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综合文化站设计动态考量因素探析

作者:李娟宜
单位: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随着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 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普及力度逐渐加强。但当前文化站仍面临诸多问题。通过调研, 发现秦岭河谷型乡镇综合文化站存在部分房间外租、未按时开放等问题。本研究提出多因素动态考量方案, 以解决乡镇综合文化站利用率不足问题。
关键词:综合文化站 河谷型乡镇 动态考量因素 利用率
作者简介:李娟宜, 青海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

 

 

0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41175个, 从业人员126539人, 组织文艺活动827953次, 举办训练393071次。笔者调研的66个乡镇全部建有综合文化站, 覆盖率达100%。乡镇综合文化站定期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 对乡镇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仍有部分乡镇文化站未按规定时间正常开放, 同时部分乡镇文化站在设计、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如对居民实际文化生活考量不足, 导致文化站功能设置与居民生活脱节;使用率不高造成文化站部分房间外租情况加剧。因此需提出新的考量因素, 使文化站设计更符合居民实际文化生活需求, 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矛盾。

1 秦岭河谷型乡镇文化站现状

2014年在笔者调研的20个秦岭河谷型乡镇综合文化站中, 除4个未投入使用外, 5个存在外租现象 (文化站中1间或多间房间租给个体做盈利用途) , 外租用途均为商铺。

2017年在笔者调研的16个秦岭河谷型乡镇综合文化站中, 8个存在外租现象, 外租功能为商铺 (5个) 、幼托所 (2个) 、旅馆 (1个) 。而无外租的8个河谷型乡镇综合文化站中, 其中6个未按时开放 (见表1) 。

经过对比可以看出, 外租比由2014年31.25%上升至2017年50%, 上升态势明显。由此进一步说明秦岭河谷型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功能出现复杂化, 逐渐脱离设计、建设初衷。随着乡镇快速发展, 外租功能出现多样化趋势。外租为商业用途占有外租的百分比下降37.5% (见表2) 。乡镇经济文化活动日益多样化, 居民文化生活需求日渐提高, 但文化站未能通过自身职能解决相关问题 (注:由于调研乡镇数量有限, 不能代表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 仅代表调研乡镇情况) 。

乡镇综合文化站外租加剧与使用率低关系甚大, 其背后纵然有人为、环境、经济因素等制约, 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规划设计更为重要。现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 (建标160—2012) 》于2012年实施, 从规模上将乡镇综合文化站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3种, 且分别规定配套功能与设备器械标准 (见表3) 。此分类方法考量因素单一, 无法兼顾各地具体文化需求, 出现设计、建造与实际使用脱节情况。

2 案例分析

2.1 景村镇文化站

景村镇文化站位于景村镇政府大院内, 与居民安置工程隔河相望 (见图1) 。村镇总人口46220人, 非农业人口1314人,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97.2%。产业结构为农业与矿业主导型乡镇, 居民典型文化生活方式多为广场舞及下棋。

景村镇文化站共2层, 包括阅览室、教室、多功能活动厅、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室等 (见图2) 。文化站与镇政府合建, 政府工作人员是主要使用人群, 居民使用率较低。镇政府现有广场兼供文化站室外健身使用。

文化站现存主要问题有:书籍借阅多为镇政府工作人员, 未发挥文化站应有功能;活动场地存在空间界限, 降低普通居民使用意愿;部分用房功能不明晰。

表1 乡镇综合文化站外租调研数据    下载原表

表1 乡镇综合文化站外租调研数据

表2 乡镇综合文化站外租用途调研统计    下载原表

表2 乡镇综合文化站外租用途调研统计

表3 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分类    下载原表

表3 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分类
图1 景村镇文化站与镇政府合建

图1 景村镇文化站与镇政府合建   下载原图

 

图2 景村镇文化站平面

图2 景村镇文化站平面   下载原图

 

2.2 米坪镇文化站

米坪镇文化站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峡县米坪镇政府大院外院, 有独立小院 (见图3) 。村镇总人口21279人, 非农业人口660人, 集镇人口5000人。农业人口比例高, 占集镇人口86.8%, 占总人口96.9%。产业结构为特色农业主导型乡镇, 主要以中药采售、菇类种植为主。居民典型文化生活方式为戏曲和下棋。

米坪镇文化站共3层, 包括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多功能培训室、游艺室等。该文化站经常举办文化娱乐活动, 如戏曲演出、象棋比赛等 (见图4) 。但日常只有工作人员办公, 缺少使用者。其现状及原因如下。

1) 文化站内书籍管理规定完善但借阅较少原因在于书籍与产业相关性不足, 与生产生活方式不匹配。

2) 夏季游艺室使用不足原因在于室内闷热, 环境舒适性较差。居民多在门前、树下下棋、缝纫。

3) 文化广场与文化站分散设计文化广场配有清洁能源照明设施, 功能齐全, 设有健身区、篮球场、舞台、化妆室等 (见图5) 。周边绿化、卫生间有专人维护, 早晚广场舞团队较热闹。但文化广场与文化站相距较远, 无法提高文化站使用率。

经调研, 各文化站均存在使用率不足问题, 根据现场地形与规范进行简单设计, 不能满足乡镇居民文化生活需求。笔者尝试将更多因素纳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设计考量中, 以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使用率。

