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件性能评估的RC框架结构中震与小震设计对比研究
0 引言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抗规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本文设计了18组共54个不同设防烈度、不同结构层数、不同场地土类型的典型RC框架结构模型,对每组模型采用小震、高规中震和广东高规中震3种方法分别进行结构构件设计,对比设计结果的异同和抗倒塌能力的差别。
1 小震与中震设计内力计算
1.1 小震弹性设计
对于高度小于60m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只需组合重力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三水准、两阶段”常规设计法中,小震作用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及承载能力按下式计算:
式中:γG为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取1.2;γEh为水平荷载分项系数,仅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时取1.3;ηC为与“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有关的组合内力调整系数;γRE为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SGE为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SEhk为多遇地震对应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Rd为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按材料强度设计值计算。
1.2 高规中震设计
高规中震设计包括“中震弹性”和“中震不屈服”两种设计方法,在求取水平地震作用内力时均取设防烈度(中震)地震影响系数,并在结构保持弹性的基础上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计算。
对于高度小于60m的框架结构,高规中震弹性和高规中震不屈服设计时荷载效应组合及承载力按下式计算:
式中:γm为设防烈度地震下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相对于多遇地震的放大倍数;Rk为结构构件承载力标准值,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
表1是按照高规要求进行中震设计时,各性能水准下不同重要性的构件采用的设计方法。
高规构件设计方法 表1
性能 水准 |
损坏部位 |
||
关键构件 |
普通竖向构件 | 耗能构件 | |
1 |
中震弹性 | 中震弹性 | 中震弹性 |
2 |
中震弹性 | 中震弹性 | 正截面:中震不屈服;斜截面:中震弹性 |
3 |
正截面:中震不 屈服;斜截面: 中震弹性 |
正截面:中震不屈服;斜截面:中震弹性 | 正截面:中震不屈服(部分屈服);斜截面:中震不屈服 |
4 |
应中震不屈服 | 正截面:中震不屈服(部分屈服);斜截面应满足最小受剪截面要求 | 正截面:大部分进入屈服 |
5 |
宜中震不屈服 | 正截面:中震不宜全部屈服;斜截面应满足最小受剪截面要求 | 正截面:允许部分发生比较严重的破坏 |
1.3 广东高规中震设计
广东高规改进了抗震性能设计构件承载力的验算方法,统一按照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截面设计,对效应采用标准组合,材料强度取标准值,方便计算和设计。
对于高度小于60m的框架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设计公式如下:
式中:η为构件重要性系数,关键构件取1.05~1.15,一般竖向构件取1.0,水平耗能构件取0.7~0.9;ξ为承载力利用系数,ξ取值见表2。
广东高规中震设计时参数ξ取值 表2
结构抗震性能水准 |
构件受力状态 |
|
压、剪 |
弯、拉 | |
第1性能水准 |
0.6 | 0.69 |
第2性能水准 |
0.67 | 0.77 |
第3性能水准 |
0.74 | 0.87 |
第4性能水准 |
0.83 | 1.0 |
2 不同设计方法下典型RC框架结构弹性设计
采用YJK软件进行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防类别取丙类。选取9层、6层、3层3种结构高度,分别代表高、中、低层框架结构,首层层高统一取为5m,其他标准层层高均为4m;将设防烈度分为7度(0.1g)、7.5度(0.15g)和8度(0.2g);场地特征周期Tg取较为常见的0.35s和0.45s两类。3种参数组合搭配,组合成18组结构,每组结构按3套规范方法的要求配筋,共计54种配筋方式的RC框架结构。后文为论述便利,将18组结构模型编号,如“9-0.35-7”代表结构层数为9层,场地土特征周期为0.35s,设防烈度为7度的模型,其他依次类推。
