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恒大中心集成塔式起重机顶模系统施工全过程监测技术

作者:张伊菡 赵伟程 苏国活 郭奇 黄硕
单位: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摘要:合肥恒大中心超高层项目首次将2台动臂塔式起重机集成到低位顶模系统上。根据该系统在施工全过程有限元分析结果, 对集成塔式起重机顶模系统关键部位的应力、应变、位移进行研究, 提出并介绍顶模系统“工作状态-上支撑箱梁顶升、下支持箱梁顶升-工作状态”的分阶段监测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顶模系统关键部位应力、位移均满足设计要求, 验证了施工过程中结构安全性。
关键词:高层建筑顶模系统有限元分析监测应力应变位移
作者简介:张伊菡, 技术员, E-mail:972686999@qq.com。
基金: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合肥恒大中心518项目智慧施工技术研究 (CSCEC-2017-Z-12)。 -页码-:135-138

0 引言

   合肥恒大中心C地块建设工程项目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主塔楼为建筑总高度518m超高层结构,结构形式为核心筒-框架体系。为保证混凝土核心筒结构及吊装体系施工过程快捷、安全、可靠,项目采用集成塔式起重机顶模系统进行施工,如图1所示。

   本项目顶模系统在原顶模系统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将动臂式塔式起重机M440d, M600F集成安装至顶模系统,支撑箱梁结构仍采用原低位顶模提供的设置形式,通过可伸缩的钢牛腿支撑在剪力墙预留洞、混凝土连梁或措施钢梁上。

图1 顶模系统立面

   图1 顶模系统立面  

   Fig.1 Elevation of top formwork system

1 监测方案

1.1 监测原理

   基于集成塔式起重机顶模系统结构特点与施工方法,利用SAP2000建立顶模系统施工全过程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通过模拟分析计算,预测各施工过程中关键部位和构件变形、内力和位移 [1,2,3,4,5]

图2 数值模型

   图2 数值模型   

   Fig.2 Numerical model

1.2 监测设备

   1) 应力、应变监测

   应力、应变监测采用AIOT-A01BM103型表面式和埋入式应变传感器,本产品采用高性能合金材料作为封装基体,对传感器进行防水处理,适应复杂环境的结构表面监测。

   2) 风环境监测

   采用AIOT-WS/WD风速风向传感器进行风速风向监测。

   3) 钢平台水平度监测

   高速静力水准仪需1台基准站水准仪和1台或多台测量站水准仪配合使用 (测量站数量视测量点位数量而定) ,安装前按图3所示连接基准站与测量站,并将罐体充满特制液体 (水或防冻液) ,然后将各静力水准仪固定在测量点进行测量。水准仪信号输出线接入采集仪,多个采集仪通过485方式并联在一起,再接入485转网口模块连接至上位机或服务器,上位机或服务器端软件对采集仪传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图3 AIOT-JL068静力水准仪连接

   图3 AIOT-JL068静力水准仪连接   

   Fig.3 Connection of AIOT-JL068 static level

   4) 立柱垂直度监测

   立柱倾斜监测采用AIOT-A07V02双轴倾角传感器。

1.3 测点布置

   1) 应力、应变监测每根支撑梁侧面布置3个应变计,共16根支撑梁,共48个应变计进行应力监测;油缸顶部转换梁每处布置1个应变测点,共4处;支撑立柱顶部与根部弯矩较大,共用48个应变计进行应力监测;对钢平台内6榀主桁架进行应力监测,选取跨中或支座位置3根杆件 (上弦杆、腹杆、下弦杆) ,每根杆件布置1个应变测点,共18个应力测点。

   2) 风环境监测在钢结构顶部平台上最不利风向位置布置3个风速风向测点进行风环境测试,特别应于平台顶升前测定,风速仪安装于周边立杆上。

   3) 钢平台水平度监测测点布置8个。

   4) 立柱垂直度监测立柱垂直度监测点设置在支撑立柱顶部,共8个测点。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为充分了解集成塔式起重机顶模系统现场施工全过程受力特点,首次顶模系统顶升过程分为2个时间段完成,即存在2个监测阶段: (1) 阶段1工作状态-上支撑箱梁顶升阶段 (2018年9月28日提升完毕,静置一段时间观察监测状况) ; (2) 阶段2下支撑箱梁顶升-工作状态阶段 (2018年10月12日提升完毕) ,形成一个完整的顶模系统施工过程。

2.1 工作状态-上支撑箱梁顶升阶段结果分析

   1) 应力、应变监测 (见图4)

   由图4可知,顶模系统开始顶升时,各主要构件应力瞬间明显提升,最大变形幅度>40MPa,出现在支撑立柱位置;其余构件平均变化幅度均≤20MPa,均远小于构件设计强度。

   2) 风环境监测 (见图5)

   由图5可知,钢平台上部测得最大风速≤3m/s,满足设计要求。

   3) 钢平台水平度监测 (见图6)