3 动态考量多种因素

根据乡镇具体情况, 考察居民实际需求, 综合研究地域特色, 动态分析数据变化。以人为本, 因地制宜制定设计方案, 完善设计思路, 及时调整功能布局。

3.1 人口构成

在建设标准中, 人口数量是建筑面积的主要考量依据, 同时, 人口构成比例也是设计中值得关注的因素。

1) 人口文化程度“十九大”报告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需求多样化, 供给动态化已成为必要。按照《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 (建标160—2012) 》规定, 所有乡镇综合文化站需设置书刊阅览室。而在秦岭腹地的几个乡镇常住人口主要为老年人和儿童, 老年人识字率较低, 笔者携带的调查问卷大多只能口述问答。因此普通书刊阅览室闲置情况严重, 相较之下有声书刊等电子阅览室功能更实用。同时应设置少年儿童阅览室。某些乡镇综合文化站设置的书画室长期空置, 而居民文化程度较高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现有设置却不能满足其文化需求, 需增置《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 (建标160—2012) 》外的功能单元。

2) 人口年龄及性别比例乡镇是否有支柱型经济产业影响地方人口年龄及性别比例。不同年龄段居民文化需求差别极大。如体育锻炼, 年轻男性偏好体育健身室 (乒乓球、台球) , 老年男性偏好棋牌室, 女性偏好广场舞。部分具有戏曲底蕴的乡镇需增设化妆间和彩排室。满足体育运动的室内器材也需充分考虑当地人口年龄分布, 老年人行动不便, 高强度的体育运动无法参与, 室内体育器材的选用需有针对性考量。儿童较多的乡镇需酌情增加儿童设施。

图3 米坪镇文化站

图3 米坪镇文化站   下载原图

 

图4 米坪镇文化站宣传栏

图4 米坪镇文化站宣传栏   下载原图

 

图5 米坪镇文化广场

图5 米坪镇文化广场   下载原图

 

3.2 产业结构分布

产业结构分布不仅影响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也影响居民的文化活动习惯及需求。乡镇综合文化站设计应考量产业结构分布情况。

1) 农业型乡镇传统农业主导型乡镇人口结构单一, 多为老年人和儿童, 活动时间固定。老年人大部分时间进行棋牌、戏曲等娱乐活动, 儿童仅在放学后使用阅览室和活动器材。儿童活动往往有亲人陪伴, 需设置较大室内亲子活动区及老年人休息区。

2) 第三产业型乡镇秦岭河谷型乡镇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 古镇、名镇较多。受经济发展限制, 第三产业发展较晚。发展旅游业成为乡镇政府首要目标, 乡镇人口转型是乡镇转型的基础。居民由农业转向第三产业需经过大量学习培训。对于此类乡镇, 综合文化站的设计需充分考虑培训、学习、演出展览、集体活动等需求, 其外形设计也要结合当地文脉, 凸显乡镇特色。

3) 工业型乡镇工业主导型乡镇人口分布更均衡。文化需求丰富, 活动时间较集中。相应功能单元更多样, 室内外面积配比及夜晚照明需求需统筹考虑。

3.3 经济发展程度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应不同文化需求。经济欠发达乡镇, 儿童和老年人会因书画室提供的免费笔墨而兴奋不已;经济发达乡镇, 下班后的青年经常围坐在文化站广场路灯下津津有味地浏览手机。

如冷水镇等经济发展程度高的乡镇, 文化娱乐生活丰富 (见图6) 。紧邻冷水镇的三川镇, 与冷水镇仅相聚7km, 文化站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见图7) 。

2017年夏,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金湖县供电公司团委组织慰问留守儿童的活动。当志愿者将书本和文具交到孩子们手中时, 却收到孩子们写下的字条“叔叔我不喜欢你们带来的东西, 我想要一个可以打王者荣耀的手机”。我们暂且不提互联网对儿童的冲击, 留守儿童作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重要服务对象, 文化站设计不能仅成为学校的延伸, 应给儿童提供兴趣发展场所, 既要提供有别于学校的文化功能, 又要提供其乐于接受的文化形式。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涨, 儿童文娱活动形式更丰富, 文化站应针对儿童设置更富有探索性及专业性的活动区域与文化形式。

3.4 气候条件及文化因素

温度、降水、气候分区影响建筑形式。由于各地文化氛围不同, 其传统文化形式也各有差异, 如社火、庙会等集体活动, 不同区域地方戏及宗教文化等因素也应纳入乡镇综合文化站设计中。

4 结语

正视并重视乡镇差异, 统筹兼顾, 综合考虑人口构成、产业结构分布、经济发展程度、气候条件和文化因素, 真正以人为本, 从居民需求出发, 才能让乡镇综合文化站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创造居民文化生活的乐土。

图6 冷水镇文化站

图6 冷水镇文化站   下载原图

 

图7 三川镇文化站

图7 三川镇文化站   下载原图

 

 

 

参考文献[1]卢峰, 陈维予.当代城市文化重构与文化建筑[J].城市建筑, 2007 (9) :6-8.

[2]李斌, 王全江.浅谈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色[J].华中建筑, 2009, 27 (8) :18-21.

[3]徐千里, 祁斌, 曹晓昕, 等.文化视域下的建筑地域性[J].城市建筑, 2009 (6) :6-9.

[4]吴长福, 程骁.形态生成的城市空间与环境文化价值——都江堰市文化馆设计[J].建筑学报, 2010 (9) :80-81, 77-79.

[5]韩冬青.融入城市强化内容整合设计——关于文化建筑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建筑学报, 2012 (7) :8-11.

[6]文化部.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标准指导纲要[S], 2013.

[7]镇 (乡) 村文化中心建筑设计规范:JGJ 156—200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8]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R], 2007.

[9]王宇洁, 仲利强.当代文化建筑中的共享空间设计[J].中外建筑, 2009 (4) :119-122.

[10]史纪.打造美丽乡村助推乡村全面振兴[J].城市住宅, 2018, 25 (6) :5.
Analysis on Dynamic Consideration Factors of Township Integrated Culture Center Design
1031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