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全专业协同BIM设计中结构专业探索研究与应用总结

引用文献:

常婷 韩巍 于东晖 王鑫鑫.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全专业协同BIM设计中结构专业探索研究与应用总结[J]. 建筑结构,2021,48(19):116-120.

CHANG Ting HAN Wei YU Donghui WANG Xinxin. Structur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professional collaborative BIM design for Project of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Phase Two[J]. Building Structure,2021,48(19):116-120.

作者:常婷 韩巍 于东晖 王鑫鑫
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MMC),设计时间紧、工程体量大、结构复杂。为提高专业间协同效率、提升施工图设计质量、保证现场施工进度、为后续设计施工一体化奠定基础,以REVIT软件为平台,采用全专业协同BIM设计,即正向BIM设计。以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为例,讨论并总结了结构专业在设计过程中引入正向BIM设计的优势、正向BIM设计的难点与重点、现阶段BIM设计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续项目开展全专业协同BIM设计提供帮助。
关键词: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全专业协同BIM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施工一体化
作者简介:常婷,硕士,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Email:changting@biad.com.cn。
基金:

0 引言

   近年来,BIM技术在建筑设计行业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逐渐改变了工程设计人员的工作方式。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三维的模型可以更直接的发现问题、完善设计,也为后续施工及运营带来便捷。BIM设计帮助全专业完成从二维到三维的转换。新技术总是要一步步被接受,也就衍生出正向BIM设计和反向BIM设计两种形式。

   反向BIM设计是目前主流的设计方式,俗称“翻模”:各专业工程师先完成二维的施工图,再请专业的BIM团队根据施工图建立三维模型,经过管综和专业校核后,将需要调整的位置一一列出,再由各专业工程师调整并修改施工图。流程可简单概括为“出图→建模→改图”。

   正向BIM设计也就是全专业协同BIM设计,在设计阶段由各专业工程师直接建立三维BIM模型,由三维模型直接导出二维施工图,流程为“建模→出图”。正向设计流程看似更简单直接,但需要设计人员改变传统且熟悉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流程,对专业间配合的同步性要求更高,对设计人员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采用全专业协同的BIM设计。BIM设计标准是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模型建立阶段不仅要解决设计、施工及建造阶段的问题,还需考虑业主及运维管理团队后期全过程的要求,这也是本项目BIM设计的重点和亮点之一。本文讨论并总结了结构专业在设计过程中引入正向BIM设计的优势、现阶段正向BIM设计存在的难点与问题,以期为后续项目开展全专业协同BIM设计提供帮助。

图1 国会二期整体鸟瞰图

   图1 国会二期整体鸟瞰图 

    

图2 国会二期结构BIM模型

   图2 国会二期结构BIM模型  

    

图3 国会二期结构体系概况

   图3 国会二期结构体系概况  

    

图4 国会二期首层结构布置示意图

   图4 国会二期首层结构布置示意图 

    

1 工程概况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简称国会二期)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隧道以北,毗邻国家会议中心一期,大屯北路从建筑中央穿过,与地铁15号线奥森公园站接驳。项目体现“全球视野、国际标准、中国特色、大国气派、科技引领”的设计理念,为北京城市中轴线上展示首都风貌的重要建筑,主要功能为会议、展览中心及配套用房(图1) [1]。未来国会二期将作为北京乃至全国又一处重要的会议场所,除此之外,它还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MMC),为全球媒体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2 工程设计重点与难点

2.1 体量大

   国会二期总建筑面积约40.9万m2,南北长约456m, 东西宽约144m, 建筑主要檐口高度45m(最高点52m),地下12.5m。不设置永久结构缝。结构BIM模型如图2所示。

2.2 结构复杂

   本项目结构体系设置如图3所示。首层(0~20m)会议区设置约8 000m2的主会场,采用72m转换桁架实现无柱空间,桁架中心高度6.9m。展览区设置两个约10 000m2的无柱展厅,采用81m转换桁架实现无柱空间,桁架中心高度6.7m。首层横跨市政道路大屯北路上方采用36m转换桁架。具体布置如图4所示。

