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胚到彩釉——申窑艺术中心
1 项目概况
申窑艺术中心项目地块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华江路,立足于北虹桥区域,毗邻京沪高速。随着江桥镇被纳入虹桥商务圈,这片保有经典工业遗存景象的厂区,急需一轮全面的改造与更新来优化升级,以适应城市的新发展。厂区内原有两栋建筑:一栋是包含了办公楼、两组大空间厂房以及数个附属小建筑的“生产综合体”;另一栋是板式多层宿舍,建造之初为多层厂房。现场保留了完整的结构框架,带有工业的秩序感与大尺度生产车间的强烈空间感。
对于这组20世纪90年代的工业车间和辅楼,设计的挑战在于继承原厂房大空间的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功能,同时将原有铸铁旧厂房改造为展示陶瓷艺术的创意艺术园区。
园区业主自身对陶瓷艺术有独到的理解:“一件成功的陶瓷作品背后是99件被打碎的瓷器。”受此启发,团队的设计方案分别以“素胚瓷片”和“彩釉瓷片”作为一期和二期的概念,并以此演绎出原形母题谱系,呈现出建筑与陶瓷艺术相契合的主调性。
一期方案以“素胚瓷片”为概念,抽离出来的片状弧面形成了建筑外立面的原型母题和主展厅的基本语汇。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结构和场地关系,但通过内部钢结构夹层的增量,原空间的工业属性被赋予了新的艺术氛围及业态内容。封闭的庞大车间体量被打开,新置入的景观连廊和玻璃天棚连接了园区的前后场地,入驻企业和人群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室内空间。
二期建筑南侧主体利用现有的宿舍楼结构进行改建,并在北侧原建筑范围内加建单体。内部空间在原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空间,灵活设置并对原空间进行重新整合,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塑造了空间的趣味性。在美学演绎与运用上,透过弧形空间将建筑消解到难以感知原有的秩序。与此同时,立面上引用红色陶土砖搭配白墙犹如陶瓷内胆外露,在某种意义上以精致化的过程呈现了从泥土素胚到陶瓷艺术品的过程演绎与延续。曲面墙体组织空间的收放与建筑形态的高低变化,都丰富了周边的城市环境。
2 素胚瓷片:申窑艺术中心(一期)
一期从与原有建筑空间和结构的对话开始,挖掘置入的新功能空间的主题特征,在自身合理组织的同时也时刻与原有结构体系产生碰撞和磨合。最后,通过对原有结构的局部退让、包裹、强化等空间关系处理,让充满序列感的结构体系暴露在城市空间中。
我们选择“正交+曲线组合”的这一形式母题,将“素胚瓷片”抽象为片状弧面,结合不同建筑部位,衍生出三种谱系演绎:内凹的弧形门斗、适应不同空间尺度窗户的弧面窗套、联系阳台上下层贯通的弧面钢板幕墙。这些被系统组织的弧面作为构件,散落在厂区立面的各个位置,赋予建筑特有的立面特征,由此呈现出申窑的主调性。南立面主入口大尺度的门斗设计,将厂房独有的空间特征向外立面延展。门斗空间裸露出通高结构的单柱,在揭示室内空间的同时也散发着空间趣味。
厂房西侧突出的墙体与屋顶被拆除,作为未来酒店的前场,完整地露出钢筋混凝土的结构骨架。遗留构架的包裹形成清晰的建筑体量关系,同时引入玻璃钢格栅幕墙体系,在保持体量完整的前提下,增加了室内空间采光和立面丰富性。
梳理建筑内部体量,在原有的大空间结构中灵活地设置并创造出不同尺度的多重展示空间,在满足功能的同时注重塑造空间的趣味性,将其从原来的“生产综合体”转换成包含展览、工坊、培训等功能的“艺术综合体”。西侧主体厂房内部增加了钢结构,以划分出三层主要空间:在公共走廊区设置一组顺应结构的长天窗和三组方形天窗,将光线引入室内并穿透至各层;错落布置玻璃钢格栅和钢化玻璃楼面,使更多光线被引入厂房的中心区域,而后透过玻璃钢格栅被细分成小尺度的方格状,在平静的办公空间中与使用者产生互动,让人感受光线的流动;公共走廊两侧的房间内,置入半透明的阳光板和玻璃的双层隔断,改善原来空间的采光缺陷,又能满足艺术空间安静的氛围。
我们也逐步完善了建筑中置入的光井设计,灵动地处理采光与通风问题:穿越各个楼层的“瓷片”内部有楼梯或电梯,隔墙由白色墙体或U形玻璃组成。光线、弧线、质感,无不让人对陶瓷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厂房内部功能之间的退让,将遗留构架暴露给天空,新置入的功能体块之间也获得中庭空间,打破了原来沉闷的空间体量。再进一步地把厂房腰部拆除,打造成半室外空间,高耸的空间以及完好的屋顶预支桁架结构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外部景观从前场穿越至后场,被分为东区与西区两部分,以解决厂房占地过大的压力,也便于建筑功能布局的分组与节奏;同时全方位地解决了厂房大进深无法满足日常使用的光线昏暗问题。
