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组合梁抗火性能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引用文献:

李莹 吕俊利 蔡永远 吕京京 仲崇强. 现浇组合梁抗火性能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J]. 建筑结构,2020,50(6):15-20.

Li Ying Lü Junli Cai Yongyuan Lü Jingjing Zhong Chongqiang. Experimental stud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fire-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cast-in-place composite beams[J]. Building Structure,2020,50(6):15-20.

作者:李莹 吕俊利 蔡永远 吕京京 仲崇强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 建筑结构加固改造与地下空间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为了对刚接约束下现浇组合梁的抗火性能进行研究,现对刚接约束下的现浇组合梁进行了恒载升温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在试验过程中,对试验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对现浇组合梁的温度分布和位移变化进行了测量。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发现,现浇板的温度分布沿板厚方向逐渐降低,板底温度最高,40mm以下区域受火影响最为明显。现浇板会延缓钢梁上翼缘温度的升高,由于温度梯度的影响,现浇板会约束钢梁的变形;现浇板由于温度应力和荷载弯矩的影响,在板顶沿中轴线方向出现贯穿板面的裂缝,冷却后现浇组合梁有较强的变形恢复能力。刚接约束下现浇组合梁的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现浇组合梁 刚接约束 抗火性能 端板连接 数值模拟
作者简介:李莹,硕士,高级工程师,Email:liying@sdjzu.edu.cn。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78398)。

0 引言

   钢-混凝土组合梁是由混凝土板和钢梁通过栓钉连接组成的结构形式,兼有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的优点,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1]。钢-混凝土组合梁便于组装施工,符合国家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较多,因此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对组合梁的抗火性能进行了研究。

   英国的BRE火灾试验室对组合梁的抗火性能进行试验研究 [2],发现组合梁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当有足够的轴向约束时,组合梁会出现悬链线效应,有更大的变形能力。Ali Nadjai等 [3]对施加轴向约束和竖向约束的组合梁进行火灾试验,发现组合梁中温度分布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混凝土板中,悬链线效应会受到轴向约束的影响。

   李国强等 [4,5]对简支和连续的压型钢板组合梁进行抗火试验,发现钢梁的温度分布并不均匀,试件的最终破坏形态是混凝土板出现贯通裂缝,钢梁发生翘曲。黄文欢 [6]对处于简支状态的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火灾试验发现,高温会影响混凝土与型钢截面之间的粘结力。吕俊利等 [7,8,9]对钢结构建筑中的组合梁进行火灾试验研究,发现组合梁出现反拱现象,其抗火能力与所处的位置有关,裂缝的发展受到约束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组合梁的抗火研究大多以简支为主,对于框架中组合梁的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本文对一榀框架中的现浇组合梁进行抗火试验,探究其在火灾下的抗火性能,为现浇组合梁的防火设计提供参考。

图2 试验装置图

   图2 试验装置图   

    

1 试验概况

1.1 试件设计

   试件长4 300mm,宽1 625mm,试件是由工字形钢梁和现浇混凝土板通过栓钉连接组成,试件按照相关设计规范进行设计。钢梁选用Q235B的热轧工字钢制成,截面为HN250×125×6×9。现浇板采用C30商品混凝土浇筑,板厚为120mm。现浇板采用双层双向配筋,配筋为。栓钉直径为16mm,栓钉间距为150mm,试件尺寸及配筋见图1。

图1 试件尺寸及配筋图

   图1 试件尺寸及配筋图   

    

1.2 试验装置

   根据试验要求对山东建筑大学的火灾试验炉进行改造,然后依次布置钢筋混凝土底梁和钢柱,底梁作为基础,柱脚与基础通过锚栓连接,最后将试件放置在火炉的上方,连接固定,组成一个一榀框架,试验装置图见图2。钢柱和底梁采用防火岩棉进行保护。现浇组合梁两端采用刚接与钢柱连接,钢柱采用Q235B的热轧H型钢,截面为HN200×200×8×12,高度为2 800mm。端板的尺寸为210mm×160mm×10mm,摩擦型高强螺栓的型号为M22,刚接约束示意见图3。

1.3 加载方案

   按照试验要求进行火灾试验,现浇板板面通过放置铸铁加载块实现3.5kN/m2的均布荷载,荷载布置照片见图4。加载完成后,检查设备处于正常状态后开始试验,采用ISO 834标准升温曲线进行升温,直到试验终止。

