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元阳地区山地建筑的外部空间地域性表达——以元阳县新街镇旧城更新改造为例

作者:徐锋 熊然
单位:云南省设计院集团
作者简介:徐锋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云南省建筑设计大师。 ; 熊然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助理建筑师, 天津大学建筑学硕士。

 

1元阳地区传统建筑概况

传统村落建筑布局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建筑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承载体, 扎根于自然环境中, 成为了地域文化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云南省元阳县多山多雨, 基于这一地理气候条件, 形成了元阳地区特殊的台地山地建筑系统, 特殊的建筑形式与传统的村落布局相结合, 这便是元阳地区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1.1基于地理环境的建筑排布

云南的山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94%, 而盆地、河谷类 (云南地区称其为“坝子”) 地形仅占土地面积的6%。元阳地区有大量山地, 正是这样的地形加上多雨的气候条件, 造就了元阳地区的哈尼梯田, 这里仿佛上帝将大地作为调色板, 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由于平地极少, 哈尼族人利用中低山深切割地形, 将山地沿着等高线形成一级级的台阶式梯田。人们临田而居, 建筑沿台地布置, 有蘑菇房和土掌房两种形式, 由于台地形态的限制, 建筑组团布局均呈现带状。在元阳地区这种基于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建筑排布形式中, 等高线成为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基于农耕形式下的梯田与建筑相辅相成, 形成了美丽的元阳景色。

元阳的梯田景观是自然文化遗产, 也是哈尼人民文化体系的结晶, 是平衡森林生态系统、坡地生态系统从而形成的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 (图1, 2) 。山地建筑的最大特征是建筑对地形的利用, 因此等高线成为山地建筑体系最直观的反映。在山地建筑中, 顺应等高线的交通道路坡度平缓, 适宜作为车行交通体系, 而垂直于等高线的交通道路坡度较陡, 常以梯段通行, 适宜作为人行交通体系 (图3) 。

1.2基于气候环境的建筑形式

在元阳地区的原始建筑特征中, 传统建筑为地表型山地建筑, 建筑空间布局环绕农耕系统顺应山势呈台地形式布置, 与自然和谐相融。质朴的土墙草顶形成了元阳地区特有的“蘑菇房”与“土掌房”建筑形式。在传统建筑单体中, 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框架结构建筑的优势, 自由灵活地划分空间, 使室内外空间得以有机联系。同时适应山地的发展策略, 综合体内部通过坡道及连廊在空间上贯通多种功能, 形成天街系统, 实现资源共享。这种布局不仅具有流动性、连通性、高效性, 也可创造出更多的公共空间, 使交通更为便捷。通过创造新型交通模式, 将“消极”局限地形转化为“积极”条件, 创造出有趣的空间。

1 元阳地区梯田景观航拍图

1 元阳地区梯田景观航拍图

 

2 云雾缭绕的梯田与村庄

2 云雾缭绕的梯田与村庄

 

3 等高线与地形的关系

3 等高线与地形的关系

 

从建筑类型分布上看, 土掌房多位于元阳河谷地区, 屋顶形式为平屋顶, 具有交通与晾晒功能, 解决了山地聚落用地紧张的问题;蘑菇房屋顶以下的部分形式与土掌房相似, 而屋顶采用茅草覆盖的陡坡屋顶形式, 这是由于蘑菇房多位于阴冷潮湿的山区, 采用坡屋顶有利于排水。元阳地区的土掌房屋顶相连形成了公共交流空间, 使得村落屋屋相连, 虽然建筑上部形成错层、掉层、跌落、错叠等不同形态, 但在空间上连绵通达形成横向拓展, 水平向延伸了空间体系 (表1) 。

2外部空间组织

2.1空间关系

在山地城镇中, 交通空间将外露的公共空间串联起来。由于山地高差较大, 高差转换的部分很难形成公共空间, 因此公共空间常设置于地势平缓的区域, 通过街巷和竖向交通体系将其连接起来。在聚落空间中, 公共空间由于所处高度不同以及功能变化, 形成了不同层级。因此, 为适应山地地形, 建筑师通过创造新型交通模式, 将苛刻的限制转化为有趣的空间, 在建筑的堆叠中创造连续的变化, 提供不同的观赏体验以及活动平台方式, 为使用者带来富有层次的空间体验。在有限的用地上提高密度的同时, 获得舒适的空间环境, 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在山地多层次的公共空间中, 不同尺度空间随山地体系在街区中体现, 依山形走势构成街区的主骨架, 是交通空间、商业空间、生活空间三者的有机融合 (图4) 。