   二层(20~30.8m)的主要功能是办公和会议。三层(30.8m~屋面)的主要功能是宴会厅、峰会厅、午宴厅和配套的休闲空间,其中存在大大小小的“房中房”,如图5所示。

   屋面根据建筑使用要求,宴会厅上方布置有72m平面桁架,峰会厅、午宴厅及其休闲区域上方布置72m的拉索上拱单层网壳,序厅上方布置平面桁架,最大悬挑长度约21m。屋顶结构布置示意如图6所示。

2.3 工期紧张

   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MMC),本项目需要在2021年7月交付国际广播中心(IBC)使用,2021年9月交付主新闻中心(MPC)使用。

图5 国会二期三层结构布置示意图

   图5 国会二期三层结构布置示意图  

    

图6 国会二期屋顶结构布置示意图

   图6 国会二期屋顶结构布置示意图  

    

   设计人员需提供赛后设计和赛时设计两套施工图纸。项目于2018年11月正式进入赛后初设阶段,2020年4月完成全部赛后施工图。2020年10月,主体结构封顶。

2.4 多部门协同设计

   本项目体量大、工期紧张,有近百位各专业工程师同时参与BIM模型的建立,其中,参与结构建模的同事有20多位。在多部门协同的情况下,BIM工作平台的整合及协同优势,是项目多团队、多人员能够顺利配合开展工作的前提。

3 BIM设计重点与难点

3.1 专业间协同配合

   专业间协同配合流程如下:首先,负责结构计算的工程师根据建筑专业提资,进行初步建模计算,和建筑确定竖向构件的布置,同时把初步计算模型提供给BIM建模的结构工程师。本项目为了方便配合,将结构的BIM建模拆分成梁板和墙柱两部分。建模的结构工程师除了要以计算模型为基准,还要紧跟最新的建筑模型及机电提资,根据各专业功能调整对结构BIM模型进行修改。结构计算也要紧跟最新建筑模型,调整荷载及结构布置。结构的初步BIM模型建好后,提资给建筑、设备和电气等专业进行管综及功能核对,这些专业再将需要修改的位置反提给结构专业,结构建模的工程师根据已有的设计经验,估算构件尺寸,修改BIM模型并提给负责结构计算的工程师进行结构验算。

   图7中外圈的循环在设计初期会有很多轮,但是在BIM平台上,这个过程中所有修改实时更新到中心文件上,便于各专业沟通。

3.2 结构专业BIM设计重点与难点

(1)初步建模。

   REVIT初步结构模型建立方式有两种:直接建模以及由计算软件生成。

   目前,PKPM,YJK和MIDAS等结构计算软件均可以和REVIT进行互转,可将计算模型直接转成REVIT模型。采用计算软件生成的REVIT模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计算软件使用的结构族与出图样板对应的结构族不同,为保证二维出图效果,需要在REVIT模型生成后,将所有结构构件的族进行替换。2)计算模型的精细度达不到出图要求,如梁柱墙偏心布置、数值不大的升降板等,这类信息在计算模型中通常不考虑,生成REVIT模型后,需要进行调整。3)对于一些特殊构件,如本项目使用较多的鱼腹梁、加腋梁、刀把梁、亚字形截面、王字形截面等,计算软件普遍缺少此类族,导出的REVIT模型不能准确表达构件截面形状或者不满足出图要求,这些特殊构件均需要设计人员二次开发结构族并在REVIT模型中重新建模。

图7 全专业协同BIM设计结构配合流程

   图7 全专业协同BIM设计结构配合流程  

    

   REVIT直接建模并不复杂,梁柱墙建模均为拾取起点到终点,板建模需拾取板边界。

   本项目在初步建模时,对上述两种方式均进行了尝试。从计算软件生成REVIT模型看似简单方便,但实际上存在大量的修改工作。对于简单规整的项目,初步建模建议由计算软件生成REVIT模型;对于复杂项目,直接建立REVIT模型更加直观,模型的准确性及完成度更容易得到保证。

