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市生态休闲新高地——以青岛浮山生态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我国是多山国家, 全国约一半人口居住在山地, 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属于山地区域, 故城市山地公园分布广泛。随着市民休闲需求多样化发展, 各方都在寻求更多的城市绿地空间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游憩活动需求, 山地郊野公园被纳入日常健身场所。在绿地稀缺的城市, 山地公园开发建设成为城市绿地发展的新趋势, 但地形复杂、高差大, 可供开发的平地少, 给山地公园开发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当前, 城市山地公园开发建设亟需创新设计, 探索多元化发展空间, 在传统山地公园景观设计基础上, 挖掘地域文化, 营造特色主题, 赋予山地公园新的生命力。
1 项目概述
浮山位于山东省青岛市, 地跨3个城区, 南临黄海, 向东20km为著名的崂山风景区 (见图1) 。浮山面积7.5km2, 主峰海拔368m, 为青岛市区最高的山峰。登临山顶可俯瞰青岛全景, 风景秀丽, 游人如织。降雨后, 海雾升腾, 云罩峰顶;雾漫大山时, 可见“浮山戴帽”奇观。山上绿植较多, 各类树木云集, 最多的树种是黑松、刺槐, 春季杜鹃花、槐花盛开, 阵阵飘香。
崂山区由过去“山体封闭、生态养护”进入“山海联动、景城一体、生态涵养”新阶段。“主城三山”成为崂山区新常态背景下重点发展的精品绿色示范区。浮山在“主城三山”中距市区最近, 是主城区面积最大的山体公园, 周边功能积聚, 是城市中心区的山海城绿色核心区。
浮山周边被多个大型居住区、高校、高新产业园、创客园、软件园围合, 与市内其他功能区交通联系便捷, 距市区主要功能节点可达性强。浮山是青岛市密集建成区的绿肺和城市中心区的休闲核心。近年, 随着城市中心向东扩展, 浮山周围居民区逐渐增多, 私搭乱建、乱坟丛生、垃圾遍地, 给城市绿肺造成了严重破坏, 主要问题如下。
1) 生态破碎山体及地表植被被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 水库硬化程度高, 未加以利用, 植物层次单一、生态结构不稳定。
2) 功能单一现有休息节点数量少, 类型单一, 缺少配套服务设施, 无法满足周边居民使用需求。
3) 文化缺失历史文化展示形式单一, 整体文化氛围不足。
随着青岛市及崂山区发展战略地位提升, 崂山区于2015年底启动浮山南部区域生态景观提升工程, 借助打造“市区三山, 崂山四线”, 秉承“山海城市, 景城一体”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 促进产业融合, 打造国际级人居环境, 实现产业转型和提档升级。
2 项目构思
设计体育场及看台、登山步道、休闲广场、观景平台等60多处节点, 本着保护先行、突出自然生态的原则, 为市民打造一个可山间漫步、登高望远, 集生态、休闲、健身、便民于一体的山体生态公园。
2.1 总体定位
1) 海绵城市生态示范标杆浮山是青岛城市核心区最大的生态绿地, 是保护与支撑城市生态系统的刚性空间, 应采用生态优先设计思路, 浮山雨水丰沛但蓄水缺乏, 故将海绵城市理论引入山体修复, 使其成为海绵城市生态示范标杆。
2) 崂山区便民活动山地康体公园浮山被多个大型居住区包围, 周边以居住、科研教育、创意产业等用地为主, 设计理念以便民为核心。
3) 青岛国际化智慧创新区休闲平台崂山区创建了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海智基地”, 未来发展主打科技智慧, 浮山为周边的高新创客人群打造了休闲交流的场所。
