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我国某资源型城市为例
摘要: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08—2019年我国某资源型城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生态赤字进行测算,定量分析该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发现,该城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极不平衡,生态赤字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该城市的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但其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该城市资源利用方式正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节约型转变。为进一步缓解该城市的生态赤字格局,应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生共赢,促进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型,推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资源型城市生态赤字
尊敬的用户,本篇文章需要20元,点击支付交费后阅读
限时优惠福利:领取VIP会员
全年期刊、VIP视频免费!
全年期刊、VIP视频免费!
参考文献[1] WACKERNAGEL M,REES W E,TESTEMALE P.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er,1996.
[2] 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 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375-390.
[3] 王书华,毛汉英,王忠静.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6):776-782.
[4] 熊德国,鲜学福,姜永东.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J].地理科学进展,2003(6):618-626.
[5] 陈敏,王如松,张丽君,等.中国2002年省域生态足迹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6(3):3424-3428.
[6] 安宝晟,程国栋.西藏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动态分析[J].生态学报,2014,34(4):1002-1009.
[7] 杨屹,加涛.21世纪以来陕西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J].生态学报,2015,35(24):7987-7997.
[8]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等.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2):280-285.
[9] 杨勇,任志远.铜川市1994—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变化及社会经济动因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3):213-218.
[10] 魏明,王洪军,柳新伟.青岛市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生态环境,2006,15(4):761-764.
[11] 王纪武,韦亚平.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城市规模预测——杭州城市人口规模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42(9):1520-1525.
[12] 杜加强,腾彦国,王金生.生态足迹计算过程中的某些细节处理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35(2):100-107.
[13] 陈成忠,林振山.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的变动规律[J].地理研究,2009(1):129-142.
[2] WACKERNAGEL M,ONISTO L,BELLO P,et 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3):375-390.
[3] 王书华,毛汉英,王忠静.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6):776-782.
[4] 熊德国,鲜学福,姜永东.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J].地理科学进展,2003(6):618-626.
[5] 陈敏,王如松,张丽君,等.中国2002年省域生态足迹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6(3):3424-3428.
[6] 安宝晟,程国栋.西藏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动态分析[J].生态学报,2014,34(4):1002-1009.
[7] 杨屹,加涛.21世纪以来陕西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J].生态学报,2015,35(24):7987-7997.
[8]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等.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2):280-285.
[9] 杨勇,任志远.铜川市1994—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变化及社会经济动因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3):213-218.
[10] 魏明,王洪军,柳新伟.青岛市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生态环境,2006,15(4):761-764.
[11] 王纪武,韦亚平.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城市规模预测——杭州城市人口规模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42(9):1520-1525.
[12] 杜加强,腾彦国,王金生.生态足迹计算过程中的某些细节处理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35(2):100-107.
[13] 陈成忠,林振山.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的变动规律[J].地理研究,2009(1):129-142.
Research on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Taking Some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China as an Example
1454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