1.4 温度测量方案

   组合梁上布置A~C,E~H七组测点。其中,A~C,H四组测点布置相同,用来测量混凝土与钢筋的温度,E~G三组测点布置相同,用来测量混凝土、栓钉与钢梁的温度。A~C,E~H七组测点中测量混凝土温度的测点的布置都相同,以A组为例,沿现浇板厚度方向每隔20mm布置一个热电偶,共布置6个热电偶;A~C,H四组测点中测量钢筋温度的测点的布置相同,在上、下层钢筋上各布置一个热电偶,共布置两个;E~G三组测点中测量栓钉温度的测点的布置相同,以G组为例,在栓钉中部布置一个热电偶;E~G三组测点中测量钢梁温度的测点的布置相同,以G组为例,在钢梁的上、下翼缘与腹板处各布置一个热电偶,具体位置见图5。

1.5 位移测量方案

   采用差动式位移传感器来测量组合梁的位移变化,在现浇板和一端的钢柱上共布置6个位移传感器,其中D1~D5用来测量组合梁的竖向位移,D6用来测量组合梁的伸缩,具体位置见图6。

图3 刚接约束示意

   图3 刚接约束示意   

    

图4 荷载布置照片

   图4 荷载布置照片   

    

图5 热电偶布置图

   图5 热电偶布置图   

    

图6 位移测点平面布置图

   图6 位移测点平面布置图   

    

2 试验结果

2.1 材料性能试验

   现浇板采用C30商品混凝土浇筑,在浇筑的同时制作三组边长为150mm的标准立方体试块,两者同条件养护。根据《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2002) [10]的规定,测得受火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为47.60N/mm2,抗拉强度平均值为3.67N/mm2

   根据《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 室温试验方法》(GB/T 228.1—2010) [11]的规定测量受火前钢材的性能,钢梁的屈服强度平均值为288.3MPa,极限强度平均值为441.7MPa; 钢筋的屈服强度平均值为466.65MPa,极限强度平均值为634.15MPa。栓钉的力学性能由厂家提供。

2.2 试验现象

   试件在升温15min后,观察到跨中出现竖向挠曲,两端翘起,见图7(a)。49min时在组合梁端部观察到斜裂缝出现,在组合梁跨中出现了与板边垂直的裂缝。在74min时观察到板面形成水湾,见图7(b)。随着温度的升高,水蒸气不断增加,水湾逐渐变小。在125min时,由于组合梁出现了平面外失稳,试验终止。

   自然冷却后,试件板面沿中轴线方向出现一条贯穿板面的裂缝,见图7(c),裂缝从两端向中间延伸,最大宽度约1.6mm。现浇板的两个长侧面出现一些水平裂缝,裂缝多位于侧面上方; 两端的侧面出现了一些竖向与水平裂缝,并与现浇板板面两端的裂缝相贯通,这些裂缝主要位于钢梁正上方; 现浇板板底没有出现裂缝,也没有出现混凝土爆裂; 钢梁产生整体扭转,见图7(d)。

图7 试件试验现象

   图7 试件试验现象   

    

2.3 温度场变化

   因为试件的温度分布规律基本相同,以B组和E组为例,分析组合梁温度的分布和变化。

   图8(a)给出了ISO 834标准升温曲线的升温阶段和试验过程中炉内温度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发现,初期炉内温度上升迅速,符合火灾轰燃的现象,升温阶段炉内温度与标准升温曲线的发展趋势相同。炉内温度是两个测点处的温度,两者基本相同,说明炉内温度分布比较均匀。

   从图8(b),(c)两个测点的温度分布可知,从B1~B6,E1~E6,温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B1~B6,E1~E6为从板底到板顶依序布置的热电偶),因此可见,现浇板的温度分布沿板厚方向逐渐降低。现浇板在升温阶段的温度增长很快,越靠近板底,温度越高; 降温阶段板底的降温速率高于同一截面其他位置。由于现浇板的温度分布存在差异,使得现浇板沿厚度方向出现温度梯度,温度梯度会产生温度应力。温度应力使得板顶受拉,再加上荷载弯矩的作用,使现浇板板顶出现裂缝。在温度达到100℃时,由于混凝土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蒸发,带走了大量的热量,使得温度曲线在100℃时会产生一个持续平台。上下两层的钢筋温度差别较大,下部钢筋离受火面近,受到的影响较大,并且钢筋被混凝土包裹,钢筋的温度与周围混凝土的温度基本保持同步。