表1 建筑空间原型    下载原表

表1 建筑空间原型
4 元阳地区台地空间关系

4 元阳地区台地空间关系

 

5 界面尺度

5 界面尺度

 

2.2外部空间界面

山地聚落中的每个空间构成元素都具有最优的尺度比例, 即长宽高中有一个量度占主导。这个量度可在缩小或扩大的过程中维持空间的比例关系, 然而在等比例缩小或扩大时, 尺度的较大改变造成人们感知的强烈变化, 因此为减少人体感知差异需要对缩放程度进行限定。在新建筑空间的设计中, 如果能够融入传统建筑空间原型中的尺度比例关系, 就会使人们产生相似的感知。

基于人类的行为尺度对外部空间尺度的研究可知, 单人行为活动空间最大需求应为展臂活动时直径约2m的圆形空间, 其他活动空间尺度均小于此, 生活空间需要直径约为1m的活动空间。爱德华·T·霍尔对社会活动距离也做出了定义, 即个人距离为0.45~1.30m、社会距离为1.30~3.75m、公共距离>3.75m。在各种交往场合中, 距离与强度及密切和热烈程度关系也可以推广到人们对于建筑尺度的感受中去。因此, 界面之间的空间尺度决定了人对空间界面的感知, 当界面间的尺度相对小于社会距离最小值时, 人通过尺度会感受到空间的压缩性 (图5) 。

由于土掌房屋顶与台地相结合的建筑形态中, 前院墙体高为2.4~3m, 通常会形成一面或两面围合的院坝形式。根据尺度研究, 这样的屋顶相接形式形成了具有良好社会尺度的院落空间 (图6) 。

2.3外部空间序列

(1) 外向型

在中国传统空间中, 类似庭院的外环境被定义为外部空间, 建筑空间被定义为内部空间。“内-外”关系被划分为三类:外部空间包围内部空间、内外空间交流穿插、内部空间包围外部空间。当内部空间较封闭且为完整几何体量时, 外部空间会完整地包围内部空间, 如独栋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当内部空间为毯式布置时, 内外空间呈现交流穿插的状态, 如古典园林及体量分散的建筑;当内部空间为环状布置时, 内部空间包围外部空间, 如合院。

元阳地区无论土掌房还是蘑菇房, 它们之间相互围合错落从而生成趣味十足的院坝空间, 这种院坝空间的围合性较小, 因此形成了较为外向型的外部空间序列。

(2) 均衡式布局

元阳地区的山地地形使得土掌房屋顶错落, 当地人民利用这一点形成了“屋顶-院坝”前后交叠的多功能活动区域。当院坝周围有道路时, 公共区域会与道路相连成为村民们交流的场所, 打破了原有土掌房轴线对称的布置以形成均衡的布局 (图7) 。

在元阳的山地建筑中, 组团中的单体建筑有开敞的院落且互相独立, 建筑组群呈现为外向型与均衡性布局形式。建筑之间的邻里关系取决于民族的家族观念与生活方式, 每个建筑单体代表一户家庭, 体量完整简洁。建筑单体“矩形”的模式化特点使得村落内部空间的发展趋向几何化网络形态, 村落周边产生多个与其边界相适应的网格。

6 院坝形式

6 院坝形式

 

7 外部空间序列

7 外部空间序列

 

8 元阳新街镇现状

8 元阳新街镇现状

 

9 元阳新街镇旧城更新改造项目效果图

9 元阳新街镇旧城更新改造项目效果图

 

3建筑实践的当代性表达

3.1空间表达

元阳新街镇优越的自然基础条件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成为吸引更多创意集聚的文化磁场, 区域品牌和场所精神也能够迅速形成 (图8) 。当娱乐休闲、购物、博览、艺术创意等产业在空间上集聚之后, 便能为棚户区城市更新提供新的思路与模式, 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传统产业空间置换、城市历史环境重生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元阳新街镇旧城更新改造项目期望通过引入云南山地地域性建筑的低技术设计理论和实践方法, 形成“轻介入”、“轻接触”、“轻姿态”、“轻负荷”的“四轻”方法以解决项目问题 (图9) 。在建筑的整体空间处理上, 根据元阳地区山地建筑的研究将其空间原型进行转译得到方案成果 (表2) 。

(1) 化实为虚

传统山地建筑形式由于技术能力有限, 与地形结合较为生硬, 在元阳地区传统建筑均为直落于台地上。不同于传统建筑的厚重材料, 可以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与采用轻质材料, 实现建筑与地形“轻接触”, 既增加公共开放空间, 并且与步行交通空间结合, 在建筑底部形成骑楼式灰空间。