(2)二次族开发。

   鱼腹梁、加腋梁、刀把梁、亚字形截面、王字形截面、剪力墙异形墙洞等均在本项目中大量使用,需进行二次族开发。以鱼腹梁为例,在YJK模型中,为准确分析,一根鱼腹梁需分为5段建模计算,即等截面H型钢梁-变截面H型钢梁-等截面H型钢梁-变截面H型钢梁-等截面H型钢梁;REVIT模型中,也可以按照五段建模鱼腹梁,如图8(a)所示,这种建模方法对后期模型移交运营及结构造价均不造成影响,但是二维出图时,梁截面会分段进行标注,如图8(b)所示,而常规鱼腹梁出图效果应按照图8(c)所示。对特殊构件进行二次族开发,是当前REVIT软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图8 REVIT中鱼腹梁建模

   图8 REVIT中鱼腹梁建模 

    

(3)复杂空间建模。

   对于转换桁架、房中房(如峰会厅钢结构、午宴厅钢结构等)、水滴楼梯、弧墙、屋顶网壳、主入口VIP雨棚等空间结构,为保证建筑效果,并且控制净高、配合管综,均需要进行精准建模。设计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保证构件的定位、标高均满足各个专业要求,尤其是对于交接位置,如空间结构与主体结构连接部位、空间结构与周边结构的净距控制等,直接影响专业内、专业间的配合效率。

(4)模型修改。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会经历大量的模型修改。由于多人协同工作,REVIT模型的修改要及时通知计算者以及梁板柱墙施工图绘制者。通常,本项目每周会从最新的模型中导出模板图,所有修改以云线及补充说明的形式,告知计算及施工图绘制者。

(5)模型拆分。

   由于国会二期项目体量很大,整个项目拆分成5个结构中心模型(地下部分、地上一、二、三层和屋顶层)。每个中心模型包含的信息量很大,需要至少5~6位结构工程师同时维护并实时更新到中心文件,软件卡顿现象较严重。如果继续拆分模型,如每层拆成两个或者更多的中心模型,则会导致专业内、外的配合需要链接的模型数过多,不方便配合与管理,不利于保证模型及出图效果统一,待后期交付总包及运营时,也会增加管理难度。

(6)出图。

   生成结构设计图纸,这也是BIM设计的最基本的要求。这里所说的设计图纸,主要是结构模板图以及一些复杂剖面。第(5)项已经提及,结构中心模型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软件卡顿严重,所以在工程量大、设计周期紧张、前置管综完成度要求很高的情况下,本项目经综合考虑,采用REVIT直接生成模板图及复杂剖面,而结构梁板柱墙平法施工图及相关的详图,通过CAD绘制。如后期可以提高软件的运行速度、提高设计者的计算机配置,也可以实现所有施工图纸采用REVIT软件绘制。

   由BIM模型导出的模板图和传统CAD绘制的图纸并无二致,满足出图要求。典型的结构模板图如图9所示。

图9 典型的结构模板图

   图9 典型的结构模板图 

    

(7)基础建模。

   基础建模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并且基础模型对专业间协同设计影响不大,因此,在设计及施工周期紧张的情况下,本着抓大放小的原则,可将基础模型后置,即反向BIM,以确保主体结构建模的时效性。基础建模的复杂之处在于基础放坡。独立存在的基础,目前有单独的族,可以直接生成放坡。但是,对于承台、集水坑和电梯基坑等布置集中处,放坡存在交叉,需要采用内建模型对每个构件单独进行处理,若放坡进入相邻集水坑或电梯基坑,还需要在集水坑或电梯基坑位置设置体量剪切。采用内建模型进行基础建模,还可以准确的对基础放坡的工程量进行统计,为后续的造价及算量提供依据。典型的基础放坡如图10所示。

图10 REVIT基础放坡模型

   图10 REVIT基础放坡模型 

    

4 全专业协同BIM设计的优缺点

   对于结构专业来说,区别于传统设计,全专业协同BIM设计有很多优点。

   (1)提高专业间协同工作效率:各专业所有修改所见即所得,无歧义,沟通效率提高很多。

   (2)图纸质量高:基于BIM模型的协同工作,提高了全专业设计闭合性,最大限度减少错漏碰缺。设计阶段的前置管综,提高了建筑师对重点空间的把控,使得设计成果远超预期。施工阶段由于专业配合导致的变更大大减少。