模型设计原则遵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中的相关要求。基本风压值取0.35kN/m2,地震作用依照设防烈度进行取值。框架柱统一使用C35混凝土,框架梁统一使用C30混凝土;结构纵筋和箍筋均采用HRB400。结构的标准层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
2.1 中震性能设计对框架结构构件截面尺寸的影响
经小震计算符合规范要求的结构,由于中震地震力相比小震平均放大约2.85倍,中震设计导致部分梁、柱构件的纵筋最大配筋率超过规范限值要求,必须加大构件截面以满足中震下最大配筋率的要求。
18组框架结构中震设计与小震设计相比,平均梁、柱截面面积增大比率如图2所示。9层框架梁、柱截面增大最多,6层框架次之,3层框架几乎不增大,平均增加截面面积约20%。
为了增强不同规范设计方法间的可比性,将原小震模型按照中震放大后的截面取小震地震力重新设计配筋,以保证小震、高规中震、广东高规中震3种方法设计的同一组结构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布置和构件截面,3个模型的结构刚度几乎未发生变化,区别在于纵筋、箍筋配筋量。
2.2 中震设计对梁、柱构件纵筋和箍筋配筋量的影响
针对18组共54个结构模型的配筋量,分纵筋、箍筋进行统计,对比高规中震和广东高规中震设计下的框架结构梁、柱构件配筋相对于小震设计时的变化情况。图3和图4分别是采用中震设计时框架梁和框架柱纵筋配筋量相比小震设计时增大的比率。
研究发现,在结构平面布置、构件截面尺寸及各项设计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典型RC框架结构梁构件纵筋配筋量:高规中震设计>广东高规中震设计>小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会显著影响中震设计的梁纵筋配筋,与小震设计相比,设防烈度为7度时,中震设计梁纵筋配筋量增加0.5~1.0倍;设防烈度为7.5度时,增加0.8~1.3倍;设防烈度为8度时,增加更多,为1.1~1.6倍。
典型RC框架结构柱构件纵筋配筋量:广东高规中震设计>高规中震设计>小震设计。高规中震设计时,框架柱的纵筋配筋量相比小震设计时大致增加0.2~0.4倍;广东高规中震设计时,框架柱的纵筋配筋量相比小震设计时大致增加0.7~1.0倍。
此外,中震设计基本不影响RC框架结构梁、柱配箍筋,一般按照构造要求配置箍筋即可满足设计要求,仅部分框架梁采用计算配筋。因此3种设计方法梁箍筋量总体变化不大。
3 不同设计方法下的结构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
在对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时,地震波按X,Y双向地震动输入
3.1 不同设计方法下构件破坏形态变化规律
本文统计了54个RC框架结构模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梁、柱构件剪跨比、弯剪比沿结构楼层变化的情况。研究发现,采用中震方法设计的框架结构与小震方法设计的结构相比,梁、柱构件的剪跨比变化甚微;由于纵筋配筋的增多,采用中震设计时梁、柱构件的弯剪比明显增大,高规中震设计方法对框架梁弯剪比的提高作用更显著,广东高规中震设计方法对框架柱弯剪比的提高作用更显著。
为进一步探究构件所处的破坏形态,以剪跨比为x轴、弯剪比为y轴,按照文献
由图5可知,采用中震设计会对框架结构构件的剪跨比、弯剪比有所影响,构件有向剪控发展的趋势,但基本未改变构件破坏形态。无论采用小震设计还是中震设计的结构,受弯曲控制的框架梁和框架柱占绝大多数,仅有少量构件为弯剪或剪切控制。
3.2 不同设计方法下构件性能水准
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DBJ/T 15-151—2019)
采用Perform 3D软件对RC框架结构进行大震弹塑性时程分析,采用PBSD软件进行构件性能评估,统计了全楼梁、柱构件性能水准的分布情况和首层梁、柱构件性能水准的分布情况。
研究发现,在罕遇地震下,3种设计方法下的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表现良好,均未发生构件破坏,满足“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构件性能集中分布在无损坏或轻微损坏2种水准上,采用中震设计代替小震设计时,仅影响到上述性能水准的构件占比,并未使构件性能延伸至其他水准。可见,中震设计对框架柱的大震弹塑性性能影响不大。