表2 项目空间表达    下载原表

表2 项目空间表达

(2) 化厚为薄

传统山地建筑由于功能的单一, 导致其形体处理模式的多样性稍显不足。因此, 采用化厚为薄的手法, 即将原本厚重的建筑界面进行多元化处理, 在建筑形体上更添一丝轻盈之感, 同时与环境融合形成城市外部空间中的良好互动, 增加空间的多样性以满足使用者的各种行为要求。在建筑中通过架空底层空间以呼应山地地形, 在建筑转角处通过削减体量形成“轻介入”的建筑空间形式。

(3) 化重为轻

由于传统材质较为厚重, 建筑与地面交界处空间形式较为单一, 在新植入建筑应具有多功能的要求下, 研究山地建筑接地模式, 提炼干栏式建筑特点, 使建筑底层结构构件通过新技术形成更加纤细的形式。建筑局部架空退台, 结合上层空间的庭院形成开敞的空间, 将步行体系贯穿其中, 利用独特的山地条件形成灵活的建筑基面。

3.2空间策略

在新植入的建筑中, 空间格局的组合变化模式是为了适应不同城市功能的更新需求。在改造过程中, 通过空间补偿、空间交错、立体庭院这三种手法体现出针对不同地形问题的空间策略 (表3) 。

(1) 空间补偿

项目用地范围内坡度较大, 坡度比基本都大于1:3。纵观云南省内各地, 有许多城市/城镇建设在山地或半山地的区域, 小型单体建筑依山势向上蜿蜒, 在同样的占地情况下, 如何将较小的单元转化为较大的空间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 项目拟通过组织多维基面, 将不同的功能单元混合搭配, 从而形成多元化的室内空间。

(2) 空间交错

针对传统坡地布局模式较为单一、用地使用率低、空间品质低的问题, 项目试图利用土掌房的体块交错以增加空间多样性。在建筑体量间穿插屋顶花园, 化解山地建筑密集带来的空间品质较低的问题 (图10) 。

表3 项目空间策略    下载原表

表3 项目空间策略
1 0 外部空间效果对比

1 0 外部空间效果对比

 

1 1 总平面图

1 1 总平面图

 

1 2 步行交通流线图

1 2 步行交通流线图

 

1 3 改造后建筑形态

1 3 改造后建筑形态

 

(3) 立体庭院

为解决将传统地面环境品质的院子转化为屋顶花园和平台, 同时化解高密度坡地建筑缺少户外空间的问题, 项目将建筑体块进行空中交错, 在水平方向上将体块错落相接成为个体自由最大化及兼容群体同一的基本载体单元, 在垂直方向上则通过延伸将空间进行拼贴以提高山地庭院品质。

从随山地海拔高低起伏的建筑天际线到基于等高线而形成曲折变换的建筑轮廓线, 通过街道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整体空间序列。从整个街区的平面布局来看, 因山地形态确定的街路网络限定了街区内建筑和市场的布局。若以山体为“底”, 路网为“图”, 则会形成一幅具有和谐图底关系的画面。从整个街区的空间布局来看, 新植入的建筑选址于海拔较高处, 建筑具有标志性, 客观上构成了丰富的景观节点, 形成了交叉、复合的视觉景观通廊 (图11, 12) 。

4结语

在此项目中, 将低技术设计理念与地域建筑结合, 并注重地域性建筑低技术设计构架的可行性, 塑造出轻松、真实、关联的建筑形态 (图13) 。元阳新街镇旧城更新改造工程, 包含城市中已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生活地区的必要改造工程, 该地区既是物质老化的建筑空间, 又是机能衰退的社会经济区域, 其更新内容不仅是物质性的再开发, 更需要注重与毗邻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元阳梯田”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研究。此外, 文化创意产业是典型的都市型产业, 而山地建筑的建造过程却不完全符合典型的都市主义城市设计方法, 但以文化创意产业带动城市发展的城市设计思路强调文化艺术的市场化、商业化, 既可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 又能带来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因此也适用于山地城镇更新的策略。因此, 元阳新街镇的城市空间再造过程, 也成为了地域特色的适度再现。

 

参考文献[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3]陈亮.基于技术观的山地城市设计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12.

[4]刘征.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 (中国部分) [D].重庆:重庆大学, 2002.

[5] 熊然.布依族传统建筑空间的当代转换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16.

[6]徐锋, 王宇舟, 熊然.旧城更新视野下的云南山地建筑设计在地性研究——以元阳县新街镇项目为例[J].城市建筑, 2017 (8) .
REGIONAL EXPRESSIONS ON EXTERNAL SPACE OF MOUNTAIN ARCHITECTURE IN YUANYANG, YUNNAN
1000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