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堂子街历史风貌区保护规 划与活化利用研究

作者:李政来
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保护历史风貌区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环节。历史风貌区作为城市遗产,是城市发展的独特资源,也是彰显城市特色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固化的保护思路和严格的控制方式,未能将历史文化资源价值完全展现。沈阳堂子街作为沈阳七大历史风貌区之一,记录着历史演变的轨迹,由于一直采用传统的保护方式,使其逐步成为杂乱的城市棚户区,城市的记忆和文化功能逐步淡去。通过对堂子、江浙会馆、传统民居等历史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赋予其新的城市功能和活力,探索新时期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利用新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 程不断推进,城市中传统历史风貌区的外 在物质形态与现代文明、发展形式的冲突 日益显现。一是为了最大限度挖掘土地价 值,来自内部居民的改建和来自外部城市 建设的改造,使历史风貌区的历史建筑逐 步被蚕食,历史风貌区最终走向消亡,其 文化价值丧失;二是对历史风貌区采用固 化的保护方式,禁止任何建设活动,实施 严格保护,使得历史风貌区基础设施难以 得到改善,风貌区逐步沦为城市棚户区, 居民生活服务水平难以保证,风貌区逐步 成为城市建设的问题区和待改造区。因 此,对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模式和活 化利用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 面临的重要课题。 沈阳堂子街历史风貌区是《沈 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 七处历史风貌区之一,通过科学分 析和研究,挖掘堂子街区的文化内 涵和价值,保护城市文脉,找到保 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活化利用 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具有可操作性 的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新模式,对 于风貌保护、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探 索意义。

1  历史沿革

  堂子街地区因“堂子”而得名,“堂子”是满洲神庙,具有重要的 文化和历史价值,是女真族祭祀天神和祖先的殿堂,八角式大殿。盛京 堂子庙内努尔哈赤父亲和祖父的灵牌和画像用来祭祀、祈福、庇佑(见 图1)。

  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在此修建了 “盛京堂子庙”;1686 年,建设 “奉天右翼官学堂”(今大东二小); 1896年,盛京将军依克 唐阿在堂子庙北侧开工兴建了“奉天机器局”(今沈阳造币厂);清朝 末年,在沈经商的江浙籍商人在此地兴建了“江浙会馆”;1923年, 奉天正式建市,在堂子街地区建设“奉天警察局第二署”(东关区前 身),至此,堂子庙街地区的空间格局形成;民国初期堂子庙被废弃。 近年来,随着地区的不断改造,原有的老旧街区被逐步改造,堂子街地 区成为沈阳仅存的一处融合满族、商业、行政、民居等多元文化的历史 风貌区。

2  发展现状研究

2.1  基地现状
  堂子街地区位于沈阳市中部,盛京皇城东南部,大东路南侧,盛 京老城廓之内(见图2)。堂子街西距抚近门约800m,东距大东边门 200m,堂子庙街区是老盛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现状空间肌理与历史建筑遗存

  该地区建筑多为南北向布局,具有小尺度的传统城市空间特征,基 地外围部分体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和多层住宅院落空间影响了空间肌理的 均衡性。内部街路尺度较小,形成街巷胡同的道路空间,基地保留了培 育巷、堂子庙巷等胡同小巷及江浙会馆、集中连片的多组四合院民居等 历史建筑遗存(见图3)。

2.3  现状建筑情况

  堂子街地区共计建筑190余栋,主要以居住为主,沿街分布部分临 时性商业,地块南部江浙会馆旧址现为办公用房,东部存在个别小型工 业厂房及限制建筑(见图4)。

地块内主要有3个年代建筑:清末民国时 期建筑、建国后至1980年建筑及1980年以后建筑。建筑整体较低,主 要以1层建筑为主,北部及东部建有部分2~3层建筑。地区总建筑面积约 20800m2,现状平均容积率约0.87。地块内建筑除江浙会馆旧址等个 别建筑经过返修质量较好外,整体质量较差,一部分为年久失修的老建 筑,一部分为搭建类建筑,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将地块内建筑分为3类风貌特征:一类风貌为具有一定文化价值且 保存较完好的民国时期历史保护建筑;二类风貌为具有一定文化价值, 但经过修缮改造只保留部分历史建筑符号的建筑;三类风貌特征为建设 年代较近,风貌特征不太突出的普通建筑类型(见图5)。

