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供应链主体合作环境营造与制度建设
0 引言
绿色建筑是全面考虑建筑全生命期内的建筑用能、建筑用地、建筑用水、建筑用材等, 注重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物, 符合当今低碳环保的城市发展理念。J.William等
1 绿色建筑供应链的概念界定
有关绿色供应链的研究
对于绿色建筑供应链, 国内外对其相关研究还较少, 尽管绿色建筑供应链的概念还未得到统一界定, 但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可其应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或全生命周期视角, 从投资建设单位或最终用户的有效需求出发
2 绿色建筑供应链特殊性
绿色建筑的形成要求“四节一环保”技术的集成和多主体间的相互协作, 绿色建筑供应链是绿色供应链在建筑行业的具体应用, 其有效运行同样离不开供应链上多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以及技术的集成应用。绿色建筑在普通建筑的基础上更注重建筑形成的全生命期, 更为关注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而绿色建筑供应链的相关发展对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以及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至关重要。与传统的建筑供应链内涵相比, 绿色建筑供应链具有特殊性, 如表1所示。
3 绿色建筑供应链中相关利益主体合作分析
绿色建筑供应链中涉及多个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合作 (见图1) , 绿色供应链中每个利益主体与其上游和下游均是供给与需求关系, 与上游主体企业合作, 接受其上游企业形成的产品, 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 再将所形成的新产品供应给与之相对应的下游企业。而多主体间在合作过程中会涉及一系列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知识流的流动。绿色建筑供应链中这种多主体间的合作使其整体运作更为快速有效, 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鉴于工程承包存在多种形式, 为更好地讨论问题, 本文选择以房地产开发项目、总承包商 (乙供料) 的承包方式为主进行研究, 在此承包方式下主要相关利益主体行为如下。
3.1 设计单位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 设计单位在绿色建筑的全生命期中, 在建筑设计阶段, 为有效保护环境, 采取预防为主的策略, 积极引入资源的回收利用;在规划阶段, 充分考虑现场自然条件合理进行规划布局;在设计全过程阶段, 与业主保持密切对话, 并适当征求建筑业供应链上的其他相关主体意见和建议, 确保高效的产品质量、合理的成本以及环境目标的可靠性。
表1 绿色建筑供应链与传统建筑供应链比较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green building supply chain and traditional building supply chain

在方案前期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 设计单位应从建筑全生命期出发, 以环境与资源为核心, 将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建筑的设计基点, 优化建筑指标设计, 确保其投资成本、建筑功能、质量以及开发周期符合相应的目标要求;确保能源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以及社会不利影响最小化的前提下, 尽可能实现各参与主体利益最大化。
设计单位在绿色建筑供应链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虽然其在整体链条中并不生成具体的材料或建筑, 但却从源头上决定建筑的功能、品质和运行机制。建筑物整体的舒适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度, 节水、节能、节材等性能指标均在这里明确。
3.2 投资建设单位
投资建设单位是整个工程项目的发起者, 在供应链中管理协调其他各主体。其在整个供应链中的运作主要从3个方面阐述。
1) 选址时, 考虑所选地点所处的周围环境、生态以及地理位置特征。在前期定位中, 为获取市场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投资建设单位须进行谨慎而周详的调研, 以便后期的产品和服务得到消费者认可。
2) 总承包商及部分分包商的选择过程中 (资格预审与评标阶段) , 首先从企业的专业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以及行业资质信誉方面考察, 并根据其相应的绿色管理资质、绿色施工方面的专利与专项技术及过去同类型工程的经验与绩效等指标, 初步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选择合作企业时, 有相应的环保规定, 涉及绿色建材的使用、对环境的管理水平等方面;其次, 在评标过程中, 投资建设单位重点评估总承包商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等投标材料, 从技术、进度、“四节一环保”方面综合评选出最优的绿色承包商;最后, 在建设过程中, 投资建设单位需持续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保持密切沟通, 综合协调管理相关主体间的合作关系, 确保最后形成的建筑满足绿色定位需求。
