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长江流域室内热环境营造——基于建筑热过程的分析
0 引言
长江流域夏季炎热、冬季阴冷、全年高湿, 室内热环境状况恶劣, 人们改善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愿望迫切
已有学者对现有室内热环境营造技术在长江流域的适宜性及节能效果进行了研究。孔文憭等人研究了长江流域被动式居住建筑夏季空调系统形式, 指出良好的围护结构条件可以显著降低严酷气候条件下的峰值负荷, 从而简化空调系统形式
综上, 影响长江流域建筑热环境营造过程的因素众多, 现有研究多将节能措施分为被动式与主动式两大类, 通过分析节能措施实施前后建筑能耗的变化来量化节能效果, 而针对不同节能措施对建筑热过程的影响未进行充分研究, 同时缺少建筑热环境营造系统设计与运行阶段主要影响因素及各因素之间能量流动关系的分析。因此, 本文基于建筑热过程构建桑基能流图 (Sankey diagram) , 分析室内热环境营造过程主要因素, 并总结现有节能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现状, 为长江流域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1 室内热环境营造中的建筑热过程
对建筑热过程的正确理解和分析是提出合理室内热环境营造技术的基础。条理清晰地表述该过程, 有利于分析主要影响因素, 厘清营造过程。桑基图适合展示不同阶段的能量流动, 已广泛应用于能源、材料和金融领域等
建筑在内外扰作用下与周围环境进行换热。如图1所示, 透光和非透光围护结构的导热得热、透光围护结构的太阳辐射得热、渗透风得热及室内热源得热等四部分构成了该建筑的总得热。其中, 室内热源得热及太阳辐射得热始终在加热室内空间, 而围护结构导热的方向及渗透风得热还是失热, 则与当前室内外温度相对高低有关。
对于有热环境控制需求的建筑, 空调设计冷负荷和供暖设计热负荷是确定供暖空调系统的设备容量、系统参数及控制方案的基础。对于送风空调系统来说, 室内负荷与得热并不相等, 前者只包含得热中的对流部分。从图1可以看出, 降低室内得 (失) 热, 将从源头上减少设计负荷。
建筑室内热环境营造系统运行时, 室内冷 (热) 量需求为当前时刻人体达到热舒适时与外界的换热量。由于人员所需的室内舒适温度与设计温度存在差别, 导致室内设计冷 (热) 负荷与人体冷 (热) 量需求存在偏差。加之实际运行工况中内外扰如气象条件、室内热扰大小等与设计工况不同, 也使得人体冷 (热) 量需求与营造系统末端实际供冷 (热) 量存在偏差。室内人员的热不舒适正是由这种偏差引起的。若末端实际供冷 (热) 量大于人员冷 (热) 量需求, 则会导致室内过冷 (过热) , 同时也增加了供暖空调能耗。
从全年的时间尺度来看, 室内供冷 (热) 量既可来自于非人工冷热源, 如过渡季自然通风时较低温度的室外空气, 也可来自于供暖、空调等人工冷热源。减少供暖空调能耗的途径之一是尽可能减少室内热环境营造对人工冷热源的需求。而供暖空调系统提供的冷 (热) 量除到达室内末端部分外, 另一部分受管网保温隔热等影响消耗在运输途中。设备及系统的能量传输和转化效率影响营造系统的最终能耗。
可见, 从建筑热过程的角度, 室内热环境营造经历了得 (失) 热、冷 (热) 负荷、供冷 (热) 量到能源消耗之间的能量传输与转化过程。下文将逐一加以分析。
2 室内得热和失热
室内得热是指某时刻在内外扰作用下进入室内的总热量
从图1可以看出, 限制建筑在夏季得热和冬季失热, 将从源头上降低室内冷 (热) 负荷。建筑得热直接受建筑所处室外气象条件的影响, 当前基于气候响应的被动式设计 (climate-responsive passive design)
建筑得热 (G) 主要由通过非透明和透明围护结构的导热 (Gc) 、通过透明围护结构的短波辐射得热 (Gs) 、室内热源得热 (Gh) 及渗透风得热 (Gi) 等四部分组成, 如图2所示。
限制室内得热应从各组成部分入手, 提出适宜的建筑围护结构、遮阳和混合通风技术方案, 从而降低供暖空调负荷。
2.1 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
对于长江流域来说, 由于传统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较差, 因此提高新建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可从一定程度上限制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 起到保温隔热作用。图3显示了各版本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不同气候区典型城市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要求的演变过程。可见, 按照现行节能设计标准设计的建筑, 其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相比老建筑已有了显著提升。全面切实执行JGJ 134—201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是实现高质量、低能耗供暖空调的基本条件