图8 试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8 试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8(d)给出了钢梁的温度变化曲线,图中EU是E组钢梁上翼缘的测点,EM是E组钢梁腹板的测点,ED是E组钢梁下翼缘的测点。从三个测点的温度分布来看,腹板与下翼缘的温度最高,上翼缘次之。这是因为上翼缘与现浇板结合在一起,现浇板会吸收上翼缘的热量,而腹板与下翼缘完全处于热空气中,所以温度会产生差距。

   钢梁的最高温度为721℃,现浇板的最高温度为482℃,两者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变形不一致,钢梁的变形会受到约束。

   图8(e)给出了G,E,F三组测点处栓钉的温度变化曲线。由图可知,三者的温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F组处的温度稍高于其他两点,这是因为F处位于组合梁端部,受温度影响较大所致。

2.4 组合梁的位移变化

   图9给出了现浇组合梁和钢柱测点的位移变化曲线,其中D1,D4和D3是现浇板组合梁两端四分点处的测点,D2,D5是跨中的测点,D6是钢柱上部的测点,用来测量钢柱上部的侧移,即组合梁的伸缩变化,规定以位移向下为正,钢柱向内侧偏移为正。在试验过程中,组合梁由于钢梁扭转等原因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平面外失稳,测点D4,D5位于现浇板向上扭转的一侧,因此位移与中轴线上测点的位移方向相反。

图9 测点位移-时间曲线

   图9 测点位移-时间曲线   

    

   结合图9(a)和9(b)可知,图中的位移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初始升温时期,位移与时间近似线性变化,说明组合梁刚度变化比较均匀; 第二阶段随着温度的升高,混凝土等材料在高温下膨胀加剧,使得组合梁伸长速率变快,在此阶段,组合梁平面内的伸长变形大于其竖向变形,所以位移曲线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恢复; 第三阶段材料强度受高温影响降低,竖向位移的发展速率增加,所以组合梁的位移曲线缓慢上升,后来组合梁平面外失稳加剧,使得位移变化速率迅速上升。从图9(a)可知,跨中位移最大,组合梁两端四分点处的位移变化基本一致。从图9(b)可知,初始阶段组合梁以竖向位移变化为主,位移计伸长,位移为正,随着温度的升高,组合梁伸长速率增加,位移计开始收缩,直到试验终止。刚停火的时候,温度迅速下降,使得组合梁出现较快的收缩变形,然后随着温度的降低,变形缓慢恢复。

   试验数据采集300min,试件跨中的最大位移为81.2mm,冷却后残余变形为42.7mm,变形恢复比例为47.4%。

3 数值模拟

   在试验的基础之上,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现浇组合梁的温度场和变形行为进行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3.1 热工参数

   在温度场的分析中,绝对零度设置为-273℃,斯忒潘-玻尔兹曼常数设置为5.67×10-8。受火面的对流换热系数为40W/(m2·℃),综合辐射系数为0.5W/(m2·℃),采用实测炉内温度曲线进行升温。

   此外,混凝土与钢材的热传导系数、比热和密度根据文献[12]选取。

3.2 本构模型和单元类型

   高温下混凝土和钢筋本构模型根据文献[13,14]选取。

   钢筋部分采用杆单元,钢梁、现浇板等其余构件采用三维实体单元,在进行温度场分析时,将单元类型设为Heat Transfer; 在进行热力耦合分析时,将钢筋部分单元类型设为Truss,其余部件设为3D Stress。

3.3 荷载与约束条件

   在模拟温度场时,只需要考虑热工参数,因此不需要施加荷载; 在热力耦合模拟时,在板面施加3.5kN/m2的均布荷载,同时把温度场模拟获得的温度作为体荷载导入预定义温度场中,进行热力耦合模拟。

   在温度场模拟时,各部件之间要实现温度传导,因此组合梁各组成部分之间采用Tie连接,刚接约束各部分之间也采用Tie连接; 在热力耦合模拟时,把钢筋与现浇板、栓钉与现浇板间的约束改为Embedded嵌入,其余不变。