   由图6可知,顶模系统开始顶升时,钢平台最大高低差约为23mm,出现在西侧贝雷架位置,可能由于贝雷架连接销轴之间有较小间隙,提升时外圈贝雷架有较小的下沉导致。顶升过程中钢平台沉降高低差逐步趋向稳定,平均值约为7.5mm。

   4) 立柱垂直度监测 (见图7)

   由图7可知,顶模系统开始顶升时,立柱垂直度变化幅度≤0.03°。

2.2 下支撑箱梁顶升-工作状态阶段结果分析

   1) 应力、应变监测 (见图8)

   由图8可知,下支撑箱梁开始顶升时各主要构件应力存在较小幅度下降,一直到爬升完毕进入工作状态时,应力均趋于稳定,最大变形幅度>30MPa,平均变化幅度≤10MPa。

图4 应变片测点数据 (阶段1)

   图4 应变片测点数据 (阶段1)  

   Fig.4 Strain gauge point data (stage 1)

图5 平均风速 (阶段1)

   图5 平均风速 (阶段1)  

   Fig.5 Average wind speed (stage 1)

图6 钢平台不均匀沉降曲线 (阶段1)

   图6 钢平台不均匀沉降曲线 (阶段1)   

   Fig.6 Non-uniform settlement curves of steel platform (stage 1)

图7 立柱倾角变化曲线 (阶段1)

   图7 立柱倾角变化曲线 (阶段1)   

   Fig.7 Inclination curves of vertical column (stage 1)

图8 应变片测点数据 (阶段2)

   图8 应变片测点数据 (阶段2) 

   Fig.8 Strain gauge point data (stage 2)

图9 平均风速 (阶段2)

   图9 平均风速 (阶段2)   

   Fig.9 Average wind speed (stage 2)

   2) 风环境监测 (见图9)

   由图9可知,钢平台上部测得最大风速≤3m/s,满足设计要求。

   3) 钢平台水平度监测 (见图10)

   由图10可知,钢平台最大高低差约为2.5mm,变化趋势无明显规律。

图1 0 钢平台不均匀沉降曲线 (阶段2)

   图1 0 钢平台不均匀沉降曲线 (阶段2)  

   Fig.10 Non-uniform settlement curves of steel platform (stage 2)

   4) 立柱垂直度监测 (见图11)

   由图11可知,下支撑箱梁顶升时,立柱垂直度没有明显变化规律,且变化幅度在±0.001°。

3 结语

   1) 顶模提升前,应力、应变数据较为稳定,提升过程中各构件应力有一定变化,其中支撑梁变化幅度较大,幅度均在30MPa以内,最大受力杆件为钢平台桁架腹杆,应力约100MPa,小于预警值,满足安全需求。

图1 1 立柱倾角变化曲线 (阶段2)

   图1 1 立柱倾角变化曲线 (阶段2)  

   Fig.11 Inclination curves of vertical column (stage 2)

   2) 提升当天风速较小,最大风速约3m/s,西北风向为主。

   3) 根据静力水准仪数据可看出,提升过程中钢平台各测点有一定的沉降差,高差≤25mm;提升完成后各测点的沉降差降低,恢复至提升前状态。

   4) 钢平台立柱的垂直度较好,倾斜度<0.03°。

   5) 顶模爬升系统整体稳定,安全可控。

    

参考文献[1]罗尧治, 刘钝, 沈雁彬, 等.杭州铁路东站站房钢结构施工监测[J].空间结构, 2013 (3) :3-8.
[2]王再胜, 柴坤, 王海山.中国动漫博物馆两向斜交网状筒壳钢结构施工监测技术[J].施工技术, 2018, 47 (15) :29-31.
[3]石开荣, 许洁槟, 潘文智, 等.核心筒-转换钢桁架高层悬挑结构施工模拟及监测研究[J].施工技术, 2018, 47 (15) :55-58, 102.
[4]杨武勇, 李卫.大跨度悬挑混凝土桁架结构施工模拟及监测技术[J].施工技术, 2018, 47 (3) :17-19, 43.
[5]马强, 李昌驭.江苏大剧院大跨钢结构施工健康监测技术[J].施工技术, 2017, 46 (2) :8-10, 34.
Monitoring Technology for the Whol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Integrated Tower Crane Top Formwork System in Hefei Hengda Center
ZHANG Yihan ZHAO Weicheng SU Guohuo GUO Qi HUANG Shuo
(China Construction Four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 Ltd.)
Abstract: For the first time, two jib tower crane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low top formwork system in the super high-rise project of Hefei Hengda Center. According to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whol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system, the stress-strain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key parts of the top formwork system of the integrated tower crane are studied, and the phased monitoring research methods of the top formwork system are put forward and introduced, which are working state-top supporting box girder jacking-up and bottom supporting box girder jacking-up-working stat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key parts of the top formwork system are full, which fully meet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verify the structural safety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Keywords: tall buildings; top formwork system;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nitoring; stress; strain; displacement
934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