图3 我国不同气候区典型城市居住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要求的演变
注:1) 哈尔滨、北京取4~8层、体形系数≤0.3、0.2≤窗墙面积比≤0.3的居住建筑的要求值;2) 重庆取4~11层、体形系数0.4、窗墙面积比0.25、热惰性指标2.5的居住建筑的要求值;3) 广州取北区热惰性指标≥0.25、平均窗墙面积比≤0.25、外窗加权平均综合遮阳系数≤0.9的居住建筑的要求值。
需要指出的是, 全年不同时间, 甚至是全天不同时段对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夏季空调时段, 目标是阻隔室外热量进入室内;冬季供暖时段, 则希望减少室内热量传向室外。上述2种情况均需考虑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然而对于不需要空调的偏热季节或夏季夜间, 则希望更大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促进室内热量通过围护结构向室外传递, 此时过高的隔热性能反而成为室内向室外散热的不利因素。因此对围护结构节能效果的评估也应从全年综合效果的角度进行审视。
2.2 动态控制透过外窗的太阳辐射
长江流域设置活动外遮阳的作用效果明显, 对外窗的传热系数和窗户的遮阳系数作出严格的限制, 是长江流域建筑节能设计的特点之一
已有研究对电致变色 (electrochromic, EC) 和热致变色 (thermochromic, TC) 等新型变色玻璃
2.3 建筑气密性及渗透风的影响
GB 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按照人均居住面积规定了设置新风系统的居住建筑所需最小换气次数, 范围在0.45~0.70 h-1之间。丰晓航等人研究了建筑气密性对住宅能耗的影响, 结果显示, 在满足换气次数要求的前提下, 随着门窗气密性的提高, 供暖能耗明显降低, 空调能耗基本不变, 总能耗逐渐降低
3 空调设计冷负荷和供暖设计热负荷
负荷是指为维持建筑物的热湿环境满足一定基准 (设计条件) 温湿度的要求而必须向房间提供或从房间带走的热量
对于送风空调系统, 以室内空气为参考对象, 不考虑空气的蓄热能力, 将其简化成单节点, 则室内显热负荷Ql主要由室内热源对流换热负荷 (Qh, c) 、室内表面对流换热负荷 (Qs, c) 和渗透风负荷 (Qi) 三部分组成, 如式 (1) 所示
式中 hi和hj分别为第i个热源和第j个表面与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 W/ (m2·℃) ;Ai和Aj分别为第i个热源和第j个表面与空气接触的面积, m2;n和m分别为热源和表面与空气接触的总个数;th, i和ts, j分别为第i个热源和第j个表面的温度, ℃;tsp为室内空调设定温度, ℃;
负荷大小与室内所期望达到的温度直接相关, 如何确定或调整该温度将从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室内负荷的大小;同时, 负荷的大小受室内各表面的温度及各表面与室内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 而各表面温度分布及变化则与建筑墙体蓄热特性相关。
3.1 基于人体适应性确定适宜的室内设计温度
JGJ 134—201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给定的室内 (卧室、起居室) 设计温度夏季为26 ℃, 冬季为18 ℃。然而人并非室内环境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会通过生理、心理及行为等多方面去主动适应环境
3.2 间歇用能模式下建筑蓄热性能的影响
建筑热过程是导热、对流、辐射和蓄热综合作用的结果。长江流域居住建筑中房间空调器大多间歇启停, 对于上班族以12:00—14:00和 18:00—23:00使用为主
相变材料 (phase change material, PCM) 可增加围护结构的蓄热能力, 使室内表面温度波动幅度减小, 延长室内冷热负荷峰值的到达时间并降低峰值
4 人员冷 (热) 量需求与实际供冷 (热) 量
民用建筑室内热环境营造系统的服务对象是在室人员。在室内热环境营造系统设计时, 设计负荷是假定室内温湿度位于设计室内温湿度区间范围 (如18~26 ℃) 内。如图5所示, 人员处在热环境中, 会通过生理、心理及行为等多方面去主动适应环境。典型的“适应性 (负) 反馈”行为包括穿/脱衣服、开/关门窗、开/关风扇、开/关空调、喝热/冷饮等
室内设计负荷大并不意味着建筑环境营造系统的运行能耗就高;而供暖空调系统向室内提供多少热 (冷) 量则与能耗直接相关, 并受室内人员行为和用能模式的影响。最简单的例子即为长江流域“人走关机”的用能方式, 当将空调关闭时, 由于空调设备没有任何供冷 (热) 量, 并不消耗能源。
