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及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0 引言
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SCC)又称自流平混凝土或免振捣混凝土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试验研究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及力学性能,刘思国等
普通混凝土工作性能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但对于新型材料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及抗压强度的研究比较少。本文研究了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及搅拌方法,通过坍落流动度试验、J-环试验测试了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在满足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指标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钢纤维掺量对28d自密实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可为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试验概况
1.1 试验材料
水泥为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具体性质如表1所示;粗骨料采用搅拌站的粉碎型碎石,最大粒径不超过20mm,针片状骨料含量<10%,空隙率<40%;砂子采用级配合格、含泥量<1%本地区河砂;活性掺和料采用一级粉煤灰;减水剂为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减水率在20%以上;钢纤维采用弓字切断型,长度为35mm,直径为0.8mm。
1.2 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
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比普通混凝土更为复杂,且对工作性能要求较高,必须采用严格的技术方法,对自密实混凝土进行准确设计,确定各组成材料的合理比例
1.3 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拌合方法
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中由于钢纤维的掺入,特别是钢纤维掺量较大时,若搅拌过程中控制不当,就会影响钢纤维的分散性,出现钢纤维抱团成球的现象。试验采用了30L的强制式搅拌机,具体搅拌过程如下:(1)将细骨料、水泥和粉煤灰投入搅拌机内大约拌制30s;(2)加入粗骨料和水搅拌1min以上;(3)将减水剂均匀倒入,并搅拌1min;(4)最后将钢纤维撒入拌合物中继续搅拌3min左右后出料。
1.4 试验方法
1.4.1 工作性能测试方法
新拌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变性能随时间而变化,传统的静态方法(如坍落度试验)无法描述其动态特性及流变性能(如黏度以及钢纤维混凝土流经钢筋时的阻塞情况),本文采用坍落流动度试验、J-环试验综合评价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
在坍落流动度试验中,主要仪器有坍落度筒、硬质不吸水的光滑正方形平板(边长为1 000mm,最大挠度<3mm,在平板表面标出坍落度筒的中心位置和直径分别为500,600,700,800,900mm的同心圆)、铲子、钢尺、秒表等。试验步骤
表2 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Table 2 Mix proportion of steel fiber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kg·m-3

注:表中试件代号SCC代表自密实混凝土,后面数字代表钢纤维的体积含量,如“04”表示钢纤维的体积率为0.4%
在J-环试验中,主要仪器有:J环仪、坍落度筒、硬质不吸水平板。首先将平板放在坚实的水平地面上,用水润湿坍落度筒及底板,并保证坍落度筒内壁及底板上无明水,将坍落度筒放在J-环中央并一起置于平板的中心位置,具体操作步骤同坍落流动度试验。最后用钢尺测量混凝土扩展后相互垂直方向上的两个最终直径并计算平均值,从不同的方向测量J-环内外混凝土的高度并作差。以此评价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流经钢筋的间隙通过性
1.4.2 抗压试验
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试验采用边长100mm的立方体试块,试件的制作及试验按照《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进行,测试掺钢纤维的自密实混凝土28d的抗压强度(所有值均由原始值乘以0.95所得)。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工作性能结果及分析
2.1.1 坍落流动度
由表3可以得到,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时,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其T500流出时间也增加,说明钢纤维的掺入,影响了自密实混凝土的黏度,降低了其流动性。钢纤维掺量为0.6%时,强度等级为C30,C50的混凝土,比不掺纤维的基准组T500流出时间均提高1s,而强度等级为C40的混凝土,比基准组T500流出时间提高2s。说明强度等级过高或过低,钢纤维对黏度的影响不明显,此时水灰比对其影响起主导作用。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加,强度等级为C30,C40,C50混凝土坍落扩展度均近似呈线性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分别为7.8%,7.3%,7.1%。说明钢纤维的掺入降低了自密实混凝土的填充性能及自流平性能。基体强度越低,钢纤维掺量对其性能影响越明显。

图1 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坍落扩展度与钢纤维掺量的关系Fig.1 Relation of slump extension and steel fiber content of different strength grade concrete
由表3、图1还可以发现,当纤维掺量一定时,随着基体强度的增加,T500流动时间增加,坍落扩展度呈下降趋势。因为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水灰比越小,从而使得混凝土的流动性越低。
2.1.2 J-环试验
由图2可以看出,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时,J-环试验测得值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大,其增量随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增加而减小,按强度等级的增加其增幅分别为25%,14%,6.7%。说明钢纤维的掺入降低了自密实混凝土拌合物的间隙通过性能,自密实混凝土强度越低,钢纤维掺量对其性能影响越明显。这是由于钢纤维的掺入改变了新拌自密实混凝土的流变学性能,增加了流动时的内应力,流经受限制截面时甚至导致流动堵塞