2.4  堂子街地区特点及存在问题

  1)街区总体风貌  街区边界相对模糊,沿城市主要道路可 识别性不强,建筑布局混杂,私搭乱建建筑和外围高层建筑对 整体风貌影响较大,有一定的空间序列感,但缺少有特色地标 节点。

  2)历史建筑保护  江浙会馆等历史建筑保护相对较好,但 缺乏对连片民居建筑的保护重视,无法发挥街区的整体价值, 且历史风貌建筑所处的外部历史环境逐渐消失。

  3)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人居环境较差, 生活基本给水、排水、环卫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3  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3.1  地块内重要历史遗存

  1)江浙会馆  清初盛京中街商业街形成以后,江浙两省 旅沈商人在古城大东门外建立了江浙会馆,是盛京历史三大会 馆之一,也是至今仅存的商业会馆,是沈阳清代商业“活化 石”,对研究明清时期沈阳商业发展和宗教文化传播具有重大 意义(见图6)。

  2)东北民居大院  堂子庙街区现存多处民居院落,该组建 筑群建于清末民初,曾有奉系军阀警卫旅旅长、新中国北关区 区委书记等重要军事、政治人物在此居住过,是沈阳城内仅存 的传统民居典型代表建筑群,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3)古树与古墙片段为该地段增添了街巷感和沧桑感,也 增添了老沈阳的胡同氛围,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化资源价值。

3.2  地块周边重要历史遗存

  地块西侧为奉天八旗子弟学堂旧址(见图 7),是沈阳历史最早的学校,兴建于1686年, 为清代佐领官厅,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改 办八旗子弟学堂,1959年改为沈阳市大东区大 东路第二小学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对于 清史研究和我国教育史研究都有极其独特和深远 的意义。

3.3  堂子街地区历史文化价值

  1)历史价值  堂子街地区的发展,从侧面 反映了沈阳近百年来民族商业、教育、居住、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程,是沈阳近代历史 的缩影。

  2)文化价值    作为满族皇家祭祀的发源 地,孕育了沈阳地方民族文化,同时随着工商业 的不断发展,也培育出了民族工商业文化遗产。

  3)社会价值  作为沈阳市集多元文化特色 于一体的历史风貌区,在沈阳东关地区的公众记 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地区民众产生共鸣的情感 寄托。

4  规划对策与保护规划

4.1  规划定位与理念

  对堂子街历史风貌区规划定位是:盛京城清末 民国时期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沈阳皇家堂子文化发源 地;沈阳商业会馆文化展示区;沈阳传统民居的保护 典范。

  秉着重现历史、重组院落、重塑街巷的原则,对 堂子庙、江浙会馆等历史建筑及众多建筑遗存进行活 化、恢复和保护,着重于原有建筑风格和街巷院落格 局的梳理,传承沈阳传统民居特色,改善居住环境, 提供现代的居住生活服务设施,形成具有沈阳传统建 筑风貌特色的居住街坊和民居建筑群。

4.2  建筑整治与保护

  通过对基地现状建筑的建设年代、建筑层数、建 筑功能、建筑结构及建筑规模进行基本调查,同时通 过对建筑风貌、文化价值、院落完整度、建筑质量及 使用情况的分析确定保护评价体系,并确定建筑保护 价值,形成4类建筑(见图8),最终对不同类别的建 筑制定相应的整治措施:一类建筑为保存较好,院落 空间完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建筑功能完善, 需进一步修缮的建筑;二类建筑为保存一般但具有一 定的历史建筑风貌价值,有较好的院落空间,但建筑 质量较差,急需抢救保护;三类建筑为建筑质量较 好,但建筑风貌需进一步协调和改造的建筑;四类建 筑为建筑质量较差,严重影响历史建筑风貌,需拆除 的建筑(见图9)。

4.3  历史风貌区划定

  1)核心区范围  主要包括江浙会馆、培育巷内院落,面积 约0.53hm2。此范围内应严格保护历史建筑原有高度、体量、 外观形象及色彩等,不得擅自改变街区空间格局,保护和延续 街区历史风貌,对建(构)筑物采取分类保护措施。

