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SM的建筑业发展质量评价框架初探
在国家转型发展、经济提质增速、产业换代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建筑业同样面临着转型升级、实现跨越的挑战。从规模增速来看,近年来建筑业发展步调从高速到缓慢再到平稳,建筑业数量型、速度型发展势头有所减弱;从发展质量来看,建筑业在装配化、信息化、绿色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向高标准、高效益、高品质发展又前进一步。宏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随着建筑业目标多元化趋势的发展,建筑业发展正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型,其核心是趋向高质量发展,注重提升发展内涵。
学术界在有关行业发展水平的研究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三个问题是:行业的关注中心、定位以及评价指标体系。行业关注中心反映价值取向,行业定位决定发展区间与内涵,而评价指标体系和规范标准则是指挥棒。现阶段针对行业发展质量而言,亟需一套适配于产业发展现状的质量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地对发展水平进行多维度衡量,并找出行业发展质量所存在的缺陷和面临的问题。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新发展理念完整地囊括了学者们对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更为全面地覆盖了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生内涵。那么,在新发展理念视角下的建筑业发展质量该如何评价?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又有哪些不同的表现?目前鲜有文献基于此构建评价体系,在这些方面展开研究构建建筑业发展质量概念模型,试图探索一套具有普适性与可操作性的建筑业发展评价框架,以期能为建筑业发展质量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 评价体系研究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建筑业发展逐步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跨越。数往知来,如今的中国建筑业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总体状态基本相适应,为全行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产业自身发展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将现代化评价体系与传统的评价体系作对比(见表1),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业正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型,其核心是趋向高质量,注重提升发展内涵。一方面,现行体系下我国建筑业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必要性降低了;另一方面,建筑业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重视行业发展的质量与可持续性比单纯追求规模效益更为重要。
现有的建筑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在微、中、宏观层面从社会、经济、环境、产业、结构、技术等角度探索建筑业发展水平,虽然尚未形成广为接受的分析框架,但为发展质量评价提供了重要指导与借鉴。在处理建筑业与国民经济、建筑业与地区发展的关系上,学者们侧重于建筑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筑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较少关注建筑业产业发展对全产业均衡发展、对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的价值考虑;或者注目于建筑业本身的增长与发展、效率与效益,鲜少考虑建筑业发展质量内涵及影响因素。
从发展理念出发将行业本身作为主体来构建评判体系的研究,并以此探讨建筑业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可以从建筑业自身发展、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六个层面定义建筑业发展质量概念模型。
2 建筑业发展质量内涵剖析
从当前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可以看出,行业高质量发展在微观上,要提高生产要素、生产力、全要素效率,而非要素投入量的扩大;在中观上,要重视国民经济结构的升级,其中包括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区域结构等,使宝贵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在宏观上,则要求经济均衡发展。由此可得,建筑业质量发展内涵应包括三个层次:(1)产业自身能够实现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全产业发展的需要。(2)产业内部协调发展。(3)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在研究发展质量实况的过程中不应该将其隔离进行分层思考,而应该把它们视作是逐步升级、相互衔接的关系(如图1)。
建筑业发展由主动适应到积极引导,展示出了发展由低级向高级进阶的过程。在建筑业发展质量内涵的三个层次中,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层次,衡量产业市场发展是否达到一定的饱和并能够进行动态的自我调节,满足全产业市场的基本供应与需求。此层次在构建指标框架时,选择建筑业自身发展质量作为评价模块,指标选择上也要靠近基础性发展指标。第二层次是过渡层次,产业内部协调发展使产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在不剥夺其他产业资源的情况下利用有限资源产生更多的效能,开拓、占据更多市场,进而获取更多经济利润的能力。考察建筑业产业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费用效益情况等是否适应新时代下全社会对建筑业提出的新要求、新规划来实现高效发展。此层次在评价体系框架中可以选取反映建筑业内部协调性的指标,指标选取尽量能够承上启下连接各个界面关系。第三层次是建筑业发展的深化层次,是实现产业高质量的进阶一环。一个产业的发展水平要想处于高质量阶段,不仅要满足供需链,还需对国民经济全产业发展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
3 框架构建的理论分析与梳理