3) 监督施工的必要过程。投资建设单位对建造过程中有其绿色性能要求, 有利于引导和激励总承包商, 提高绿色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进一步促进总承包商加大绿色施工的管理力度, 提高绿色施工技术水平。此外, 投资建设单位监督与评价施工过程是对绿色施工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
在绿色建筑供应链中, 绿色建筑产品的形成是由投资建设单位通过组织、整合资源等间接方式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发起和组织, 并不涉及现场安装施工活动。投资建设单位从施工方接收绿色建筑产品, 并将其最终转移到用户。
3.3 监理单位
监理单位作为第三合作方, 受投资建设单位委托, 在协调管理各主体间的合作方面, 有监督、检查及管理总承包商的职责。绿色建筑供应链的环节中, 其向投资建设单位提出采纳绿色材料的建议 (在设计阶段) 。在招标采购阶段, 监理单位对投资建设单位选择绿色建筑材料、设备及总承包商等活动提出专业化建议;在施工阶段, 其审核总承包商的绿色施工组织设计以及绿色施工方案, 见证抽样、检查 (如建筑材料是否符合设计的绿色性能标准等) 、验收已进场的绿色材料及绿色设备, 监督检查现场的施工活动, 若发现问题, 应及时提出并要求整改。
3.4 材料 (设备) 供应商
绿色建筑的形成除多个相关主体间的合作外, 还需符合质量要求的绿色材料, 而绿色材料的生产与供应对材料供应商提出更高要求。材料供应商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和材料生产供应商。
1) 原材料供应商
为确保绿色建筑的预期目标, 需按质、按量提供建筑原材料, 原材料供应商在供应材料时提供对环境影响小的原材料, 从而有效减少SO2, CO2和其他有害、有毒气体排放, 控制放射性危害。同时, 尽可能提供工业副产品和可循环再利用的建筑材料, 减少自然原材料开发。
2) 材料生产供应商
通过加工、生产等工序将原材料生产为绿色建筑材料, 在选用原材料过程中, 应尽量在其数量和种类方面有一定要求, 减少对环境影响;尽量开发和选择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或没影响的绿色建筑原材料。
上述2类企业均在绿色采购阶段所涉及, 材料供应商向总承包商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绿色材料和设备, 其处于绿色建筑供应链的源头, 提供符合质量和规格的材料 (包括原材料和材料) 。选用绿色建筑材料须考虑环境保护因素和材料的实用性及可靠性, 使产品实现预期功能。这里需要说明设备租赁商也属于供应商的范畴, 其向总承包商供应符合节能要求标准的建筑施工设备。此外, 还需考虑设备供应商, 其提供建筑设备, 如电梯、强弱点系统、供暖通风系统、给排水设备等, 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节约能源。
3.5 总承包商
总承包商是形成绿色建筑最直接相关的企业, 也是绿色建筑供应链中核心企业 (笔者以总承包商为核心企业) 。作为绿色建筑主要实施者, 总承包商责任重大, 由于其在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 会与多个相关主体存在合同关系。在绿色建筑供应链有效运行过程中, 总承包商主要从供应商选择阶段、采购阶段、施工阶段3个方面来说明其自身运行方式。
1) 供应商选择阶段总承包商选择的供应商应具有一定的生产绿色材料的能力及良好的设备供应能力;材料加工生产、运输和使用时尽量节能环保;供应商应有相应的绿色管理结构体系, 如ISO相关认证、废弃污染物循环再利用、资源使用率等;应有绿色合作意识, 积极对绿色理念、环保意识进行阶段性培训。
2) 采购阶段选择绿色材料需注意尽量采用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建筑原料及辅料;尽可能减少使用自然原材料, 优先考虑利用工业副产品、可循环利用材料及耗能低的材料替代原材料;合理利用绿色包装材料。
3) 施工阶段施工前对相关人员关于绿色环保概念进行培训, 制定绿色施工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 降低施工过程中由相关措施造成的环境负荷。为有效降低建造过程的成本, 施工中优先选用装配式部件及预制构件;注重节能、节水、节材, 加强对固废处理及安全、噪声的控制;尽可能减少稀缺资源的占有、优先使用可循环及能耗低的材料;选用符合质量、节约能源的设备, 确保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还需通过科学的工具和方法, 监测并收集环境的相关数据, 以此对环境影响及变化程度进行评价。
总之, 为保证绿色建筑的质量和品质, 总承包商须从供应链源头上与材料供应商及设备租赁商建立合作关系, 并检查施工现场的绿色材料 (配合监理单位) ;积极配合监理单位的监督及接受政府相关部门审查;涉及施工规范问题, 应及时联系设计咨询方并与之商议解决问题的办法。
3.6 回收企业
回收企业主要负责回收处理及再利用建筑废弃物。建筑废弃物的处理是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回收单位收集并归类整理各种废弃的建筑材料, 然后将能再次利用的材料提供给原材料供应商, 再由原材料供应商对其进行重新加工生产成合格的原材料。
3.7 住户
在建筑业绿色供应链中上游相关主体和单位组织要充分考虑最终用户现实的绿色需求, 确保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和高品质;针对用户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材料进行回收是绿色回收的又一环节。同时, 由于最终用户是绿色建筑最终的拥有者、享受者和参与者, 故其希望居住舒适性以及购房成本方面能够符合自身的能力范围。其满意度对投资建设单位的决策有直接影响, 也对绿色材料的市场供需及在运行过程中建筑物的能耗产生一定影响。用户应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应积极把绿色消费理念贯穿到建筑的使用过程中, 尽量减少对环境影响。