4.1 “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间歇用能
长江流域属于传统的非集中供暖区域。该地区人员供暖用能行为与北方地区有显著区别。针对长江流域典型城市上海、苏州和南京的16个小区高层住宅的入户调研和实测结果显示, 客厅供暖设施开启时间集中在16:00—19:00, 卧室集中在19:00—22:00, 平均每天供暖时间短于2 h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 长江流域“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间歇用能特点, 使得室内有相当长时间处于非人工冷热源环境下, 此时传统的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数PMV模型评价结果与实际值存在偏差, 应根据GB/T 50785—2012《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的规定采用预计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指数aPMV
4.2 利用被动技术减少人工冷热源需求
如图1所示, 从全年时间尺度来看, 将室内供冷 (热) 量来源分为非人工冷热源和人工冷热源2类, 则降低热环境营造系统对人工冷热源的需求就成为了减少营造系统能耗的另一个有效的措施。从全年室内冷热需求来看, 非人工冷热源需求和人工冷热源需求呈负相关, 即通过非人工冷热源向室内提供冷 (热) 量, 如过渡季自然通风, 则相应的人工冷热源需求减少, 全年非供暖空调期延长。
研究表明, 重庆地区过渡季, 公共建筑采用全新风运行的机械通风模式, 可充分利用室外的低温空气营造舒适的室内热环境, 设备功耗仅为空调模式的15%左右
5 供暖空调系统的能耗
降低供暖空调系统能耗是建筑节能的根本目标。从建筑热过程的角度看, 当非人工冷热源供冷量或供热量无法满足室内热环境营造需求时, 就需要使用主动式供暖空调系统。热环境营造系统中消耗的能源主要用于供暖空调系统做功以提供冷量和热量, 能耗大小与设备能效及系统运行策略有关。对于送风空调系统来说, 系统所提供的冷量 (Q) , 除了用于维持室内设定温度外 (Q0) , 还有相当一部分冷量消耗在送风机的温升、空气的再热、送风管道的冷热损失等方面 (Qlo) 。室内热环境营造系统的能耗 (E) 可利用系统COP来表示:
这时, 降低供暖空调系统的能耗就是要提高机械系统消耗能源向营造系统提供冷 (热) 量的能量传输和转换效率。
5.1 冬夏两用的舒适性末端
长江流域同时存在夏季供冷和冬季供暖需求, 以房间空调器为代表的对流型末端和以辐射地板供暖系统为代表的辐射型末端在该地区都已得到应用
长江流域地区冬夏两用的舒适性末端的研发, 应综合考虑建筑围护结构性能、人员行为特征、冷热源设备及系统运行方式等因素, 对末端进行设计及运行参数优化。对于对流型末端, 应重点结合人体热舒适试验, 利用红外传感器检测人体表面温度和位置, 优化末端送风方式及送风参数, 研发智能人员感知与舒适送风的空调产品;对于辐射型末端, 重点在于优化末端设计结构, 提升热响应速度, 同时开展诱导送风与辐射供冷/供暖复合空调末端的室内气流组织形式和室内舒适性研究, 以实现冬夏统一末端, 提升热舒适性。
5.2 适应长江流域气候条件的空气源热泵系统
长江流域的气候、地理资源及热泵技术的成熟和大规模生产使供暖工程普遍采用空气源热泵技术成为可能。该地区夏季空调时间长, 供冷负荷大, 冬季供暖时间相对较短, 供暖热负荷小, 空气源热泵作为冬季供暖热源在长江流域是适宜的。目前房间热泵空调器冬季供暖的COP值已达到2.5及以上, 价格便宜, 使用简单, 维护修理较容易
然而空气源热泵应用于长江流域在冬季也遇到一些技术难题。长江流域全年冬夏气温变化大、湿度高, 对热泵在变工况运行时的性能和效率及极端工况下的可靠性提出了挑战。传统空气源热泵运行时往往出现压比调节不适应、易结霜等问题
6 基于建筑热过程的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模拟
前面从建筑热过程的角度对长江流域室内热环境营造进行了探讨, 下面将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 对长江流域住宅室内热环境及供暖空调能耗进行分析。“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长江流域建筑供暖空调解决方案和相应系统”提出了项目示范住宅全年供暖通风空调能耗不超过20kW·h/m2的用能目标。本文所选的3栋住宅均为该项目示范住宅, 模拟重点在于考察通过建筑热过程的分析方法, 以被动设计优先、主动设备系统性能提升为策略营造建筑室内热环境, 使示范住宅实现全年供暖通风空调能耗不超过20 kW·h/m2的用能目标。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将人员行为简化成固定作息处理, 这种简化方式无法很好地表征人员行为对建筑热湿环境和能耗的复杂动态作用