3 彩釉瓷片:申窑艺术中心(二期)
二期主体建筑建造之初为多层厂房,后作为一期主厂区的板式多层员工宿舍。现场保留了完整的结构框架,设计愿景在于继承原空间带有工业秩序感的建筑结构,再赋予其新的功能,将原有宿舍楼改造为创意艺术园区的多功能办公空间。在整体建筑设计策略上,延续了以“素胚瓷片”为概念的原型:从一期运用的立面形式语汇到二期成为空间演化的体现;从较为粗放的体量策略到由于风貌约束到今天最后的呈现,是尝试打破与增容,并以空间递进的设计手法来表达破碎与重整的结果。
二期的立面设计主要是以内部功能作为支撑的基本语汇。从建筑底部开始,为设计出内部过道式的中庭,对首层进行局部架空,同时也作为建筑的主入口;中庭左侧的室外疏散楼梯则原位保留。外立面使用金属穿孔板围合,一方面在形式语言上呈现出较为现代且纯粹的表皮,与主体建筑的碎片化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使光线能够穿透疏散楼梯,增加光照。

主体内部为解决原结构由于空间层高不足所造成的相对压抑感,在中间楼层部分原基础上调整了层高。通过去除中层部分楼板,嵌入新建楼板错开原楼板位置,使梁被暴露在立面上,让人在外部能感受到空间骨架基础的雕塑感。外立面基本透过平面上各层以模块房间的空间切割划分出的大空间来决定,以内部关系对建筑外部基本形态进行塑造。
在通往二层的楼梯间设计了一组外凸的主窗户门洞,是行进到二层时向外的延展空间,可以看到内部的楼梯向外旋转而上。大开窗增加了内部空间的自然光照,从平面上也比较巧妙地延续了室外建筑弧线曲面墙的关系和大楼梯的曲线,与窗户内部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正是这样,大面积体量上的弧线切割得以在外部正面体现出来。建筑背部主要由平面上对房间的划区分布勾勒出立面及阳台的关系,在整体大的体量上与小阳台之间的局部立面分别进行分割,弧线的单元组在外部得以更好地反映出来,在视觉上也呈现出弧线陶瓷碎片的充满雕塑感的概念形态。
建筑右侧为原一层食堂位置,在原有建筑基础上保留了原形态与餐饮功能,并在存量空间基础上进行增量,置入了新建的楼层空间。新增空间以模块房间的形式进行平面上的切割,分割出的四组空间作为建筑基础形态往上延伸。新增的部分所呈现的是更整体的空间体量关系,左侧原建筑部分的更新在立面上所体现得更为多变,新的建筑与原建筑既是融合的关系,同时在立面上又体现出新旧之间的视觉体量对比,形成了独特且相互呼应的关系。
大堂入口利用一组弧形金属网进行半围合,通透的关系如卷帘般自然切割出大纵深的主空间,中部加入地面射灯使其成为大堂的一处装置。业主保留的两块松木材料被设计为延续空间模数的两组长凳,保留了弧线的运用让家具物件和大堂空间形成了新的围合关系。在细节方面,我们对灯具也进行了设计,取用建筑外轮廓的弧线体量,在原弧线基础上利用基本模数进行缩小再调整至合适比例,灯光也被调整为适应室内空间照度的装饰光源。
外部根据业主的需求将水池的元素融入景观,于是建筑前场利用水景分布在主要入口道路以外的灰空间中,同时在保留下来的一期基础构架下布置水景,使得一期和二期之间的广场形成整体的呼应关系,水景的运用意外地从前场人行视角上获得了建筑的镜像倒影,延展了空间的层次感。
建筑左侧围墙原来是用镂空的金属网相隔开,背后场外建筑的货仓区正对主建筑,设计希望通过竹子隔档开外部环境,保留干净的空间视觉。后场区有一个作为卸货区的次入口,景观上同样通过种植树木对卸货场景形成视觉遮挡。河岸边使用了轻质通透的金属网围栏,为整体的建筑与水岸的关系增添了几分暧昧之感。
4 结语
面向未来此片区的进一步发展,设计预留出用作市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广场空间,作为北广场的入口,也有连廊直通“艺术综合体”的内部。一方面,试图通过渐进的方式逐步完善空间;另一方面,在设计解剖与重塑文化的同时,让本区域成为周边市民参与互动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二期作为距离京沪高速最近的一栋建筑,以“窑”主题营造出强烈雕塑感的空间是对园区场所氛围的回应。所处的地块在未来将发展成为北虹桥商业区,为迎合周边需求,业主决定最终将原设计为酒店的空间转型为以办公为主的空间。
在未来,改造后的“申窑艺术中心”将作为北虹桥艺术示范园区与南侧的公园相呼应,并与江桥周边的万达商业广场等商业资源形成互补,进而成为北虹桥的新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