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细的柱子——大天鹅科普馆结构建筑设计回顾

作者:陈军 张准 张冲冲
单位: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摘要:整合先后三次访谈(1),回顾大天鹅科普馆设计过程中结构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交织与错位,阐明设计过程中涌现的非常规细柱。关注细柱独特化的过程与具体设计情境的创造性关联,而非将越来越细的柱子理解成一种结构新奇性。
尊敬的用户,本篇文章需要20元,点击支付交费后阅读
参考文献[1] 李立.结构叠加与建构表达——大天鹅科普馆建筑创作[J].建筑学报,2019(4):68-70.

[2] 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日晖港桥[DB/OL]. https://mp.weixin.qq.com/s/Mr2FPMgBjxBK1lupOzRNnw,2017-09-04.

[3] 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东岸·川杨河桥的结构:选型、找型、造型[DB/OL]. https://mp.weixin.qq.com/s/76SqMMuQP9R0G_v-DZnp1g,2019-04-07.

[4]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花草亭[DB/OL].https://www.archdaily.cn/cn/792212/hua-cao-ting-da-she-jian-zhu-she-jishi-wu-suo,2016-07-29.

[5] 陈军,张准.四个结构设计案例的回顾——张准访谈[J].建筑技艺,2020,26(8):64-73.

[6] 张准.探寻广义的结构线索[J].当代建筑,2021(10):40-44.

[7] 陈军.设计过程中的因势利导: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合作案例分析[J].建筑学报,2022(4):61-67.
804 0 0
文字:     A-     A+     默认 取消