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工艺规划及协同设计

作者:王超 赵祎晨 钱龙 高航
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信银行
摘要:数据中心工艺规划属顶端架构设计,需从全局角度出发,结合地理条件、资金投入、建设需求、运维方式及管理模式,平衡各功能模块的设计思路,最终形成整体、统一的设计方案。同时,数据中心是一类较为复杂的建筑形式,应尤为重视各专业的协同设计,避免在复杂的设计方案中出现因单一专业修改造成的整体方案不完整、不匹配的情况。本文结合实例,阐述数据中心的工艺规划及协同设计的管理。
关键词:数据中心工艺规划协同设计机房制冷蓄电池机房装饰
作者简介:王超,本科,数据中心工艺规划工程师,智能化工程师,Email:chaow@cadg.cn。

 

1 数据中心的“多样性”

2020年,国家进一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在悄然转变,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不论是外卖、快递、线上商城等业务的正常运转,还是工作、学习的稳定畅通,这些都离不开数据中心。

总的来说,数据中心的建设、类别、技术应用等方向,都具有多样性。

(1)类别多样化

类别分为政府、企业、自用、租用,建设地点可以城内或城外,建筑形式可以是平层或高层,其无定式。

(2)技术多样化

空间布局、流线规划、设备运输、建筑结构、机房配电、空调制冷、智能监控、消防报警、室内装饰等各功能模块环环相扣,既相互倚重,又相互制约。

(3)建设多样化

部分数据中心对所布置的服务器机柜数量有较高要求,在空间布局时,将尽可能增加IT机房模块面积,最大化机柜及服务器布置空间,相应用电量、制冷量等要求随之增加,如何平衡此间关系是需要重点考量的。

部分数据中心对建设等级、可靠性要求严格,则配电、网络的冗余、后备设计,主干路由的规划,制冷系统的形式选择成为重点,而其对于空间布局的要求、对机柜数量的影响,以及反过来IT电量、发热量对供电、制冷的影响,则需要在规划阶段做出平衡。

部分数据中心有分期建设的需求,此时,无论空间布局还是机房配电、空调制冷等机电系统,均需按照“模块化”定义设计,需考虑按模组投入建设、各功能模块匹配的设计思路,还需要兼顾先期低负载状况对供电、制冷系统的影响,以及后期建设对前期内容的影响等,此种情况对于各专业设计及专业之间的协同有着更高的要求。

2 数据中心工艺规划

数据中心的多样性决定了数据中心设计工作的复杂程度,除上述外,数据中心建设还涉及到等级评定、快速部署、“两地三中心”的总体规划、不同类型建筑的机房改造等,部分数据中心兼含多种需求,收集、整理、分析建设及使用需求,并据此制定与之匹配的设计方案,在其中平衡各功能模块,协调各系统的冲突,搭建最有利、最可靠、最适配的设计架构,这便是工艺规划设计的主要工作。

平衡、协调和整体考量贯穿于整个工艺规划过程,从工艺规划的角度,设计方案必须是一个整体,全部内容整体一致才是最佳方案,有时需要“牺牲”部分内容的“完美”,以达到整体的平衡。

例如在数据中心设计过程中,经常碰到工艺专业要求房间门的高度设为2 400mm,但2 400mm非标准尺寸,定制会增加造价,建筑专业接收工艺方案时通常会建议将房间门的高度改为2 300mm。但在数据中心建设中,各功能房间涉及设备运输,除变压器、冷机等大型设备可能考虑预留吊装口外,UPS、机柜等需利用设置的货梯运送至各房间,工艺专业会考虑设备运输流线的规划。而且,增加的造价在数据中心建设中并非不可接受,数据中心建成后,部署设备并非一台两台,而投产后运维阶段还会涉及设备更换,在门的尺寸上节省的造价,在之后的运维投产阶段会带来更多麻烦。所以将门的尺寸增至2 400mm是较为合理的。

