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5期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场馆设计的绿色与传承

场所建构:创新型校园的思考与探索

收藏    阅读    购买

1.本次专题特别对园区五大核心建筑的设计与实现过程进行完整呈现。有脱胎于传统农耕梯田、于山水间构筑金色琉璃顶、绿阴空间、四水归堂的中国馆, 有精确定位94把优美花伞簇拥撑起白色起伏花海倒映妫汭湖边的国际馆, 有垂落根须寓意红树林强大生命力和承载植物不可思议的智慧的植物馆, 有如伏于大地田野翩翩蝶翼般的室外演艺剧场妫汭剧场, 有回归传统街巷纵横、尽显拙朴风土田园文化的体验馆。这些项目的背后, 是设计者在诸多不确定性下的合宜控制, 是无数情怀意念下的理性把握, 是关乎自然、传统、文化与审美的理念与实现的峰回路转。每一个看似光鲜的工程背后, 都有无数的困难与纠结, 就让建筑自己说话, 让人们体验自然的智慧、园艺的奇妙、文化的深厚……

2.在过去的二十年里, 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也迫使教育环境不断创新变革, 特别是在倡导创新型教育的今天, 校园的场所建构尤为重要。不论开放共享、界面整合, 还是错落有致、看与被看, 都在营造一种传统校园教与学之外的“场所与生活”。这种场所感与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在身体上和心灵上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期专题聚焦专为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者而设的教育与生活的场所, 关注青年、少年、儿童在其中的独特体验。那么如何建构具有场所感的创新型校园呢?在宏观的校园空间层面, 对于以多校区、大尺度、研究型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大学校园, 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系统, 通过广场、场院、内院等不同层级空间的组合, 由小生大, 从而获得具有内在结构秩序的校园场所;对于面临改扩建且急需教育升级的中学, “基座”+“架空平台”+“双通道”的新旧功能叠置的校园综合体有助于突破同质化的兵营式校舍空间, 在有限的场地内创造具有多种良性体验的活动场所与校园灰空间;对于以“天马行空”为认知特点的小学, 曲折洄复的楼梯群与无确定功能的“港湾”空间可以将原来扁平化的空间立体化, 塑造出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教育空间, 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助力孩子们的自我成长。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