2.2 空间布局
基于对周边功能的分析、城市生态结构的修补、城市廊道的打造, 综合考虑上位规划衔接, 推演出“一带衔接九峰景群”“三廊连通山城海”“四区对接周边用地”空间布局, 形成“一带、三廊、四区”总体景观构架 (见图2) 。
1) 一带一条山岳揽胜带东西贯穿, 串联九峰, 强调观赏性与生态保护性。
2) 三廊三条生态廊道, 连接山、城、海, 打通城市空间, 优化生态结构。
3) 四区分别为浮山炫彩区、山石文园区、云谷茗香区、绿荫野趣区, 由三廊隔出四区, 对接外围城市功能。
3 山地公园设计创新
3.1 低影响开发
3.1.1 山地雨水回收利用模式
将低影响开发理论引入山体修复, 运用各种设计手法构建完整的雨洪收集与涵蓄系统。
1) 生态水库蓄积雨水, 涵蓄水源, 将原有低洼区及汇水区改造成生态调节水库, 调节山体雨洪, 改善山体小气候, 水库亦可供给山体养护浇灌, 降低公园养护成本, 结合水库地势高差, 打造市民休闲步道、场地和亲水活动空间 (见图3) 。
2) 雨水花园生态净化, 涵养水源, 雨水花园位于山地低洼处, 主要功能用于汇集周边绿地径流雨水, 雨水花园底层铺设碎石及黏土层, 面层散铺种植土, 种植半湿生植物, 通过低洼地势汇集周边径流雨水, 营造雨季池塘景观和旱季湿地景观, 在保证雨水下渗前提下, 通过汇集雨水改善局部小气候、小环境以带动山体公园整体生态系统建立 (见图4) 。
3) 生态边沟收集雨水, 涵养水源, 生态边沟位于山地慢跑道一侧, 道路两侧平接路缘石, 略低于道路, 路缘石开深凹槽, 在雨水自然重力溢流的基础上增加虹吸效应, 最大程度导流, 生态边沟底层铺设碎石及黄砂垫层, 面层散铺河滩石, 在满足暴雨行洪前提下, 最大限度下渗降水, 回补地下水, 涵养山体地下水源 (见图5) 。
4) 植草沟收集雨水, 净化过滤, 植草沟位于道路绿化带、坡地边缘或山地中, 用于汇集道路、绿地自身径流雨水及截留瞬时暴雨, 植草沟底层铺设碎石层, 面层回填种植土, 种植半湿生植物, 具有滞留、净化、蓄存和下渗功能, 起到缓减雨涝、涵养地下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造价低、景观效果好、生态效益高 (见图6) 。
5) 拦水坝、溢流堰滞留雨水, 美化环境, 拦水坝、溢流堰位于山地主汇水廊道下游, 用于汇集径流雨水、缓冲山体瞬时暴雨, 滞留山洪携带泥砂并净化水体, 拦水坝、溢流堰利用当地毛石、块石自然垒砌, 底层铺设碎石层, 面层回填种植土, 种植半湿生植物, 雨量大时可形成叠溪小瀑效果, 雨量小时可形成池塘水景效果, 旱季形成湿地景观, 尽可能长时间滞留山体大流域雨水, 保证雨水下渗回补, 净化水体并缓冲流速, 减少山体水土流失 (见图7) 。
6) 旱溪水道净化雨水、调节雨洪, 旱溪水道分布于公园山体之上, 用于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 配合生态堰, 达到泄洪及净化雨水效果。水道先用素土夯实、再用碎石做垫层, 散置米色卵石, 两侧配置植物, 配合周边的垒石水岸打造天然原石景观溪床, 建设旱季有景观、雨季有功能的生态水道 (见图8) 。
7) 透水铺装增加渗透, 减少地表径流, 全山铺装均采用原生透水做法, 基层以粗砂、级配碎石、混合土为主, 用先进的巢格技术铺装基础, 面层选用当地块石、原生木材、当地碎石、板岩、透水沥青, 在满足铺装透水下渗前提下混播草种, 使广场铺装更具生态效应, 与山体环境融为一体 (见图9) 。
3.1.2 乡土、可持续材料与景观结合
利用原有山间“野路”, 用圆木桩等多种形式铺设登山步道, 实现对原有生态环境最小程度破坏;适当运用绿色环保的透水、可再生材料, 坚固耐用的低维护材料, 巢格等环保可再生材料。其他部分就地取材, 随形就势, 保留现场大块石作为坐凳和挡墙。配合种植设计, 使材料与环境浑然一体, 人工与自然充分融合 (见图10) 。