3栋住宅分别位于江苏南通、浙江杭州、四川宜宾, 各住宅模型见图6。其中南通某住宅共4层16户, 建筑面积2 312 m2, 记为A楼;杭州某住宅共18层36户, 建筑面积4 141 m2, 记为B楼;宜宾某住宅共9层18户, 建筑面积2 418 m2, 记为C楼。
6.1 工况设计
3栋住宅均采用了优于JGJ 134—2010标准要求的围护结构, 旨在限制建筑冬季失热和夏季得热, 同时优化户型开口布置, 创造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尽可能地提升建筑在非人工冷热源环境下的室内舒适水平, 延长非供暖空调期。各住宅采用的节能技术措施见表1。
采用EnergyPlus
6.2 模拟结果及分析
6.2.1 室内得热和失热
表2 室内设计参数及内扰设置
人员散热量 |
1.2 met (静坐) |
人员在室时间 |
客厅:08:00—12:30, 14:00—22:00; |
卧室:12:30—14:00, 22:00—次日08:00 | |
照明功率 |
6 W/m2 |
照明开启时间 |
客厅:17:00—22:00, 卧室:22:00—24:00 |
设备功率 |
4.3 W/m2 |
自然通风策略 |
人员在室时段, 房间温度不满足舒适需求时优先开启自然通风 |
空调设备启停策略 |
人员在室时段, 自然通风不满足室内热舒适需求时开启空调设备 |
建筑整体气密性 |
1 h-1 |
考察人员全天在室、无自然通风的不利情况下A, B, C楼冬夏季设计日室内累计显热得热, 模拟计算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虽然3栋住宅处于长江流域不同地区, 但是其冬夏季室内得热分布呈现相似规律, 即夏季室内热源累计得热占比最大;对于失热, 冬季室内冷风渗透起主导作用;由于3栋示范住宅均采用了优于标准要求的保温隔热措施, 使得通过非透光围护结构的夏季得热和冬季失热占比次之。冬季室内热源及透过外窗等的太阳辐射得热抵消了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失热。冬夏季由渗透风形成的显热失热与显热得热占比差别大的原因在于冬季供暖时室内外温差 (约12 ℃) 大于夏季空调 (约6 ℃) 。对于冬季除了考虑保温措施外, 也应通过合理的气密性措施, 减少由室外冷风渗透造成的室内失热。
表3 设计日室内累计显热得热和失热分布
%
占总得热比例 (夏季设计日) | 占总失热比例 (冬季设计日) | |||||
A楼 | B楼 | C楼 | A楼 | B楼 | C楼 | |
渗透风得热 |
16.7 | 21.8 | 12.0 | 61.3 | 62.8 | 47.2 |
非透光围护结构得热 |
22.2 | 25.5 | 12.6 | 35.8 | 27.8 | 35.8 |
透光围护结构得热 |
4.7 | 7.7 | 2.3 | 2.9 | 9.4 | 17.0 |
通过透光围护结构的太阳辐射得热 |
8.8 | 9.3 | 11.0 | -12.9 | -10.0 | -16.7 |
室内热源得热 |
47.6 | 35.6 | 62.0 | -31.5 | -21.8 | -77.2 |
6.2.2 室内冷负荷和热负荷
表4给出了上述不利条件下设计日室内累计显热负荷的分布情况。对于夏季, 3栋住宅的冷负荷分布呈现相似规律, 但却与表3中室内得热分布情况不同。此时由围护结构形成的冷负荷占比最大, 其次是室内热源冷负荷, 最后是渗透风冷负荷。这是由于模拟建筑中采用的是房间空调器, 各项得热中仅部分以对流方式与室内空气换热, 成为冷负荷, 辐射部分则需要先加热室内表面后再通过对流形式进入空气中成为冷负荷。冬季则与室内得热分布相似, 渗透风形成的累计显热负荷占主导地位, 但C楼累计热负荷明显小于A, B楼。这是由于C楼位于四川宜宾, 供暖室外计算温度为4.5 ℃, 明显高于南通 (A楼, -1.0 ℃) 和杭州 (B楼, 0.0 ℃) 。冬季温和的气候使得C楼供暖需求显著小于A, B楼。
表4 设计日室内累计显热冷 (热) 负荷分布
%
占总冷负荷比例 (夏季设计日) | 占总热负荷比例 (冬季设计日) | |||||
A楼 | B楼 | C楼 | A楼 | B楼 | C楼 | |
围护结构负荷 |
53.9 | 60.6 | 55.1 | 19.7 | 26.3 | 8.1 |
渗透风负荷 |
16.7 | 20.8 | 13.3 | 80.3 | 73.7 | 91.9 |
室内热源负荷 |
29.4 | 18.6 | 31.6 | -27.6 | -15.4 | -69.5 |
6.2.3 全年供暖空调能耗
按照表2设置得出3栋住宅不同情境下全年供暖空调能耗模拟结果, 见图7。仅按照JGJ 134—2010限值设置围护结构及设备系统, 基准建筑全年供暖空调能耗均超过了38 kW·h/m2。示范住宅采用了被动节能措施后, 全年供暖空调能耗出现了显著下降, A, B, C楼分别达到了24.15, 25.58, 26.56 kW·h/m2。在此基础上采用高效设备后, 能耗进一步下降, 分别降至18.12, 19.53, 19.33 kW·h/m2, 均满足了示范住宅工程全年能耗不超过20 kW·h/m2的目标。本文模拟对人员行为进行了简化, 全年能耗模拟结果与实际值可能存在偏差, 上述示范住宅的实际供暖空调能耗将在建筑建成后进行1年以上的实时监测。
