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柱的建筑表达和结构实现
勒·柯布西耶在1926年提出的“新建筑五点”对现代主义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第一条便是“首层架空, 以柱子支承” (Support of ground-level pilotis, elevating the building from the earth and allowing the garden to be extended to the space beneath.)
在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 (Villa Savoye, 1930) 中, 首层架空的开敞空间仅保留建筑四周的结构柱。萨伏伊别墅的白色混凝土圆柱间距4.75m, 柱高3.13m, 截面直径250mm。柱子长度与直径之比达到12.5, 相比古典建筑中柱式的厚重, 显得非常简洁、纤细, 呈现出一种洗练的建筑表现力。
1柱子的表现形式
随着工程材料和技术的发展, 建筑不再依赖粗重而密布的石柱支承荷载。经过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不断的探索、尝试和创新, 柱子的设计形态出现了三种分化。
一是追求柱子断面纤细轻巧的效果, 即细柱 (细长柱) 。细柱结构的关键是受压稳定问题, 其材料强度不能充分发挥。欧拉稳定临界应力是细柱难以突破的极限。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实现其空间理念“Less is more”的作品中, 经常采用的“密斯柱”即是典型的细柱。以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 (Barcelona Pavilion, 1929) 为例, 柱子高3.1m, 截面为不常见的十字形。从结构受力方面分析, 十字形截面的“回转半径”相对于其他形状截面更小, 柱子长细比更大, 是力学意义上的细柱。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十字柱的边长 (305mm) 比萨伏伊别墅圆柱的直径 (250mm) 大, 但该十字截面的“回转半径”更小, 其稳定计算长细比更大。
二是追求柱子数量少, 将柱子“凝聚”成少而粗的巨柱。巨柱形象厚重, 富于气势, 其结构一般不存在稳定问题, 材料强度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柱身设计更加自由, 其截面不局限于方形和圆形, 可以塑造出各种特色截面。以皮埃尔·奈尔维设计的都灵工人文化宫为例, 巨大的柱子和放射状钢梁组成一个个撑开的伞。每把“雨伞”是一个独立的单元, 撑起十分开阔的内部空间 (柱间距38m×38m) , 巨柱下段断面为十字形, 上段渐变收小为圆形, 呈现出一种粗犷、挺拔的形象。
三是将柱子几何“离散”成若干个分枝, 拓扑演化形成分叉或编织, 统称为“树形柱”或“分叉柱”。树形柱将荷载传递由一点变为多点, 支承覆盖范围大, 提供了更多的传力路径。树形柱分支能够减小屋盖结构的跨度, 有利于形成更大跨度的空间。以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设计的上海浦东机场T2航站楼为例, 建筑采用了Y形斜柱支承的张弦梁屋盖结构, 创造出轻盈、活泼的超大空间。两级分叉的树形柱有效地减小了屋盖张弦梁的跨度, 提升了建筑室内净高。此外, 对树形柱构件和节点细节做了精细的处理。由此, 建筑-结构一体化设计使得结构成为建筑表达的亮点
2细柱的实现方法
对于柱子设计形态的第一种分类——细柱来说, 为了追求柱子的精致设计、极致纤细, 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需要共同迎接挑战。下面简要分析采用细柱手法的若干经典案例, 归纳实现细柱设计的数种方法。
2.1轻型的荷载
细柱在结构压力作用下容易发生失稳破坏。为了防止失稳, 首先需减小柱子的轴压力, 即减轻单柱所承受的压力荷载。
在妹岛和世+西泽立卫于2009年设计的蛇形画廊 (Serpentine Gallery) 中, 展区由细细的柱子支承着蜿蜒连续的铝板, 铝板反射树木、地面和天空的影像, 与周围环境形成呼应。画廊中细柱仅承受一层轻质屋面 (铝板) 的重量, 其荷载仅相当于普通混凝土楼面恒活荷载的1/20, 约等于一般建筑轻质屋面恒活荷载的1/5。且蛇形画廊属于临时建筑, 使用期间遭遇大风和地震的概率极小, 设计时几乎不考虑水平作用力, 因此其柱子能够比普通建筑的柱纤细更多。
2.2加密的布置
为了防止细柱失稳, 另一种减小柱子轴力的方法是加密柱子布置, 进而减轻每根柱所承受的压力荷载。妹岛和世在早期的公园咖啡厅设计中, 曾采用1.5m×1.5m的小柱网来实现细柱设计。在大型建筑中, 加密柱子可能导致空间局促且凌乱, 因此在设计中并不常见。比较成功的案例有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波尔多大西洋体育场 (Stade Matmut-Atlantique) 。