  2)建设控制地带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围面积约0.46hm2。 此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建筑时,应当在高度、体量、色彩等 方面与历史风貌相协调。建筑高度不得超过10m,新建、扩建、 改建道路时,不得破坏传统格局和风貌(见图10)。

4.4  区域功能结构确定

  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次规划以风貌保护区为核心, 形成“东居、西堂、南馆、北场”的布局结构(见图11)。 “东居”指在保障风貌协调的前提下规划回迁安置居住 区;“西堂”指奉天八旗子弟学堂区;“南馆”指以江浙 会馆为基础,形成会馆文化广场区;“北场”指堂子庙文 化广场区。

4.5  空间格局保护

  街巷是构成堂子街地区肌理的要素,院落是对历史挖 掘、文脉传承、空间塑造的体现方式。结合周边环境及区 域规划结构,最终确定堂子街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体现为 “四巷、六院、两广场”(见图12)。

  四巷为利用现有培育巷形成的绿荫大道,贯穿联系文 居后巷、堂子庙巷、浙居前巷3条文化街巷,重塑堂子庙巷 地区街巷空间肌理;六院为江浙会馆旧址及周边建筑群共6 处历史文化民居院落形成的风貌保护区;两广场为堂子庙 文化广场和江浙会馆文化广场区(见图13)。

4.6  商业业态策划 结合堂子街历史风貌区特色,按照地块功能区划分为 3类业态形式:历史风貌保护区主要以会馆经济为核心, 打造江浙商会特色纪念馆、宅院式精品酒店、东北特色名 吃、高档中西餐、书画文化酒吧、高端茶艺馆等特色业 态;风貌控制区主要为堂子庙文化广场、创意市集;现代 商住服务区主要体现为民俗文化集市、老字号商铺、风味 小吃、土特产、传统餐厅、茶餐厅、咖啡厅、主题精品店 等业态形式。

4.7  历史资源活化利用 堂子庙是地区发展的根基,堂子最初建立于女真部落 战争时期,堂子是满洲重要的祭祀神庙。清政权建立后, 先后建造过盛京和北京2个堂子庙,现北京堂子庙已复建, 但限于基地条件,盛京堂子庙已无条件原状复建,规划建 设占地面积约2400m2的堂子庙广场,恢复历史记忆。对 于江浙会馆和民居建筑,采用保护风貌、建筑整治、功能 提升的方式,进一步整治修缮历史建筑与提升院落景观环 境,形成6处别具文化内涵的民居院落,打造会馆经济。

4.8  街区尺度协调

  为使街区建筑风貌与历史建筑相协调,街区采用现代 建筑与历史元素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建筑立面风格与历史 建筑相似,又有区别。将现代商业建筑体量分散化小,形 成小体量建筑群,与南部历史建筑相协调(见图14)。

  同时,街区内部形成丰富的空间变化,特色商业街的室内外空间随 着步行购物流线而变化,形成“小镇式”购物感受。建筑的首层与2层 均可由室外步行到达,形成“双首层”消费体验。建筑地下1层与首层通 过贯通的空间紧密联系,形成“庭院式”休闲享受。

4.9  景观环境提升

  通过南北向林荫休闲路将南侧和北侧的景观广场连通,并通过内部 步行游览路将各个区域组织起来,形成整体复合式旅游休闲空间。并通 过对区域周边沿线建筑的立面风貌统一整治,做到文化街区与周边区域 有机融合(见图15)。

4.10  道路交通组织

  堂子街地区维持该区原有的街巷格局,从保护历史风貌区环境的 角度出发,除外围交通外,区域内部交通主要以步行空间为主,东侧区 域向城市道路单独开口,避免影响历史建筑区域的交通。在满足消防和 通行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增加停车场地,为历史风貌区的发展做好准备 (见图16)。

5  结语

  城市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历史风貌区是城市文化的重 要空间,历史文化遗产是风貌区的基本要素,处理好城市历史风貌区与 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规划的一项 重要工作内容。沈阳堂子街历史风貌区的规 划探究,通过对堂子街地区进行梳理,综合 分析研究确定历史风貌区的价值,确定开发 建设与保护的关系,明晰区域规划结构,并 从功能业态、活化利用、景观环境、文化展 示、交通组织等多角度开展保护研究,探索 历史风貌区动态保护、活化利用的保护新模 式。

 

参考文献李政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1093 8 8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