建筑业发展质量的研究框架应该包含发展过程与结果(如图2),对于发展过程来说,单一时间线下产业发展过程及内生转化如图3,产业发展理论要求建筑业要基于需求层次的提升来结合不同阶段中不同的规律、周期变化、产业资源配置方案以及政策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当下我国建筑业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需求。新时代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建筑业健康成长,这为建筑业融合时代的新特色、新变化与新需求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发展结果而言,建筑业离不开本身平稳、高效的发展。现阶段发展增速放缓不是数量性削减,而是淘汰落后与低效产能的结构性调整结果,避免有增长而无发展、更无质量的局面。经济增长质量研究范式要求从效率提高、结构优化、稳定性提高、福利分配改善、生态环境代价、创新能力提高等诸多方面提出衡量结果优劣的价值判断。
此外,从建筑业的质量发展角度出发,对比分析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把握好几个方面的问题:(1)把握要素间的关联性和体系的完整性,不能拘泥于框架设计,罗列出尽可能多的要素指标,评价框架的行为主体和既定战略不同会导致详细的指标体系的内容发生变化,过于具体详细的指标体系很可能使评价重点变得模糊,评价的过程难以进行;(2)不能只关注结果的考察和表现,而忽视评价目标实现的路径过程,认为体系中包含了相应模块的某些指标就达到了高质量;(3)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体现行业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对其的认识和理解;(4)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体系框架要适应现代化进程,增加表现建筑业发展质量效益、路径对其他关联行业的影响力等影响因素。
4 建筑业发展质量内涵框架设计
4.1 软系统方法论的思路与特征
软系统方法论(SSM)可以将事实观点与价值选择的行为研究模式相结合,具有灵活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常见的软系统方法论的思维过程如图4。
建筑业发展质量软系统的特征有:(1)系统界定本身模糊。相对于建筑业绩效评价来讲,建筑业发展质量评价是一个较为模糊的问题,衡量标准及精确度很难确认,受决策者主观评判因素的影响较大,较难定量定性;(2)涉及较多复杂的活动。建筑业发展质量涵盖的主题较多,不仅要对政策背景、多元化目标、组织机制、技术发展等主题进行多方考量,还要将系统波及的各个界面组织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动态体系;(3)问题尚需持续探索。建筑业发展质量评价的研究尚在探索期,产业发展演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未来的发展趋势尚未有定型的理论学说加以支持,也使得执行评价行为有较大留白区。所以软系统方法适宜研究现阶段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过程和演化方式。
4.2 建筑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软系统方法论视阈下,将建筑业发展质量评价的概念模型按照以下几个关键步骤设计执行:
步骤一:分析建筑业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评价建筑业发展质量水平对当前的形势做出较客观认识,同时对建筑业未来走向也能有较为全面的判断,是我国加快推进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实需求。
步骤二:建筑业发展质量及相关系统核心内涵的根定义。
在上述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根定义为建筑业能适应民生需求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提升行业可持续竞争力,达到顶层战略目标的状态。具体而言,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根定义应该具有CATWOE 6个要素:(1)利益相关者C(Customer):全国人民;(2)执行者A(Actor):相关建设部门及单位;(3)价值导向实现过程T(Transformation):建筑业从主动适应到自我调节,直至追求高品质发展以引导全社会的可持续过程;(4)世界观W(Worldview):建筑业朝向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迫切需求和未来趋势;(5)体系决策者O(Owner):政府;(6)环境因素E(Environment):建筑业内外部环境。
步骤三:构建建筑业发展质量的概念模型。
承接步骤二对建筑业发展质量的讨论,构建建筑业发展质量内涵顶层概念模型(如图5)。创新驱动力是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原生动能,反映行业质量发展需要做什么的问题;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及开放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手段与方法,反映行业质量发展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其中协调发展是基于一定的产业自身发展的基础,将各方力量化为合力,使建筑业质量发展更具均衡性;绿色发展是行业发展的高级形态,使建筑业质量发展更具持久性;开放发展是拓展发展深度和广度的手段,使建筑业质量发展更具优势性;共享发展是质量发展的价值目标,反映行业为什么要实现质量发展的问题。
4.2.1 原生动能——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的原生动能是指建筑业的行业发展动力实现从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使科学技术创新、业态模式创新、建筑产品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等多个维度的创新变成建筑业的主要发展动力。建筑业作为能耗大户毋庸置疑更应随波逐浪,通过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系统和服务等提升产业经济快速高效发展的能力,以实现产业的绿色化、集约化、智慧化的高质量发展。
4.2.2 平衡方法——协调发展
