拼缝深 (模型4~模型6) 的有限元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防水嵌缝材料的缝深对预制外墙的整体刚度基本没有影响。
对于预制剪力墙部分,由于外墙面无面砖及其他装饰做法,整体刚度及内力分析时不考虑防水嵌缝材料深度的影响,取预制外墙全截面厚度参与计算。对于预制构件水平连接现浇带处的预制混凝土外模 (图8) ,分别按参与或不参与整体刚度做了计算,两者计算结果基本没有差别。预制剪力墙竖向连接采用灌浆套筒,部分墙身采用单排套筒连接 (套筒位置见图9) ,连接钢筋面积不小于连接区段内墙身竖向钢筋的1.1倍,预制剪力墙底部接缝处抗剪满足中震弹性要求,验算时扣除外侧防水嵌缝深度35mm,实际计算结果均满足要求。相关试验研究
1.4 装配整体式框架-核心筒结构
杨浦96街坊项目4号楼 (图10) 为装配式建筑,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地上18层,地下2层。地下2层层高3.7m;地下1层层高4.85m;地上1层层高6.3m;地上2层及以上为标准层,层高均为4.2m;建筑大屋面高度77.7m,地上建筑面积2.1万m2,单体预制率为38%。
外围框架柱截面尺寸:3~6层为1 000×1 000, 7~12层为800×1 000, 13层及以上为800×800,均单面收进。框架梁主要截面尺寸为500×750, 400×650。剪力墙、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3层及以下为C55, 4~8层为C50, 9~13层为C40, 14层及以上为C30。杨浦96街坊项目结构平面布置图如图11所示。
结构设计时主要从保证整体性能、简化构件生产、方便施工的方面考虑,采取如下措施:底部3层为现浇,针对3层承载力突变问题,适当调整底部3层剪力墙截面,尽量减少抗剪刚度突变,底层按薄弱层计算,地震剪力乘以1.25的放大系数;针对3层开大洞问题,2, 3层楼板均增加板厚,双层双向配置钢筋,配筋率不小于0.25%;控制小震下楼板主应力小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中震下楼板钢筋不屈服;预制柱、预制梁及预制板均从4层开始布置,同一层内既有现浇柱、墙肢又有预制柱时,对现浇墙肢及现浇柱水平地震作用下弯矩、剪力乘以不小于1.1的放大系数
1.5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 (含饰面集成)
上海大名城浦东唐镇D-03-05地块上的建筑由高层住宅群、会所、配套用房、地库组成。地下车库为机动车停车库和设备用房。17栋高层住宅采用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最大高度52.8m,层高最大3.3m,单体预制率要求不低于30%。按上海市沪建管联[2015]417号文的装配式外墙与保温材料、外窗、外墙面砖饰面等部品构件应一体化预制的要求,本项目外墙石材采用反打做法与外墙板一起预制,竖向接缝处采用160mm (现浇) +60mm (预制) 厚做法,设计分析时分别对60mm厚预制外皮是否参与刚度及配筋计算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预制外皮是否计入计算对整体刚度影响很小,配筋结果都基本为构造配筋,最终设计时刚度计算取不含预制外皮的墙体厚度,配筋按大值设置,确保外墙整体安全并简化外墙现场施工工艺;节点构造见图13、图14。
面砖反打工艺与石材反打工艺类似,简单来说就是将建筑外墙瓷砖或石材在工厂事先铺设到模板底面再浇筑混凝土为整体构件,以此来形成一体化的建筑预制外墙,其优点是表面平整,附着牢固,美观耐久。一体化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体系不仅能保证建筑质量,提高装配化程度,更是未来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1.6 全装配式框架结构
长沙会展配套中心暨装配式建筑展示基地项目 (图15) 由11栋形态各异的2~4层建筑组成。1层层高5.4m, 2层及以上均层高为3.9m;地上总建筑面积58 894m2,建筑高度最大18.6m,主要功能为办公、商业、餐饮及酒店等。1层框架柱截面尺寸为600×600, 2层框架柱截面尺寸为500×500;主要框架梁截面尺寸为300×700, 300×600,次梁截面尺寸均为250×500。装配式建筑面积实施比例100%,地上全部采用预制构件,建筑单体装配率约82%,为湖南地区首批预制混凝土全装配式项目。预制构件有预制柱、预制梁、预制板、预制楼梯、预制外挂墙板、预制内隔墙轻质条板。
本项目利用PKPM-BIM信息化平台,运用一体化思维进行精细化集成设计,建立统一的三维可视化数据模型,进行各专业设计、出图、管理,达到专业之间数据无损传输,提高效率和设计质量。这对项目的标准化、精细化、加工及安装效率、成本、质量和后期运营及维护具有极大提升效果。建立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等专业BIM协同模型,进行碰撞检查、三维管线综合设计、竖向净空优化设计,形成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全专业BIM模型、机电专业二维设计图纸。典型节点三维图如图16所示。
