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研究初探Ⅰ:结构概念与弹性分析

引用文献:

张小冬 刘界鹏 杨俊杰 魏巍 王宣鼎. 装配式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研究初探Ⅰ:结构概念与弹性分析[J]. 建筑结构,2018,48(12):1-4.

Zhang Xiaodong Liu Jiepeng Yang Junjie Wei Wei Wang Xuing. Preliminary study on prefabricated pretensioned prestressed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Ⅰ) :structural concepts and elastic analysis[J]. Building Structure,2018,48(12):1-4.

作者:张小冬 刘界鹏 杨俊杰 魏巍 王宣鼎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装配式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是通过装配施工工艺, 将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梁与预制混凝土柱先铰接后刚接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结构。以某5层框架结构为例进行了内力分析, 分别对比了设防烈度为7度 (0.1g, 0.15g) 和8度 (0.2g) 时装配式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与现浇混凝土框架的弹性内力。分析结果表明, 跟现浇混凝土框架相比, 装配式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梁端负弯矩绝对值降低了60%80%。因此, 跟普通的现浇混凝土框架相比, 这种结构可有效降低框架梁端的负弯矩和纵筋配筋率, 从而减少穿过框架节点区的梁纵筋数量, 降低装配施工难度, 提高装配施工效率;且这种框架结构能充分利用高强预应力筋, 降低框架梁的钢筋用量, 是一种具有良好综合效益的结构形式。
关键词:装配式 先张预应力结构 混凝土框架 弹性分析 负弯矩
作者简介:张小冬, 硕士,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Email:163zhangxiaodong@163.com。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22802)。

0前言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我国当前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手段之一, 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最主要的结构形式。目前, 国内外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中, 一般采用非预应力框架形式, 这种结构形式的梁柱节点区梁纵筋密集交叉, 钢筋连接和混凝土浇筑难度大, 施工效率偏低。本文提出了一种装配式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简称装配式框架) 结构, 通过对施工工艺的优化排列, 使得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在施工阶段与框架柱处于铰接连接状态, 而在施工后的后续承载状态中为刚接连接, 从而显著降低框架梁端的负弯矩和梁纵筋数量, 降低施工难度, 提高安装效率, 减小用钢量, 进而提高结构施工的综合效益。

   目前国内外尚未开展这种新型结构的研究工作, 相关的技术标准中也未给出设计规定[1,2,3]。但国内外对非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研究较多。20世纪90年代起, 美国和日本合作开展了预制混凝土结构抗震研究项目PRESSS[4], 该项目对预制混凝土节点和预制混凝土结构进行了抗震试验研究。Priestley等[5]对无粘结后张预应力拼接节点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节点核心区内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可显著降低其在大侧移情况下的损伤程度。Restrepo和Park等[6]针对节点区现浇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足尺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结果表明节点连接性能可靠, 其抗震性能与传统现浇混凝土节点相当。Khoo[7]通过预制混凝土结构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对比试验, 验证了合理设计和施工的预制混凝土结构可以达到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当的抗震性能。国内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1998年, 林宗凡等[8]通过试验研究了装配式抗震框架的延性节点行为。2007年, 范力等[9]采用橡胶垫螺栓连接梁柱节点的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1/2缩尺模型进行拟动力试验, 验证了此类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2011年, 柳炳康等[10]进行了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预压装配式混凝土框架具有良好的延性性能和较强的变形恢复能力。2015年, 黄远等[11]进行了2个1/2比例的2层2跨现浇柱预制梁框架试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为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在抗震设防区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参考。2017年, 廖显东等[12]以一幢4层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 分析了采用型钢辅助连接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的设计与施工特点。

   本文介绍了装配式框架的装配式工艺, 并针对某5层框架结构进行了弹性内力分析, 对比了不同设防烈度下装配式框架与现浇混凝土框架 (简称现浇框架) 结构的内力, 提出了结构设计建议。

1 装配式框架简介及分析

1.1 简介

   装配式框架结构是由预制的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制混凝土柱通过先铰接后刚接的装配工艺而形成的框架结构, 其生产施工顺序如下:1) 工厂生产预制混凝土框架柱和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2) 现场安装预制混凝土框架柱;3) 现场安装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 梁的两端设置施工临时支撑 (图1 (a) ) ;4) 安装预制混凝土楼板, 可为混凝土叠合板或钢筋桁架楼承板等 (板不设支撑) ;5) 连续浇筑节点区混凝土、梁叠合层混凝土、板混凝土 (图1 (b) ) ;6) 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 撤除框架梁端的施工临时支撑, 形成梁柱刚接的框架结构。