7 结语
本文基于建筑热过程构建桑基能流图, 分析了室内热环境营造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并总结了现有节能技术的原理和应用现状;对长江流域典型城市住宅室内热环境进行了模拟分析, 综合自然通风等措施及提高设备能效基础上可实现全年供暖空调能耗不超过20 kW·h/m2。本文分析时仅针对室内显热得热及负荷, 未考虑室内潜热得热及负荷。我国长江流域全年潮湿, 与北方相比, 建筑墙体内的湿传递对墙体的热工性能有重要影响
每种营造技术均有其限制条件和适用范围, 如果仅从建筑热环境营造所涉及的某单一过程入手, 或进行简单的技术堆砌, 而不从建筑热过程整体考虑, 深入分析技术的节能路径与适用范围, 将无法保证预期的节能效果。长江流域气候特点、当地居民的热舒适调控行为及用能模式, 使该地区建筑热过程有其自身特点, 决定了该地区需要探索一条与北方不同的室内热环境营造技术路径:
1) 夏季炎热、冬季阴冷、全年高湿的气候, 使得提高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无法获得类似我国北方地区的显著节能效果。该地区应从限制室内得热和失热的角度出发, 通过合理的隔热及遮阳措施减少夏季得热, 提高建筑气密性及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加强冬季保温。
2) 设计温度的确定将直接影响室内热环境营造系统的设计负荷, 其设定值应考虑人员对环境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等适应性因素, 在研究该地区居民可接受的室内热舒适温度范围的基础上确定。
3) “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供暖空调用能习惯, 使得该地区不能直接照搬北方地区“全时间、全空间”集中供暖模式。人员行为对建筑热环境及建筑能耗的影响更加突显, 更加不易预测, 但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对于该地区的室内热环境营造, 应当基于人员行为确定室内热环境改善的定量需求, 做到供冷量和供热量与需求匹配。
4) 高效末端及设备系统对于降低供暖空调系统能耗效果显著, 应开发适宜于长江流域气候特征及“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用能特点的冬夏两用舒适性末端和高效热泵设备系统。
影响建筑室内热环境因素众多, 关系复杂。长江流域室内热环境营造应以延长非供暖空调期、提升供暖空调系统全年能效为目标。应在深入分析该地区建筑热过程的基础上, 结合不同的运行模式和生产生活习惯, 明确室内热环境营造需求;同时采用优秀的建筑设计, 最大程度延长非供暖空调期, 配合高效冷热源设备与供暖空调系统, 最终实现该地区室内热环境低碳绿色营造。
参考文献
[1] 姚润明, 喻伟, 王晗, 等.长江流域建筑供暖空调解决方案和相应系统重点项目研究[J].暖通空调, 2018, 48 (2) :1- 9
[2] 刘晓华, 谢晓云, 张涛, 等.建筑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的热学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2
[4] 宁浩然.严寒地区供暖建筑环境人体热舒适与热适应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58
[5]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6[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10
[6] 孔文憭, 龚延风, 于昌勇, 等.夏热冬冷地区被动式居住建筑夏季空调系统形式研究[J].暖通空调, 2017, 47 (7) :112- 117
[7] 简毅文, 江亿.窗墙比对住宅供暖空调总能耗的影响[J].暖通空调, 2006, 36 (6) :1- 5
[9] 阮方, 钱晓倩, 朱耀台, 等.分室间歇用能对墙体内外保温节能效果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16, 50 (1) :1- 7
[14] 彦启森, 赵庆珠.建筑热过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4
[15] 杨柳, 杨晶晶, 宋冰, 等.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基础与应用[J].科学通报, 2015, 60 (18) :1698- 1710