波尔多大西洋体育场由纤细而密布的柱子支承起屋顶。纯白色的密柱如同明亮的光线或水滴渲泄而下, 将体育场巨大的矩形体块感消解于无形, 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柱子细密的线条同时也促成了建筑开放的立面表现。
在结构设计方面, 建筑共有644根圆钢管柱。看台下方的柱子承受较大压力, 截面较大;而建筑外围柱子密布, 且由于屋盖内侧悬挑, 导致外围柱子仅承受很小的压力, 柱子可设计得非常纤细。柱子最大高度约37m, 长径比最大达40, 显得格外细长。此外, 由于法国当地地震作用小, 体育场采用轻质简洁的屋面, 每根柱分摊的轴力和弯矩都比较小, 使得该建筑方案得以成功实现。
2.3释放弯矩
常规的框架柱截面大小除了受压杆稳定的影响外, 柱子承受的弯矩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弯矩一部分由水平力 (风和地震作用) 引起, 另一部分是梁柱刚接节点的平衡弯矩。减小柱子内的弯矩, 是缩小柱子断面的有效手段。
日本东京的冼足连结公寓 (G-Flat) 实现“细柱”的方法是将集合住宅的“剪力墙”布置在建筑平面的中央, 相邻两个单元的剪力墙方向垂直交错布置, 以抵抗各方向的水平力。由于剪力墙的刚度远大于钢柱, 剪力墙分担了绝大部分的水平力。因此, 钢柱几乎只承担轴压力, 因此其截面尺寸可大幅缩小。
日本直岛海之车站也采用了类似的剪力墙与细柱组合的结构形式。海之车站是一个建筑面积约600m2的轮渡站, 屋面为压型钢板 (1.6mm厚) 轻质屋盖。支承屋盖的钢柱直径仅85mm, 柱子长度与直径之比达到60。如此纤细的钢管显然无法抵抗海风和地震引起的水平力。用于抵抗水平力的是8片纤薄的钢板剪力墙
日本金泽海之未来图书馆 (Kanazawa Umimirai Library) 的细柱则依赖于另一种结构形式。图书馆长宽高为45m×45m×19m, 共有3层, 设计者称之为“蛋糕盒子”。幕墙是有着6 000个小圆孔的GRC板和阳光板, 把柔和的自然光引入室内。一种网格状的交叉支承钢结构藏在幕墙内部, 承担了全部水平地震力, 其受力特性近似于框架支撑体系中的支撑。
图书馆内部的25根高12m的钢柱, 仅需承受来自屋顶的重力。为了消除屋面梁传递给柱子的平衡弯矩, 柱顶采用了铰接节点以释放弯矩。
2.4预应力
解决细柱因压力而失稳的方法, 除了减小荷载和加密布置外, 还可以利用预应力技术减小甚至消除轴压力。石上纯也设计的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坊 (Kanagaw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orkshop) 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细密白色柱子正是采用了这种预应力技术。
KAIT工坊最初的设计意象是树林。305根柱像小树一样错综密布在建筑中, 编织成一个有密度、非均质的柔和空间。建筑根据柱子的分布被划分为14个开放的区域, 相互独立又融为一体。
结构如何实现一直是人们对KAIT工坊最感兴趣的话题。实际上, 在高度为5m的305根柱子当中, 只有42根是承受竖向荷载的受压柱 (钢板柱截面为62mm×90mm) , 其余的263根钢板柱是施加了预拉力的吊杆 (钢板厚度为16~45mm, 宽度为96~160mm) , 仅用于抵抗水平力。受压柱下端与基础刚接, 上端与钢梁铰接, 以释放节点的弯矩;吊杆钢板的上下两端均为刚接, 能够最大程度地提供结构抗侧刚度。
KAIT工坊的吊杆不存在失稳的问题, 严格意义上也不算是柱子构件。吊杆的钢板朝向随机变化, 既可以抵抗来自不同方向的水平力 (风和地震作用) , 又能使人们身在其中看到不同宽窄的构件变化。由于纤细吊杆的数量远大于受压柱的数量, 且吊杆沿钢板厚度方向的尺寸极小, 因此置身于建筑中能够给人以柱子纤细至极的视觉效果。
上面介绍了实现细柱的四种方法, 在项目实践中可以综合运用。例如KAIT工坊项目中以施加预应力的方法为主, 同时也结合了密布柱列和释放弯矩的方法。
3结语
在追求柱子精致设计、极致纤细的建筑方案中, 细柱既是建筑师表现极简、轻巧的元素, 也是结构工程师追求力学极限的探索, 需要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紧密合作。文中诸多经典案例也从侧面说明了建筑和结构设计相融合的重要性。
图片来源
图1~3来源于维基百科 (Wikipedia) ;图16为作者根据文献
[2] 周健, 汪大绥.结构工程师视角的“结构建筑学”[J].建筑学报, 2017 (4) .
[3] 郭屹民.结构制造——日本当代建筑形态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