3.8 政府
绿色建筑供应链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政府息息相关。政府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能有效改善社区甚至区域环境, 减少噪声, 提升人们的舒适性, 同时也能提高政府业绩及树立良好形象。
政府的监督与管理能有效推动建筑市场发展, 也能促进绿色建筑供应链的形成和有效运行。一方面, 政府有关部门对总承包商进行监管, 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强制性规范等形式对特定建筑使用某些施工技术及绿色建材进行约束, 并对事故发生全过程进行管理以确保其具体落实;另一方面, 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企业绿色施工资质审核机制及激励机制。对符合条件的相关绿色施工企业采取税收返还、免税等优惠政策激励, 从而带动相关主体对返回物流的积极性。
政府针对总承包商内部存在的三级处理提供一定限额的资金支持, 针对逆向物流中的废弃物回收处理方, 根据其对废弃物的年处理量及处理种类, 提供合理的补贴措施, 以弥补其在回收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损失。此外, 政府相关部门在监督投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监理单位的同时, 通过调查和掌握用户多建筑产品的反馈信息, 有利于其对绿色建筑供应链的管理。
4 推进绿色建筑供应链主体合作的环境营造与制度建设
推动绿色建筑供应链的实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及相应制度。完善绿色建筑供应链的实施环境, 才能形成绿色建筑供应链健康成长的土壤;制定合理的绿色建筑供应链相关制度, 才能促使绿色建筑供应链规范化发展。
4.1 环境营造
4.1.1 核心企业环境营造
1) 积极搭建绿色建材和节能设备的采购平台。通过平台建立绿色建材和设备数据库, 使相关的绿色建材信息和节能设备信息透明化, 便于进行按时、按量、按质采购。同时, 建立绿色建材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 积极营造良好的战略合作氛围, 有助于企业间合作稳定的长远发展。
2) 优化自身的绿色建筑供应链管理。一方面优化自身管理流程和结构调整, 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及响应;另一方面, 加强企业人员绿色建筑供应链相关知识学习, 提高企业人员的绿色建筑供应链意识。
4.1.2 市场环境营造
1) 开展区域性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尝试探索绿色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 进行设计、施工及运营全生命周期的闭合管理, 提升绿色建筑的管理水平, 为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供应链提供经验借鉴。
2) 建设绿色建筑供应链体验交易中心。搭建绿色建材、节能设备与建筑应用的直通平台, 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收集,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绿色建筑供应链体验交易中心, 对绿色建材和设备、绿色建筑建造集成方案、建筑产业化整体解决方案、建设领域新技术等产品及服务, 实行“线上线下”结合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为绿色建筑采购和应用提供服务, 引导绿色产业集聚。
4.1.3 开展绿色基础设施示范建设
开展绿色基础设施示范工程建设, 积极将海绵城市、综合管廊、预制装配桥梁建设的要求纳入示范项目, 通过总结相关经验制定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4.2 制度建设
政府应加强绿色建筑供应链相关的制度建设, 发挥制度的整体功效, 着力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 使绿色建筑供应链相关主体间的合作有据可依 (见图2) 。
1) 建立绿色建材和节能设备评价标准体系与评价机制为确保绿色建材的质量, 有必要制定相应的绿色建材和节能设备评价标准体系及相应的评价机制。此外, 应完善绿色建筑和产业技术标准, 编制装配式建筑图集, 形成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
2) 开展建设领域绿色信用评级通过制定相关绿色信用评级体系, 并利用金融手段保障实施, 政府对通过绿色信用评级单位在一些方面给予资金、政策等的支持。同时, 加强对主体的合作激励, 通过企业税收优惠、消费契税减免、贴息和资金补贴等相关政策, 制定绿色建筑建设信贷整体解决方案, 进行绿色建筑金融产品开发与创新。
3) 推动绿色建筑供应链标准的国际互认政府应在APEC经济体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推进建设领域绿色供应链标准的国际互认, 提升相关主体参与国际贸易和“走出去”的能力。促进绿色建筑产业化, 设立绿色咨询服务、建设工程设计咨询服务、建筑施工等境外企业的准入门槛、负面产业清单和招商名录, 积极有效吸引外资。