[16] 付祥钊, 樊燕.夏热冬冷地区供暖探讨[J].暖通空调, 2013, 43 (6) :78- 81
[17]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62
[18] 刘玮, 郝雨楠.智能窗发展现状研究[J].门窗, 2017 (8) :12- 14
[19] 李峥嵘, 句俊玲.电致变色玻璃对办公建筑室内光热环境的控制[J].建筑节能, 2016, 44 (2) :68- 71, 114
[21] 潘振.我国建筑整体气密性研究应用现状[J].建筑节能, 2018, 46 (3) :53- 56
[22] 丰晓航, 燕达, 彭琛, 等.建筑气密性对住宅能耗影响的分析[J].暖通空调, 2014, 44 (2) :5- 14
[24] 李百战.空调动态负荷计算机方法的研究[J].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86 (2) :74- 80
[25] 田胜元, 李百战.空调负荷的动态分析与设计负荷[J].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88 (3) :27- 35
[30] 刘红, 郑文茜, 李百战, 等.夏热冬冷地区非采暖空调建筑室内热环境行为适应性[J].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42 (6) :1805- 1812
[31] 重庆大学,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 50785—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11
[34] 徐振坤, 李金波, 石文星, 等.长江流域住宅用空调器使用状态与能耗大数据分析[J].暖通空调, 2018, 48 (8) :1- 8, 89
[35] 徐强, 潘黎, 王博.间歇用能模式下外墙内保温的适宜性分析[J].上海节能, 2014 (10) :7- 10
[36] 阮方, 钱晓倩, 钱匡亮, 等.实际用能方式下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研究[J].建筑科学, 2015, 31 (10) :112- 116
[37] 潘黎, 徐强, 邱童, 等.间歇用能模式下内、外保温墙体蓄热性能研究[J].暖通空调, 2014, 44 (7) :59- 62, 105
[38] 张亮, 晏华, 余荣升, 等.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综述[J].材料开发与应用, 2010, 33 (1) :69- 73
[40] 王宝龙, 石文星, 李先庭.空调蓄冷技术在我国的研究进展[J].暖通空调, 2010, 40 (6) :6- 12
[42] 王者.夏热冬冷地区城镇住宅采暖需要与适宜末端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2017:21
[43] 陈金华, 张静, 范凌枭, 等.重庆市住宅冬季热环境及供暖现状[J].暖通空调, 2016, 46 (11) :90- 94
[44] 江亿.南方不适合集中供暖[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13 (增刊1) :102
[45] 丁勇, 苏莹莹, 李百战, 等.全新风机械通风在重庆地区的应用[J].煤气与热力, 2011, 31 (2) :18- 21
[46] 朱新荣, 杨柳, 刘加平.建筑夜间通风降温研究进展[J].暖通空调, 2010, 40 (6) :111- 116
[47] 李峥嵘, 曹斌.上海地区间歇式空调建筑夜间通风降温策略[J].暖通空调, 2013, 43 (7) :73- 77
[49] 李宁, 石文星, 王宝龙, 等.广义空气源热泵制热/除霜周期的性能模型[J].制冷学报, 2015, 36 (2) :1- 7
[50] 李先庭, 宋鹏远, 石文星, 等.实现冬夏季均高效运行的新型热泵系统——柔性热泵系统[J].暖通空调, 2016, 46 (12) :1- 7
[51] 燕达, 丰晓航, 王闯, 等.建筑中人行为模拟研究现状和展望[J].建筑科学, 2015, 31 (10) :178- 187
[52] 燕达, 陈友明, 潘毅群, 等.我国建筑能耗模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建筑科学, 2018, 34 (10) :130- 138
[54] 刘向伟.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墙体热、空气、湿耦合迁移特性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15:116
[55] 刘拴强, 刘晓华, 江亿.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中独立新风系统的研究 (1) :湿负荷计算[J].暖通空调, 2010, 40 (1) :80- 84