图1 装配式框架安装工艺简介

   图1 装配式框架安装工艺简介

    

   图2为装配式框架结构在安装过程中的结构简化力学模型, 其中D代表恒荷载, L代表活荷载。由图2 (a) 可见, 预制的柱与梁安装完毕后, 由于梁柱还未进行连接, 处于铰接状态, 因此预制梁自重完全由施工支撑承担。由图2 (b) 可见, 节点区、梁和板叠合层的混凝土浇筑阶段, 由于节点区混凝土还未硬化, 梁柱连接仍处于铰接状态, 因此梁和板产生的自重恒荷载D仍由梁支撑承担, 且预制梁按简支梁作用承担梁和板的自重恒荷载D。由图2 (c) 可见, 混凝土硬化后, 梁柱的连接状态已变为刚接, 结构形成整体框架并承担使用阶段的活荷载和其他作用。跟采用传统现浇工艺施工的混凝土框架结构相比, 采用这种新的装配工艺可有效降低框架梁的梁端负弯矩, 从而降低梁的负弯矩区配筋率, 减少贯穿节点区的梁纵筋数量, 降低装配式施工难度, 提高施工效率。跟现浇框架相比, 装配式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梁跨中弯矩显著增大, 这样就可充分利用底部布置先张预应力钢筋的预制梁的受弯承载力, 充分利用高强预应力钢筋的强度, 降低钢筋用量, 提高经济效益。

图2 装配式框架安装过程简化力学模型

   图2 装配式框架安装过程简化力学模型

    

1.2 弹性计算模型

   结构弹性分析采用一个5层4跨的平面框架模型。模型的框架跨度均为7 800mm, 1层的层高为5 000mm, 2~5层的层高均为3 600mm。模型的框架梁截面尺寸均为350×700, 1层和2层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均为500×500, 3~5层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均为400×400。模型的竖向荷载根据常用荷载施加, 以线荷载的形式施加于框架梁上, 其中恒荷载为37k N/m, 活荷载为9.7k N/m。

   地震作用参数为:Ⅱ类场地, 第一组, 特征周期为0.35s, 阻尼比为0.05, 周期折减系数为0.7。分别计算设防烈度为7度 (0.1g, 0.15g) 和8度 (0.2g) 三种工况。

   结构弹性分析中, 采用SAP2000软件分别计算现浇框架和装配式框架的内力。在结构弹性计算中, 对于装配式框架, 施工阶段预制预应力梁为铰接, 仅承担恒荷载, 正常使用和地震作用下框架才整体工作。由于目前SAP2000等结构弹性分析软件还不能考虑施工顺序的影响, 本文的弹性分析先分别计算竖向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效应, 然后进行组合。

1.3 计算结果分析

   为使本文的计算结果对比更直观, 仅考虑重力基本组合 (1.0恒荷载+1.4活荷载) 和水平地震组合 (1.2重力荷载代表值+1.3地震作用) 两种效应组合, 且组合中均不考虑风荷载效应。图3和图4分别为重力基本组合和水平地震组合下框架1层和4层的框架梁弯矩对比图, 其中图4仅仅给出了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0.15g) 的情况, 地震作用施加方向为从左到右。

   由图3可见, 重力基本组合下, 跟现浇框架相比, 装配式框架的框架梁端负弯矩显著降低而正弯矩显著提高, 负弯矩绝对值降低80%以上, 而正弯矩增加约150%~200%。

   由图4可见, 当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0.1g) 时, 跟现浇框架相比, 装配式框架4层和1层的框架梁端最大负弯矩 (梁右端) 绝对值均显著降低, 其中4层降低约40%~55%, 1层降低约30%~35%, 而正弯矩则均增大约150%~200%。弹性计算结果表明:当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0.15g) 时, 跟现浇框架相比, 装配式框架4层的框架梁端最大负弯矩绝对值降低约50%~60%, 1层则降低约30%~35%;当抗震设防烈度8度 (0.2g) 时, 跟现浇框架相比, 装配式框架4层的框架梁端最大负弯矩绝对值降低约40%~45%, 1层则降低约25%~30%。

图3 重力基本组合下典型框架梁弯矩图/ (k N·m)

   图3 重力基本组合下典型框架梁弯矩图/ (k N·m)

    

图4 水平地震组合下典型框架梁弯矩图/ (k N·m)

   图4 水平地震组合下典型框架梁弯矩图/ (k N·m)

    