具体而言,采用小震、高规中震、广东高规中震3种不同的方法设计时,框架柱的性能状态较为接近,均有超过80%的构件处于轻微损坏性能状态,其余构件分布在无损坏性能状态,未出现由剪切控制的柱,且全部底层柱均处于轻微损坏状态。90%以上的框架梁集中分布在无损坏或轻微损坏性能状态,采用中震设计时处于无损坏状态的梁占比明显高于小震设计时,可见中震设计时框架梁性能更优。
3.3 基于IDA的RC框架结构抗倒塌能力
采用第一竖向构件失效准则作为判定结构倒塌的依据,基于IDA方法(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即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对小震设计、高规中震和广东高规中震设计的结构进行倒塌易损性分析
不同设计方法下的3层各烈度区和9层高烈度区RC框架结构易损性曲线分别见图6,7,曲线越靠近右侧代表该设计方法下结构越安全,发生倒塌时需施加更大的地震动。
主要发现如下规律:3层的RC框架结构,其抗倒塌能力:广东高规中震设计>高规中震设计>小震设计;随着层数的增加和设防烈度的提高,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小震设计>广东高规中震设计>高规中震设计,如模型9-0.45-8,采用中震设计反而会降低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原因在于中震设计时为框架梁配置了较多纵筋,使得大批低楼层的梁构件在第一竖向构件失效之前发生剪切破坏,于是由框架柱承担较多的塑性耗能,加速了柱的损伤,导致结构较早发生倒塌。
4 结论
(1)中震设计与小震设计相比,梁、柱截面面积平均增大20%,梁纵筋配筋量增加50%~160%,柱纵筋配筋量增加20%~100%,梁、柱箍筋几乎没有变化。
(2)3种设计方法的RC框架结构均满足“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3种设计方法下,绝大多数梁、柱构件处于无损坏或轻微损坏,中震设计与小震设计的框架柱性能相近,但中震设计的框架梁性能状态优于小震设计。
(3)3层RC框架结构抗倒塌能力:广东高规中震设计>高规中震设计>小震设计;随着层数的增加和设防烈度的提高,结构的抗倒塌能力:小震设计>广东高规中震设计>高规中震设计。
[2] 赵明,于海博,毛英杰,等.超限高层小震设计与中震设计的对比分析[J].建筑结构,2010,40(10):19-20,50.
[3]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 15-92—2013[S].广州: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3.
[5] 刘婉筠.基于构件变形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6] 尤涛.时程分析地震动选取方法与反应谱长周期段下降规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7] 韩小雷,季静.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8]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DBJ/T 15-151—2019[S].广州: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9.
[9] 崔济东,韩小雷,季静,等.RC梁的变形性能指标限值研究与试验验证[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8,50(6):169-176.
[10] 崔济东,韩小雷,龚涣钧,等.钢筋混凝土柱变形性能指标限值及其试验验证[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6(5):593-603.
[11] 张朕磊.某超限塔楼基于IDA的地震易损性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8,34(3):16-23.
[12] 羡丽娜,何政.不同CMR的RC框架结构地震损失分析[J].工程力学,2014,31(12):155-163.
[13] 张进国,王洋,徐龙军.基于性态设计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8,39(10):1598-1604.
[14] 孙小云,韩建平,党育,等.地震动持时对考虑梁柱节点区不同破坏模式RC框架的地震易损性影响[J].工程力学,2018,35(5):193-203.
[15] 任浩,田勤虎,张炜超,等.基于IDA方法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J].建筑结构,2019,49(S2):350-355
[16] 林皓鋆,潘文,张健,等.基于烈度差的云南省城市地区建筑易损性研究[J].建筑结构,2019,49(8):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