装配式建筑设计要求高度集成及精细化,必须采用高效BIM技术全程进行精细化设计,实现项目可视、可控、信息化管理,提升品质,提高全程效率和质量。本项目结构专业的较多工作集中在构件标准化、减少十字交叉连接及钢筋连接锚固避让方面,对于外围护也采用集成的夹心保温外挂墙板以达到一次吊装就位;提升了现场安装效率,从源头上开始了以高效率装配体系核心理念及核心技术落实为项目目标的集成整合,有效实现了高效率高标准的工业化的目标,从总包入场到一期投入使用仅用了3个月时间,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肯定。
2 设计假定、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
2.1 等同现浇原则
目前大量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
2.2 结构技术问题分析
从各种类型装配结构体系的实践来看,全过程链条上均存在较多问题
(1) 目前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的分析和构造基本依据传统现浇结构的分析和构造进行,构件配筋大、节点连接复杂,节点钢筋连接或锚固要求高,钢筋数量多,锚固或搭接空间不足,上述情况均影响现场安装效率;同时伸出钢筋多导致构件生产成本高、运输、安装效率低。
(2) 节点刚性及接触面要求的计算假定对构件生产工艺及安装处理要求高,构件厂及现场的接触面处理很难达到设计要求。
(3) 竖向构件纵筋采用套筒连接时对正插筋慢,可靠性不易检测;采用其他机械连接时存在接头数量多、精度要求高等问题。
(4) 叠合式构件及节点现浇导致现场还需设置模板和支撑,预制构件优势体现不足。
2.3 目前解决方案
对于目前装配结构的实践改进一直在进行,针对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都做了解决尝试,主要如下:
(1) 对于等同现浇的节点连接复杂问题。首先是简化节点连接构造,通过新型连接件或转移连接位置一定程度降低复杂度;其次是通过开展干式消能减震连接的试验研究,将性能提升和建造效率提升同步应用;对于多层建筑已发布了《装配式多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征求意见稿) ,可以考虑采用干式连接和简化分析,放宽墙板、楼盖整体性要求和简化接缝构造,减少拼装及处理工序。对于节点钢筋碰撞问题,可以通过BIM的精细模拟进行理论上的解决;设备管线及装修部品与主体构件也密切相关,需要在设计预制构件布置时就考虑预留集成或避让,结构专业宜主动协调各专业,才能减小后续详细设计时其他专业修改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升设计效率。
(2) 对于竖向钢筋连接问题。双面叠合板体系中通过钢筋搭接锚固,极大地减少了构件重量,优化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可靠性问题,也有尝试将纵筋变换为型钢,并采取螺栓连接,以及采用钢筋套环搭接连接等,均较好地解决了竖向连接质量检验困难的问题,但构件生产相对较复杂、后浇混凝土密实度控制等还需进一步改善。
(3) 对于水平钢筋连接。优化归并框架梁端出筋,减少出筋数量,增大钢筋间距,是常用的处理方法。限于构造规定,在7度以下设防地区有一定效果;另外,设置模壳,将梁端纵筋连接范围设置在节点外,或节点外现浇区段配备专用配套高效模具及可调节式机械连接件,也能有效提升连接可靠性和安装效率。
(4) 对于楼盖。逐步研究推广刚度大、免支模、少支撑或免支撑的楼板,同时结合管线的预埋或专用线槽,对现有梁、板连接构造做适当优化,提升安装效率、减少人工、减少现场湿作业和垃圾排放;对于多低层简单建筑,简化楼盖整体性隔板要求,并按实际传力途径进行分析和设计,能有效提升设计、生产和安装效率,减少用人工用量,降低成本。
3 装配式结构发展
3.1 结构体系展望
(1) 目前正在应用的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假定与分析方法均与现浇结构基本一致,这造成工程实践中刚性节点的构造处理困难,节点钢筋多、钢筋间距密、核心区尺寸有限,节点现浇处理时难以保证钢筋锚固及混凝土密实度,也无法进一步提高安装效率,节点整体预制时空间形状及钢筋伸出复杂,构件生产及运输效率低;节点连接也是影响构件安装效率提升的重要方面,虽然在这方面做了较多研究,但结果基本是为了保证结构整体性能而不断地加强构造,而非简化构造,现浇连续介质假定和强剪弱弯、强节点的抗震理论决定了现有装配结构体系无法从本质上达到有竞争优势的高效率目标,对此笔者对装配结构体系及设计存在如下设想:当前可依据现有现浇体系一步优化节点构造和连接,如在框架结构中柱的角部集中布筋,进一步放宽钢筋 (包括箍筋) 间距,简化框梁支座端底筋,次梁端部简支且底筋不进入支座锚固,仅作限位要求;楼盖部分的节点连接也可进一步简化,加强全装配密拼楼板、免模板免支撑楼盖等的研究及应用等。