   根据配筋计算结果, 跟现浇框架相比, 装配式框架梁端的负弯矩钢筋用量显著降低, 而其正弯矩区的弯矩虽然随之显著增大, 但由于充分利用了预应力钢筋的高强度, 框架梁的总用钢量 (含预应力筋) 降低。7度 (0.1g) 设防条件下, 4层和1层框架梁的总用钢量均降低约30%;7度 (0.15g) 设防条件下, 4层框架梁的总用钢量降低约30%, 1层框架梁降低约20%~25%;8度 (0.2 g) 设防条件下, 4层框架梁的总用钢量降低约25%, 1层框架梁降低约20%。

2 结论

   本文提出了装配式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概念, 并根据弹性计算和典型荷载效应组合结果对这种新型结构进行了初探性分析, 在本文分析参数的范围内, 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 跟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相比, 在重力基本组合下, 装配式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框架梁端负弯矩显著降低, 其绝对值降低80%以上。

   (2) 跟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相比, 在水平地震组合下, 装配式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框架梁端在结构上部的负弯矩降低显著, 其绝对值降低40%~60%, 而在结构底部的负弯矩降低也较明显, 其绝对值降低20%~35%, 其原因是结构底部的梁端负弯矩主要由水平地震作用产生。

   (3) 跟现浇混凝土框架相比, 装配式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框架梁端的负弯矩钢筋数量显著减少, 节点区的交叉钢筋数量减少, 因此装配难度将降低, 装配效率将得到有效提高。

   (4) 跟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相比, 装配式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框架梁总用钢量可降低20%~30%。

    

参考文献[1]PCI design handbook:precast and prestressed concrete[M].Chicago:Precast/Prestressed Concrete Institute, PCI Industry Handbook Committee, 2010.
[2]Precast prestressed concrete products.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 committee standards board&technical committee on civil engineering:JIS A 5373—2010[S].Tokyo:Japanese Stantards Association, 2011.
[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201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4]PRIESTLEY M J N.Overview of presss research program[J].PCI Journal, 1991, 36 (4) :50-57.
[5]PRIESTLEY M J N, MACRAE G A.Seismic tests of precast beam-to-column joint subassemblages with unbonded tendons[J].PCI Journal, 1996, 41 (1) :64-81.
[6]RESTREPO J I, PARK R, BUCHANAN A H.Tests on connections of earthquake resisting precast reinforced concrete perimeter frames of buildings[J].PCI Journal, 1995, 40 (4) :44-61.
[7]KHOO J H.Tests on precast concrete frames with connections constructed away from column faces[J].ACI Structural Journal, 2006, 103 (1) :18-27.
[8]林宗凡, SAGAN E I, KREGER M E.装配式抗震框架延性节点的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8, 26 (2) :134-138.
[9]范力, 吕西林, 赵斌, 等.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7, 27 (6) :97-105.
[10]柳炳康, 黄慎江, 宋满荣, 等.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11, 44 (11) :1-8.
[11]黄远, 张锐, 朱正庚, 等.现浇柱预制梁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 2015, 36 (1) :44-50.
[12]廖显东, 苗冬梅, 张吉华.型钢辅助连接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设计和施工特点[J].建筑结构, 2017, 47 (4) :21-25.
Preliminary study on prefabricated pretensioned prestressed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Ⅰ) :structural concepts and elastic analysis
Zhang Xiaodong Liu Jiepeng Yang Junjie Wei Wei Wang Xuing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T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Abstract: Prefabricated pretensioned prestressed reinforced concrete ( RC) frame is a new type of structure by using assembl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o connect the prestressed RC beam and precast RC column with stiff joint after hinged joint. The internal forc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a 5-storey frame structure and the elastic stress of the prefabricated pretensioned prestressed RC frame and the cast-in-place RC frame were compared under the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of7 degree ( acceleration of 0. 1 g, 0. 15 g) and 8 degree ( acceleration of 0. 2 g) .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bsolute value of negative bending moment of the end of beams of prefabricated pretensioned prestressed RC frame was reduced by 60% 80%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ast-in-place RC frame. Therefore, 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 cast-in-place RC frame, the negative moment and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ratio at the beam end were effectively reduced in this structure, resulting in the decrease of the longitudinal rebar through the frame joints. The difficulty of assembling construction was reduced and the prefabricated efficiency was improved. Besides, high-strength prestressed rebar was fully utilized to reduce rebar use in the RC beams. This is a kind of structural form with good comprehensive benefit.
Keywords: prefabricated; pretensioned prestressed structure; RC frame; elastic analysis; negative bending moment
941 1 1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