   (3)三维可视化程度高:对于空间结构,尤其是房中房等附属结构与主体结构的相对关系、是否满足建筑效果及净高控制、结构找形与建筑完成面的契合以及复杂交接关系控制等,通过BIM模型可以一目了然。高度可视化的模型,也使管综布置明确、合理。

图11 峰会厅二次结构与屋面及设备管线示意图

   图11 峰会厅二次结构与屋面及设备管线示意图  

    

   (4)方便外部模型的链接与整合:项目过程中可以实现幕墙、钢结构深化等专项设计的跨阶段统筹,尤其在结构设计及施工先行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实现了对复杂幕墙、景观等专项设计的预留条件,保证后续工作顺利开展。

   (5)为后续设计施工一体化奠定基础:BIM协同设计形成了可视化技术交底,现有成果可直接应用到深化设计,施工模拟、施工方案优化等方面,高效且直观,随着EPC与装配式项目的推广,这种统一标准的模型与平台,可以有效地提高项目质量同时降低不必要的成本。

   全专业协同BIM设计也存在难点与问题:

   (1)结构工作量增大显著:设计阶段的前置管综,要求结构专业在设计中期就提供相对准确的BIM模型,而结构建模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此时建筑平面尚未稳定,所以结构计算提给BIM梁板和墙柱的第一版计算模型相对粗糙,随着建筑平面的逐步完善以及管综的进行,BIM梁板和墙柱会根据专业的提资多次调整结构构件,造成工作量明显增大。与传统的CAD工作模式相比,在设计周期不变的情况下,结构设计的工作量至少增加30%。

   (2)REVIT软件尚需二次开发:目前REVIT软件尚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比如说构件之间的扣减,按照墙柱>梁>楼板的优先级,需要多次手动扣减。构件之间是否扣减并不影响专业内外配合与出图效果,仅会影响材料用量统计。对于精细化建模,扣减的工作量不可忽视,希望未来软件可以实现一键扣减。另外,族库并不完整,尚需研发人员根据工程特点开发特定的族,同时满足二维出图要求。

   (3)对于大型项目,尤其是多人在中心文件上同时工作时,软件卡顿现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4)对专业间协同要求高,必须多专业同步建模,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返工。因此个别专业、个别设计人员工作的不及时、不到位,将给整个团队带来严重后果。

5 结语

   全专业协同BIM设计帮助设计师完成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设计信息的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可传递性得到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提高专业间协同工作效率,完善的专业设计闭合性也可最大限度减少错漏碰缺,得到高质量的施工图纸,为后续设计施工一体化奠定基础。

   在当前大环境下,设计及施工周期普遍紧张,全专业协同BIM设计相对于传统设计,结构专业的工作量明显增多,再加上软件平台尚不完善,影响工作效率,使得全专业协同BIM设计的推广阻力重重。未来应着重REVIT软件的二次开发,提升用户使用感受。相信不久的未来,全专业协同BIM设计会成为主流设计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工程师的青睐,运用它创造出更为完善的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1] 王鑫鑫,于东晖,韩巍,等.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19,49(18):65-70.
Structur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professional collaborative BIM design for Project of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Phase Two
CHANG Ting HAN Wei YU Donghui WANG Xinxin
(Beiji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bstract: As the Main Media Center(MMC) for the 2022 Olympic and Paralympic Winter Games, Project of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Phase Two has tight design time, large engineering volume and complex structu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ensure the progress of on-site construction,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ntegration of subsequen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he REVIT software was used as the platform to adopt the full-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BIM design, namely the forward BIM design. Taking the Project of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Phase Two as an example, the advantages of introducing forward BIM design into the design process of structural specialty, the difficulties and key points of forward BIM design,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BIM design at the present stage were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 so as to provide help for the follow-up projects to carry out full-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BIM design.
Keywords: Project of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Phase Two; full-disciplinary collaborative BIM design;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integration of subsequen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576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