3.1.3 保护原有植被, 维护群落风貌
浮山有约170hm2的核心保护区, 保持山体原有风貌, 仅增绿补绿, 巩固和改良水土, 构建植物和动物生态群落, 挖掘林地生态潜力。应用乡土植物, 改善浮山植物群落单一、生态结构不稳定、绿化效果不佳的问题 (见图11) 。
3.2 新型生活方式的体验与引领
3.2.1 观山望海的多功能场地
浮山背阴朝阳, 是面海观山最佳之地。结合现状地形地貌, 打造运动健身及游憩休闲多功能场地。不仅给百姓带来新的健身运动体验, 同时拥有绝佳的观山望海视角。
1) 增加运动场地类型, 满足全龄人群运动需求利用违法建筑拆除地、荒地、菜地, 设置5片1 6个运动球场, 满足足球、篮球、门球等运动项目需求, 场地不仅可供专业运动员使用, 也有为儿童设计的游戏沙坑, 可供老人休闲健身的游憩场地, 供观赛人群使用的生态看台, 打造可供专业体育活动、亲子活动、家庭聚会的高空运动阳台, 建设山地运动场的新典范 (见图12~14) 。
2) 再利用废弃地, 建设休闲广场改造利用废弃场地, 设计7处广场, 结合山体恢复, 配置植物群落, 利用构筑物、坐凳、活动设施及配套建筑, 为游人提供舒适的休憩环境 (见图15) 。
3.2.2 丰富多彩的登山体验
浮山高程变化显著, 山体陡峭且山顶坡度大, 适宜开展登山观景等活动, 在现状登山土路及防火通道基础上, 分别设计不同材质的登山步道和健身绿道。
1) 登山步道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以游人长期通行踏出的土路为路线, 设置登山步道5线约2000m, 用块石、圆木等生态材料, 以原始手法铺设, 因山就势、随形生变, 将场地原有的山石、树木引入道路, 自然成景, 人工与自然浑然一体 (见图16, 17) 。
2) 健身绿道营造愉悦运动氛围兼具防火通道功能, 山体共设置6条防火通道, 宽度4m, 道路两侧配置丰富、有层次的植物群落, 配合两侧健身步道及边侧木栈道, 打造多元的游览体验, 在满足防火通道功能的同时, 为游人提供健身、游览的多元体验 (见图18, 19) 。
3.2.3 充满人文情怀的生态墓园
公园改造的一项重难点任务就是对百姓墓园进行合理生态营造。基于对逝者生命、百姓追思故人方式的尊重, 为满足山林防火要求, 修复浮山生态环境, 制定墓地管理条例, 通过方案比选确定卧碑花园式墓地改造方式, 在维持原有坟墓位置的前提下增加卧碑, 墓地四周增植乔木、灌木、地被, 打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花园式墓地景观, 提倡以花代纸, 文明祭扫, 从根本改变百姓观念, 使浮山环境、管理和思想更生态 (见图20) 。
4 结语
浮山山地公园建设全方位贯彻落实低影响开发设计理念。在创造运动、休闲空间的同时, 通过海绵城市的雨水设施与景观设计有效结合, 使山地公园景观集生态和美学于一体, 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 给市民带来舒适、愉悦的审美体验, 改变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和行为, 实现山地公园可持续发展, 同时考虑当地居民使用要求, 充分利用边角用地建设体育运动及休闲活动场地, 给市民带来别样的山地运动体验, 成为受周边居民欢迎的多样休闲活动空间 (见图21) 。

图21浮山山地公园银川东路主入口全景
[2]吴宜夏, 王玮琦.设计只是特色小镇的起点——以闆城小镇策划、设计、建造、运营四位一体开发建设为例[J].城市住宅, 2018, 25 (3) :6-12.
[3]蒋跃辉.城市山地公园主题特色的营造——以大田县中央苏区公园规划设计为例[J].绿色科技, 2016 (15) :114-116,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