对于装配式剪力墙结构,首先是在低层剪力墙结构中采用离散式分析方法,即按单片独立墙肢和非刚性整体式楼盖进行分析设计,墙板不考虑平面外受弯,墙板及楼板节点连接仅考虑拉结和防水处理,外墙板集成保温及饰面,楼板预留线槽,管线全部不预埋;在多层及高层剪力墙结构中简化剪力墙竖向连接,边缘构件选择单排大直径钢筋连接,墙身单排连接钢筋间距进一步放大,墙身分布筋间距放大,对于剪力墙体系中的少量柱或独立短肢墙,可以只考虑竖向承重功能而不参与抗侧力贡献。总之为了能进一步简化节点构造、减少连接钢筋、加大钢筋间距,结构体系中抗重力部分和抗侧力部分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分离,允许设计人员根据计算假定确定抗重力与抗侧力构件布置。
(2) 同时根据装配式建筑的节点连接特点继续开展定刚度体系或非对称刚度构件的研究,定刚度体系指对结构体系中所有构件 (柱、墙、梁、板等) 均确定每种截面尺寸的对应配筋构造,并得出相应性能参数,设计时根据分析内力结果确定构件截面后迭代计算,去除目前结构分析后再按内力配筋的工作,提升构件的标准化和产品化程度,方便设计与生产厂家之间的协调并利于厂家开展工业化甚至智能化的高效生产;节点的连接构造也要标准化、简单化和配套化,如简化正负弯矩作用下非对称刚度构件的配筋构造,对框架梁来说就是端部钢筋要非等强连接———底部简支或上、下钢筋拉、压能力根据设置的高延性连接件确定,简化因节点刚性和等强连接带来的钢筋多和避让难等问题;非对称刚度构件连接体系可以根据性能指标及成本限额等要求采用不同程度的消能减震构造或可维修替换模块,针对非对称刚度构件的结构体系的承载能力和节点破坏模式,合理确定建筑的侧移限制目标。
(3) 针对远期装配式结构设计、生产、安装一体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要求,开展全装配式结构的研究与实践试点,将结构的抗重力、抗侧力及耗能功能进行专业区分,发挥各自专用能力,构件全部选用标准化构件,连接全部采用标准模块化产品,无现浇连接处理,最大化简化连接,不同型号构件进行多样组合以得到合理性能的结构整体,真正实现自动选择构件、智能迭代计算优化和搭积木式智能安装,结合全生命周期BIM信息数据管理系统,达到生产和安装全部自动化、无人化,让建筑产品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工业产品。
3.2 全程一体化转变与信息化管理平台
建筑设计涉及的范围及部品部件太广太多,分阶段分专业的标准只能约束或协调对应范围的内容,在目前越来越强调应对全过程各种可变因素的解决方案时,所有参与人员都应对一体化目标有所理解与贡献,一体化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与管理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指每一阶段的平行参与专业的统一协调,纵向一体化指前后各个阶段之间的协调与统一,管理一体化指与时俱进地考虑所处阶段的社会情况、行业发展、市场需求、产品供给与实施能力,合理决策,不断促进技术进步和引领行业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模式,更强调集成与协调,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全程信息化设计与工程管理手段,每个专业都要为此作出贡献,尤其需要结构专业作出贡献,因为结构构件是主要载体,也是进一步提升设计及安装效率的难点所在,也就更需要结构专业主动担当、积极协调,以实现工程转型发展目标为己任,只有有这样的意识转变才能更好地推进装配式建筑的进步。
4 展望
继装配大板式建筑以来,开展新一轮装配式建筑的试点与推广已有十余年,全面推广也已近三年,针对装配式建筑的各种结构体系及预制构件工艺均做了相当规模的实践,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越来越得到行业及人民群众的关注。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其中结构设计及施工管理部分问题最为突出,尤其是现行规范中装配式结构分析与构造基本参照现浇结构体系的分析与构造规定进行,这对装配式结构的布置、构件的深化设计、工厂生产和现场装配,产生了相对复杂及效率降低的问题。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工业化转型的主要方向,但离绿色、高效、合理的目标还有差距,这也是结构人员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相信随着对工业化产品生产、组装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会进一步得到优化;随着高效的干法连接、专用抗侧力构件及耗能构件越来越普遍地得到应用,功能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专业高效,定能实现各种构件部品现场组合而成整体建筑产品,“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初衷。