3 数据中心协同设计

整体考量、平衡设计贯穿整个工艺规划阶段,而在接下来的细化、深化设计中,各种变更、调整也随时会“打破”这种整体、平衡。无论新建还是改造数据中心,设计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需求变更或条件制约,不得不调整设计方案。虽然最初涉及修改的往往是某一专业,但其可能对其他专业的设计方案产生影响,所以各专业的协同设计便十分必要。以下几个工程中的状况可更好地阐述协同设计的必要性。

3.1 装饰与空调

在某数据中心项目中,数据机房的制冷空调位于独立的空调间内,采取下送上回的送风方式。项目验收时,发现机房内声音特别嘈杂,偶尔还会有尖啸,同时机房、空调间内灰尘较大。在对项目设计、施工过程整体了解分析后,认为应是回风口尺寸过小导致。

经调查,在项目进入施工阶段后,结合现场情况、装修材料及装修效果,甲方要求修改机房模块与空调间隔墙的方案,装饰专业工程师根据要求修改了方案。数据机房与空调间隔墙下送风上回风的实现形式详见图1。

图1 数据机房隔墙方案

但修改后的方案变动了空调回风口的高度,此时,应由暖通专业按照规范规定,结合空调风量、回风口尺寸、回风口开孔率计算回风口处风速,避免因为风速过大而扬起灰尘及增加噪声。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中7.4.13条规定:回风口的吸风速度,宜按表7.4.13选用,详见表1。

表1 回风口的吸风速度   

但装饰专业修改方案后,并未交由暖通专业校核回风口尺寸。了解此事后,由暖通专业重新计算(过程详见表2)校核回风口尺寸,调整隔墙做法后,问题得到解决。

在此案例中,装饰专业工程师在接收甲方调整方案的要求后,径自调整并提交变更,未考虑回风口高度变小,未经暖通专业校核,导致施工完成后,回风风速过大,产生扬尘、噪音,对数据中心的使用造成影响。

表2 回风风速校核计算   

3.2 不同种类的蓄电池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由电池引发的事故也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电池的安全性能也成为了大众最关心的问题。在数据中心中,蓄电池作为不可缺少的后备电源,其安全性对于数据中心的安全、稳定运行,更是需要实时密切关注。《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 50174-2017)中对数据中心电池的监控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于A级数据中心,更是要求“监控每一个蓄电池的电压、内阻、故障和环境温度”。故而,在设计方案中,蓄电池的集中监控方案是不可或缺的。

在电池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电池,例如铅酸电池、锂电池等,其工作方式、特性各有不同,也造成了监控方案存在差别。例如,锂电池由于其工作特性,对过充、过放等异常状态耐受度较低,容易对电池本身造成较大的损伤甚至损毁,所以一般锂电池在出厂时会对各单体电池集成监控模块,当出现异常时及时切断电池的连接,以避免出现损毁甚至事故。而相较于此,早期数据中心一般采用铅酸电池,铅酸电池稳定性较好,一般单独配置监控产品,目前市面上品牌监控产品多种多样。

在某数据中心工程设计中,最初甲方要求蓄电池类型采用锂电池,自控专业在设备监控方案中预留相应接口,读取数据,再接入动环系统进行统一监控。经济专业在编制工程清单及造价时,蓄电池项中添加描述“电池含(或自带)监控模块”。在随后的深化设计中,甲方取消采用锂电池的要求。

因锂电池与常用铅酸电池的功率密度、标称电压、重量等均有较大不同,在此项目中,当甲方变更要求时涉及多专业协同修改:电气专业需调整电池配置计算;结构专业重新复核电池间荷载;自控专业调整监控方案,改为单独设置监控系统,从末端的传感器、检测模块以及监控管理单元等,需逐一进行配置、设计;经济专业则需相应调整概算,从蓄电池自带监控模块调整为单独设置的监控系统,需于自控专业分项中单独增加此项。

在此案例中,如不清楚各类电池的区别,不能及时地针对需求变更做出各专业之间的同步联动调整,则各专业设计方案不能匹配,在施工招标、设备采购中,将出现招标清单缺项漏项,以及楼板承重等一系列问题,施工中,会出现相应变更、洽商,产生经济损失,甚至结构计算错误导致的建筑结构问题,对于整体工程是极其不利的。