作者简介: 贾洪愿, 男, 1989年6月生, 在读博士研究生; *李百战, 400044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重庆大学B区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E-mail:baizhanli@cqu.edu.cn;
收稿日期:2018-12-10
基金: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流域建筑供暖空调解决方案和相应系统” (编号:2016YFC07003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 (地区) 合作与交流项目“基于气候响应和建筑耦合的低碳城市供暖供冷方法与机理研究” (编号:51561135002, EP/N009797/1); 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编号:CYB15040);
Discussion on built environment design and ope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Thermal-behavior based analysis
Jia Hongyuan Li Baizhan Yao Runming Yu Wei Cao Xinyun
Chongqing University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has a unique climate with hot summer, cold winter and high humidity all-round the year. There are many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complicated.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building thermal process is essential for creating energy-efficient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s. Establishes an energy flow diagram to show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ain factors of built environment design and operation such as heat gain/loss, cooling/heating loads, cooling/heating suppl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Presents the principles of current building energy saving technolo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Simulates the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s of typic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st influencing factor is building envelope for cooling and infiltration for heating. Integrating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energy efficient equipment,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could have an annual HVAC energy consumption of no more than 20 kWh/m2 on the basis of meeting the thermal comfort standard.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building thermal process; heating; air conditioning;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Yangtze River Basin;
Received: 2018-12-10
本文引用格式:贾洪愿, 李百战,姚润明,等.探讨长江流域室内热环境营造——基于建筑热过程的分析[J].暖通空调,2019,49(4):1-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