图2 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J-环试验值与钢纤维掺量的关系Fig.2 Relation of J-ring test values and steel fiber content of different strength grade concrete
由图2还可以得到,钢纤维掺量一定时,混凝土强度等级越低,J-环试验值越大,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水灰比越小,从而使得混凝土拌合物的间隙通过性能越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钢纤维的掺入的确降低了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且掺量越高,工作性能越差。但是,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得到,在坍落流动度试验中,虽纤维掺量为0.6%的C50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最差,但其坍落扩展度及T500流动时间均符合自密实混凝土指标要求。同样,J-环试验中,最大内外差为8mm,也在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指标要求之内。所以,试验所配制的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具有优良的工作性能,满足工程施工要求。
2.2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2.2.1 抗压试验试件破坏特征
钢纤维掺量对试件最终破坏形态影响较大,普通自密实混凝土在受压破坏时表现出的是先开裂再沿裂缝坍落、破碎的现象,但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在受压破坏时因为有钢纤维的桥接作用,最后的破坏形态是裂而不散,混凝土受压破坏特征:(1)钢纤维掺量0产生不规则的竖向裂缝,并贯穿试件,受压面被压碎,如图3a所示;(2)钢纤维掺量0.2%
侧面出现明显45°斜裂缝,混凝土沿其裂缝剥落,如图3b所示;(3)钢纤维掺量0.4%侧面有轻微45°斜裂缝,混凝土无明显剥落,如图3c所示;(4)钢纤维掺量0.6%无明显的45°斜裂缝剪切破坏面,破坏后试件仍有较好的整体性,如图3d所示。

图3 不同钢纤维掺量下自密实混凝土受压破坏特征Fig.3 Compression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with different steel fiber content
2.2.2 抗压强度分析
由表4可知,同一强度等级混凝土中随着钢纤维掺量的增大,试件的抗压强度均有小幅增加,这主要是因为钢纤维掺量越大,钢纤维和混凝土基体的拉接作用就越强,在受压时抵抗横向膨胀的作用也越强,最终使得抗压强度有相应地增加。
由表4还可以看出,纤维掺量为0.2%时,按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大,其抗压强度较基准混凝土增幅分别为0.6%,1.3%,1.6%。说明钢纤维掺量的大小对高强度混凝土的影响大于低强度混凝土,这是因为钢纤维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钢纤维-水泥及界面黏结状态和界面黏结强度。钢纤维的掺入一方面约束了在受压过程中混凝土的横向膨胀,推迟了破坏过程,对提高抗压强度是有益的
3 结语
1)钢纤维的掺入能够降低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但选取合理的试验配合比及正确的搅拌方法,同样能够配制出满足施工要求的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坍落流动性试验中,混凝土强度的等级较钢纤维掺量对黏度的影响不明显,此时,水灰比对其性能影响起主导作用。但就其填充性能及自流平性能而言,混凝土强度越低,纤维掺量对其性能影响越明显。J-环试验中,钢纤维的掺入降低了自密实混凝土的间隙通过性能,混凝土强度等级越低,掺量影响越明显。
2)钢纤维的掺入虽然对自密实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不大,但还是可以看出由于钢纤维的掺入,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会有小幅增长,而且这种增长会随钢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增加。
3)钢纤维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影响效果不同,在钢纤维掺量相同的条件下高强度混凝土比低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增加的幅度要大,即钢纤维对高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提高作用优于低强度混凝土。
参考文献
[1]刘数华,王晓燕.自密实混凝土综述[J].建筑技术开发,2004,31(7).118-120.
[2]袁启涛,朱涵,唐玉超.天津高银117大厦C70高抛免振捣自密实混凝土制备及应用[J].施工技术,2015,44(2):27-29.
[4]JOHNSTON C D.Fiber-reinforced cements and concretes[M].Gordon and breach science publishers,2001.
[6]刘思国,丁一宁.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和抗剪性能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7]刘运华,谢友均,龙广成.自密实混凝土研究进展[J].硅酸盐学报,2007,35(5):672-678.
[8]陶津,赵桂祥,袁勇,等.高强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及配合比优化研究[J].施工技术,2005,34(S2):31-34.
[9]严琳,杨长辉,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制及其性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10]李轶慧,郑建岚.纤维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及其力学性能的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06.
[11]夏杰,董雪花.纤维混凝土抗裂性能试验研究及分析[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12]罗素蓉,李豪.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早期抗裂性能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10,35(6):9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