3.3 建筑与消防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370-2005)中,3.1.5条规定:组合分配系统的灭火剂储存量,应按储存量最大的防护区确定。

某数据中心设计中,数据机房精密空调单独设计空调间,送风方式下送上回。同时,采用气体灭火系统,最大防护区为某一服务器机房连同为其设置的精密空调间,给排水专业工程师在对此进行核算后,确定了气体瓶组数量。在项目设计过程中,甲方根据使用需求提出变动局部布局,将上述服务器机房及邻近测试机房共用空调间。平面房间布局调整参照图2。

在接收此要求后,建筑师将此变动反馈暖通工程师,根据两机房制冷需求重新核算空调配置;反馈电气专业校核火灾报警探测器的设置;同时,反馈给排水专业工程师,此时,如空调间共用,虽然服务器机房与测试机房之间有隔墙分隔,但由于送风回风方式的原因,两房间间接联通,服务器机房、测试机房、精密空调间将作为一个气体灭火防护区,防护区变大,需重新计算气体瓶组数量,以及气体灭火钢瓶间房间尺寸(详见表3)。

图2 平面房间布局调整

在此案例中,如房间布局变更未能重新进行气体灭火防护区域的重新校核,将导致气体灭火钢瓶数量不足,灭火气体设计用量达不到规范要求。数据中心作为关键的数据、业务载体,一旦发生火灾,灭火气体浓度不够,火灾不能及时扑灭,相对于财产损失,导致的数据、业务的丢失、损毁,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是巨大的。

3.4 协同设计的必要性

任何类型的建筑工程设计中,各专业都不是各自“作战”,无论建筑专业、结构专业还是机电专业,都是彼此依存、互相影响的。当其中某一专业做出修改,就需要考虑对其他专业,甚至整体的设计方案的影响。

表3 灭火气体用量校核计算   

对于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更是如此,数据中心建设要求高,资源需求大,设计节点数量多,工程技术复杂,各专业协同设计,才能保证设计方案的匹配、完整、统一。

4 结束语

数据中心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建筑类型,其设计与一般的民用建筑有较大不同,最初的建设选址便需考虑所在地的地质、气象、人文、资源等诸多因素,而整体的设计方案需兼顾地理条件的匹配、建设等级、PUE指标要求、分期建设等约束条件,同时还需考虑建成后的管理制度、运维习惯。工艺规划设计给出的是满足需求、利用条件、平衡制约的综合解决方案,强调统一、整体、协同。

数据中心的设计,单单侧重建筑形体、新兴技术以及只强调PUE、绿色、节能是不明智的,应以功能性为主,在此基础上兼顾美观;对于用户而言,数据中心承载的都是核心数据、关键业务,稳定、可靠是最重要的要求,新兴技术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实际应用考验,万不可冒进采用;作为用能大户,为保障其安全可靠运行,数据中心消耗的电、水、油等能源量是巨大的,在一定范围内,PUE值尽可能低是建设单位、设计院的一致目标,但一味强调甚至“唯PUE论”则不可取,极端天气、上架率、自动化程度、运维策略等因素都可影响PUE,因此数据中心还是应以稳定性、可靠性高为准则。

综上所述,数据中心设计需求多种多样,技术繁冗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工艺规划设计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各专业协同、统一设计方案,是做好数据中心设计的基础。

 

参考文献[1] GB 50174-2017数据中心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8.
[2] GB 50116-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
[3] GB 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 GB 50370-2005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Process Planning and Collaborative Design of Data Center
Wang Chao Zhao Yichen Qian Long Gao Hang
(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CHINA CITIC BANK)
Abstract: Data center process planning is a top-level architecture design,which needs to balance the design ideas of each functional module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combining geographical conditions,capital investment,construction demand,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mode,and management mode,and finally form an overall and unified design plan. At the same time,data center is a relatively complex building form,so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ollaborative design of various disciplines,so as to avoid the incomplete and mismatching of the overall scheme caused by the modification of a single discipline in the complex design scheme. This paper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process planning and collaborative design management of the data center by example.
Keywords: data center; process planning; collaborative design; cooling system of data center; storage battery; interior design of data center;
2065 14 14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