4)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制度建设首先, 创新工程建设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 培育设计、施工一体化企业, 建立与国际对接的适应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相关配套制度;其次, 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 实施建筑产业现代化企业绿色供应链评级, 实施产业化项目整体采购和招标, 培育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力, 构建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科技创新战略联盟。
5 结语
绿色建筑是多主体相互合作的结果, 也是“四节一环保”技术集成的结果。长期以来, 建筑形成过程中主体间仅考虑自身利益, 而忽视对其他主体利益及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的实施对相关主体提出更高要求, 各主体必须有绿色供应链的整体意识, 通过有效协调合作才可能实现共赢。
解决各参与主体间合作问题是推广绿色建筑供应链的关键。本文通过阐述绿色建筑供应链的概念及内涵, 提炼总结绿色建筑供应链的特殊性;分析绿色建筑供应链中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合作, 并提出推进绿色建筑供应链主体合作的环境营造和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 以期对构建与发展我国绿色建筑供应链提供一定借鉴。
[2] WU C, BARNES D. An integrated model for green partner selection and supply chain 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 112.
[3] NASIR M H A, GENOVESE A, ACQUAYE A A, et al.Comparing linear and circular supply chains:A case study from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6, 183.
[4]朱庆华, 窦一杰.绿色供应链中政府与核心企业进化博弈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 (12) :85-89.
[5]徐伟, 郑燕飞.绿色供应链管理中有举报行为的政企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 2008, 16 (S1) :450-454.
[6]曹小琳, 刘仁海.绿色建筑供应链管理系统运作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29 (12) :352-354.
[7]凤亚红, 王社良.建筑业绿色供应链构建中的博弈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42 (5) :674-678.
[8]阮连法, 陈佳玲.基于模糊VIKOR方法的绿色建筑供应商选择[J].统计与决策, 2011 (21) :62-65.
[9] NAGEL M H. Environmental supply-chain management versus green procurement in the scope of a business and leadership perspective[J]. IEEE, 2009, 79 (5) :256-267.
[10] JIANG YING, ZHOU LIJUN. Study on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based on circular economy[J]. Physics procedia, 2012 (25) :1682-1688.
[11] ZSIDISIN G A, SIFERD S P. Environmental purchasing:A framework for theory develop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supply management, 2012 (7) :61-73.
[12] VACHON S, KLASSEN R D. Extending green practices across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production management, 2013 (26) :795-821.
[13] CHENG J C P, LAW K H, BJORNSSON H, et al. Modeling and monitoring of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J]. 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 2010 (24) :435-455.
[14] IRIZARRY J, KARAN E P. Integrating BIM and GIS to improve the visualmonitoring of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3 (31) :241-254.
[15]刘华敏.基于建筑供应链的供应商绩效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16]王昌华, 张云宁.政府参与下绿色建筑供应链形成及运作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09 (35) :90-91.
[17]杨昌, 冯玉强, 董多.绿色建筑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6 (6) :189-192.
[18]谢婷婷.基于建筑工程承包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 2011, 30 (12) :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