   为方便计算,在热力耦合分析时直接在钢柱底部施加刚接约束,现浇组合梁的有限元模型见图10。

图10 现浇组合梁有限元模型

   图10 现浇组合梁有限元模型   

    

3.4 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图11给出了现浇组合梁受火时的温度与位移变化云图。从图11(a),(b)可以发现,现浇板的温度沿板厚方向逐渐降低,符合试验测得的温度变化规律;从图11(c)可以发现,现浇板组合梁跨中位移最大,两端位移对称变化,符合试验测得的位移变化规律。

图11 现浇组合梁温度与位移变化云图

   图11 现浇组合梁温度与位移变化云图   

    

图12 试验与有限元模拟对比

   图12 试验与有限元模拟对比   

    

   通过图12的对比可知,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 位移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但局部存在误差。试验中的钢柱采用防火岩棉包裹,但是钢柱除受到与组合梁连接处热传导的影响外,还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辐射与对流的影响,温度上升,抗侧刚度会下降;而模拟中的钢柱,仅受到与组合梁连接处热传导的影响,温度较低,抗侧刚度相对较大,侧向变形相对较小,那么组合梁的变形则以竖向为主,所以模拟的曲线基本上是直接上升的趋势。总的来说,刚接约束下现浇组合梁的温度、位移模拟值与试验值符合较好。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浇组合梁构件进行抗火性能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得到以下几个主要结论:

   (1)现浇板的温度分布沿厚度方向逐渐降低,板底温度最高,40mm以下区域受火影响最为明显。

   (2)现浇板会延缓钢梁上翼缘温度升高,现浇板与钢梁间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二者变形不一致,使得钢梁的变形受到约束。

   (3)现浇板受到温度应力和荷载弯矩的作用,在板面出现了沿中轴线方向的贯穿裂缝。

   (4)冷却后试件变形恢复比例为47.4%,说明火灾后的现浇组合梁有较强的变形恢复能力。

   (5)对火灾下处于刚接约束的现浇组合梁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1] 余志武,丁发兴.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性能研究与应用[J].建筑结构学报,2010,31(6):96-109.
[2] KIRBY B R.The behavior of a multi-storey steel framed building subjected to fire attack:experimental data [M].Rotherham:British Steel,1998.
[3] NADJAI A,HAN S,ALI F,et al.Fire resistance of axial restraint composite floor steel cellular beam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2017,136:229-237.
[4] 李国强,周宏宇.钢-混凝土组合梁抗火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7,40(10):19-26.
[5] 李国强,王银志,郝坤超.约束组合梁抗火性能试验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6):93-98.
[6] 黄文欢.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梁抗火性能试验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08.
[7] 吕俊利,董毓利,杨志年,等.钢框架边跨梁抗火性能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1,32(9):92-98.
[8] 吕俊利,董毓利,杨志年.单跨组合梁火灾变形性能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43(8):16-20.
[9] 吕俊利,董毓利,杨志年.整体结构中两跨钢梁火灾变形性能的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2,29(3):110-114.
[10]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1]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 228.1—201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12] 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的高温性能及其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3] 过镇海,李卫.混凝土耐热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总结[R].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91:9-20.
[14] 李华东.高温下钢筋混凝土压弯构件的试验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1994.
Experimental stud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fire-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cast-in-place composite beams
Li Ying Lü Junli Cai Yongyuan Lü Jingjing Zhong Chongqiang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Appraisal and Strengthen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Key Lab of Building Structural Retrofitt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Engineering(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fire-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cast-in-place composite beams with rigid joint constraints, the temperature rise experi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cast-in-place composite beams with rigid joint constraint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process of the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 phenomenon was observed and recorded in detail, and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displacement change of the cast-in-place composite beam were measur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it is found that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cast-in-place slab decreases gradually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lab thickness, the temperature at the slab bottom is the highest, and the area below 40 mm is most affected by the fire. The cast-in-place slab will delay the temperature rise of the upper flange of the steel beam.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temperature gradient, the cast-in-place slab will restrain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teel beam.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temperature stress and the load bending moment, the cracks across the slab surface appear at the top along the central axis direction, and the cast-in-place composite beam has strong deformation recovery ability after cooling.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cast-in-place composite beams with rigid joint constrain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 results, which verifies the correct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Keywords: cast-in-place composite beam; rigid joint constraint; fire-resistance performance; end plate connec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682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