[2]陈涛, 李国强, 田春雨, 等.线支撑式预制外挂墙板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 2014, 30 (3) :53-58.
[3]李昕, 马海英.上海中森建筑工业化实践[J].城市住宅, 2015 (10) :95-100.
[4]李昕.上海万科金色里程[J].建筑学报, 2012 (4) :65-67.
[5]潘陵娣, 鲁亮, 梁琳, 等.预制叠合墙抗剪承载力试验分析研究[C]//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北京, 2008:116-121.
[6]章红梅, 吕西林, 段元锋, 等.半预制钢筋混凝土叠合墙 (PPRC-CW) 非线性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10, 43 (S2) :93-100.
[7]叶献国, 张丽军, 王德才, 等.预制叠合板式混凝土剪力墙水平承载力实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2 (8) :1215-1218.
[8]连星, 叶献国, 王德才, 等.叠合板式剪力墙的抗震性能试验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2 (8) :1219-1223.
[9]肖波, 李检保, 吕西林.预制叠合剪力墙结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J].结构工程师, 2016, 32 (3) :119-126.
[10]朱林辉, 李新华, 王李果, 等.上海万科海上传奇装配整体式结构设计关键技术探讨[J].住宅科技, 2014 (6) :29-32.
[11]钱稼茹, 彭媛媛, 张景明, 等.竖向钢筋套筒浆锚连接的预制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J].建筑结构, 2011, 41 (2) :1-6.
[12]张微敬, 钱稼茹, 陈康, 等.竖向分布钢筋单排连接的预制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J].建筑结构, 2011, 41 (2) :12-16.
[13]朱张峰, 郭正兴.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12, 45 (1) :69-76.
[14]张家齐.预制混凝土剪力墙足尺子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15] 杨浦96街坊办公楼项目4#楼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报告[R].上海: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2014.
[16]吕西林, 范力, 赵斌.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缩尺模型拟动力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 2008, 29 (4) :58-65.
[17]范力, 吕西林.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1, 40 (4) :544-548.
[18]薛伟辰, 张斌, 姜东升.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分析[J].建筑技术, 2012, 43 (7) :636-639.
[19]余斯杰, 吕西林, 李检保.预制装配式框架柱典型拼装节点精细分析[J].结构工程师, 2017, 33 (4) :32-39.
[20]王敦, 吕西林.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进展[J].结构工程师, 2010, 26 (6) :128-135.
[21]薛伟辰, 胡翔.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研究进展[J].建筑结构学报, 2019, 40 (2) :44-55.
[22]黄小坤, 田春雨, 万墨林, 等.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研究与实践[J].建筑科学, 2018, 34 (9) :50-55.
[23]王俊, 赵基达, 胡宗羽.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与思考[J].土木工程学报, 2016, 49 (5)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