建筑业协调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广泛讨论的话题,受控于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行业质量发展有必要从规模的“量”向结构的“质”转变。首先,微观层面的协调主要是指建筑产业的结构属性与其在市场的供需关系相协调,体现为以质量为主导进行生产力的提升,强调劳动力结构的适应性、技术结构的升级化、资源能耗使用的递减性。其次,中观层面的协调主要指产业区域协调联动,体现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包容性和协同性相适应。最后,在宏观层面主要指服务于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建筑业是非独立产业,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环境发生作用,使得与其他产业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波及性。
4.2.3 规划方向——绿色发展
人们不断深入地了解生产活动与资源环境间的动态关系使得绿色发展也不断被赋予新内容。建筑业的绿色发展是在行业良好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有意识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不必要污染,为居民提供健康、舒适、美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造方式。
4.2.4 国际战略——开放发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将我国放在世界发展的界面,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区间已经很大程度地延伸到了国外的版图中。如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很好地带动了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中国建筑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机遇。
4.2.5 价值目标——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指的是产业培育成果应该由不同主体共同分享。建筑业实现共享发展要使得从业人员共享产业红利,即收入与产业协同增长、基础安全与社保服务权责对等、受教育水平与国民平均文化水平同步提升;另外,建筑业要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除了提高从业人员权益,也要推进城市经济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应缩小城乡建设差距,减少贫富分化,让城乡居民共享福祉。
步骤四:改进与再次根定义
确定建筑业质量发展内涵的顶层概念模型之后,再深入探讨,对仍不准确与不清晰的关键指标进行改进与再次根定义。再次根定义要解决的问题有:这个关键指标是做什么的、应该怎么实现这一关键指标、该二级指标对上级指标有什么意义。同时,考虑符合现实意义、数据可获得性、指标代表性、多元性及动态性等条件。例如,一级指标中的“建筑业协调发展度”在二级指标中可以分解为4个二级指标,将建筑业质量协调发展根定义为: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从区域空间和要素市场上统筹产业结构,发挥自身的主导服务作用(如图6)。
在选取了一系列二级指标后,可以对仍不清晰的二级指标进行第三次根定义和细化分解,如承接第二次根定义继续处理协调发展度指标(见表2)。把产业结构分解为产业合理化和产业升级化,其中,用细分产业结构比例关系衡量产业合理化,用特级及一级总承包产值比重衡量产业升级化;选建设外向度来衡量建筑业区域空间上的发展;要素市场指标采用资本市场要素化和劳动市场要素化两方面评价,用项目建成投产率揭示资本市场要素化,用人均竣工价值揭示劳动市场要素化;建筑业发挥主导服务作用利用其自身对上下游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来判别。
同样的,将以上方法重复实施,对每一项关键行为都分别进行根定义和构建内涵指标体系(见表3),总结对比各模块现有指标体系中高频选用的部分,基于此可以认为该框架体系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直到各部分的具体操作都得到详细清晰的分解。由于篇幅有限,故对于更详细的子模型构建不在此一一讨论。
5 结 语
量的积累会促发质的转变,这既合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适用于行业发展历程的演变。建筑业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本身也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如今新型城镇化、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倡议等新机遇又给建筑业增加了新动力与新难题,使得建筑业在资源配置、增长方式、市场需求、产业体系、发展规划等方面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前进。因此,构建建筑业发展质量水平评价体系框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在讨论构建建筑业发展质量水平体系框架时认为,新时代背景下只有深入探索和研究产业发展的规律才能增强产业发展的持续力和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顶层目标,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长久繁荣。立足自身发展质量水平的基础的同时,建筑业也要与发展阶段、时代背景相适应。所以,建筑业发展质量体系框架中既要包含考量其自身质量水平的指标,也要融入新理念,涵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方面的指标。
[2] 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05-113.
[3] 邹一南,赵俊豪.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7(23):36-37.
[4] 高培勇,杜创,刘霞辉,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一个逻辑框架[J].经济研究,2019(4):4-17.
[5] 李陈,李家祥.用发展新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J].改革与战略,2016(8):21-26.
[6] 李香钻.既”颜值高”也要”气质好”—全国政协委员热议经济高质量发展[J].中国政协,2018(6):58-59.
[7] 任保平.经济增长质量:理论阐释、基本命题与伦理原则[J].学术月刊,2012(2):63-70.
[8] 周炳高.绿色建造推动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J].住宅产业,2019(1):65-69.
[9] 祁神军,张云波,董晓燕.建筑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特性和波及特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5):59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